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探赜

2023-05-30 17:04廖芳甘泉
国际公关 2023年3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创新创业

廖芳 甘泉

摘要: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途径。高校要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坚持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教育模式,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尤其是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资源的联动性,切实减少或规避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从而培养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基于此,本文拟从协同创新视角探讨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机制构建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机制构建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既要坚持“立德” 与“树人” 的结合,也要引导学生具备主动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1]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尤其是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模式,以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迈向新高度。[2]从这个角度讲,如何发挥协同创新在资源聚集方面的作用成为当前社会需要考虑的第一要义。

一、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协同创新是资源与要素进行汇聚、合作的过程,是围绕创新目标发挥彼此优势的多元赋能过程,有助于突破单一创新主体在资源上的局限性,有助于激发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的活力,进而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3]系统性与动态性是协同创新理论的基本特征。其中,系统性是指协同创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资源与要素的合作并非简单的相加,在方式、目标、功能等方面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动态性是指协同创新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变化与变动的动态过程。[4]从这个角度讲,协同创新的本质是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主体为实现创新驱动的共同目标进行的资源有效整合。其中,政府承担着政策引导、机制构建、资源统筹等方面的作用;企业承担着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作用;高校与研究机构承担着理论创新、立德树人、技能培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互动与互补,从而增强科技创新的深度、广度与力度。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过程。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与创业问题持续推出相关政策,目的就是要发挥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对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发挥着切实的引导和支持作用。[5]从这个意义上看,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和助力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担当;在人才强国战略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6]因此,无论是职业本科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都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角色与定位。[7]基于该角度的分析,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 在人才资源方面的有效支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此外,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对具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系统性培训,并借助协同创新中多元主体汇聚的政策、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有效规避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持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而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

三、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需要,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的迫切需求,更是激发社会活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时间维度讲,创新创业要突破过去的“零碎化” 教育方式,尤其是要扭转大学毕业季才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的短暂性、临时性教育模式。[8]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贯穿整个大学时期,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展循序渐进的教育,并在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中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从空间维度讲,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是理论创新与知识传授,如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不同课程的创新元素,围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开展针对性教育。但是,高校在创新创业的实践层面却存在自身局限性,尽管部分高校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但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这就需要强化政府的制度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引导学生在具体岗位中理清创业思路、增强创新意识。

从师资角度讲,高校不仅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还要构建一支系统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尤其是要积极引进企业中的优秀创业人员,通过打造雙师型队伍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激发主动创新创业的热情,从而改变过去由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的单一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即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方面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优势,而在创业实践方面则要发挥企业创业人员的信息与实践优势。同时,高校自身培养的教师团队还要定期去对口企业进行创业实践,以专业理论指导创业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架构。

从协同机制角度讲,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增强资源优化与整合意识,打破过去“闭门造车” 式的培养机制,全面推进以校企合作为代表的协同育人机制。对此,高校要厘清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创新优势,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税收等方面的引导下,深入推进“开门办学” 模式,充分借助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社会资源的优势,以多元主体的参与逐步建立、完善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从而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塑造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优势。

四、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机制

(一)培养目标:基于学生需求的多维度目标

在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多维性,如主动就业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其中,主动就业是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创新创业系统教育及企业实习等环节提高自身自主择业的能力;自主创业则是借助校企合作创建的创业平台,通过参与相关创业项目积累创业经验,了解创业思路,为日后个人创业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制订针对性培养方案,即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同时,在培养方案方面,还需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分阶段性,如“三三制” 培养方案。例如,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整体感知创新创业意识对个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该部分内容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则要借助创业平台、创业项目及经典创业案例对其开展定向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该部分内容则需要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

(二)政策分析:瞄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确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要明晰国家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的支持政策,确保大学生创业的正确方向,从而使其能够切实享受到国家政策释放的创业红利。换言之,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还要理清创业的思路与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国家创业政策的内容与内涵,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市场大环境、项目创新点与科技含量等,并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创业点子转化为可以落地的核心资本,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例如,通过理论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还能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发明技术专利,而这种专利能够有效提升行业的经济效益,而这正是学生的核心创业资本。再如,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等相关内容,大学生可遵循文化创新视角思考创业方向、寻找创业突破口,从而顺应国家政策向度、享受政策红利。除了国家大政策外,还要梳理地方政府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政策,并争取政府在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的红利。从这个角度讲,创业不是为创业而创业,而是要充分借助政策优势明确好创业方向,激励大学生保持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培养机制:协同创新视域下的互联互通

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多元参与主体在创业资源上的互联互通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对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创新优势、政府的政策制定优势、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科研结构的专业对接优势、区域的创业平台等,在资源整合与多元参与主体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落地。体现在教学模式上,高校则要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彻底转变过去以高校为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切实围绕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模式革新,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例如,在师生的角色定位方面,教师要重视指导性、引导性、激励性,而学生则要重视创新思维、项目创新点、创业问题探究等方面,以启发式、互动式、探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当然,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只有在创业项目具体参与过程中才能评估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创业意向、创业能力,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

除教学模式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围绕资源整合构建创业资源的上下游链接,切实提高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与运用水平。例如,上游的资源主要指创业理论、创业实践等,主要由高校自身构建;下游的资源主要是指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如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确保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实现落地。例如,在协同创新视域下,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可以企业的创业经历为案例进行定向分析,尤其是要定期邀请优秀的企业创业者或本校毕业的创业者为大学生提供具体的创业指导,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信心,以榜样的力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其创业动力。

(四)双向赋能: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具有自身的理论创新优势,其核心生产力就是理论知识与教育资源的赋能。但是除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外,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在创业实践指导方面却相对匮乏,集中反映了部分高校理论教学与现实实践脱离的问题,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对此,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不仅要构建系统性课程体系,还要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这也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作为高校而言,要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创业经验的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导师,并通过定期开展创业理论、技能培训以及到合作企业参与创业实践来提高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作为企业而言,协同创新视域下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企业保持自身技术前沿性与人才活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具体创业指导与经验传递,以实际经验引导大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规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除了师资队伍建设外,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并邀请政府相关负责人、当地知名企业创始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担当创业大赛评委,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动意识。对于好的创业方案,各参与主体要为学生的个人创业提供资源支持,助力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从而发挥协同创新的最大优势。

五、总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征程中,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是贯穿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政策的必然选择。对此,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发挥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突破了单一主体的局限性,有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杨军.“两促一融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与创新,2021,(22):111-113.

[2] 李超,欧阳琳.基于资源协同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21,(11):223-25.

[3] 胡素娟.淺议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机制[J].就业与保障,2021,(6):75-76.

[4] 赵一欣.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文献综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100-101.

[5] 蒋开东.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54-58.

[6] 程莹.协同创新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123-124.

[7] 戴月.校企协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74-75.

[8] 王丽秋,莫国涛.基于协同视角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智库时代,2019,(44):64-65.

基金项目: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建设项目;

广西师范大学辅导员工作室(实践育人工作室)项目。

作者简介: 廖芳,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创新创业学院教学科研部长、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甘泉,男,壮族,广西崇左人,硕士,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工作、党建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创新创业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