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05-30 04:18高振太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剖析史料高中历史

高振太

历史教学内容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因为其具有不可再现性,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思考不够全面的现象,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对此,在高中歷史教学中,教师需站在学生的角度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在研究中发现,应用史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顾名思义就是历史资料。就目前情况而言,史料通常分为三种:图片史料、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简单来说就是考古人员通过考古挖掘出来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古代的衣物、古代的建筑物、古代的器具等。文字史料便是利用文字所记录的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包括原始材料、撰写材料、文艺史料三类。图片史料是指利用图片所反映的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较多。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1.增加教学活动的真实感。

通过史料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学生与历史资料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基于此,对事件进行分析及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进而获得相应的感知及体验。

2.增加教学活动的丰富性。

将史料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只是传授教材内容,而是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与当下生活的联系,基于历史事件中获得的一些启发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解决、处理,进而形成历史思维。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史料,可以使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客观地看待事件、分析事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拓宽思维。

三、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遵循科学性原则。

就目前情况而言,可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史料较多,而不同的史料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且对不同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时,教师要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史料,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2.遵循有效性原则。

史料可以看作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运用史料的目的是辅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及研究,确保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形成历史思维,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剖析。所以,在选择史料时,教师需严格遵循有效性原则,确保所选用的史料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

3.遵循合理性原则。

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在选择史料时,需要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活动的规划,确保史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既可以带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快速掌握重难点,又不会占用太多课堂教学时间。

四、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引导学生搜集史料。

在长时间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直接呈现史料的效果不如让学生搜集史料。学生在搜集史料时,思维会处于活跃状态,会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搜集史料的任务。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在发展之中,在搜集资料时可能会出现抓不住重点的情况,所以,教师需在该阶段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确搜集史料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完某节课的内容后,为学生布置搜集有关历史人物的史料的任务。在看到这样的任务时,学生会思考自己最喜欢、最想要了解的人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料的搜集。

2.带领学生剖析史料。

史料中蕴含着一定的关键信息,学生只有读懂史料,才可以更好地剖析史料。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根据学生情况传授一些剖析史料的方法,并使学生在剖析史料的过程中把握史料的重点信息,基于史料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在看到一则史料时需要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剖析,这样才可以把握史料的重点。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呢?首先,勾画一些重点句子或词汇。其次,做好标注。因为很多历史材料是文言文,它与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无法快速对文言文中的信息进行剖析及研究,无法做好标注工作,便会出现理解偏差等问题,导致历史资料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出来。最后,需要围绕史料提出一些问题。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对史料进行了剖析,意味着信息的完全把握。只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读懂史料、提出问题,那么史料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就是有意义的,学生就可以形成个性化的解读。

3.带领学生读透史料。

读透史料有利于学生史料素养的提升。教师需及时转变观念,使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

怎么才能让学生读透史料呢?教师需要基于史料与环境的联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正确认知、构建知识主体。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存亡的斗争》时,教师需明确本节课渗透了较多有关爱国情怀的内容,若直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将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引入史料并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度剖析,可以使学生反复咀嚼内容,并形成个人的看法及观念,从而个性化地剖析材料、解决问题。此外,教师需注意留给学生一些成长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基于“最近发展区”得到成长与发展。读透史料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透史料时,需要留出一定时间与空间。

4.引导学生利用史料。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基于史料看待问题,并客观地进行分析、运用、解答,进而更深一步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时,教师就可以呈现如下史料。

1911年10月12日,清廷谕令荫昌、萨镇冰率水陆两前赴鄂镇压起义。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1911年10月14日,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1911年10月18日,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到同月22日,驶抵武汉江面的英、德、美等国军舰达二十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剖析,阐述辛亥革命是否成功、有怎样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一步构建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体系,可以在剖析问题的同时,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利用史料,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学科意识的培养。

5.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互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引导者,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剖析,并对学生的史料解读意识及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提问,使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并在问题的引导下,与他人进行互动。但是,在提出问题时,教师需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确保问题具有层层递进的特点。就本课而言,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有: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了哪些努力?解放区是怎样实行土改的?这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着什么作用?北平为什么能和平解放?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问题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及研究,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就能得到提升。有效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对史料进行剖析,并能够基于史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素养。

综上所述,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了制约,因此,如何进行历史教学成为当下历史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史料的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及研究。所以,教师需对史料进行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够在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为实现史料的有效应用,笔者提出了五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即:引导学生搜集史料、带领学生剖析史料、带领学生读透史料、引导学生利用史料、进行有效提问等。

猜你喜欢
剖析史料高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史料二则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