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木荷防火林带立地类型及其营造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

2023-05-30 01:21王鸿玲朱世华江伟陶涛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安徽

王鸿玲 朱世华 江伟 陶涛

摘要 在对木荷天然和人工林调查测定的基础上,将安徽木荷生物防火林带立地粗略地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3类。进一步研究表明,在Ⅰ类立地上营造防火林带,林木生长快,成林早,可选择的造林密度和整地规格范围宽,应视交通、经济、人力等社会条件决定,造林密度选择在2 500 株/hm2。在木荷防火林带的主要营造地段——Ⅱ、Ⅲ类立地上造林,必须通过加大造林密度和提高整地规格。分析结果表明,Ⅱ类立地下,造林密度可选择在4 444 株/hm2左右,Ⅲ类立地下,可选择在6 666 株/hm2左右,并且采用高规格整地,才能保证防火林带进入5年以后有较好的阻火性能。高密度造林、高规格整地是Ⅱ、Ⅲ类立地木荷防火林带造林的主要技术环节。

关键词 安徽;木荷防火林带;立地类型;造林密度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3-0085-04

木荷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代表种之一,其内含物性质及形态特征决定了该树种具有很强的抗火性能。我国南方一些省份把木荷作为最主要的阻火树种来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阻火效果。在森林生物防火的实践和研究中,对木荷的研究涉足较多的是阻火机理、效能及抗火强度方面,而对不同立地、不同造林技术处理下木荷的生长及林地可燃物的分布性状研究甚少[1-4]。为此,笔者在对安徽省不同立地木荷天然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省木荷的立地类型进行了概略性划分和归类,在过去有目的性的造林设计和施工下所营造的木荷生物防火林带内,进行林木生长、林地可燃物性状的观测和统计分析,以5年生以上的防火林带须具备明显阻火效能为基准,提出了不同立地下木荷生物防火林带2个最主要的造林技术指标,旨在为全省不同立地下营造木荷生物防火林带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皖南的青阳、旌德县,皖西的岳西县,皖东的全椒瓦山林场。整个试验地分别属北亚热、中亚热带北缘、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基本涵盖了安徽淮河以南的气候类型。年均温14.5~16.5 ℃,年降雨量900~1 400 mm。主要土壤类型有黄红壤、红黄壤、黄壤、黄棕壤、山地黄棕壤;海拔跨度为50~1 100 m。

1.2 试验方法

1.2.1 立地类型的确定。主要根据木荷天然林的生长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以高生长为主要指标,划分立地等级,将全省木荷林划分成三大立地类型。

1.2.2 林木生长因子测定。根据试验地的立地类型和造林设计施工的技术规格分别设立测定地段,用常规法测定木荷的树高、胸径、冠幅,用标准枝法采叶,计算叶面积指数。

1.2.3 可燃物含水率及杂灌盖度。在不同林带内随机设10个1 m×1 m的样方,收集样方内的凋落物,用四分法混合反复取样,直至凋落物数量在500 g以下,密封带回实验室,用80 ℃烘干24 h,计算含水率。在样方内测算杂灌盖度,以各样方平均盖度作林带杂灌盖度计算分析。

2 結果与分析

2.1 木荷防火林带造林地立地类型的划分

在对皖南及大别山区木荷天然林的生长和立地情况进行调查测定的基础上,以树高生长为主要分析因子,以立地条件的综合多因子为影响因素,全面分析木荷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依据立地划分的科学性与简明实用性兼备的原则,结合人工林的生长情况,将安徽省木荷划分为以下三大立地类型:①Ⅰ类立地,海拔300 m以下,土层厚80 cm以上,土壤容重1.2 g/cm3以下,坡度5~15°,有机质含量高,通常为中下坡,山凹地段,分布于皖南及大别山南坡;②Ⅱ类立地,海拔300~500 m,土层厚50~80 cm,土壤容重1.2~1.3 g/cm3,坡度15~25°,有机质含量中等,通常为中坡或丘陵岗地,分布于皖南及大别山区;③Ⅲ类立地,海拔在500 m以上,或土层浅薄(50 cm以下)、容重在1.3 g/cm3以上,坡度25°以上,有机质含量低,分布于皖南和大别山的上坡或凸形坡中部、山脊沿线,或为大别山北坡的局部地段以及皖东的极小部分,是木荷分布的极限地段。

2.2 不同立地下木荷防火林带造林密度的确定

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是主要造林技术之一,密度影响着森林环境的形成时期、材种大小、抚育间伐的技术措施制定等。对于防火林带而言,造林密度直接影响林带阻火性能的发挥迟早和阻火强度,因而造林密度是防火林带建设中的重要因素之一[5-7]。

不同立地下造林密度对木荷的生长指标有着不同的影响。木荷高生长与造林密度关系较小,而与立地本身关系密切,这表现在同一措施处理下,密度不同高生长差异甚小,而立地条件不同则高生长差异明显(表1)。不同立地下,造林密度与木荷胸径生长关系十分密切,表现为同一立地不同密度胸径生长量差异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而且这种差异随林带年龄增加而加大,同一密度不同立地之间胸径的生长量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表2)。

不同造林密度对木荷防火林带的叶面积影响明显(表3),具体表现为立地相同,林带年龄越小,叶面积随密度增大而明显增大,叶面积的增大对林分郁闭度提高,林地杂灌减少及林内湿度增大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林带的阻火性能。

在不同立地下,造林密度对林地可燃物含水率和杂灌盖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4),这种影响是建立在不同林带林木生长差异基础上的。在Ⅰ类立地下,各种年龄林带内的杂灌盖度几乎均在10%以下,凋落物含水率几乎都在30%以上,可燃物的空间连续性低,林带具备较强的阻火性能,造林密度可选择在2 500 株/hm2。Ⅱ类立地下,造林密度为4 444 株/hm2左右时,带内杂灌盖度在10%以下,凋落物含水率在29%左右,属难燃林带。Ⅲ类立地下,造林密度为6 666 株/hm2时,带内杂灌的盖度才在10%以下,凋落物含水率在25%左右,才能尽早发挥林带的阻火功能。

2.3 不同立地下营造木荷防火林带整地规格的确定

整地是造林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整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造林存活率,尤其影响林木未来的生长情况。对于防火林带来说,由于整地规格差异而造成的林带生长不同,最终会体现在阻火功能的强弱及其发挥的时间上。因此,整地质量对于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生长及其防火效能的发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6]。

当林带年龄达到7年生以上时,树高生长在同一立地基准不同整地规格上产生较明显的差异,这是不同规格的整地对林木根系周围水气热所产生的总体影响不同造成的,年龄小时林木根系分布范围相对较小,整地的规格尚未充分体现在林木高生长上(表1)。

Ⅰ类立地下,由于各种整地规格营建的林带均生长迅速,林内光线弱、湿度高,所以各林带内的杂灌盖度都较低,凋落物含水率较高,林带的易燃性低。在Ⅰ类立地下营建防火林带,以高规格整地(0.8 m×0.8 m×0.8 m)为主,可适当降低;Ⅱ类立地采用高规格整地为主;Ⅲ类立地的整地规格至少应保证在0.6 m×0.6 m×0.6 m的水平以上。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分析皖南和大别山区木荷天然林和人工防火林带木荷的生长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安徽木荷划分成三大立地类型,即Ⅰ、Ⅱ、Ⅲ类。Ⅰ类立地主要分布在皖南及大别山南坡的中下坡,坡度较小,土层深厚地段;Ⅱ类立地主要分布在皖南和大别山区的中坡及较好的丘岗地段;Ⅲ类立地主要分布在皖南及大别山区高海拔,或坡度大的中上坡,或皖东局部引种区。

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采用不同密度和整地规格营建的木荷防火林带,其生长效应和火环境有一系列的差异。立地越好,生长越快,密度越大,林带内的光照弱、湿度大、杂灌少的特点来得越早。整地规格对林带的生长影响也很明显,尤其在立地差的地段,整地规格的差异在幼龄林带就已明显地表现在各自生长上的不同。为了尽早使木荷防火林带发挥其阻火功能,Ⅰ类立地的造林密度应在2 500 株/hm2以上,Ⅱ类立地的造林密度应在4 444 株/hm2左右,Ⅲ类立地的造林密度在6 666 株/hm2左右。在Ⅰ类立地上营造木荷生物防火林带,以高规格整地(0.8 m×0.8 m×0.8 m)为主,可适当降低整地规格。Ⅱ类立地地段,采用高规格整地。在Ⅲ类立地地段,整地规格至少应保证在0.6 m×0.6 m×0.6 m的水平以上,方可使林带早期发挥较好的阻火功能。由此可见,在Ⅱ、Ⅲ立地下,除采用较高的造林密度,还需要较高的整地质量以改善立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才能早日发挥林带的阻火功能。

Ⅱ、Ⅲ立地通常是木荷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造林地段,尽管造林难度大,生长相对较慢,但在这些山脊、山岗上营造防火林带是防火林带本身所需要选择的地段,因而无法回避。因此,为了实现林带早日郁闭,必须通过较高密度和较高质量的整地或者本文尚未研究的其他营林措施,以弥补立地的缺陷,实现防火林帶早日发挥阻火的功能。

4 参考文献

[1] 李可见,白青松,尧俊,等. 我国木荷培育和利用研究进展[J].林业与环境科学,2021,38(6):188-195.

[2] 倪健. 中国木荷及木荷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J]. 植物资源与环境,1995,5(3):28-34.

[3] 周志春,张蕊,范辉华,等.中国木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4] 熊翠林,刘桂华. 江淮丘陵地带防火树种选择[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1):132-135.

[5]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 中国主要造林树种造林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6] 国家林业局. 木荷培育技术规程:LY/T2037-2012[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7] 虞沐奎,邱辉,杨灵仙,等. 火炬松造林密度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4):398-402.

(责编:张宏民)

作者简介 王鸿玲(1969—),女,安徽合肥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森林培育工作。

陶涛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22-04-09

猜你喜欢
安徽
《安徽记事》
“非油到家”到安徽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安徽高速公路养护之势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安徽改革改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