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医学院校学科馆员角色重构与服务创新

2023-05-30 00:26吕茜倩冉黎张沁兰张容
大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科馆员社会服务双一流

吕茜倩 冉黎 张沁兰 张容

[摘 要]基于医学与情报学不断发展更新的特点,医学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需要与时俱进,尤其在“大健康”“区块链”“联盟体”等趋势下,学科馆员需要顺应大环境发展进行角色重构,充当科教研活动贯穿者、学术质量把控者、信息素养教育者与前沿信息追踪者的角色,并充分扩展角色内涵,实现对内对外创新服务,突出学科馆员的内在价值与社会职能。

[关键词]医学;学科馆员;角色重构;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3-0011-04

从事学科服务的图书馆馆员被称为“学科馆员”,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学科馆员服务,当时也被称作“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它既是一种岗位类型,也是一种服务形式[1-2]。此后,学科馆员陆续被国内各个高校图书馆接受与认可,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不少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学科馆员服务,国内高校由此更加深入认识了学科馆员的功能与职责。

医学院校图书馆承担着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专业信息服务的职责,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必须把握学科基本特征与特殊性,探索有针对性的、适用性强的学科服务,并且随着医学信息的快速发展以及读者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医学学科服务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与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需要学科馆员在依靠医学专业背景优势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献情报专业能力,从而提供专业化、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促进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效率的提升,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一、学科馆员现状

从国内医学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现状来看,大多存在人员配备不齐、专业水平低、自我认同感弱、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

首先,很大一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并无专门的学科服务部,其学科服务团队属于挂靠型组织[1],专兼职的学科馆员分散于图书馆各个部门或者专业分馆,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分布在信息咨询部、流通阅览部、系统部与采访编目部等,重庆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内科学、儿科学等临床专业的学科馆员分布在附属医院。其次,按要求,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应受过医学与情报信息学等多学科教育,但国内具备以上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非常少[3],其在专业领域解读或信息获取与加工上存在一定困难。而即便是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其在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在医学、情报学、统计学、计算机学等学科方面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能力。最后,很多学科馆员在工作中往往缺乏自信,甚至存在自卑心理,这也是因为学科服务目前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学科馆员很难得到用户的接受和认可,削弱了学科馆员的自我认同感,随之出现学科馆员服务积极性不高、主动服务意识差等问题,致使学科服务效果不理想,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医学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重构

医学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需要从根本上明确职业定位,实现自我认同,以具备医学与情报学综合知识技能为自信,提升职业信念感,并做到以下四种角色认知。

(一)科教研活动贯穿者

學科馆员是联结信息情报与科研人员的媒介。一项科研活动从最初确定思路到寻找科研困境解决方法,再到撰写文章与科研成果报告等,都需要信息情报学的支持。很多情况下,科研人员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情报学方法掌握有限、资源获取途径有限等原因,对相关信息的检索与整合会感觉比较棘手。学科馆员此时就是最好的助攻者,通过嵌入科研项目全过程,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服务,如立项前查新服务,实施过程中的前沿信息推送、方法学收集与文献学指导,结题过程中的期刊推荐与文献管理等,能够真正为科研人员提供建设性辅助。教研工作同样也离不开学科馆员的支持,对于课程所需的教参书籍、课堂的创新流程设计、教研成果的申报等,学科馆员可以利用信息情报学手段提供参考书籍推荐、国内外前沿教研方案查找、申报书撰写指导等支持,让教师体会到学科馆员的重要性。

(二)学术质量把控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计划及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和完善,科技部在《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科研项目评审要突出质量为主,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和水平,并且着重关注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科研责任人的信用评价。学术领域大环境更加严谨与规范,使得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要依靠学科馆员的医学及情报信息相关知识技能,帮助其了解学科发展态势、认识自身学术定位、系统搜集相关学术领域既往证据、掌握科研成果质量评价方法与标准,从而发挥学科馆员学术监督与科研质量把控的作用。笔者应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医学主题相关近十年SCIE期刊撤稿情况检索,发现全球期刊撤稿量达到95篇,而我国学者的撤稿率较高,其中不乏一些“双一流”院校的学者(见图1)。撤稿原因主要是数据错误、图片作假、表述不规范甚至是重复投稿等。因此,科研人员想要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必须要做到熟知学术规范并掌握足够的学科信息,而依靠学科馆员的情报分析能力和信息评价知识,能够很大程度上规避类似的学术质量问题,促进学术水平的提升。

(三)信息素养教育者

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社会必须具备的素养。临床或科研工作者对专业领域极为擅长,但对信息来源的全面性与信息评判的规范化可能并不熟悉;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专业知识较为欠缺,对医学信息更是缺少有效的获取与利用方法;加之目前网络环境不够规范,人们在网络上还有可能遭遇隐私泄露与网络攻击等问题。综合以上情况,个性化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必要。面对科研与临床工作者,学科馆员可以拓宽其信息获取途径,推荐专业信息评价体系;面对普通公众,学科馆员可以从健康信息宣传、医药卫生信息库建设及医学信息素养培训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公益性健康推广与宣传,在软件平台上提供医疗保健、患者教育及预防医学等信息,并提供公益性答疑服务;同时可以发挥教育专长,以培训、讲座形式开展医学信息素养培训,总结虚假网站特点,教授防诈骗技巧,并推荐权威网站与实用平台,增加普通民众的信息获取途径,提升普通民众的信息评判能力。学科馆员的这一角色,同样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对构建高水平信息素养大环境、维护社会信息环境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前沿信息追踪者

医学与情报学具有不断发展更新的特点。目前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学科馆员应注重自身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保持学科服务的活力与质量。学科馆员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了解医学学科的基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储备知识与技能;并且定期参加医学信息情报或情报方法学等相关专题讨论、业务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重视情报专业技能培训;也可利用网络公开资源获取领域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方法学,获取医学科研服务、教学辅助、信息素养培训等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提升专业素质,增强嵌入式、个性化与特色学科服务能力,为学科服务对象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

三、角色重构后学科服务创新思考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工作已有一定成果,一些高校图书馆还利用自身影响力不断扩展学科服务范围与内涵,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社会调研信息开放数据平台、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4-5],实现信息共享。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已经向多元化与深层次迈进,但基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要有别于一般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的内容与模式。自“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后,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开展健康信息服务并推广至社会的理论层面有了深入思考与探讨,为学科服务对内对外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路径与内容参考。

(一)对内提升

“对内”是指服务学校本身,是医学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本职工作。

1.丰富定制化服务内涵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由于专业学科馆员力量不足,在个性化与定制化学科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后续在人才队伍壮大成熟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开展分层次定制服务。面向医学本科生,在入学初期即安排专业对口的学科馆员负责其在校期间的信息咨询与学科答疑,通过数据库讲座、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活动等使学生得以对各项资源广泛了解与高效利用。面向研究生,可根据不同专业提供领域内高质量文献、推荐友好期刊、指导投稿技巧等。面向科研团队,可辅助其项目立项、实施、结题全流程工作,跟踪对口学科课题研究,从前期选题向团队提供研究前沿与热点参考,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提供最新研究报道以便团队随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调整研究思路,再至结题阶段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管理与投稿参考。面向科技处、人事处等行政部门,主要整合医学情报信息进行学科影响力分析与评价,辅助学校锁定优势学科,助力学科优化布局,提供发展定位参考,同时还可以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贡献与学术潜力评估,辅助建立人才队伍评价体系,为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制订提供参考借鉴。面向学校专家学者,以按需服务为主,由于领域内专家多有自己完整的学术体系与成熟的科研思路,而且能够即时把握专业领域前沿动态,因此学科馆员需要有科研秘书的角色定位,提供包括文献整合、数据分析、调研报告撰写、对外联络等方面的一系列高层次、精确化定制服务。

2.深化“嵌入式”学科服务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普遍流于形式,服务内容单一,用户信任度不高,整体服务效果欠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深化“嵌入式”学科服务。首先,要提高学科馆员的地位,通过校内政策与宣传使师生更好地了解学科馆员的价值,保证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的话语权,增强用户对其服务的认同与信任,使用户真正把学科馆员当作课题组成员。其次,科研项目组要有吸纳情报人才的意识,要知道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相关信息情报的支持,因此项目组应给予学科馆员充分的信任,或通过签订相关书面协议让学科馆员深入课题,这样在保证“嵌入式”学科服务顺利开展的同时也避免了科研信息泄露、创新方法抄袭等问题。再次,要保证“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持续,需要项目组具备合作意识。在既往嵌入项目组的学科服务中,极大部分科研成果并未体现学科馆员的贡献,这不免打击其服务积极性。如果学科馆员参与的项目的成果都能够体现其付出,就是对“嵌入式”学科服务价值的肯定,应该得到提倡。最后,“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本质是“按需服务”,学科馆员不仅需要查找文献、推送信息、輔助查新,还需要真正深入了解项目内涵,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了解项目组成员的需求,必要时给予方法学指导而非单纯进行内容输出,并且根据项目进展不断提升相关知识技能水平,这样才能达到“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想状态。

3.注重多维度人文素养提升

图书馆是学校中最具人文艺术气息的场所,学科馆员可以充分利用馆内丰富的资源与空间优势发挥服务职能。基于医学专业本身具备的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特质,在医学生中开展多维度人文素养培养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医学生医德医风、艺术素养及人文情怀的提升。学科馆员具备医学背景与相关求学经验,对医学生进行文化推广更具有优势。考虑到医学生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可充分利用线上方式,辅助线下活动,开展医学人文相关书籍阅读交流活动,在馆内设置医学时事热点专题阅览区,开辟医学课外拓展读物区域,开展丰富的医学相关绘画比赛、手工设计制作大赛等文化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与艺术修养,使医学生牢记医者使命,而且能进一步助力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突出图书馆的协同育人职能。

4.构建系统化评价反馈机制

对内学科服务的提升与持续,需要系统完善的用户评价与反馈机制,以激发学科馆员的内生动力与活力,促进学科服务创新深化发展。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需结合单位自身制度特点,对学科馆员实施多渠道、多内容的定期考核评估。比如根据学科服务情况、资料收集进度、工作量(如培训人次、走访次数、专题活动次数、任务难易程度等)、亮点工作等相关指标对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工作成果与效益进行定量考核;还可通过问卷调查、回访、用户主动反馈等途径对学科馆员的服务情况进行定性考核;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对难度特别大、创新性极强、评价特别高的学科服务项目,给予额外奖励。另外,基于医学及情报学前沿性与探索性特点,在开展考核评估的同时,应重视加强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为其了解领域内新知识、掌握前沿技术提供平台,从而保证学科服务的高质量输出。

(二)对外扩展

“对外”是指医学院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责与潜力。

1.构建一体化区域联盟

联盟是目前实现各个产业优势互补、价值扩大化的发展形式,图书馆领域也不例外,例如国内的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联盟、复旦大学医学图书馆联盟等[6],与附属医院共享资源,向附属医院提供信息知识服务,成效显著。但以上联盟均服务于附属机构,服务范围较有局限性。而区域联盟重在多元化,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等条件,实现不同专业院校甚至不同性质、级别机构之间的联盟,如与位置相近的不同专业院校或跨区域、跨省份的同专业院校图书馆实现资源互助与馆员合作,构建资源、人才共享与学科服务互助的良好环境。另外,学校还可联合医学相关机构,如社区医院、疾控中心、养老机构等,实现资源互补,由医学院校图书馆为其提供医学信息情报服务,其他机构为医学院校图书馆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与反馈建议,促进学科服务社会化、持续性、多渠道开展。

2.开展共享式学科服务

近年来图书馆界的“共享馆藏(shared collections)”已经是很普遍的共享服务模式[7],而共享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校或联盟馆之间,应促进馆内资源服务社会。如通過制定合理的共享权利与义务,规定社会读者的馆内纸质资源应用权限及数据信息平台访问权限,满足社会人士对医学资源的需求;再如利用学科馆员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医学信息素养教育与医药卫生信息检索专题培训活动,拓展社会服务内容。同时,构建开放平台也是共享式学科服务的表现形式:以医学图书馆的数据资源为基础,面向普通公众打造健康知识服务平台,并设置聊天互动板块,将信息整合为通俗易懂的卫生保健知识、养生防病理论等,方便用户快速了解所需信息、获取相关知识;面向相关医学机构及工作人员提供专题化医药卫生信息平台,提供临床决策、循证信息及科研参考等,注重医学信息的专业化、规范化与前沿性,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信息内容。共享式学科服务是促进高校资源配置下沉、实现图书馆资源优化与职能转型的创新模式。

3.搭建群众文化阵地

图书馆的传统职能之一就是保存文化资源、传承文化财富,除了对原有书籍文化资源的保存、保护与推广,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图书馆,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民族医学院校图书馆等,都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展示区。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设有名师印记展厅、古籍修复室,同时配合开展古籍雕版印刷、古籍线装书制作体验等活动,构建传统文化阵地。因此,医学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资源,通过设置画廊、专题阅览区、文化体验区等特色区域,吸引师生及社会人士了解丰富的医学文化;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文化活动,引领“全民阅读”,并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馆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向更多读者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永华.智慧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20.

[2] 唐淑香.“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3] 赖昕.医院图书馆中学科馆员职业素养要求与能力提升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9,32(22):16-18.

[4] 陈廉芳,毛玉容.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馆员制度SWOT分析与建设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36(5):45-50.

[5]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 15(33):90.

[6] 邵彦坤,肖宗花,李梅.医学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调查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40(12):72-77.

[7] 黄玉琴.基于“双一流”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0):23-2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学科馆员社会服务双一流
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业化发展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探析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小型研究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