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建造中的“高科技”

2023-05-30 04:08刘安雯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科技漏电混凝土

刘安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城市用地越来越稀缺,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然而,什么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建造难点在哪里?建筑过程中又有哪些“高科技”呢?

现代高层建筑兴起于美国。1883年,芝加哥建起了第一幢高11层的大楼;1913年,纽约建成了高52层的伍尔沃思大楼;1931年,高381米的帝国大厦在纽约建成。迪拜哈利法塔高约838米,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高约632米,是我国目前最高的建筑。

每个国家对高楼大厦的定义各有不同。美国将高度为24.6米或7层以上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日本将高度为31米或8层及以上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英国将高度大于等于24.3米的建筑视为高层建筑。

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大于28米的住宅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米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被称为高层建筑,当建筑高度超过100米则被称为超高层建筑。

难点一:基础施工难

高层建筑平均高度远大于普通建筑,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时,既需要对材料和工具进行垂直运输,又需要进行悬挂式高空作业。在设备技术层面,高层建筑的难点在于施工图纸与工程实况的对应。

高层建筑的布线施工以二维的工程设计图纸为依据。由于设计复杂,工作人员在施工阶段需将二维的图纸转换为三维的施工方法,这个过程容易出现施工的差错,从而影响整个高层建筑的施工效果。

难点二:主体施工难

由于高层建筑所需工期较长,施工过程中受天气的影响较大。主体施工中会遇到的阻碍性问题等都是高层建筑主体施工的难点。

难点三:强弱电安装难

强弱电安装前后的漏电现象是强弱电的安装难点。当操作失误或接线不当时,容易出现漏电问题。施工时的漏电问题会影响施工的效率,施工结束后的漏电问题会影响住户的使用感受。

难点四:智能化建设难

智能化技术是当前时代最流行的高精尖技术之一,具备较高的应用难度,这要求建设者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对整个智能系统有全面的了解。

混凝土高科技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能有效减小梁柱截面尺寸,增加有效空间,降低建筑成本。轻骨料混凝土技术用于屋面、机房等回填,可节约成本。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用于主体结构,可确保超高层混凝土的泵送速度,缩短工期。

钢筋高科技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可用于梁、柱、柱结构受力钢筋。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可用于梁、柱、柱结构受力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8 mm时。

模板及脚手架高科技

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用于5~46层标准层,方便一次性浇筑。早拆模板施工技术用于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楼板,提高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加快材料周转。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能有效防坠。

钢结构高科技

钢结构深化设计技术实现准确细致、极易施工的三维模型建模和管理。管线综合布置技术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美观大方。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可确保风管制作的精度和质量。

机电安装高科技

超高层高压电缆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用于电气竖井、配电房,减少人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施工安全性。电缆穿刺线夾施工技术可在电缆任意位路做分支。线槽与线管组合式电线预制穿线技术可有效缩短工期,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绿色施工高科技

雨水回收利用与现场生产废水利用技术主要用于为施工现场降尘、绿化浇灌等,经处理的水体可用于结构养护用水、基坑支护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预拌砂浆技术用于二次结构墙体砌筑、粗装修抹灰及保温。铝合金窗断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外幕墙及门窗。大型地下停车场LED雷达感应灯管应用技术利用多普勒雷达感应原理,可智能检测周围物体移动状态,自动调整工作状态。

防水高科技

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主要用于有水机房、卫生间等部位,工艺简单,施工方便。材料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可渗入混凝土基层微细裂缝从而封闭渗水通道,确保防水效果。

抗震加固与监测高科技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主要对大型深基坑安全提供科学、动态的数值依据。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技术用于对施工区等的全方位监控,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控和管理,人员、物料等的安全,施工进度和效率,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信息化应用高科技

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应用于建模、工程量统计、钢筋统计等过程,建立在二维或三维模型数据共享基础上,可实现砌体、混凝土、装饰、基础等各部分的自动算量。BIM综合应用技术可优化管线排布,减少现场拆改,获得较好的工期效益。

猜你喜欢
高科技漏电混凝土
混凝土试验之家
漏电保护器失效 连环责任人须赔偿
混凝土预制块模板在堆石混凝土坝中的应用
混凝土,了不起
一种用于配变低压侧漏电保护器跳闸的报警系统
行李厢灯漏电故障排除
你了解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吗
论高科技时代民商法基本原则的创新
论如何在职高建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乾隆皇帝与“高科技”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