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能力提升三策略

2023-05-30 00:46王龙
体育教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运用能力提升足球

王龙

摘  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技术而不会用技术”的现象,本文以202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的展示课《运球+运球突破》为例,提出提升运用能力的三条策略,为课堂教学中提升技术运用能力提供教学思路。

关键词:足球;运用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3-0077-03

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教材”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中,杭州高级中学的刘志华老师呈现了一堂运用维度的足球课《运球+运球突破》,得到了观课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本文通过刘志华老师的课例,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所学的技术升级为运用能力,以解决现实中学生“会技术而不会用技术”的现象。

一、技术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会做技术动作而不会运用技术”是球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会运用”强调的是学生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观察判断、选择执行能力。例如,足球传球技术教学中,“会运用”指学生在比赛中能够根据场上攻防情况,随机应变且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传球技术,展现出持续、有效的配合进攻能力。但在实际比赛中,学生却出现选择传球方式不合理、把握传球时机能力差、控制传球速度与方向能力弱等情况,即“不会运用”。

技术教学中出现“学生会技术而不会运用”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以足球正脚背射门教学为例说明:一是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出现“为技术而技术”的碎片化教学。将目标定位在掌握技术动作的标准上,学生只是在单一环境中练习单一动作,而实际比赛中正脚背射门多是出现在复杂环境、组合动作中,如停球+射门、运球突破+射门等。如果没有合适的练习环境,缺少与其他技术动作的关联,学生就很难形成射门能力。二是教学重心偏离,只追求技术动作方法,弱化技术运用。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偏离,课堂中把教学重心放在技术动作的掌握上,强调动作的方法、标准,而没强调射门技术在不同环境下的运用时机把握、与其他技术的串联方法等,学生自然就很难在比赛的真实环境下表现出射门得分能力。三是练习情境与运用情境不匹配,教师没有创设出适合技术运用的练习情境,学生没有真正“学会”。正脚背射门技术在足球比赛中的运用是在人—球—人(一人或多人)的复杂环境中,如果只是在人—球—球门的环境中习得的正脚背射门技术,自然很难在比赛中熟练运用。当然,运用能力、运动技能的提升,还需要练习量的累积,但如果教师设计的“练习”不合理、不精准,学生的能力发展自然受限。

二、提升运用能力的三条策略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运用”维度是指动作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改进、提高,要求在符合项目情境的实战环境下进行学练,通常以组合练习、游戏或比赛形式为主。刘志华老师的《运球+运球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基于对《纲要》理解的教学呈现。下面以此课为例分析技术向运用能力转化的三条策略。

(一)基于模块的课时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强调运动能力是关键,学生运动能力在球类项目中的表现是“能运用”“会比赛”。而要达到“能运用”和“会比赛”的程度,就要进行相对集中、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即模块教学。本课就是《足球运球组合技术及运用》模块教学计划下的课时呈现。

模块内容:《足球运球组合技术及运用》,共18课时。

课时内容:《足球运球组合技术运用方法1:运球+运球突破》课次10/18。

技能目标:90%以上的学生能在1v1和2v2练习中做出合理的决策,5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1v1和2v2的运球突破对手,80%以上的学生能在比赛中合理选择运球和运球突破组合技术。

分析:为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新课标提倡模块教学。模块教学能够消除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中教“浅”的不良现象。所谓“浅”,即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具体表现为学习内容不深入、不持久,难以全面掌握某项运动技能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本课是足球模块教学计划18节课中的第10次课,运用维度的课时安排。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运球技术,本课内容是《足球运球组合技术运用方法1:运球+运球突破》与之前的学习内容形成结构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课目标是“运用维度”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运球突破能力,是“技术维度”目标的提升,是模块教学目标的分目标,为实现整个模块教学目标服务。所以在模块教学统领下的课时教学中,学生学到的是系统的结构化的内容:运球+运球突破,是比赛中经常运用的组合技术;目标是模塊目标统领的下课时分目标,定位准确、清晰,突出运动能力;练习环境是依据教学内容、目标设置的1v1和2v2的比赛情境。结构化的内容、准确的教学目标、合适的练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提升技术的运用能力。

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系统的运动技能支撑,模块教学为学生学习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保证。课时教学在模块教学的统领下才更加凸显内容合理、目标准确,确保学生技术能力的发展提升。

(二)基于运用特征的教学重点

运用维度的课堂教学,重点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技术动作的运用又多与其他技术组合出现,如本课内容“运球+运球突破”,运球突破能力的提升需要提高运球技术的熟练度及组合动作之间的关键性因素。

1.注重基础性技术练习

教学片段1:准备活动“行进间运球”。

练习方法:教师指定运球部位、运球到指定区域。

练习要求:运球时变速、变向、控制好人球距离。

练习目的:增强球性,提高控制球能力,为运球突破强化运球技术基础。

分析:基本技能的学练是学生形成运动能力的基础,组合技术运用的好,单个技术动作是基础,没有娴熟的单个技术就不会有熟练的组合技术运用。在运球突破组合技术中,运球是基础性技术,如果学生运球技术不熟练,就容易在运球突破时出现失误导致突破失败。

刘志华老师在单个技术教学中强调动作标准与要求,即触球部位与运球的节奏,指导学生规范技术动作。运球的熟练程度具体表现在能够自由的变向、加速,并且在做各种运球动作中能够保持好人球距离,具备这样的运球能力,在运球突破中球能始终控制在自己脚下,保障突破成功率。

在其他球类教学中也经常看到教师在准备部分,或是新课开始前进行基础的技术性练习,如篮球运球、排球垫球等,不仅是为了热身,更是为了提高技术动作的熟练度,表现出基础性技术课课练。

2.把握运用中的关键性问题

教学片段2:单一身体练习“1对1运球+运球突破”。

练习方法:防守人传球后,上前3米站桩式防守,进攻人运球穿越防守人到底线。进阶练习方法:防守人传球给进攻人后快速上前,遇到进攻人站桩式防守,进攻人运球穿越防守人到底线。

进阶练习方法:全域防守,自由对抗。

练习要求:体验思考运球突破成功的关键因素。

练习目的:培养学生运球突破时运球与突破组合衔接时的合理选择。

分析:成功运球突破的表现是在面对防守时,能够运球越过对手的防守,将对手甩在身后。面对防守时仅仅依靠变速、变向等各种运球技术不足以突破对手,突破成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运球与突破时的合理选择。如突破动作的选择(变向、变速)、时机的选择(与防守队员近容易被断球、与防守队员远不容易突破防守队员)、假动作的选择等。而这个“选择点”就是组合动作的衔接点,是形成突破的关键性问题。学生做好运球与运球突破的动作衔接点的选择,就容易摆脱防守。如运球+假动作运球突破,突破前的假动作诱导防守移动重心,创造出运球行进空间形成突破;运球+变向运球突破,突破前的突然变向,使防守队员来不及移动改变行进方向形成突破;运球+加速运球突破,突破前的突然加速形成移动速度差甩开防守形成突破等。这些动作都是运球与突破的衔接点,做好这个技术环节的教学与指导,学生的运球突破成功率将会大大提升。

课堂中刘志华老师及时鼓励表扬学生运用假动作、评价学生变向与加速的突然性,让学生体会到突破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的技术运用都有运用成功的关键点,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技术运用的关键点,并结合实际给学生做出及时精准的教学与指导,学生在基本技术熟练的基础上,做好组合动作衔接关键点的处理,就能促进该技术的成功运用,促进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能力发展的情境设计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能脱离相应的学习情境,球类运动最好的教学情境是比赛,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采用有效方法,创设应用情境。刘志华老师根据上述要求在“学练三个一”中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具体有以下三个特征。

1.练习设计层次化

教学片段3:组合练习“2v2传接球+运球+运球突破”。

练习方法:1号边线传球给2号方可进入场地,进攻方穿越对方小球门得2分,完成运球突破得1分;进攻方1号传球后防守方才可以进入场地。

进阶练习方法:站桩防守、跟随防守、全域防守。

分析: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具有层次性、进阶性,学会运用的学习反映了从简单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由于学生能力普遍存在差异性,教学中需要注重分組、分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

刘志华老师课例中的2v2练习设置了三个防守要求,即“站桩防守、跟随防守、全域防守”,在情境难度上有明显的层次进阶。学生在初始练习阶段采用站桩式防守,体会运球时的人球关系及突破时的动作选择。达到这个层级后进入跟随防守练习阶段,通过防守者的跟随,让进攻学生感觉到压力,体验在突破时如何突破移动中的防守者及突破后的选择,达到这个层级后就进入全域防守阶段,即积极防守。学生面对积极防守者时,不仅要处理好变化的人球关系、运球突破的时机、突破动作选择,还要阅读防守者防守意图,从而快速决策做出合理选择。通过防守要求的变化,体现练习情境越来越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境,在此练习情境中学会的技能才是真正的“学会”。同时不同层次的练习方法也满足了不同能力学生的练习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适的练习中,提高学练效果。

因此发展学生技术运用能力必须综合考虑知识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练习情境体现层次性,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2.练习手段主题化

教学片段4:单一身体练习中的1v1运球突破;组合练习2v2练习要求人盯人防守;2对2全域防守练习。

练习要求:组合练习人盯人防守并思考如何给同伴创造1对1机会;全域防守练习运球突破成功的1分。

练习目的:创造更多1对1运球突破情境。

分析:“练习手段主题化”是指设置的练习方法、手段要围绕本课教学内容、突出本课教学重点、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学习某项技术,提高运用能力,使技术向技能转化需要在类似比赛情境中多次运用该技术。因此在设计练习方法、手段时,要创造出该技术多次出现的练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多次运用该技术,提高技术运用能力。

刘志华老师的情境设计都是围绕“运球突破”主题展开,如1v1、2v2的练习中,要求人盯人防守,在这种情境下,比赛没有传球位置,学生只能大胆采用运球突破创造进攻机会,通过反复运用运球+运球突破技术,学生的突破能力得到提升。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足球传球技术教学中,教学主题是“传球”,采用三攻二、四攻三这样多打少的练习方法,就会使传球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在实战中的传球能力。相反,如果采用二攻三的练习方法,那么传球机会少运球突破机会多,因此二攻三适合在“运球突破”主题的教学中运用。

“练习手段主题化”也是“学练三个一”内容结构化要求的具体表现,即在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游戏比赛情境设计中都要突出教学主题。以本课为例,教学主题为“运球+运球突破”,所以“学练三个一”中都是以“运球+运球突破”为基础设置学练内容,且练习难度成层次进阶。

3.游戏比赛项目化

教学片段5:积分赛(4对4)。

练习方法:4对4,要求人盯人防守,运球穿越小球门得3分,运球穿越底线得1分,两次得分或两分钟轮换。

练习要求:思考团队如何给同伴创造1对1的进攻机会。

练习目的:体验团队自主比赛。

分析:在课时教学中,最后的比赛环节通常是教学内容的高潮部分,是激发学练兴趣、检验学练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体验项目化的比赛,让学生能运动、乐运动,最终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完整的项目比赛,掌握1~2项运动技能。

课堂教学中,为使比赛符合学生学情,增加乐趣与突出教学主题,教师会经常在正规比赛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有创意的设计,设计一些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的游戏比赛。如本课4对4比赛就是通过缩小了足球场地、增加了球门(一个小球门、一个是底线为门)、调整了得分规则(小门得3分、底线得1分)、要求一对一防守,降低了比赛难度,提高了得分机会,创造出更多的运球突破机会,给比赛带来更多的选择,增加了比赛的竞争性、趣味性和偶然性。

因此,在设计游戏比赛时,既要符合项目特征,让学生体验到自主的比赛,也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突出教学主题。随着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游戏比赛也会逐渐向正常规则要求的比赛接近,直到学生能够完成完整正规的比赛。当然这不是一节课能够做到的,需要整个模块甚至几个模块的系统学习才能完成。正是每节课这种项目化的比赛设置,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真实比赛的情境,逐渐提升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

三、结语

素养时代,能力为先。在球类教学中,提升学生运用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模块教学理念引领下,课堂教学将从碎片化的知识学习转向系统性的知识构建,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让教学目标更清晰、定位更准确,课堂目标清晰会让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教师抓住教学重点,就能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学练,提升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运用能力提升足球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方言在幼儿民间游戏中的运用研究
利息理论课程的教学探讨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