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话的“真善美”渗入学生的意识

2023-05-30 19:20曹丽芳
江西教育C 2023年1期
关键词:真善美

曹丽芳

摘   要: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体会人物的真善美”。既然是“感受”和“体会”,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将童话的“奇妙”和人物的“真善美”,大道无痕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本文提出,以环境对比,展现童话之美;以观念对比,凸显童话之真;以情感对比,呈现童话之纯;以强弱对比,表现童话之善。

关键词:多维对比   童话体裁   聚焦细节

童话故事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童话的情节奇妙,跌宕起伏;二是童话中的人物具有人文内涵,温暖人心。在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巨人的花园》一文出自王尔德之手,堪称童话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个故事中,花园的两次变化与巨人的突变,不仅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体现了童话的真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充分发挥文本载体的功能,在统整内容的基础上,紧扣四组对比,在比照和辨析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童话故事的深处。

一、以环境对比,展现童话之美

童话作为叙事性文本,遵循着事件离不开环境的原则。针对叙事性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学生在《小英雄雨来》中就有所接触,并认识到环境不只是推动故事情节的重要原动力,也与人物的情感、内心相得益彰。因此,无论是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还是体会人物的真善美,都需要从环境入手。

比如,《巨人的花园》分别在第2自然段、第7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对花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在教学时,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逐段展开,而是以专题的方式,将三段整合,聚焦学生的思维,解构童话故事环境描写的内在秘密。首先,紧扣题目,从“花园”入手,迅速找到描写花园环境的三个语段,在快速阅读中定位三个语段的描写着力点(从“可爱”到“凄凉”再到“快乐”)。其次,组织学生尝试将三个语段统整与融合,在对比中发现这三个语段虽然中心不同,但是作者却选用了相同的事物,都是围绕以下事物展开描写的(青草、花朵、桃树、小鸟、雪霜)。难道花园中没有其他景物值得描写吗?为什么不同的语段,要选择相同的景物呢?这正是作者的高明和匠心独运之处,旨在借助相同事物前后的巨大差异,凸显花园不同的特点。对此,笔者抓住其中的典型景物,将其视为贯穿三个语段的“串线”,进而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中的环境之美。以“小鸟”为例,第2自然段“小鸟们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凸显了花园的“可爱”;第7自然段“小鸟不肯在他的花园里歌唱”,用“不肯”二字,将花园的凄凉景象营造而出;第11自然段“小鸟们快乐地飞舞歌唱”,再次与前文形成对比,以“凄凉”衬托“快乐”……

二、以观念对比,凸显童话之真

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我们会发现童话故事跌宕起伏,有的甚至会有反转。其实,这不是作者强行的设计,而是由人物言行推动的。

针对《巨人的花园》,该文为什么会有两次质的变化呢?这需要教师从描写巨人言行的细节入手进行解读。在教学中,笔者采用整合的策略,引导学生将巨人前后的表现对比阅读,提炼出巨人观念的转变。一开始,巨人以“叱责”的语言“你们在这儿做什么”(通过朗读重音的变化,体会此时巨人內心对孩子们的厌恶,感受其蛮横的特点);三个“自己的花园”,这是巨人完全将花园视为己有,能感受到巨人内心的自私;巨人“砌起高墙”“挂出牌子”,这表现的是巨人的孤傲。花园从“可爱”到“凄凉”,契合了童话故事的“奇妙”,更是人物言行和内在认知的结果。这就为学生对比性阅读,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源。依循着巨人的“言”“行”“知”,笔者组织学生沿着这样的思维逻辑,探寻并品析巨人的心理变化(从“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与三个“自己的”进行对比,能体会到巨人从“自私”到“分享”的转变;从“轻轻走下楼”,静悄悄打开前门,“轻轻抱起小男孩”“拿出大斧子,拆除了围墙”,能体会到巨人从“孤傲”到“友爱”的转变;从“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能体会到巨人从“蛮横”到“善良”的转变)。不同的情节,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只有对文本整合融通、对比辨析,才能真正感受到蕴藏在人物言行中的童话之“真”。

三、以情感对比,呈现童话之纯

在经典文本中,不仅有串联的明线,更有深藏其中的暗线。比如,《巨人的花园》一文,就以巨人的视角推动着花园的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文本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群体,则容易被学生所忽视,这就是故事中的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关注孩子们先后的变化(孩子们欢叫着:“我们在这儿多么快乐!”孩子们的快乐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吓得跑开了。”孩子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我们从前在那儿多么快乐啊!”孩子们的失落之情,跃然纸上。“小男孩搂住巨人,亲吻着他的脸颊。”“吻”出了感谢、原谅、喜爱与邀请。“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孩子们消除了隔阂与恐惧,最终与巨人打成一片)。

有人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话。在教学中,笔者除了圈画语言,让学生感受故事中孩子们内在的情感,还在情感对比中让学生体会故事中孩子们的纯真。比如,故事从一开始,在可爱的花园中,孩子们与花草为伴、与小鸟玩耍,被巨人驱赶时,吓得一溜烟跑开;在接受了巨人的帮助后,小男孩更是冰释前嫌,用这一“吻”将内心的感谢、原谅以及对巨人的喜爱之情,形象而鲜明地展现出来,甚至作为一种“邀请”的信号,让巨人和孩子们成为好朋友;最后,巨人拆除了高墙,与孩子们快速地打成一片,铸造了童话世界中最美妙、最和谐的场景……前后联系,辨析对比,学生依循着故事发展的脉络,站在故事中孩子们的视角,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恐惧着孩子们的恐惧。

四、以强弱对比,表现童话之善

童话的本质是叙事,而叙事离不开人。在童话故事中,人物极具特色,不仅有鲜明的形象特点,彼此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对照联系。在《巨人的花园》一文中,高大的巨人和弱小的孩子,就是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是“巨人”,而不是普通的成年人?为什么一定是“孩子”,而不能是大人?事实上,正是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比,让原本看似并不匹配的角色类别,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将童话的“真善美”呈现而出。在该文中,这种看似极不协调,但充满温馨美感的画面共有两处:一是巨人用庞大的身躯,轻轻抱起小男孩够到桃花后,小男孩“吻”了巨人;二是孩子们站在巨人脚下,爬到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笔者依循作者的创作构思,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如此构思的真实用意(从强弱悬殊中,想象弱小的孩子亲吻巨人时,内心产生的困惑:这两类人怎么可能走到一起?怎么可能如此心贴心)。带着困惑,联系文本内容,笔者分别整合两类角色的心路轨迹,孩子们经历了从快乐到恐惧,从试探到释怀的转变,用真诚与善良,原谅并接纳了巨人;而巨人也主动且真诚地迈出了一大步,收敛了蛮横,抛弃了孤傲,改变了自私……

针对整节课的教学,笔者以不同的对比视角,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童话解读路径,让学生感受到了童话的奇妙,体会到了人物言行背后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魏琴.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20):71-72.

[2]王莉.单元整体教学,探寻童话课堂新思路[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2(3):34-36.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

猜你喜欢
真善美
望天门山
宁波少先队全面推进“真善美种子工程” 着力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我身边的真善美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求佛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