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地区文物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研究

2023-05-30 05:03周铖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古建筑

周铖涛

摘 要:以祠堂为重要载体的宗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华地区的宗祠建筑作为其中一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后阁孔氏宗祠修缮工程为例,详细分析了祠堂的现状残损情况,并对残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祠堂的修缮方案,根据设计原则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对预防性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为浙江金华地区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浙江金华地区;古建筑;后阁孔氏宗祠;修缮工艺;预防性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10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印发让古建筑保护成为常态,为了更好地解决如何在不破坏原有建筑风貌的同时兼顾历史文化特性,本文以后阁孔氏宗祠修缮工程为例,提出相应的修缮策略。

1 项目概况

后阁孔氏宗祠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长39米,宽24米。建筑自南而北依次延伸,三进五开间,如图1所示。

中轴线依次为门楼及戏台、中厅、后天井、后厅,戏台两侧设小天井和东、西两厢楼,后天井东、西两侧设廊庑连接中厅和后厅。后厅和廊庑20世纪80年代改建成砖混结构,据村中木匠师傅描述,后厅构造与中厅相似。中厅是整座建筑的精华所在,合抱大柱上端为卷杀,鼓形柱础。屋檐采用勾头、滴水形式,整座宗祠建筑的梁架结构形式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梁架上的月梁、雀替、斗拱、斗梁等工艺巧夺天工,正梁上雕刻双龙抢珠及两凤戏丹等精美图案,在当地其他宗祠里较为少见。

本工程为修缮工程,在修缮门楼和中厅的同时,恢复已改建的后厅及东、西两廊。

2 价值评估

2.1 历史价值

后阁孔氏宗祠建于民国时期,作为坛庙祠堂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对研究磐安县坛庙祠堂建筑的演变具有实物例证作用。

2.2 科学价值

磐安多山地,其建筑营造具有当地特色。后阁孔氏宗祠建在山涧水坑上,山水从中厅前檐廊地下流向溪流,地下暗坑由块石和条石砌成拱券,避开柱子基础位置,其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图2)。

2.3 艺术价值

后阁孔氏宗祠前檐柱上设有24个牛腿,镂空雕刻,内容有飞禽走兽、花鸟山水、人物等故事,形态逼真,堪称一绝。中厅上房挂有民国时期的浙江省省长张载阳送题“惠及灾黎”四字的鎏金大匾,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4 社会价值

后阁孔氏宗祠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展示孔氏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3 现状分析

3.1 建筑形制

后阁孔氏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905.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13.76平方米(图3)。

门楼面阔五开间,通面阔22.34米,通进深6.72米,门楼共用22柱,柱下设柱础,础下均设柱顶石,室内为三合土地面,椽上铺设小青瓦,屋脊采用小青瓦立瓦脊。

天井面阔为2.35米,进深为4.42米,现为卵石地面。穿堂一间,面阔4.78米,进深8.46米,抬梁式承重结构,七檩用二柱,室内为三合土地面,椽上铺小青瓦,屋脊采用小青瓦立瓦脊。

厢廊面阔一间,通面阔为4.48米,进深4.24米,穿斗式承重结构,七檩用二柱,室内为三合土地面,椽上铺小青瓦,屋脊采用小青瓦立瓦脊。

中厅面阔五开间,通面阔22.34米,进深8.54米,室内地面为三合土地面,椽上铺设小青瓦,屋脊采用小青瓦立瓦脊。

后天井已毁,改为水泥地面。后东、西廊庑及后厅20世纪80年代改建成砖混结构用作村委办公场所。

3.2 残损状况分析

由于长年以来受风雨侵蚀、年久失修等自然因素影响以及后期使用者人为改建,后阁孔氏宗祠的建筑结构及木构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缺、糟朽等现象。

现状分析:①建筑规制。后阁孔氏宗祠三进五开间,除后东、西廊庑及后厅改建外,其余部分保存相对较好。

②基础。现场针对后阁孔氏宗祠进行了水平测量,以建筑中厅前檐柱柱顶石为基准,对各开间前后檐柱柱顶石顶部进行对比测量,测量高差±20毫米。

③地面。前天井排水口淤塞,排水不畅。后天井改为水泥地面。门楼,穿堂,前东、西厢廊一层地面为三合土地面。中厅,后东、西廊庑及后厅改为水泥地面。门楼,前东、西厢廊二层地面保存较好。

④墻体。东、西立面马头墙破损,门楣改建,部分墙体改为红砖墙,墙体往东倾斜。北立面为红砖墙,立面电线随意牵拉,对墙体造成一定破坏。南立面后期开设窗洞。

⑤大木作。门楼,前东、西厢廊,中厅木结构因局部漏雨霉烂,梁、柱、檩、枋等榫卯节点有部分糟朽情况(图4)。穿堂木构架保存较好。后东、西廊庑及后厅整体缺失。

⑥屋面。后阁孔氏宗祠屋面为传统小青瓦屋面,是金华地区古民居比较普遍的屋顶做法。屋面用30毫米×50毫米的木椽间距150毫米设置,木椽上铺杉树皮编织,杉树皮编织上直接铺设小青瓦,屋脊采用小青瓦立瓦脊。杉树皮编织起到防滑作用,瓦片放在编织上不接触椽子,也让椽子增加了使用寿命。

门楼,穿堂,前东、西厢廊,中厅屋面凌乱,小青瓦破损严重,木椽为方椽,尺寸偏小,小青瓦立瓦脊歪闪。后厅及两侧廊庑因早期被毁,改为砖混建筑,琉璃瓦屋面。

⑦小木作。门楼,穿堂,前东、西厢廊,中厅的换牛腿均为上次维修时更换,尺寸偏小。中厅局部位置雀替糟朽,坐斗、斗垫缺失,后换替木,原有雀替缺失。后东、西廊庑及后厅整体缺失。

⑧油饰及彩绘。建筑现状未做油饰及彩绘。

3.3 现状成因分析

由于使用功能的需求,导致局部改建,对建筑原真性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缺乏科学的修缮和维护,后期的不合理改建局部改变了文物的原状,主要为后厅及后东、西廊屋的改建。

4 修缮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最低限度干预的原则。依据“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保护方针。本文充分研究了后阁孔氏宗祠的历史,深入分析了其建筑特色,对现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调研,修缮方案充分体现原古建筑的建筑特色和风貌特征,更好地反映其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5 保护修缮内容及措施

为使后阁孔氏宗祠得到良好的保护修缮,恢复其原有布局,并通过活化利用,展示其宗族文化和民风民俗,根据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5.1 建筑风貌

对门楼,穿堂,前东、西厢廊,中厅平面布局暂时保留现状。对后东、西廊庑及后厅进行整体恢复。现场针对建筑进行了水平测量,初步判断建筑基础稳定。对前天井清理排水口,疏通排水沟。后天井恢复天井地面,恢复排水暗沟。

5.2 地面

门楼,穿堂,前东、西厢廊,中厅一层地面暂时保留三合土地面。后东、西廊庑及后厅拆除水泥地面,重做三合土地面。门楼,前东、西厢廊二层地面暂时保留现状。

5.3 墙体

东、西立面墙体修复马头墙,按对称样式恢复门楣,恢复叠涩砖,恢复五花马头墙。墙体往西纠偏,恢复传统墨绘。南立面墙体封堵后开窗洞,整体重做门面,确保门面与建筑风貌协调,改为圆洞门。北立面拆除红砖墙,重砌青砖墙,恢复叠涩砖,内外墙恢复纸筋灰做法。

所有墙体建议移除墙面牵拉的电线,通过村庄整治三线下地或架设临时电线杆,恢复外墙传统墨绘。

5.4 木结构

施工队进场后,清空杂物,对隐蔽部位残损情况及木构架整体倾斜量进行全面复核。

采用的保护修缮措施如下:①木构件残损情况逐一排查,对不影响结构安全的构件以修补加固为主,不得随意更换。②原则上不得整体落架,屋面允许整体揭瓦翻修,对倾斜梁架打牮拨正,恢复大木构架整体结构稳定性,消除结构安全隐患。③对木柱干缩裂缝、腐朽,梁、枋、檩干缩裂缝的修缮方法均需满足GB/T 50165-2020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5.5 屋面

对门楼,穿堂,前东、西厢廊及中厅整体翻修屋面,更换破损小青瓦,更换凌乱的杉树皮编织,更换偏细及糟朽的椽子。

后厅根据本村老木匠描述,参照中厅结构样式恢复,东、西廊庑根据中厅后檐榫卯口位置并参照周边同时期同类建筑恢复。其余屋面、地面、墙体等做法均同中厅。屋面采用整体揭顶的方法来修缮,卸瓦时进行分拣,清除破损瓦片。对椽子逐一检查整修,按原规格替换腐朽和偏细的椽子,按原做法安装。

具体措施如:①杉木椽子已严重腐朽、断裂、弯垂或直径过细,须按原规格、形制更换。②屋面翻瓦时应保存好质量尚可的舊瓦,缺少的瓦片应按原瓦片规格、色泽补配,尽可能采购相同形制的旧瓦。③瓦面铺设时须档均垅直,底瓦压五露五,盖瓦从脑椽部位压六露四,自然过渡到檐椽部位压五露五,做到曲线顺滑,瓦面整洁,瓦垅间距在23厘米左右,摆齐小青瓦立瓦脊,中线两侧做出约10度的倾角。

5.6 小木作

对已缺失、后改但时间较长的门窗,依据充足的进行恢复,无依据的保留现状。对破损的门窗根据遗留迹象,根据现存样式或参考相邻建筑保存完好的门窗进行修复。对后开的门窗且风貌基本协调的、不影响主要立面风貌的暂保留使用,其余的予以砌封并恢复原风貌。对个别后期砌封的门,按门洞迹象进行恢复,按现存样式补配门扇。对于艺术构件缺失的,应按现存遗留迹象参照对称及现存样式进行补配。

维修时应注意:①由专业手工木雕师傅对木雕构件按照遗存样式和图纸大样、放样雕刻,如牛腿、雀替、花插、座斗等。雕刻构件均使用樟木,木材含水率符合规范要求。②雕刻构件必须遵循原雕刻手法、雕刻深度,制作榫卯不得改变原做法。③在小木作构件安装之前,应对大木构架榫卯节点做好各项检查工作,以保证构件安装到位、榫卯牢固坚实。

5.7 油饰及彩绘

建筑无油饰彩绘。对后期更换木构件保持木本色,刷熟桐油两遍保护。

6 预防性措施建议

在保护工程完成后,坚持日常监测和养护,形成“岁修”制度,针对措施中保存现状残损进行养护为主,加强日常监测。特别强调的日常监测与保养问题,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通过仪器监测或依靠人工定期巡查的方式,实现对后阁孔氏宗祠文物建筑的长期监测和保养。

6.1 日常保养、维护

由于植物根系会深入建筑内部,生长产生的应力不仅会造成建筑表面砖石松动,还会从根本上破坏建筑结构,需对建筑周边、建筑屋檐等表面滋生的植物进行定期清理,以防植物淤泥堵塞排水设施。建议每年夏、冬季进行一次植物清除。

6.2 日常监测

6.2.1 监测内容

加强施工前、中、后期的地基沉降、裂缝宽度、墙体倾斜等项目的全阶段监测。

6.2.2 监测设备、方法

①温湿度监测:温湿度监测技术可以对木材的热胀冷缩、冻融和含水率变化等情况进行监测。

②木柱糟朽监测:在不破坏木柱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木柱进行木材阻力检测,能够科学有效地检测木柱内部的腐朽情况,从而弥补人工检测的不足,为后阁孔氏宗祠建筑定期检测以及修复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③墙体沉降监测:采用电子水准仪测量孔氏宗祠的柱子根部及墙体,得到沉降数据,通过沉降技术进一步进行推算,从而得到预测数据。精密精力水准仪由两个及以上的储液罐和位移传感器组成,储液罐之间由液体连通管相连。使用时应将参考点置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监测点与监测参考点保持水平,当各监测点发生升降时,罐内液体会随之增加或减少。通过传感器的读数,监测人员可以掌握各测点的差异变形情况。

④墙体倾斜监测:在墙体上安装固定式倾斜仪,间隔一段时间后对柱子的柱根和柱头位置进行三维坐标测量。在墙体变形时,通过测斜仪可测量出仪器中轴线与摆垂直线间的倾角,通过电信号转换直接反映出被测结构的位移变化值,在此基础上得到墙体倾斜趋势。

⑤墙体裂缝监测:在墙体裂缝的两侧安装测缝计,并且与裂缝方向垂直。当墙体的裂缝发生变形时,测缝计可以测量出裂缝宽度的变化情况。

7 结语

本文探讨了后阁孔氏宗祠的现状残损和修缮策略,主要从保护措施与预防性保护建议等方面,对宗祠建筑的砌体结构与构件、大木结构与构件、屋面与木基层等修缮措施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希望为浙江金华地区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旭.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以大同府文庙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6):35-37.

[2]郑雨.宁波柴桥项氏宗祠保护修缮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7):131-132.

[3]骆雁.浅析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以镇江焦山定慧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23):90-92.

[4]陶楚冰,高原,韩昕彤,等.古寺院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以宁波保国寺为例[J].城市住宅,2020(8):125-127.

[5]陈炳忠.结构健康监测在古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房地产世界,2021(21):111-113.

猜你喜欢
古建筑
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正定县古建筑保护意义及相关措施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浅埋暗挖区间侧穿古建筑物风险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