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5-30 02:25毛俊鹏
对外经贸实务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

毛俊鹏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随着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趋势不断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将成为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但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水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找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重塑中国制造业核心竞爭力的关键。因此,应大力促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化转型,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制造业国际贸易投资渠道等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通胀不断攀升并长期维持在历史高位,2022年6月更是达到了9.1%,刷新了1981年11月以来最大值,美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产生通胀的原因除了美国超发货币、实体经济供需缺口增大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高涨。因此,美国应尽快取消特朗普时期所加征的对华高额关税,建立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促进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健康发展。2022年11月,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虽然美国向中方承诺“四不一无意”,但并未在实际行动上践行,这进一步释放出了中美贸易摩擦将不断向政治经济纵深领域发展的信号,不仅说明中美贸易摩擦将呈现出常态化、长期化的趋势,还表明美国出于整体战略利益的考量,会不断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在还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将会遭遇更多挑战,使中美贸易摩擦趋于复杂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提升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中国制造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风险的重要途径。

一、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削弱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

面对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美国对华频频挑起贸易争端,旨在打压中国经济及科技水平的快速崛起。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强,以及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会越来越多,能否具有稳定的产业链、资金链,卓越的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的能力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突破困境与化解风险的关键。

中美两国同属经济大国和制造业大国,但两国制造业各有优势和不足,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来促进各国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打压中国制造业并不能促使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①;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亟待重塑核心竞争力,包括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等。如果说高科技是美国制造业回归的主要推动力,那么当前中国制造业应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结合,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可提升制造业产业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以此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的各项挑战。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加快转型升级,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迅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对冲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打压风险。

(二)提升中国制造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唯有通过高质量地发展中国制造业才能实现。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大力促进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化转型,重点突破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制造业国际贸易投资渠道等促进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样可以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地位攀升,化解美国对中国高端技术封锁带来的风险困境;而且还能提升中国制造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提高中国制造业生产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增强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从而摆脱中国低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产能不足的局面,助推制造业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强化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增强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产业链价值体系的重构,也冲击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而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则是美国打压中国的重点领域。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为减少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威胁,降低在高新技术领域对美国的依赖,中国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加大高新技术、新兴行业领域的研发力度,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也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此外,制造业高新技术人才也是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为此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等人才培养单位应挑起人才培养的重担,面向人才缺乏的国家重点领域,培养更多的高技术复合型人才来弥补中国人才的短缺。

二、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增加值逐年攀升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且具有最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2-2022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从0.9万公里增长到4.2万公里,现已成为全世界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动车组数量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中国高铁网正从“四纵四横”向“八纵八横”扩展。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建立起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载人航天、C919飞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北斗导航等高新技术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和强大竞争力。中国信息通信业实现迭代跨越,现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 网络基础设施。

从制造业总产值看,2010年中国和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分别为1.955万亿美元和1.952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8%和19.4%,2010年起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并且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从工业增加值看,2013—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从22.23万亿元增长到40.16万亿元,增长额为17.93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79%。从制造业企业数量看,2013-202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量由33.51万个增长为40.04万个,增长额为6.53万个,年均增速达2.25%②,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力地加速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2015—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9.94万亿元增加到33.52万亿元,增长额为13.58万亿元,中国第二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由39.7%增加到47.7%,增长了8个百分点,202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4%和5.6%,分别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3.8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2015—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总体上呈下降态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28.95%下降到了27.7%,下降了1.25个百分点。从总体水平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制造业增加值也一直呈现出上升态势。

(二)中國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中国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给中国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很大冲击,随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比较优势的丧失,制造业企业开始加大产品技术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传统制造业开始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成为产业变革方向,数字经济引领制造业跨越增长,“5G+AI”为制造业开启新的产业领域,双碳目标带动绿色制造高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在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应用使中国制造业不断增强技术竞争力,也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长足发展。2022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累计完成产量44.3万套,同比增长21%;新能源汽车总产量达721.9万辆,同比增长97.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③。由于中美两国制造业竞争不断加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瓶颈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牵引力。如截至2023年1月,浙江省绍兴市以数字化改革为动力,构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指标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体系,已承接并推进省级及以上重大改革试点477项,助推绍兴市制造业走向数字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22年11月,华为(龙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作为深圳“1+X”融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中的共创生态之一,已服务龙岗区内企业900余家,协助当地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旨在推动当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8月,中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累计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

二是中国制造业外部区域结构优化。为实现经济与社会、质量与效益协调增长,中国制造业产业实施有序转移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利用先进技术与政策优势,建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④,指出要逐步引导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具备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推动制造业转移和区域协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为提升中国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前已累计完成5973项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11条绿色供应链、100家绿色工厂,助推中国东部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创新能力飞速提升,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累计培育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三)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逐步提升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十四五规划”中的主要内容。虽然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趋势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都在不断加大,近几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和制造业增加值均呈现增长态势,中国制造业企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⑤,特别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能源装备、集成电路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对技术研发、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应用场景及人力资本的更多需求,这样既为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又促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的新经济新动能不断赋能中国制造业企业。

2011-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5487.88亿美元增长为9513.3亿美元,进口额由4632亿美元增长为7634.65亿美元,研发经费支出从8687亿元提高至30870亿元,增长额分别为4025.42亿美元、3002.65亿美元、22183亿元。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和研发资金投入增长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也在稳步上升,2011—202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由101267件增长为397524件,高新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54224件增长为197462件,高新技术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从82240件增长为685428件,年均增速分别达14.65%、13.8%、23.62%⑥。

2013-2022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年在34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位列第一,在全球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1位的良好成绩⑦。2022年中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同比增长18.9%,比全部投资高出13.8个百分点。其中,在高端技术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增长22.2%⑧,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环境持续优化。随着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逐步加快,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加大。

(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韧性持续加强

尽管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困难、全球产业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多重压力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随着中国制造业积极地向智能制造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固性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一方面通过吸引国际市场多元化的优质要素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高效配置国内市场资源,可提升制造业“补链强链”的效率,促使中国制造业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协调性、坚韧性持续加强。目前,中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增强了企业柔性生产、小规模定制的能力。如新冠疫情使中国制造業企业出口订单骤降,部分企业供应链、物流链、资金链断链,也使抗疫物资供应难以足量保障,比亚迪汽车公司在短短两周之内将智能终端工厂改造成了口罩、消毒液等抗疫物资生产车间,每天可为中国和全世界提供500万只口罩和30万瓶消毒液,体现出制造业企业柔性生产的优越性,截至2023年1月,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30多个工业园,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足迹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个海外城市,2022年比亚迪出口新能源乘用车55916辆,同比增长307.2%,这也体现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产业链韧性增强的优越性。

三、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遇到的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一方面,其有利于中国制造业顺应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全球制造中心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倒逼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地位攀升,增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促使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的常态化趋势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与挑战。

(一)显著提高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美国基于“零和博弈”的思维,为保护其贸易利益,不断对中国进行贸易打压和政策制裁,致使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一方面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环节,高新技术产品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7634.7万亿美元,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实施贸易制裁。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对向中国出口先进人工智能(AI)和超级计算芯片制造、生产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新限制,导致中国从美国购买高新技术产品的价格上升,进而显著提高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在知识产权领域对华出台种种遏制行为,主要针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薄弱痛点进行打压制裁,如2023年1月5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2022年保护美国知识产权法案》。2022年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贸易逆差达1603.55亿元人民币,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更是加大了中国获得美国知识产权使用许可的难度,影响了知识产权的正常转移,中国制造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获取成本进一步增加,这也显著提高了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阻碍中国高端制造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奥巴马政府时期,为实现美国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特朗普政府时期,为扭转中美贸易失衡局面,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美国制造业加速回流;拜登政府时期,为推动芯片制造产业落地美国,加强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力,美国政府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为美国半导体生产和研发提供巨额补贴。美国制造业回流使其技术溢出效应显著降低,中国企业掌握先进制造业技术和学习管理经验的门槛提高,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美国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过程中始终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2018年美国针对中国高新技术行业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来打压中国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并通过严厉的技术管控试图限制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输出。如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在未来7年内向中兴通讯出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这直接阻碍了中国高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三)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持续增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制造业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设施完备的国家,因此,中国制造业有能力承担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变革的重任。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转型,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彰显了中国制造业较强劲的产业链韧性。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制造业生产环节数据难以获得、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比率较低等难题。同时,中国制造业中涉及许多高新技术的关键基础材料仍需进口,且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在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全球危机下,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还针对中国叫嚣“产业链去中国化”“撤资中国”等脱钩论主张;另一方面,美国通过设置关税壁垒与技术壁垒对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进行贸易制裁与打压,使中国制造业从国外获取高新技术基础原材料的难度和门槛加大。以上国际市场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制造业面临产业链“断链”的风险,在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将会遭遇较大挑战。为此,中国制造业应以数字基建为前提,在工业物联网、远程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加速建设,突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补齐短板,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四)阻滞中国先进制造业领域创新型人才的海外交流

中美大国之间的博弈终究是人才的竞争,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人才是中国制造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引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后工业化时代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动力不再是基于规模化生产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而是产业链向高端地位迈进所带来的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这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顶尖人才。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在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会面临较大的阻力与障碍。如2018年11月美国司法部以应对所谓的来自国外的“安全和技术威胁”为由,启动了“中国行动计划”,并对中国在美科学家进行调查;美国在学术界制造“寒蝉效应”,阻止中国留学生参加美国高校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给中国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带来了阻力。为此,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把握产业变革与国际产业链重构的良好机遇,又需要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创新活跃、规模领先、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快形成倍增效应。

(五)中国制造业发展遭遇国际“小圈子”围堵的压力陡增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中占据着产业链的有利地位,掌握着国际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撼动了长期以来美国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2020年5月,美国宣布将严格限制华为使用美国技术、制造半导体芯片以及设计软件,2020年7月,英国也宣布将停止采购华为5G 设备,并且表示在英国5G 网络中现在使用的华为设备也要在2027年之前全部拆除。2021年3 月,美日印澳四国领导人举行“四方峰会”,表示要加强新兴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并成立了“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工作组”;2021年6月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在美欧峰会上宣布成立,这些表明欧盟对推进经贸、科技领域的跨大西洋合作怀有浓厚兴趣;2021年10月,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时提到,美国将联合盟友制定“公平”的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并利用所有政策工具保护美国经济不受“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伤害⑨。2022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在访问日本期间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宣布向东盟提供1.5亿美元援助,企图拉拢东盟和其他亚太国家建立“抗中联盟”,意图“组团”对中国经济贸易进行限制。2022年10月拜登政府正式发布新《国家安全战略》,此战略报告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并表示中国是唯一一个有意图、也越来越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者,中国是美国最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美国为维护其全球经济利益,通过制造贸易摩擦、政策封锁等手段来阻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并联合其他发达国家搞地缘政治的小圈子,这意味着在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国际“小圈子”围堵的压力。

四、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加快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此外,国家政府也出台了许多“十四五”时期促进中国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文件,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规划的出台,表明中国经济在双循环背景下,将会加大对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进而会促进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新材料、芯片、光学等中国制造业产业短板技术的新一轮发展。因此,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深度释放数字经济潜能,鼓励支持制造业企业将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生产的全流程中,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政策环境,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化领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此外,中国制造业应加强数字技术在企业研发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应用,提升制造业企业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的能力,应着重利用数字技术转换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生产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重塑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二)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增强中国制造业抗风险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增强对国际产业链断链的抗风险能力,形成中国制造业核心产业环节的相关性与相联性,特别是在“十四五”时期,能够在工业互联网、基础材料、半导体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加强制造业产业间的要素协同与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最终形成中国制造业产业间的有序稳定发展,能够防范与应对国际产业供应链出现“断链”的风险,通过迅速反应及调整,以替代方案及时补短板。这就要求中国制造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应共同发力增强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和强度。制造业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应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固性,通过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促进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发展,发挥在产业中的示范作用,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协同与产业弹性;中小型制造業企业应通过市场细分,补齐大型龙头企业在细分市场的短板,并以细分市场领域做强做精为目标,提升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产品的质量品牌效应,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产业质量水平。此外,应加大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区域协调力度,加速国内大循环的贯通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强化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供应链协作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东部地区应利用区域政策优势与经济优势,提升中国先进制造业产品出口附加值比率及在国际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应凸显“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能源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营商环境优势,不断强链、补链、延链,贯通制造业原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营销一体化流程,完善制造业产业链生态。

(三)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此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产学研各主体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创新合力,进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应以加速技术转变为主要目标,以较大的国内外潜在市场需求为前提,不断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场景,通过形成制造业全流程技术场景供应链,实现制造业产品、服务与中长期市场需求的配接、应用和推广,不断提升制造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以中国中东西部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与资源优势为基础,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技术攻关重点,通过实施差异化策略,以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为突破口,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求中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加大技术自主创新力度,根据需求导向来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要求科研机构及高校动态掌握市场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方向,促进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制造业生产过程当中;要求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化合作,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效率。

(四)增加先进制造业的资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设立先进制造业领域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等鼓励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拓宽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使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为企业自主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保证;促进先进制造业形成以自主研发技术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困境。同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顶层设计,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设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技术研发各个环节的集成应用,通过自主技术创新赋能中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

(五)加快培养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弥补中国制造业高层次顶尖人才短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直接关系着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目前,中国制造业亟需大量的复合创新型专业人才和新兴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光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也要重视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中国制造业发展新主体培养方面的全过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制造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⑩。制造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对接制造业产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际市场需求,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时应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朝着制造业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领域的方向进行重点培养;建立相关高层次顶尖海外人才引进体系,为海外高层次顶尖人才来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以此来壮大中国制造业顶尖人才体系队伍,缓解中国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的压力。

(六)发挥双循环优势,加快构筑中国制造业多元化国际贸易投资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利用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大的比较优势,充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以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产品供给刺激新需求,在打通国内商品流通各环节的基础上,以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来吸引其他国家的资源要素禀赋投入中国;利用中国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中国制造业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发挥对外贸易的大国优势,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相互对接,以此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要紧抓“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合作倡议带来的良机,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倡议的对接与融合,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技术合作,力争形成中国制造业同世界其他国家在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的局面;应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发挥世博会、中国进口博览会等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作用,将中国制造业的产能优势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优势、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且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基础零配件仍受制于人,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将赋能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制造业将借助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机遇,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结合,进而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注释:

①美国《侨报》社评文章,2013-04.

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③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统计数据,2023-02-02.

④《中国经济时报》2022-01-17.

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数据,2022-01-17.

⑥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⑦摘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⑧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01-18.

⑨香港中评社2021年10月4日.

⑩2021 新兴产业“成绩单”亮眼,创新动能有效增强[N].中国经济导报,2022-01-18.

参考文献:

[1]杨飞,孙文远,程瑶.技术赶超是否引发中美贸易摩擦[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99-117.

[2]余振,周冰惠,谢旭斌,王梓楠.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美贸易摩擦[J].中国工业经济,2018(7):24-42.

[3]洪俊杰,杨志浩.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中国策略[J].国际贸易,2019(8):21-27.

[4]汪芳,石鑫.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2):22-31.

[5]胡亚男,余东华.全球价值链嵌入、技术路径选择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1):44-52.

[6]张恒梅,李南希.创新驱动下以物联网赋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J].经济纵横,2019(7):93-100.

[7]李俊江,孟勐.基于创新驱动的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5):51-55.

[8]方行明,曾小玲,杨万东.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问题研究[J].理論探索,2021(6):82-91.

[9]韩峰,庄宗武.国内大市场、人工智能应用与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J].世界经济研究,2022(5):33-47+135.

[10]蔡礼辉,任洁,朱磊.中美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与地位分析——兼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价值链分工的影响[J].商业研究,2020(3):39-48.

[11]罗振男,孙凤.科技实力是贸易平衡的根本——社会学视角看中美贸易摩擦[J].科学管理研究,2019(5):36-39.

[12]徐华亮.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理论逻辑、变化态势、政策导向——基于价值链升级视角[J].经济学家,2021(11):52-61.

[13]于畅,邓洲.贸易环境变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前沿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20(5):40-47.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市政建材行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研究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