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主持人的“适变”技巧探析

2023-05-30 05:53洪爱娜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主持人技巧

洪爱娜

关键词:媒体融合;主持人;适应变化;技巧

融媒发展对节目主持人要求的“变化”

从信息共享转向愉悦共Ⅱ乌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把“传播学”定义为:“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与人,人与其所在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影响,研究人怎样报道消息,接受新闻及知识,怎样受教及教人,怎样消遣及娱人。”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希望舒缓神经、宣泄情绪,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具有轻松感、安全感和娱乐感。虽然娱乐的方式和分量不完全一样,但除了特别严肃和令人伤感的内容外,无论是直接以娱乐为主体的综艺类节目,还是其它类型的节目,受众一般都希望从节目中获得情绪宣泄、精神放松、娱乐谐趣的“快乐因子”。这就需要主持人在从事传播活动时不仅要有传递信息、传承文化等职责,还要有娱乐身心的功能。主持人在语言应用上,也应通过寓教于乐的模式体现这个规律,适应这种需求。

触发审美感受

融媒体时代.受众的要求和期待更加多元,只有那些“百看不厌、百听不烦”的精品才会被广为流传。尤其是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节目,更会受到人们的钟爱,还会成为学习、效仿的样板。所以主持人语言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强烈的语言审美吸引受众的目艮球和耳朵,触发传播对象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体验。主持人要了解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规律,从“吸引注意”开始,进而用信息的功能和效益“激发兴趣”,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欲望。

为此,主持人要不断增加传播的美学含量,建构自己的美学理想,加强审美能力,不断锤炼审美眼光、审美听辨、审美表达,创造出音美、意美、情美的节目样态,使受众能从节目中感受到“悦耳动听、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个性求特,多元追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文化传播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想意识、文化思潮、观念形态进行了大交流、大碰撞、大交汇、大发展,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使得广大受众对主持人语言风格个性化、多元化的期待日益增长。不仅受众对不同节目要求以不同风格呈现,即使同一类节目,面对同样的受众,不同的主持人也需发挥个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面对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也呈现多样化,截然不同的传播对象定位也决定了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必然有很大的差异。各种节目也会根据不同受众对象群的不同需求,在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品位上体现多元化。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风格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持人魅力的先决条件,有个性才会产生活力和魅力。主持人保持发展其个性主持风格直接关系到该节目受众群的稳定和扩大。主持人适合节目特点的个性化主持在节目中也占颇重的分量。

提升技能、巧妙“适变”

丰持人应善于广征博引、兼容并蓄

新媒体时代,由于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受众的知识面同样较广。一个优秀的传播者,应该是博古通今、学贯东西、见多识广、勇于创新的行家里手。善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善于把人类文明的精华传之当代、播与后世的专业人才。坐井观天、孤陋寡闻、浅尝辄止、孤高自傲的人不适合这一岗位,也不可能生产精品。足够的信息量是优秀主持人的坚实支柱。主持人丰富的知识储备、充满智慧和美感力量的言语犹如一座大厦中坚实的“柱子和栋梁”,没有信息和知识内涵的语言只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

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还要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主持人要学会通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养成忙里偷闲、长期自觉地从四面八方汲取知识营养的良好习惯,包括收集整理文献的学习、实践中带着问题调查研究的学习、质疑论辩的学习等,打好复合型知识能力基础。主持人要掌握时事动态,丰富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尤其是直播交流类的节目,对受众的热点问题要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应对,增强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面对突发问题更要能够随机应变。这就需要主持人持续学习,积累节目主持经验。

以笔者所在电视台的民生服务类栏目《效能建设热线》为例,11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轮流参加直播,每期节目一个单位上线,直播节目中开通热线电话接受听众咨询。该栏目的主持人被大家称为“百科全书”,因为他对所有上线单位的业务和领域都得熟悉了解,包括机构改革后的各单位职能调整都要熟记于心,以便节目中随时能与嘉宾沟通,回答听众热线电话咨询。主持人的知识量不仅让各单位惊讶并夸赞不已,更赢得了听众信任和喜爱,这档栏目也获得了“省新闻奖新闻名专栏”荣誉。

此外,还要以优秀前辈为榜样。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的“看家本领”是赛前先做足“功课”。他经常为了一次大赛夜以继日地收集资料、研究背景材料、计算数据、牢记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名字。有时还要做多方采访。综艺节目主持人王雪纯的实践体会是“四多”:多读书、多摘抄、多编报、多交谈。而著名主持人杨澜认为,除了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平常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受众期待主持人在节目中充满热情,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爱受众之所爱,恨受众之所恨。他们更想听到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他们喜欢“达于耳、入于心”的真情实感,拒绝无动于衷的冰冷和狂放不羁的高傲。主持人如能在节目中引入人文精神,在内容上融入人文内涵,在样式上彰显人文诉求,做到眼前有人,心中有实物,避免自说自话,就能较好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如果主持人欠缺人文关怀,对受众冷暖、人间是非都不值一顾,只是敷衍一番,鲜有真正的倾情投入,就只能成为被批判、被摒弃的对象。其实人文关怀是可以从各个方面表现的,一句暖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一不在传达某种人文精神。而这些有意或无意的陈述铺排完全取决于主持人的道德责任。

而能以人文精神的關怀吸引受众、感染受众的主持人,其奥秘不在词语表层,而是蕴含在“不在场”的深层之中。这需主持人“心中有人”。在传播过程中既要重视传播的内容和在场的参与者,更要重视不在场的受众,因为受众能否获得参与感,并不取决于在场的参与者反应是否热烈。另外,在现场,在直播室,主持人对嘉宾、搭档也都不可出现目中无人、旁若无人的无礼行为。一言一行都要时刻想着对方,切勿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对别人说话更不能妄自尊大。仅有主持人一声声“观众(听众)朋友”,一个个微笑是不够的。主持人要以有声语言特有的表现力加以显现和昭示。了解并掌握了这一要点,才会在新的传播模式中取得主动,加强传播效果。

在吴郁等老师所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一书中,说了个例子:在某期《背后的故事》中,主持人马东把双目失明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古灏和他的妈妈作为主持嘉宾请到了直播现场。在讲述古灏的故事前,马东为了缓解古灏对陌生环境的拘谨,体贴而又调侃地对古灏说:“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的状况。我坐在你的右边,我是一个胖子,我叫马东。妈妈坐在你的左边。有一百多位观众,来自长沙的方方面面。我们这台上有点热,一方面是灯光照的,剩下的热量就是我发出的。所以,你多担待啊!”古灏母子和大家都一起笑了起来。这个小小的插曲,充分表现了主持人马东对自己服务对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

语言功力的提升不容懈怠

主持人语言功力如何,直接影响节目质量和主持水平。声音不悦耳,口齿不清晰,语言不规范,语无伦次,言不由衷,这是连起码主持的要求都没达到。还有那种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却偏要哕唆半天,越说越让人糊涂的,更是在浪费受众时间。在网络互动态势下,受众期待的是“真、善、美、新、雅、精”,主持人要能以深厚的语言功力、高超的语言技巧,传播人文精神的内涵,开拓人类文明的视野。这其中,有声语言或是主干,或是主线,进行有声语言传播的主持人,都应该具有较强的语言功力。虽不易,但要努力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达到妙语连珠、声声入耳、甸甸达心、语语中的、娓娓道来、表情达意、言志传神、愉悦共鸣的境地。还需要主持人善解他人未解之理,善述他人未述之事,善抒他人欲抒之情,善言他人欲言之语,并超越“稍纵即逝”“过眼云烟”的传播局限,进入“意在言外”“余音绕梁”之境。所以对语言功力训练和提升不可掉以轻心。

主持人的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是否具有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也是网络传播必行之道。可参考这些策略,比如结合主题,讲一段生动故事、趣事、逸事引入话题,或即兴取材,从眼前临时捕捉一些人物、事件、景物,借题发挥,结合现场需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达到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这些包含了“快乐因子”表达技巧的共同特点是:语言生动、机智谐趣、使人愉悦、发人深省。

上海电视台主持人叶惠贤老师就谙于此道。一次他主持家庭演唱大奖赛,女婿和丈母娘一起来到了现场。不料,这个女婿临时改变了原定的参赛曲目,另选了一首《再见吧,妈妈》。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叶惠贤不仅没有慌张失措,反而抓住这一契机,幽默地说了一句:“嗳,这就是你的不对喽,可不能有了好丈母娘,就《再见吧,妈妈》。”叶惠贤巧妙地利用参赛人员的关系和参赛歌曲名称的“矛盾”进行“批评”性的调侃,一下把全场的观众都逗乐了,场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注重加强审美锐度

主持人在不同层面的语言传播形态中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价值。主持人不仅从事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而且是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美”的元素和各种形态语言手段的结合来创造“美感”的艺术活动。作为传递信息、传播文明的主持人,理所当然地应当是美的创造者与传播者。除了外在美之外,像音韻美(如语音美、节奏美和韵味美)、风格美等,都是受众所期待的艺术美感的一部分。受众的审美层次决定于他们的审美需求层次。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而对主持节目所传达的信息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主持人要注重刺激受众感官,才能将受众从多元的信息渠道吸引到自己的节目中来。但单有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美的形态,还无法构成具体完整的“美”。理想的节目传播应是蕴含真、善、美于一体,美的语言、美的内容和美的主题实现了人类真正的审美需求,节目被受众享受了,这才是真正完成了主持节目美的创造。因此,主持人要充分了解受众心理,在开场白、过渡词、对答语中引发受众高度注意,在内容与形式的独特、生动、深化与创新上下功夫,如选题别开生面、素材新颖奇特、提问发人深省、控场机智善变、角度独辟蹊径、观点深刻独到、语言诙谐幽默等。

由此可见,无论从传播学、文化学还是美学的角度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共享、文化互育和审美共享的过程。

多结合生活实际,拉近与大众距离

主持人要有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来源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其中包括从事业、家庭、社会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丰富体验。这里有许多在书本和课堂上得不到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终生受用的精神文化财富。主持人要言之有物,必与生活积累、社会见闻密不可分。缺乏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体验,对国内外社会状况孤陋寡闻,不了解生活的真谛,不晓得社会的变迁,把自己隔离在现实生活之外,坐井观天、一孔之见的主持人,肯定会成为落伍者。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主持人应该要多深入生活,沟通受众、与世界联系,开阔受众的视野,向受众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盛行,许多主持人往“接地气、通俗化”方向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但通俗,并不排除艺术审美价值,通俗,不能单纯理解为就是直说大白话,甚至把“这个这个”“那么那么”“什么呢什么呢”作为应有词语。通俗,不能理解为哕唆拖沓。通俗表达必须要有神采、有韵味,词汇丰富、用语准确、语言流畅、生动形象。通俗,是努力做到朴实不平淡,浅显不浅薄。更不是借“通俗”之名,行“低俗”之实。

综上所述,广大受众对主持人语言风格、特点和范式的需求和口味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主持人固化风格也必然随着受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而不断被打破。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尤其是到了今天这个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主持人能力要提高,涉及众多问题,而整体素质的强化、深化。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主持人当以努力适应变化所需。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主持人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