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文学人物“侠义”品质解读

2023-05-30 19:46倪娜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侠义阿凡提马良

“侠义”一词出自清朝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是从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里引申出来的一种独特精神。这种精神类似于舍己为人、仗义正道,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思想表示,它真实存在于人们所认可的某类具体行为中,如劫富济贫、伸张正义、爱国爱民等。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或多或少都会对侠客有几分钦佩,尤其在儿童的世界里,“侠”——无所不能的侠、惩恶扬善的侠,更能代表他们的意识和想法。假如能够走进儿童的英雄世界,从儿童的视角去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强烈的精神意愿。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无论哪种体裁:童话、寓言、神话、小说、戏剧、影视文学,都不乏“侠义”形象的出现,若在鉴赏时关注人物形象的“侠义”品质,便能感受到文学经典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可贵的品质、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一、童话作品中的“侠义”典型——马良

“童话”这一名称源于西方,英文为“fairytale”,意思是妖精故事或者神话故事。从学界对童话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是借助于幻想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理想以及愿望的载体。安徒生曾经把自己的童话作品解释为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比如《海的女儿》中那个美丽的海底王国。人鱼公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是《人鱼公主》所蕴含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们所迫切追寻的。与国外童话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的童话更在意对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在塑造人物时,关注的不仅是人物本身,还包括家国情怀等观念的引导。在中国童话故事中,经常通过塑造一些典型生动的主人公来弘扬惩恶扬善的观念。

在中国经典童话故事中,主人公往往出身贫寒,但是在艰难潦倒的生存环境下,依然有著一颗十分坚韧的内心,这构成了“侠”最基本的品质。就中国经典童话《神笔马良》而言,马良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很喜欢画画,但却连一支画笔也买不起,县衙师爷见他想要一支笔,朝他呸了一口,面对这样的侮辱,马良并没有妄自菲薄或者自卑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拿起了画笔,刻苦努力地作画,沙地描摹、树枝蘸水,一天都不曾松懈。不自怨自艾、积极、正义是马良身上“侠义”精神的基石。

马良的侠义还体现在当他发现自己的笔是一支神笔的时候,他并没有想着要给自己画一些金银财宝。他十分高兴,第一时间是挨家挨户去敲门,把大家都叫醒,告诉大家他有了一支神笔。他心想,有了这支神笔,就可以替村里的穷人画画:谁家没有篱笆就画篱笆,没有牛就画耕牛,没有水车就画水车,没有石磨就画石磨。他心里想着的是怎么样去帮助别人,这就很符合“侠”这种形象无私助人的基本设定。在县令知道马良有了一支神笔之后,便去抢夺马良的神笔,马良被关到了牢狱里,在狱里,他知道了大家都是被压迫、欺辱、囚禁的之后,他画了一扇门,带着大家逃了出去。在帮助、拯救了这么多人之后,马良并没有结束自己继续行侠仗义的脚步,而是到了另一个地方,发现人们在劳作时挑水十分困难,于是他画了一辆水车,与那里的人一同劳作,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富足的生活,这十分符合侠义的精神内核。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马良有了神笔之后,他画的最多的东西是劳动工具,这样巧妙的设计展现出了《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深厚的文学造诣——在细节中,不声不响地把深刻的劳动精神和中华民族勤劳自强的精神内核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有机会轻松拥有一切的时候,马良并没有选择这种最直接的途径,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踏实的勤劳致富之路。与马良一样的民众们也并没有要求马良帮他们画出唾手可得的金银财宝,中国的“侠”与中国的“民”一样,质朴、勤奋、正直。最后,马良以自己的睿智和冷静,抓住县太爷等一众人贪婪的心理,将欺压人们的恶人淹没在用神笔画出的深海暴风雨中,完成了“侠”最重要的惩恶扬善的使命。

二、儿童影视作品中的“侠义”典型——阿凡提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79年发行了一部木偶动画剧《阿凡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倒骑着毛驴、有一些幽默和滑稽的人,他与坏人为敌、为人们出气的形象被大家所熟悉。在这个富于智慧和正义感的人物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因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喜爱。《阿凡提的故事》通过阿凡提特殊且有个性的造型、幽默的对白,让这个形象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看,阿凡提就是智慧与正义的化身,他疾恶如仇、爱憎分明,且不乏幽默与风趣。通过展现阿凡提与贪婪的巴依之间的较量和一些出其不意的情节设定,这部木偶剧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最为绚丽夺目的影片,代表了当时木偶剧的巅峰。

在阿凡提的身上能够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侠义”的特点。影片用漫画式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使其栩栩如生。他的人生格言是:“爱管天下不平事,要为穷人出口气。”其实在有关传说中,阿凡提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经常出现在各种民间故事中。虽然其每次的具体形象不同,但共性都是出生虽比较普通,但知识渊博、具有智慧。阿凡提在这些地区的文化中成为一种睿智、正义、快乐的化身。在木偶剧《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是机智人物的代表,他的形象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凝练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身上既能体现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渴望一个睿智、勇敢,又有正义感的形象来拯救他们的美好愿望。这个形象通过不同身份的变化,如一会儿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一会儿是一个四处云游的毫无牵挂的单身汉和农民,通过不一样的职业体验,比如车夫、医生、剃头匠等,赋予了这个人物身上一定的灵活性、随意性。这种身份的随意变化和贴近普通人的形象设定,使阿凡提的形象更靠近“侠义”这种“平民英雄”的形象模式。

如在第一集《卖树荫》中,阿凡提看到财主巴依和他的老婆拿着路旁边的树荫向人收取钱财,并且克扣压榨之后,他通过机智高明的手段,将树荫买了下来,并且提前签好了协议——树荫到哪儿,人们就可以到哪儿乘凉。因此,随着阳光的移动,树荫也在移动,当移动到巴依他们家的时候,大家就一股脑儿地全部跑到他家里去乘凉。最后,由于不堪纷扰,巴依只得向阿凡提提出想把树荫再买回来,这个时候,阿凡提趁机向他要了一大笔钱,并且把他从人们那里克扣的钱也要了回来。用这种方式为大家出了气,惩治了贪财的财主。这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惩治坏人的手段,是“侠”身上具有的非常明显的特征。阿凡提手段高超,更加重要的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和人们站在一起、为大家出气的这样一种侠肝义胆的品质。在中国儿童影视文学的发展中,阿凡提是一个非常典型、突出的具有“侠义”品质的动画人物角色。

三、儿童戏剧中的“侠义”典型——哪吒

2022年,金视听戏剧社创排了一部大型神话儿童舞台剧《哪吒闹海》,该剧根据经典的神话人物形象——哪吒,结合现代的舞台艺术和呈现效果,塑造了一个有传统哪吒侠义精神的人物,又赋予了他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和品质。故事发生在帝辛八年,四海升平,东海龙王决定出海巡游,将东海诸事交予三太子敖丙。敖丙顽固不化、骄纵无度,最终误了事,后因陈塘关的供品不合其心意,便许久不降雨。三年后,陈塘关因为连年滴雨未降,陈塘关总兵李靖携一众百姓祭拜龙王无果,告上天庭。此时正拜在乾元山太乙真人门下修炼的哪吒,凭着天生神力、自小刻苦勤奋,练得了一身真本事,但因天性调皮,惹得太乙真人颇为头疼,不堪其扰,便将其派下山去历练。哪吒在下山途中看到陈塘关民不聊生,才知这里已三年未降雨,便替百姓跑去东海,讨要说法,却碰到不知悔改,还不断挑衅的三太子敖丙,冲动之下,两人动起手来,最终敖丙不敌哪吒,被打至重伤。东海龙王巡游四海归来,发现三太子被打伤,恼怒之下,翻起巨浪要水淹陈塘关,哪吒为救全城百姓,只身抵御龙王怒火,最终耗尽元气,抵挡住了灭城洪水,太乙真人带着玉帝圣旨赶来,降罪东海龙王。哪吒服用太乙真人的金丹后,在全城百姓的齐声呼唤中苏醒,重获新生的他力量更为强盛,成了陈塘关的保护神,镇守一方。

剧中重点突出了哪吒自身的勤奋与刻苦,虽然调皮,却在跳脱之余奠定了扎实的成为“侠”的可能性。要成为侠,首先要有能出击的意志和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只是勇,还要有可与反派对抗的基本能力。哪吒在听闻久未降雨、人间疾苦的时候,唤醒了其心中的“侠义”基因,再加上强大的本事,义愤填膺地去找龙王,却在这里遇到敖丙,两人展开对战。但不同于以往必胜的结局,在龙王的复仇中,哪吒虽以一己之身抵挡住了灾难,最终却也身负重伤。儿童剧的主题必定是要适应儿童心理认知和审美需求的,如果以这样的结局结尾,“侠”最终被恶势力击败,或者因为自己的侠义举动就此牺牲,不符合儿童倾向大圆满结局的审美特征。于是在这部儿童剧中,哪吒被龙王伤害之后,出现了一批“侠义之士”,其中最具有经典意义的就是全城的百姓,在得知哪吒为保全他们而牺牲自己以后,他们集体请愿,哪吒也获得了重生。这里的剧情设计颇为巧妙:哪吒作为侠,他为了保全别人而牺牲自己,而被保全的人们也在此时积极请愿,在大家的呼喊声中,哪吒醒来,这个侠为保护百姓而伤,却也因为自己的侠义精神获得百姓的支持和重生,将侠义精神在另一个层面做了诠释和升华。

此剧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方向,融入高空威亚、舞蹈、武术等多种元素,结合多媒体数字艺术,以舞台和动画交相辉映的形式充分体现传统之韵、国风之美。剧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用传统神话故事对标现代儿童成长教育,传递正直勇敢、作风正派、心怀大爱、有责任有担当的处事原则,而这正是“侠义”精神的具体体现,让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播与弘扬,赓续绵延。

四、结语

不管是马良、阿凡提还是哪吒,对于儿童而言,这种具有典型“侠义”品质的人物形象,在其认知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启迪作用。文学作品往往被赋予教育功能,许多人对此产生过异议,在笔者看来,文学作品对儿童而言,既可以是开启其认知世界的窗户,亦是让他们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途径。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人物身上所具备的品质,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其中的“侠义”品质更符合儿童崇拜英雄的审美需求。这些智慧、勇敢、爱国和团结的人物形象,可以让儿童感受到力量,他们身上乐于助人的气节、品质是最为缺少和宝贵的东西。

中国的侠义精神不同于西方的英雄主义,如马良的神笔只有在马良这一真挚、勤劳、为他人着想、不贪图荣华富贵的人手中才能画出来,才能从假变真。因此,中国儿童文学中的“侠”即便拥有超能力,也不会让儿童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变成空想,一味去追求、幻想自己拥有超能力来实现梦想,中国儿童文学的“侠”可以让儿童在正确的引导之下,通过勤劳、学习、努力、互相帮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引导儿童崇尚正义、向往自由,是尊重儿童心理认知和发展本性的。通过对这种“侠义”品质的解读,能够加深儿童的爱国意识,使其真正成为为儿童打开认知世界、思考人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保刚.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02):149-154.

[2]鲁德才.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论古代文化观念中武侠性格的变迁[J].南开学报,2001(01):61-67.

[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4]王立.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耿羽.“小顽童、小大人与小标兵”:中国经典动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以建國后十七年繁荣发展期作品为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6(01):29-35.

[6]云翔宇.对“儿童是梦想家”的一点思考——读刘晓东《解放儿童》[J].科技展望,2015,25(03):234.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教改课题“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的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儿童戏剧创编与表演》为例”(项目编号:2021JY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倪娜,女,硕士研究生,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戏剧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侠义阿凡提马良
聪明的阿凡提
我想成为神笔马良
郭沫若的侠义观新论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阿凡提的故事之再次吃亏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и контакты
阿凡提巧装盘子
《阿凡提测试片》
我的神笔马良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竞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