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拿逆反当回事,那可能是行为障碍

2023-05-30 10:48一帆
现代家长 2023年1期
关键词:性障碍孙先生团团

一帆

对立违抗性障碍是一种行为障碍,在人群中患病率为9%~13%。该病多从儿童期起病,其破坏力可能对家庭、社会造成较大影响,远不止逆反那么简单。

9岁儿子这么刺儿头,难道提前进入叛逆期了?

孙先生最近很烦恼,他9岁的儿子团团越来越不听话,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不让他碰的东西他偏要摸摸,还动不动就发脾气,顶撞妈妈和姥姥。

老师多次反映,团团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公然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挑战老师的权威,而且知错不改,我行我素,俨然一个“刺儿头”。“再这样下去就要变成差生了!”老师在告状电话里警告孙先生。

“我儿子这么刺儿头,难道提前进入青春逆反期了?”孙先生不敢大意,带团团到专科医院检查。

医生根据团团的病史、症状、检查结果及心理发育情况,确定他没有提前进入青春叛逆期,而是患上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立违抗性障碍。

发现孩子有这8种对立性行为,家长要引起重视

孙先生慌了神儿:“什么是对立违抗性障碍?”

医生解释,对立违抗性障碍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对权威人士表现出抗拒、挑衅、敌对、公然违抗等行为,而且这些行为至少持续6个月,但没有显著的反社会行为。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许多症状在孩子学龄前便有所体现,发病高峰期为8~12岁,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患有此障碍的孩子,同時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如焦虑、抑郁)的概率很高。对立违抗性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为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所以,家长发现孩子在过去6个月里有以下行为,

1.经常发脾气;

2.经常情绪敏感,容易被惹恼;

3.经常怨恨他人;

4.经常与权威人士辩论,或与成年人争辩;

5.经常主动地对抗或拒绝遵守权威人士或规则的要求;

6.经常故意惹恼他人;

7.自己有错误或不当行为却经常指责他人;

8.至少有两次报复性行为。

在以上8种行为中,如果孩子出现不止4种,并且每周都出现,甚至每周出现好几次,严重影响他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就要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孙先生问:“对立违抗性障碍和青春期逆反有啥区别?”

医生告诉他,对立违抗性障碍与青春期逆反的行为特征相似,但本质不同,需要专业心理医生深入研判。家长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1.对立违抗性障碍的症状具有持续性,其对立性行为每周至少出现1次,而且持续至少6个月。这是最低的诊断标准。青春期逆反的孩子,对立行为是随机的、无规律的,不具备持续性。

2.对立违抗性障碍患者通常只出现对立的行为,没有抑郁等心境障碍,而青春期逆反的孩子往往带有较明显的情绪反应。

3.对立违抗性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故意与别人对抗,通常替自己辩护,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自卫。青春期逆反的特征是孩子明知自己不对,但仍然忍不住反抗,本质是负面情绪的宣泄。

爸爸妈妈在家庭教育上各执己见、各行其是,缺乏基本的标准,孩子很难辨别谁对谁错,自然会出现对立违抗性障碍

孙先生反省:“团团的对立违抗性障碍是怎么得上了?是因为妈妈对他太娇惯吗?还是因为我对他太严厉?”

医生告诉他,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发病原因相当复杂,除了遗传、激素分泌水平异常、脑功能缺陷等生理因素以外,家庭环境不佳是最重要的致病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长对孩子约束性过强。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管理过严,经常干涉、拒绝、否定、体罚孩子。比如,孩子在家撒谎,爸爸出手痛打一顿,妈妈痛哭流涕加不停唠叨,第二天还要通报老师,看孩子在学校有没有类似行为。此类事件积累多了,孩子就会失去安全感,防御性地与家长、老师对抗。

第二,家长溺爱孩子。

比如,孩子在学校顶撞老师,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尚小,于是出面保护,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学习承担责任、与人和谐相处的机会;在家里,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不被满足就哭闹,家长为避免冲突升级,就无原则满足孩子。

第三,家长教养方式不一致。

爸爸妈妈在家庭教育上各执己见、各行其是,缺乏基本的标准,孩子很难辨别谁对谁错,自然会出现对立违抗性障碍。

第四,家长关系不和谐。

孩子会学习和模仿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家长间冲突和暴力较多,孩子就学会了以暴力和敌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趣的是,有些孩子表现出对立违抗性行为,潜意识里是转移家长的注意力,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

医生提醒孙先生,除了家庭,学校环境不良,比如老师经常批评、惩罚孩子,以及来自同学的排斥和霸凌也会是孩子患上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原因。

孩子患上对立违抗性障碍,会对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性格养成带来全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孩子在学校不服管教、违反班规校规、与老师敌对、给同学造成伤害,有可能被同学孤立、霸凌,被老师忽视、拒绝。这些都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里频繁对抗、挑衅家长,很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导致家庭功能失调,恶化亲子关系。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家长可以训练孩子面临负面的社会情境时做出恰当的反应

医生强调,孩子主要成长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从家庭角度出发,关注亲子互动的质量,改善教养模式,对防治对立违抗性障碍至关重要。

第一,确保家庭环境安全且有吸引力。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有监督的家庭环境,以及充分探索、实践和玩耍的机会。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发探索,切忌一味限制、打压孩子的主动性。

第二,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积极地、有建设性地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例如请求帮助、获取信息、寻求建议等),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切合实际,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

第三,家长要加强教育理念的融合。

家长要用一致的态度和方式管教孩子。如果理念有冲突,家长要私下讨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第四,关注孩子,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家长可以采取代币法和其他奖励法,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比如,孩子与妈妈争论时,尽管情绪激动,但仍不忘使用礼貌用语,可以向孩子发放用卡纸制作的代币,代币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兑换具体奖励,如外出自驾游一次。

第五,懲罚孩子要采用非高压而有效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顶撞家长、老师且无悔改之意时,家长可采用积极忽视的方法来应对,即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孩子,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升级,促使孩子反省。

第六,对孩子进行愤怒控制训练 。

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尚不成熟,事后的惩罚和管教,效果远不及事前的预演性训练。家长可以在家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在剧情中渗透训练内容。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复盘真实生活情境,也可以预演人际互动情节,引导孩子对自己和他人可能做出的反应进行推理,关注每一种反应可能对对方造成的影响。

举个例子:孩子在学校顶撞老师,引发冲突。回家后,家长可以扮演老师,让孩子扮演自己,在家里重现冲突过程。然后,角色互换,让孩子扮演老师,家长扮演孩子,让孩子体验老师在冲突过程中的感受,知道自己的话有多么伤人。

孩子(扮演老师):“团团,你为什么不交作业?”

家长(扮演孩子):“(愤怒)没交就没交呗,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我一个人没交!”

(此时,家长要询问孩子的感受,纠正孩子的错误认知,引导孩子用心平气和的方式解释没交作业的原因。)

游戏继续——

孩子:“你还有理了,去后面站着听课!”

家长:“凭什么?”

(家长再次询问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想出其他较温和的惩罚方法。)

……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家长可以训练孩子面临负面的社会情境时做出恰当的反应,引导孩子思考,其他同学面对老师质问时,为什么没有那么强烈的对抗反应,从而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激反应是多么无礼。

咨询结束时,孙先生不放心地问:“团团的症状真的不需要服药治疗吗?”

医生告诉他,团团的对立违抗性障碍只能算中级,通过行为疗法即可矫正,不需要服药。不过,如果矫正效果不理想,对立违抗性行为加剧,可以进行药物干预。

许多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的药物,对治疗对立违抗性障碍有效,比如利培酮适用于有严重攻击性的对立违抗性障碍患者,情绪调节剂、α2受体激动剂和抗抑郁药物也可以作为二线药物,治疗对立违抗性障碍及其合并症。

医生强调,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切不可自行购买药品给孩子服用。

【编辑:陈   彤】

猜你喜欢
性障碍孙先生团团
团团很忙
纪念孙筱祥先生
莲藕排骨汤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团团好担心
谁把团团弄哭了
转换性障碍:关注青少年转换性症状
The prospect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ploratory eye movement among patients with psychotic disorders
儿童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精神病态特质分析
加拿大批准Oleptro用于治疗严重的抑郁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