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生态环境探究

2023-05-30 09:39于佳泽
国际公关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是重要的信息获取和对外宣传渠道,而各种通信设备与网络的发展,使新闻与我们的生活更加密切。同时传播媒介的改变也对新闻及新闻翻译的语言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翻译学是将生态学概念借鉴到翻译学中形成的理论。为了更好地完成新闻翻译工作,使新闻翻译在变化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下去,本文依据生态翻译学核心概念之一—翻译生态环境的内涵,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分别对新闻翻译的生态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进行探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新闻翻译;翻译生态环境

一、当今时代下的新闻

(一)全球化背景下新闻的重要性

作为中介的新闻是勾连人与世界特殊情况的最新变动信息,是勾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信息,[1]即新闻帮助人们检测并掌握环境的最新动态,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得以相连。随着交通的发达及各种通信设备的日渐便利,各个国家往来愈加密切(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是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而新闻是了解其他国家的各种信息及对外宣傳的渠道之一,素来有“新闻是国家的口舌” 的比喻,其重要性也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会上被反复提及—“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抓紧抓牢”。[2]

(二)数字化时代下新闻的发展

如今先进的网络技术让新闻更加深入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往往习惯于在某个比较固定的时间买上一份或者几份报纸,并选择合适的场合进行阅读。而手机方便携带又易于查找阅读,摆脱了阅读纸质版新闻带来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读者得以在同一时间段内进入多家报社的网站页面,阅读更多的新闻。纸质报纸的局限性及阅读网络新闻的便利性,促使读者在阅读渠道上重新做出选择。中国记协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到202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总人口的74.4%,其中网络新闻阅读者占中国网民总量的75.0%。[3]

然而,网络新闻阅读者数量的逐年上升,直接导致了报纸及其他新闻刊物的式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各种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诞生与发展都对传统传播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相较于2020年年末,2021年纸质报纸的定价标准、印刷份数及报纸的种类都有所减少。而且就近年来的新闻行业情况报告来看,这种式微并不是某一段时间的偶然现象。其他国家的传统传播行业也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以网络技术发达的美国为例,2020年仅夏季一个季度的纸质版新闻广告收入就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42%;反观Facebook,早在2018年,其广告营业额就达到了400亿美元,这一数字更是在2020年时增长到了841.7亿美元。[4]

同时,近三年的疫情给纸质版刊物带来了严重的打击,《2022年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年度绩效数据报告》显示,线下各刊物都“暂未恢复到疫情前的繁荣状态”,且纷纷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传播方式,以抵抗当前严峻的形势。[5]

总之,新闻传播媒介重心在诸多原因的驱使下逐渐向数字化传播形式转移。

二、生态翻译学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是参照达尔文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内涵从而形成的翻译学理论,关联序链是该理论逻辑得以成立的重要基础,这是“一条从‘翻译到‘自然界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认知视野延展的链条”。其中的逻辑关系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积淀,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单看“翻译” 与“自然界”,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一步步相连下来我们不难发现,翻译活动和自然界活动,“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总体上是关联的和共通的。”[6]于是,在翻译与自然界具有相似规律的基础之上,可联想译文和译者也如同生物一般,只有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才能够被自然选择,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二)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解释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这一过程既注重整体关联,又讲求动态平衡,是追求美并提倡多样统一的。一篇译文的诞生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译者被翻译生态环境选择;第二阶段是译文被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通过译者的调和,使原文文本顺利移植到译语环境中,保持“生态平衡”。一篇优秀译文的标准就是达到最优“整合适应选择度”,做到“适者生存,适者长存”。

与其他翻译理论不同,生态翻译学不纠结于到底应该以原文为中心还是以译文为中心,而是格外强调译者的重要作用,即“译者中心” 概念。若是将原文和译文看作两个极点,位于中间的译者是“原语和译语及其所代表文化的汇聚之处,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译者负责根据翻译生态环境从各层次、各维度对译文语言进行选择,是原文、译文生命得以存续、译者生存得以保障的关键所在。将重心放于译者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以原文或译文为中心造成的两极分化问题。

(三)关于翻译生态环境

在生态翻译学还未问世,其前身翻译适应选择论刚被提出时,翻译生态环境就是其重要概念。经过十年的研究,生态翻译学立论时,将其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可见,翻译生态环境的两个重要元素为翻译主体(原文作者、译者、读者、出版商等参与翻译的一切生命体)和外界条件(影响翻译的内外部环境)。后来,方梦之将翻译生态环境分为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这两个概念均对生态学理念进行了借鉴。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在翻译生态场中形成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的内部环境(主观环境);而翻译生态又在一定的翻译环境(客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受到翻译环境的制约。[7]岳靖峰认为,翻译过程中存在内外两大循环,这两大循环都会经过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过程。因为各种差异导致的失衡问题需要通过译者的调节得到解决,而翻译生态环境描绘了各要素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动态平衡和和谐共生的图景。[8]可以肯定的是,翻译生态环境会影响译者对于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的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类似,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有层次的。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视角去看,分别有大环境、中环境、微环境之别。宏观上,“翻译要考虑国家利益、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形而上的问题。”即翻译时要考虑到当代世界及国家政治立场、语言政策相关大环境,确定翻译整体方向;中观上,不同种类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环境是“具体的翻译门类中的条规和氛围”。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观层次以独特的视角思考了“何为译”“谁在译”“如何译”“为何译” 等翻译学老生常谈的问题。其中在“如何译” 中提出了“三维转换” 理论,即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对语言进行转换;小环境就是在大环境和中环境影响下的具体翻译方法环境。

三、新闻翻译的生态环境

(一)新闻翻译生态大环境

新闻译文在本质上也属于新闻,所以其发展与新闻发展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那么,新闻翻译同样会受到第一部分所言的全球化时代背景及数字化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使新闻翻译工作受到更多重视,也要满足新环境下更为严格的要求。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新闻翻译的服务对象是世界人民,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让其他国家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國的职责和使命。党和国家格外注重对外宣传工作,要求新闻舆论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思想保持一致,为实现中国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应当“……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我国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始终遵循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原则,力求构筑互利共赢、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从未动摇。而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翻译工作。[9]总之,新闻翻译应当积极配合和平发展工作,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新闻翻译生态中环境

第一,新闻作为应用型文本,应当尽量保持原文风貌。新闻类型不同,语言风格也不一样。按照新闻时效性,可将其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时效性较强,陈述客观重大的事实事件,篇幅一般较短,语言更为严肃简洁,如政治新闻、灾难新闻;软新闻多以宣传为主,言语风格轻松具有感染力,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比起硬新闻,软新闻的内容并不那么重大。

第二,新闻媒介的转换迫使新闻语言也发生了改变。较于以传统纸质版报纸为主流的时代,人们在阅读新闻时有了更多选择。仍然出于中国记协给出的数据,2022年互联网信息媒体数量已达3208家,而2020年只有1109家。这表明各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由于受众人群年轻化,受工作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对文字的阅读量并不是很大,他们只会挑选文章篇幅较短且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也就是说,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新闻需要篇幅更短、语言精炼且能够瞬间抓住人的眼球。但无论新闻怎样转型,“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坚持真实性原则”[10]。虽然目前的科技实现了“沉浸式新闻”,使得一些学者对新闻是否一定要具备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但笔者认为,一方面,这一技术并没有被大范围使用;另一方面,这仍然是一个在争论中、没有被定性的问题。所以就目前情况来说,新闻需要具备真实性是可以确定的。

(三)新闻翻译生态小环境

在新闻翻译的生态大环境和中环境的指导下,新闻翻译操作环境应当以真实客观地宣扬中国和平友好形象为前提,区分好新闻类型,以真实性、篇幅短小、具有吸引力为前提进行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的转换。

在语言维度,新闻为书面语,或因新闻类型不同,语言风格上有严肃客观与活泼、叙述性强等差别。此外,还要注意原语与译语的区别,只有充分了解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才有可能做到让译语读者如沐春风。

在文化维度,有时可以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词汇,有时则因为没有能恰当地、对应地表达而导致转换过程中不得不舍去某些文化特点。因此,在进行文化维度转换时,在尽量保持文化魅力的同时,又要避免由于译文读者对原语文化的不了解而产生茫然与不适。

在交际维度,为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也会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如在以告知为目的时语言简明扼要,读者在阅读时习惯而不突兀即可;而在以宣传中国友好文化为目的时,为了让读者理解,可能增添原文没有的解释,以更加迎合译语阅读者的喜好。生态翻译学要求译文要达到原文的交际目的,实现核心目标。

四、总结

新闻翻译在国家对外宣传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新闻翻译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说,新闻翻译应当积极配合国家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朋友圈” 展现和平友好的中国形象;既要保持新闻原稿风貌,又要顺应数字化时代特点,文稿篇幅不要过长,语言简洁,足够吸引人,根据新闻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翻译标准;在以上环境的制约下,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上进行转换。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再论作为“中介”的新闻[J].新闻记者,2020,(8):

3-11.

[2] 傅义洲.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N].人民日报,2016-02-20(01).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H.Tankovska.脸书:2009-2020年全球广告收入[EB/OL].[2021-3-11].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554103/media-companies-ad-revenue/.

[5] 媒至酷.2022年新闻出版上市公司年度绩效数据报告[EB/OL].[2022-08-22].https://www.waitang.com/info/321051.html

[6]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 方梦之.再论翻译生态环境[J].中国翻译,2020,41(5):20-27+190.

[8] 岳靖峰.生态翻译学之“翻译生态环境”意义探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37(4):37-42+122.

[9] 新闻办网站.新闻办主任:高度重视翻译工作提高对外传播能力[EB/OL].[2009-11-12].http://www.gov.cn/gzdt/2009-11/12/content_1462749.htm

[10] 彭兆阳.网络新闻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J].青年记者,2008, (15):70.

作者简介: 于佳泽,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