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经济圈背景下莱阳莱西一体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3-05-30 10:48刘绍妮刘立阳王昭霖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

刘绍妮 刘立阳 王昭霖

摘要: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跨行政区的毗邻地区作为客观地理存在,具有区域协同发展的天然优势。文章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选取莱阳、莱西两座跨行政区毗邻县级市,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探寻两市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为两市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打造高质量县域经济体提供可行性举措建议。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胶东经济圈;“双莱”一体化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国家七大战略之中,国家及各区域开始改变固有行政思维,以顶层规划为引导,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对接,基础设施互联,开放创新合作,生态文明联建,公共服务协同等发展举措,加速地方有效地融入、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山东省亦提出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胶东、省会以及鲁南三个区域发布重要政策文件,支持经济圈内部城市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区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胶东经济圈位于山东半岛沿海地区,2020年五市创造出占全省42.5%的生产总值,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经济发展基础最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圈域,“十四五”期间将以青岛为核心,依托高铁、高速等交通轴和滨海发展带,促进胶东五市围绕陆海联动、产业协同、资源共享与政策协同等领域探索一体化合作路径。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先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行政区经济”向“区域化经济”全面过渡,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时代。根据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实际经验,重点要强化“五大效应”。一是强化“同城效应”,优化区域交通结构,加密都市圈内部网络,全面提高同城化水平。二是强化“协同效应”,深化经济区域结构战略整合,全方位、多领域优化区域内部分工与协作,形成竞争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的协同态势。三是强化“创新效应”,深化区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减少同构现象,强化创新要素共享,促进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四是强化“聚核效应”,调整优化区域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贯彻非均衡聚核发展原则,形成产业聚核集群。五是强化“网络效应”,优化区域发展网络结构,强化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动。

二、莱阳莱西一体化发展基础

莱阳、莱西同处于胶东经济圈地理几何中心,分别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与青岛市,两市总面积3300平方公里,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995.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7亿元,常住人口151.5万。自唐朝统一行政区划以来,莱西、莱阳多数时间属于同一行政区,两市市中心相距约10公里,经济开发区仅一路之隔,具有地理区位相邻、产业发展相融、资源禀赋相近、人缘文化相亲等一体化发展先天基因。

(一)经济实力分析

从两市经济量级看,2020年莱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4.0亿元,同比增长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4.2亿元,莱西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51.9亿元,同比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4.5亿元。整体看,莱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仅占莱西的80.5%、70.6%和44.4%,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莱西。但从两市所在地级市各区县排名看,莱阳三项指标在烟台11个县市区里分别仅排名第8、第11和第10位,莱西在青岛10个县市区里分别仅排名第9、第9和第10位,两市综合实力均处于青烟地区下游水平,亟须通过一体化发展化“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路径,凝聚“1+1>2”的发展合力。

(二)产业结构分析

“十三五”期间,莱阳三次产业结构由13.8:46.7:39.5调整为12.8:40.0:47.2,莱西则由12:48.4:39.5调整为12.5:36.1:51.4,两市农业、制造业均持续优化并向现代化轉型过渡,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与烟台(7.3:40.8:51.8)、青岛(3.4:35.2:61.4)整体产业结构相比,两市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农业占比较高,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二是制造业偏传统,多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期,集群优势不突出,带动能力不强,产业之间配套协同效应偏弱,产业内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各产业间关联度较低,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质量不优,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薄弱。

(三)公共服务分析

从教育资源配置看,莱阳与莱西发展水平相近,2020年莱阳师生比为11.7,略低于莱西11.5,但莱阳在职业教育领域资源布局不充分,仅有2所中等职业院校,而莱西在山东体育学院青岛校区、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落地后,职业院校达到3所,且实现高等院校0的突破。从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看,莱阳医疗资源配置相对紧张,2020年医疗机构数量与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别为593座和5.37张,与莱西市差距明显,但从医疗服务质量看,莱阳市优势明显,拥有4所市级医院,其中市中心医院为三甲医院,莱西市三甲医院尚属空白。整体而言,莱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水平略低于莱西,两市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四)交通能级分析

从内部交通看,莱阳与莱西虽然主城区相距仅10公里,有超过10个镇街毗邻,但两市交通梗阻现象明显,互通道路仍以有限县乡道路为主,横轴存在多条断头路,且两市间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形成,高铁站、汽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公交线路尚未衔接,导致两市人流、物流联动不足。从对外交通看,两市同处于胶东半岛地理几何中心,但莱阳交通运输能级高于莱西,尤其在对胶东五市铁路通达方面,莱阳累计有107次车次,高于莱西32.1%,同时,莱阳公路客运周转量与货运周转量全面占优,作为交通枢纽的运输动能更强。

综上所述,莱阳与莱西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存在优势叠加与短板互补领域,但两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通过两市积极深化一体化发展,以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撬动平度、莱州、招远、栖霞与海阳等周边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与辐射核极。

三、胶东经济圈背景下莱阳莱西一体化发展路径及建议

基于莱阳与莱西经济社会指标分析,结合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两市应在顶层对接、产业协同、服务共享以及交通互联等方面加强合作,打造一体化跨越行政壁垒的县域经济发展平台,有效发挥胶东经济圈中介联通作用,加快形成区域功能分工合理、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社会服务均衡配置的全面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加强一体化顶层设计,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形成两市间一体化发展多层级联动工作机制,在政府层面上共同推进一体化发展合作的具体意向,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市直部门与毗邻镇街间明确一体化发展事项清单,形成市、部门、镇(街)三层协商合作、良性互动格局。二是推动两市“多规合一”,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基于GIS数据库的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推进两市全域采用一套基础底图、一套基础数据、一套技术标准、一个信息管理平台,引导相关规划有机统一。

(二)打造产业协作平台

围绕两市食品、汽车等重点产业,推动重点园区转型升级,打造高能级产业集聚区。一是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挥两市经开区毗邻优势,谋划联合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产业项目共同招引、共同建设。二是推动两市产业融通,围绕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食品制造、高端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在两地经济开发区、姜山镇、团旺镇等地区建设飞地园区,承接青烟产业溢出,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三)促进服务资源共享

深化两市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两市基础教育合作,建立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师资力量交流机制,合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两市职业学校资源,合作共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二是引导高端医疗资源功能互补,放大两市优质医疗资源协同效应,推行两市结对帮扶、双向转诊、慢性病管理等制度,探索搭建两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预约挂号等信息互联互通,推动医学检验检测结果互认。

(四)推动交通互联互通

统筹推进两市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通达胶东五市的一小时交通圈。一是深化两市内部交通联动,加快跨区域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围绕两市国省干道、市政道路以及乡镇道路,统一谋划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快速道路體系;强化两市高铁站、汽车客运站等主要交通枢纽站场公交衔接,优化完善主要站点间公交线路,实现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二是提升胶东经济圈枢纽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青岛轨道交通项目,加开莱阳至青岛、烟台等中心城区的城际列车,发展高铁快运及电商快递班列,实现空铁港多式联运。

参考文献:

[1]安虎森,汤小银.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21(08):29-37.

[2]刘陶,陈丽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启示[J].决策与信息,2021(07):63-71.

[3]黄祖辉,廖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研究[J].南方论刊,2020(11):18-20+62.

[4]韩雅清,左孝凡,李玉水,丁杰.区域一体化战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10):1216-1222.

[5]陈珍.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 推进山东“三圈”建设[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0(08):33-36.

(作者单位:刘绍妮,莱阳市委党校;刘立阳、王昭霖,莱阳市发展和改革局。李峰宇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