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八”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23-05-30 10:31张一弛陈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新模式

张一弛 陈佳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转变资助工作观念、创新资助工作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中心、二转化、四融入、八主题”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新模式以精准资助机制、精准育人机制、精准管理机制3项机制为工作机制,以协同育人平台、精准帮扶平台、银校合作平台三大平台为工作平台,以“十佳学子”评选活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浸润式育人活动三大活动为特色活动。新模式实现了资助制度建设规范性与精神关怀人文性的统一、资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受助学生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关键词:“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38-04

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质量、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是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内在要求。当前,面临着新发展阶段的新内涵、新使命、新挑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探索路径,建构新的资助育人模式,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1]。

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中心、二转化、四融入、八主题”资助育人新模式(以下简称“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建构

(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建构资助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国高校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播知识与思想,更重要的是塑造道德与品行。立德树人要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而资助育人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在心理发展、精神激励、品德塑造、能力锻造等方面也存在着因物质匮乏带来的衍生性、持续性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在物质帮助与支持的前提下,一是将“立德”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将“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挖掘其特长与潜力,推动其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能力养成。

(二)以“二转化”为关键,提升资助育人质量

“二转化”即社会资源转化为资助育人资源、资助育人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成果,在双向互动中提升资助育人的质量。一是汇集优质社会资源资助育人,“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助育人资源与育人力量。例如,政府部门、银行、行业企业等,增强组织性、协同性、集成性,形成工作合力,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资助育人资源。二是资助育人成果反哺社会,学校充分发挥“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成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三下乡”社會实践团队、资助宣传形象大使团队、征信宣传队伍等,通过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等形式,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惠民富民政策、大学生资助政策、征信诚信知识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以“四融入”为重点,增强资助育人实效

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劳动教育融入“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中,丰富资助育人内容,增强资助育人实效。第一,将诚信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起点与根基,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学生本人如实提供的自身家庭经济情况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诚信教育既是资助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基本内容。第二,将感恩教育融入。资助育人是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主客体的互动过程中创设资助情景,使其沉浸其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心存感激、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重要内容。第三,将励志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的资助育人,秉承的是发展性资助理念,即从单纯的“扶困”走向“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从救济性的“输血”功能转向发展性的“造血”功能。因此,开展励志教育,激发学生发展动力,摒弃“等靠要”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长效价值。第四,将劳动教育融入。劳动教育被纳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重要内容之中,使得作为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平台——勤工助学,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天然的劳动教育基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减轻家庭负担、改善自身学习生活条件,这本身就是劳动教育价值的充分体现,劳动教育是对“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内容的重要拓展。

(四)以“八主题”为支撑,激活资助育人内生动力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湖南文理学院创新实践了“八学期   八主题”育人品牌,从学生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离校,每个学期重点实施一个育人主题。如第一学期筑牢信念、第二学期崇尚劳动、第三学期锤炼品德、第四学期认知社会、第五学期品鉴艺术、第六学期聚焦创新、第七学期强化实践、第八学期梦想启航[2]。“八学期   八主题”借助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丰富了“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载体,让学生在践行过程中协同推进其政治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审美素质等,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八学期   八主题”充分激活了“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机衔接。

二、“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实践

(一)三项工作机制

1.精准资助机制

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升级版,把资助资源用好、用准是“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精准资助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困难程度的精准识别,资助力度、方式方法的精准调整。首先,制定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指标体系。高校应根据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生源地基本经济情况、学生在校消费情况、教师和学生评价情况、生源地政策情况等,设计精准认定指标并量化指标标准。其次,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在精准认定指标的量化评分基础上,加强大数据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全面、全方位采集各类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画像”,通过数学模型的建构,尽可能科学化、精准化地区分出学生的困难程度。最后,精准调整资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对经济情况出现明显好转的学生,适当降低资助等级或不再进行资助,对家庭因突发事件、重大变故致贫的学生,及时给予资助。此外,精准调整资助的方式方法,合理有效使用隐性资助、有偿资助、滴灌资助等方式。對于敏感、自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量采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资助;对于具有较强自尊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采用勤工助学、校企合作助学等有偿资助的形式,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可实行“一岗双薪”制;对于具有较强改变命运主体意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设立圆梦基金,在其参与创新创业、科学研究、学科竞赛、考证考级、考研深造等活动时进行精准化的滴灌资助。

2.精准育人机制

不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需求也具有个性化差异,因此,“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要进行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分类育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对于具有较强适应性、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与示范引领作用,宣传他们励志自强的优良品质感染其他学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他们帮扶其他学业困难的学生,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更加发奋图强。而对于内心较自卑且学习成绩一般的经济困难学生,则经常被忽略。因此,一方面,应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放平心态、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足够的鼓励与一定的信任,引导他们走出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帮助这类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并瞄准目标精准发力,鼓励其主动发力,促进他们的思想、能力与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社会需求相匹配。对于适应性差、学业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是关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教师+学生干部”与其结对子,开展思想引导、学习指导、成长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精准管理机制

建构“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需要从机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精准管理上下功夫。湖南文理学院依托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配备了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的资助工作团队,为开展“一二四八”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持。学校、学院层面都形成了一系列的“一二四八”资助育人管理制度,使各项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便捷高效。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建立了“一二四八”资助育人考核评价机制,由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部分构成。客观评价以学院为主体,包括制度建设、政策宣传、政策落实、实践创新、理论研究等方面;主观评价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满意度为导向,包括物质性资助与发展性资助的全面评价,通过双主体评价,充分发挥

“一二四八”资助育人工作的效能。此外,还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一二四八”资助育人信息化建设,全面掌握学生的各类信息,促使奖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工作向更科学、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还探索建立了学生资助信息化监管模式,构建信息畅通的既有利于实现国家资助资金管理,又有利于提升学校资助效益、实现学生发展的监管模式。

(二)三大工作平台

1.协同育人平台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资助育人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建立了协同育人平台。首先,实现了主体协同。一是完善了“国家—社会—学校”三级资助主体网络,在国家现有资助政策与资助体系的前提下,积极争取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杰出校友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或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夯实了资助育人的根基;二是完善了“学校—部门—学院”三级资助工作格局,学校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资助工作的全面协调与落实。学工部资助中心配齐配优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校日常资助工作。各学院成立资助工作小组,配备资助专干,负责本院资助工作的开展。其次,实现了载体协同。一是发挥课程载体的主导作用,把资助育人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深入领悟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共同富裕是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二是发挥文化载体的支撑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百折不挠、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甘于奉献等优良品质融合,强化文化育人与资助育人的结合;三是发挥网络载体的渗透作用,通过易班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资助政策、选树自立自强学生典型、开展线上资助育人活动等。最后,实现了环境协同。高校资助育人成效深受育人环境的影响,“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推动了资助育人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等工作的有机协同,达到“1+1>2”的育人效果。

2.精准帮扶平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伴随着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困难等连环问题,“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建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平台,针对有退学警示、学业警示、挂科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经济困难学生,零就业家庭的经济困难学生,建构了精准帮扶体系。按照“精准识别、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的总体原则,以及“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理念,建立精准帮扶台账信息,对帮扶对象进行分类分层管理。此外,还深化工作模式,将校领导、学院领导纳入精准帮扶工作中,建立“五个一”帮扶机制,即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一位领导负责、一个班子开展工作、一套帮扶方案、一抓到底[3],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渡过难关、健康学习生活、完成学业任务,最终顺利步入工作岗位。

3.银校合作平台

2015年,湖南文理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喜结连理”,全省首个银校合作建立的诚信文化教育基地在湖南文理学院成立。诚信文化教育基地以精神扶志为指引,通过一系列有规划、有目标、有特色的活动和举措,开展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建立了银校联动的诚信文化教育机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以及诚实守信、感恩图强、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操,打造了“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载体。

(三)三大特色活动

1.“十佳学子”评选活动

为在大学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感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向上、励志成才,湖南文理学院每年都组织“十佳学子”评选活动。自2009年首届至今,已评选出了100余位在学习、科研、创新创业等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杰出个人或者团队,集中展示了优秀学子奋斗的青春面貌,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中汲取自我发展的动力。

2.“感恩”系列教育活动

为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自觉形成感恩他人、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优良品质,“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探索形成了“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一是“感恩长辈”活动,以“我给长辈写封信”活动为契机,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书信表达对父母等长辈的感恩之情,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二是“感恩诚信”活动,以诚信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结合“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举行征信知识宣传活动、开展学生网络贷款专题安全教育活动等,将诚信文化传播到整个校园。三是“感恩母校”活动,通过开展“毕业季”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毕业生感恩学校和教师的辛勤教育和培养。四是“感恩国家”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仪式活动,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加懂得如何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3.浸润式育人活动

“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在形形色色的资助育人活动开展中进一步深度挖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探究如何培养“具有文理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命题。为真正做出品牌特色,创新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学校邀请了校内外教学名师、知名学者、成功人士等担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生导师,开展分享教育,实现“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的有机结合。

三、“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实施原则

(一)资助制度建设规范性与精神关怀人文性的统一

高校资助工作的制度建设是资助工作顺利开展与健康运行的基础,也是资助育人体系科学化、规范化、成熟化的保障。但是,“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的最终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是其重要内容。高校资助育人离不开制度建设的规范性,但精神关怀的人文性更为关键,因为它包含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人性的真谛,引领着高校资助育人朝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也只有将精神关怀、人文关怀贯穿资助育人的始终,才能从更高层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价值判断力,遏制各种道德失范行为,资助育人才能真正“以人为本”,彰显人性的光芒。

(二)资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资助育人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的最基本手段,从根本上让他们获得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应注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展型能力的培养、完全人格的形成。“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始终以培养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前的困难与长远发展密切结合,“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使他们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拥有在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技能,避免由在校贫困转向社会贫困。

(三)受助学生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来自全国各地,其生活环境、面临困难、身心发展、自我发展需求各异,因此,在应用“一二四八”资助育人新模式时,在关注“面”上共性的物质性需求的同时,更应关注“点”上个性的发展性需求。要通过观察、沟通等形式全面分析与研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愿望与诉求,因人施帮、因材施助,为他们个性化定制个人发展、能力提升、身心健康培养方案,使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實施纲要》的通知[A/OL].(2017-12-05) [2022-05-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  湖南省教育厅.湖南文理学院:落实立德树人  构建“一二四八”育人模式[EB/OL].(2019-11-18)[2022-05-01]. http://jyt.hunan.gov.cn/jyt/sjyt/yxcf/201911/ t20191118_990033.html.

[3]  张一弛,宁悦,何爽.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构建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0(24):168.

编辑 丁俊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新模式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