让文物走进“数字生命计划”

2023-05-30 12:40丁云
现代苏州 2023年9期
关键词:藏品眼镜文物

丁云

就像戴上了阿笠博士给柯南研制的眼镜:AR眼镜扫到文物,关于这件文物的分部拆解、相关解析及背后的历史文化碎片一一在镜片上自动播放。与此同时,透过镜片,现实中的文物可以与镜片上播放的文物一并欣赏。

不仅如此。展柜前里三层外三层围着观众时,只需语音:“打开第X个”,同样可以指挥AR导览。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很直观地让观众“走进”考古发掘现场。

一日千里,数字文化在博物馆已经体现得如此直观。

重新定义“如何在博物馆生动观展”

展柜里是一组墓葬里出土的乐器,码得很规整,但不影响它们依旧显得有点“灰头土脸”。AR导览眼镜被触发后播放了一段三维小动画,整了一支小乐队抱着这组乐器吹拉弹奏。“原来这些乐器是这么使的”“原来它们这么组合”,假想一下子丰满立体起来。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求的,“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今天,走进博物馆,大部分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单纯的语音导览,或者普通讲解员的讲解,他们更希望能够与专家或者馆长深度交流,“因为专家讲解更有信服力。”杨晓华,苏州云观博数字科技总经理、联合创始人,迄今已为全国600多家博物馆制作了相关的AR项目。

2021年,苏州博物馆有一个大英博物馆珍藏古罗马文物展,云观博围绕内容做了三个版本的AR导览:一个是专家版,请南京大学教授讲古罗马文化,请策展人做导览。第二版是普及版,把文物拆分,讲文物的故事,因为“单看一个立体雕塑的脑袋没有意义”。第三个是青少版,展览里有个铜盒讲述时间,AR导览以动画的形式向孩子们解释,作品是如何表达时间的流逝的。

让杨晓华感触最深的是一对母子。刚开始他们就想进博物馆看展览。看了一会儿出来了,说还得租一台AR眼镜,他们看不懂。工作人员告诉母子,租一台就行,青少版和成人版都在一个眼镜里,可以换着看。10分钟后妈妈出来又租了一臺,说“孩子不给我”。AR导览解决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一大“痛点”。

每个博物馆的展陈不一样,动线也不一样,AR导览还顺势解决了怎么观展的问题。眼镜里可能有100件展品,这100件展品就是必看展品,顺着里面的顺序看,就相当于看完了重点。“苏博可能展出几千件文物,不可能件件都看,可能重点文物就100件左右,就针对这100件文物去做内容的深化和挖掘,也帮助观众去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不仅如此。大部分省级博物馆场馆大,展品多,全部看完展览至少得四五个小时,绝大部分观众走不下来,没看完重点文物又会觉得遗憾。因而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舒舒服服地把AR导览里面的内容全部看完,没准又来劲了,回头再将文物实物好好欣赏一番。

这种观展新模式其实解决了博物馆现有教育模式的掣肘问题:一堂给孩子们安排的课程发到网上一眨眼的工夫,二三十个名额一抢而空,根本没办法解决大部分孩子想要参与学习的需求,还特别耗时耗人耗力。AR设备就好比一位老师,通过一套设备和一套内容,观众可以自行完成在博物馆的学习,把被动教育转化成主动学习。

数字文博的广阔未来

目前来看,数字化给文博行业带来的发展,杨晓华认为大概体现在两个方向。第一块在IP授权。各大博物馆都在把IP授权转化为数字化内容。第二块通过数字化采集和数字化制作,把客观存在的一件件藏品,变成可以展示和利用的内容,让消费者来买单付费。这是博物馆数字经济最好的一种体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但是,内容得做得足够吸引观众,能够解决他们参观博物馆时的“痛点”,让观众有获得感、仪式感。“把这个部分解决掉,博物馆的数字化才真正有价值。”

从2014年、2015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开始要求博物馆开展数字化建设,每个博物馆都要进行数据采集,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当年巴西国家博物馆遭遇火灾后,很多文物无法重塑,而中国保留了所有重点文物的数据,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这些数据正走出硬盘,走进大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和了解。

与此同时,数字展览这一形式正被博物馆越来越多地采用、策划。按照以往,类似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场馆的重点文物要来到中国展出,基本不现实。先不说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量,文物究竟能不能走出博物馆,这些文物如到中国来,运输、保险费用将异常惊人。中国现有6565家博物馆,极少有能负担得起外展费用的。因而数字化IP授权一定是未来大型展览引进来和走出去最好的模式和方式之一,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沉浸式体验,并且能够更好地向外传播、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今年4月,三星堆文化的数字展览就在法国巴黎开展。

让文物走入大众,又避免泛娱乐化

加入云观博之前,杨晓华在四川博物院的教育、信息中心、产业办等部门任过职,“我们更懂博物馆,了解博物馆需要什么,更知道博物馆应该展现什么东西给观众看。”杨晓华说,核心就在不停地思考观众需要什么,不断增加内容,升级技术手段。

云观博给全国200多家博物馆制作智慧绘本课程。“但任何技术变革永远离不开内容,内容是最重要的。”从最开始用手机做AR体验,到4年后用AR眼镜做体验,展现和表达形式不同,却永远改变不了内容为王的核心。

博物馆是一个一定不能输出错误的地方,对内容要求非常高。策划团队基本以考古文博专业的研究生为主,做一本绘本要看大量论文才敢下手,去图书馆、档案馆翻阅资料,找相关部门检索熟读考古报告等更是家常便饭,以此保证输出内容必须是正确的,而当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正确,业界暂无定论时,就选择不讲。

制作过程就是不断地磨合:先将大纲确定,交由专家审核,专家审定后再开始第二步。美术、视频、设计、建模等要做得有意思,同时还要严谨。比如古人戴个官帽,官帽有多高,什么颜色、什么样式等都要特别注意,这顶官帽如果跟这个人本身的角色不符就不行。

当然,想要展现给观众看的形式和文物本身的专业性之间,是必定有矛盾的。以数字化展现的形式越来越广泛,泛娱乐化的问题就会出现。博物馆是一个学习场所,文物不能做得过分娱乐化;但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来说,却希望越娱乐化越好,容易懂且有意思。行业本身是枯燥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它娱乐化而又不泛娱乐化,是一件特别烧脑的事情。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今天,博物馆的定义已经被重新刷新。大量家庭把让孩子到博物馆接受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拓展方向。博物馆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拍照打卡。“只要他们愿意走进博物馆,就会有一个慢慢接触,逐步学习的过程。”

云观博是文博板块最大的数字藏品发行方,从文博数字藏品中也能窥探出数字化给行业发展带来的推动力。在中国,数字藏品是禁止二次交易的,只能收藏,但云观博把文物的故事也一并做到了藏品中。大部分人在最初购买时,只关注这件文物好不好看,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买的人开始研究文物本身。展厅里,同时出现了一拨举着手机里的文物数字藏品与文物本体合影的观众。“这是以另一种方式途径去宣传了文物和博物馆文化。”杨晓华说。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大博物馆前方来报,AR导览出现了人等机子的现象,回一台抢一台,“说明大家对文化的了解、认知是有需求的。”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今年,杨晓华预估会往15亿人次上去突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猜你喜欢
藏品眼镜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眼镜知识知多少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罗妍妍藏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