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探讨

2023-05-30 18:41郭晓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博物馆

郭晓晨

摘 要:馆藏文物的保存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的保存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来控制或抑制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造成的不良影响或破坏,从而让文物在良好的环境下“延年益寿”。文章以孔子博物馆为例,梳理和总结了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以及对未来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些思考,以全面、有效地推进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27

文物的保存必须有一个良好且稳定的保存环境,在不“友好”的环境下,文物也会“生病”,出现腐蚀变形乃至损坏,产生“劣化反应”、发霉变质、虫蛀等问题。而能够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基本因素一般包括环境的温度、湿度、光辐射以及各种有害微生物、有害气体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会对文物的完整保存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这就需要从源头着手,对文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干预,针对影响环境稳定的干扰因素,使其降到最低,这也正是当下新时代对文物有效地预防性保护所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1 预防性保护概念的提出

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首次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在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的国际研讨会,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广大文物保护者关注的焦点,并得到文物科学保护领域的广泛认可和赞同。如今,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关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已经逐步引发广泛关注并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文物工作者投入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探究当中去。那么,究竟什么是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我们总结得来: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就是将一些防护措施做到前,通过综合地、系统地、科学地、规范地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测量、统计分析、评估和有针对性的调控及干预,来减少或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和危害,最大限度地有效抑制或阻止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乃至产生劣化反应,始终让文物处于一个“友好”的保存环境中,从而让文物少受或免受侵害,以求达到文物长久保存的目的。

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必须做好事先准备,综合地、系统地、科学地、规范地对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如温度、湿度、微生物、气体、光辐射以及游客群体带来的其他环境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分析、评估和有针对性的调控及干预,从而行之有效地提高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侵害和破坏,从而为文物的保存乃至后续的修复做好预防性措施和数据分析储备。这也正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

2 影响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

2.1 温湿度因素

不管文物的质地如何,在影响博物馆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中,温度和湿度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环境的温度过高,会使文物材质中的分子失去平衡成为活化分子,会导致文物老化变质,甚至老化速度加快。长期以来,经过各类专家学者科学的研究发现,环境中的温度每上升10℃,会导致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断加快,甚至可加快三至五倍。除此之外,也相应地会加快周围环境中细菌等的繁殖速度,从而导致细菌繁殖增快增多。相反的,如果环境温度在露点温度以下即温度过低,会导致文物表面出现结露现象,进而也会对文物产生破坏。除此之外,温度的不适宜,或忽高或忽低,隨之产生的热胀冷缩等物理或化学反应都会加速文物的老化甚至衰变。湿度的不稳定、不平衡也会导致文物寿命缩短。比如:相对湿度过大会导致湿胀,文物中纤维素的水解加速,纤维弯曲或变形。同样的,湿度较大的环境会导致有害生物生长和繁殖,出现霉变、生虫等现象,进一步导致文物的损坏。而湿度过低,会使文物产生干缩等现象,因干燥而出现翘曲干裂、酥裂剥落等问题,对文物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害。所以温湿度的变化会严重影响文物的寿命,鉴于此,存储环境温度、湿度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温湿度的调控中湿度应优先调控,借助必要的调控手段进行适度、适时、适量的有效调节。针对文物保存,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有关文物保护的规章条例,如《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等,对博物馆的温湿度控制范围做了科学性的指导和规范:温度应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不同材质、种类的文物对温湿度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具有特殊要求、特殊条件的文物更应区别对待,对温湿度进行特定特设。

2.2 气体污染物

气体污染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展柜内文物自身、装饰物或者展品说明牌散发的有害气体;二是库房和展柜外的有害污染气体渗透进入内部,进而对文物造成影响。博物馆内各种装修材料和布展使用的建材挥发的有害污染气体是最主要的影响来源,这其中对文物有害的污染气体包括甲醛、甲酸、乙醛、乙酸等。甲醛是目前室内环境中极为普遍的污染气体,主要来自现代装饰装修材料,如孔子博物馆新建场馆有大量的甲醛等污染气体,对馆藏文物产生了很大危害。而文物同样也会受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这些有害气体不同程度的腐蚀。

2.3 光辐射

光辐射会对文物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尤其对材料成分主要是有机物的文物来说,过多地暴露在不良的光照下,会引起材料的褪色和结构的损伤。紫外线作为光辐射中能量较大的部分,会加速文物的老化。特别是丝织品、书画和书籍这类对光非常敏感的藏品,更要特别注意日常储存中光照对其的影响。光辐射对文物造成的影响,与照射时间以及文物的受光面积有关。同时,周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也会受到光照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比如产生光热效应,随着温度的升高,也会对文物储存带来不良影响。另外,闪光灯对馆内文物也有较大的影响,拍照时闪光灯产生的照度会超过部分材质文物的承受值,从而造成对文物的破坏。

2.4 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昆虫,一类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昆虫会对木质文物和纺织品等文物进行啃噬,其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微生物对文物的破坏主要是通过其产生的有机质酸和无机质酸腐蚀文物,对文物的表面造成破坏,特别是霉菌,会使纸质文物的表面形成霉斑,表面看上去就是一块块色斑,不仅影响美观,还会使文物上的字迹褪色,同时会对纸质文物的结构造成破坏。

2.5 自然灾害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灾害因素是影响规模最大的一种破坏性因素。虽然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提高了我们保护馆藏文物的能力,但面对这种破坏力巨大的不可抗力,我们的能力还是微乎其微。这类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对博物馆的建筑以及对馆藏文物造成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在文物的包装、运输以及展览过程中没有做好一定的保护措施,或者采取了不恰当的保护措施,而引发了上述一系列反应,进而造成不可预见的文物损害。

3 孔子博物馆预防性保护现状

由吴良镛院士规划设计的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建造历时近6年,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其中主馆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是极具文化品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综合类博物馆。馆藏文物超70余万件∕套,珍贵文物6763件,其中一级文物375件、二级文物2419件、三级文物3969件。孔子博物馆的建设,不仅使其成为孔府馆藏文物的集大成者,能够充分展示其独有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更对文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強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提高孔子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防止文物的人为损害,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害,孔子博物馆积极编制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计划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并按程序送上级评审。

孔子博物馆通过前期预防性项目的申报,进一步提升了文物保存环境智能化控制级别,强化了环境调控设备与调控监测效果的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及联调运行维护管理水平。

孔子博物馆开馆以来为部分展厅内的重点文物展柜增设了配套的微环境恒湿调控设备133台,通过运用微环境远程调控技术对所涉重点文物陈列及展厅区域的文物保存环境进行调控,利用原供货制造商或专业厂家通过提供相关移机、维护及保养的技术服务,使重点文物的保存环境达到“可控、可持续”的良好保存状态,确保馆内重点文物保存环境湿度的长期稳定性。但监测手段相对单一,数据导出滞后且不稳定,导致环境监测数据不及时、不完整,无法为调控环境提供准确的信息。早期购入的展柜密封胶条老化,影响密封性能,展柜内配备的恒湿设备落后,致使环境湿度不稳定。库房中的一些文物直接放置于工作台或储物架上,有的采用不符合文物保护标准的材料进行包装,特别是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二分之一是珍贵的文书档案,属于纸质文物,对温湿度的波动较为敏感,但一些档案卷宗在库房仅用文件盒进行保管,未配备有效的调温调湿设备,不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

4 当前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探究及孔府档案预防性保护案例展示

4.1 预防性保护措施探究

4.1.1 温湿度与气体污染控制

孔子博物馆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要跟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严格设定馆藏文物的适宜温湿度。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夏季,展厅及库房均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时要格外注意展厅和库房的温湿度调控。对于污染气体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扩大博物馆周边绿化面积,净化空气;二是馆内各种展览使用的建材涂料要安全环保;三是对馆内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四是增强展柜的密封性,使有害气体无法进入。

4.1.2 光辐射与生物危害的控制

要根据国家及行业相关要求和标准,如ICOM博物馆照明推荐亮度要求、我国《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GB/T 23863-2009),严格规范和区分对光非常敏感的文物、对光敏感的文物和对光不敏感的文物,根据各类文物对光的敏感程度对光照进行科学控制。展厅内可以参考现在很多博物馆采用的红外感应调光系统,其光线的亮度会随着游客距离的远近产生变化,在节能的同时还能对文物起到保护作用。博物馆内要定期开展灭虫措施,尤其是库房,全方位定期查杀,不留死角。温湿度设定在科学范围内,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的滋生和繁衍,使有害微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

4.1.3 减少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对于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做好防护措施。比如面对地震,我们要做好相关的防震工作。展厅、库房等存放文物的地方需要加强防震性能,展柜、展台也要选择具有防震性能的产品,尽可能地减少意外灾害对上展文物的损坏。最后文物的摆放也要注意位置和距离,以免灾害发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人为因素方面,要注重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博物馆游客进馆制度和要求,避免游客随身携带的违禁物品或者不当行为对文物安全造成威胁。

4.2 孔府档案预防性保护案例

将孔府档案预防性保护作为案例来展示,除了考量其本身具有的文物价值外,还考虑其预防性保护的复杂性、困难性和代表性。

4.2.1 价值体现

孔子博物馆馆藏的孔府档案具有极为宝贵的历史价值,其真实、系统、完整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第一大贵族世家—孔子嫡系后裔400多年的生活状态。孔府档案横跨明清并延至新中国成立前,历史绵延久远。其合计有9000余卷,25万余件,数量之庞大实数令人惊叹。其记录着衍圣公封袭、祀典、先贤、宫廷、朝廷政治、宗族事务、属员、刑讼案件、租税征收、庶务文书、林庙管理等类别内容,内容繁多,体系完善,对研究孔氏家族乃至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也为中国文献档案学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典型范例。正是由于其特有的价值和珍贵的历史价值,先后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4.2.2 《孔府档案》预防性保护的复杂性

除保存相对完整地档案之外,仍有约5万件的孔府档案散档尚在整理。这部分档案较为零散,且数量较大,不便于整理;纸张已近老化,且存在部分残损、褶皱、污渍、虫蛀等病害现象,面临着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未整理部分档案作为孔府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外,其预防性保护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需要,也更具有挑战性。为更好地、更全面地展示孔府档案的史料价值,也急需对这部分档案进行整理修复和预防性保护。

4.2.3 孔府档案预防性保护情况介绍

为更好地保存、保护修复与科学研究孔府档案,延续这批文物的历史信息以及重要价值,提高本馆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孔子博物馆一是建立环境调控效果验证监测系统,做好环境质量数据(温湿度、污染气体、光照、二氧化碳等)采集和分析运用。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远程调控中心系统,实现环境关键系统设备的“监测与调控合一”,提升了文物保存环境智能化控制级别,强化了环境调控设备与调控监测效果的紧密结合、联调运行维护管理水平。二是配置完善相应的带有调控功能的柜架和文物囊匣等專用储藏设施,改善库房内文物的储存环境。由于文物保护专用储藏设施管理方便,且注重外观设计的细节性,使用时具有良好的便捷性和延展性,还能起到防鼠、防潮、防虫、防变形、防倒、防震等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纸质类档案和古籍因干燥导致褶皱明显,又因湿度过大而出现虫蛀、发霉等状况。三是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孔子博物馆采取典型文物上架、贵重文物进柜几种方式相结合的保管方式,做好“入—转—出”严格管控,专人管理,专人记录,严把出入库手续,准确、翔实地做好出入库、借展、调拨记录并归档。同时,对入库人员及携带物品进行严格审批和限制,以管理确保文物与相关信息安全。坚持履行每日巡查制度,并适时清洁地面和架面,以减少灰尘和湿度,尽所能调控文物存放的环境,降低盗窃、文物蒙尘与遭受侵蚀的风险。对形态不稳定的器物采取泡沫支垫的措施,降低文物滚落与碰撞而遭受机械破坏的风险。脆弱与珍贵器物装入盒子保存,以营造适合器物保存的微环境。尽量降低珍贵文物的直接使用频率,以降低文物劣化增速的风险。

通过以上预防性保护措施,文物储藏微环境得以有效改善,保证了文物囊匣内文物储藏环境中相对湿度的稳定性,减少了有害物质对文物的危害,珍贵文物微环境的“稳定”“洁净”,从而达到了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5 结语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过程,也是一个同时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和确保文物安全的系统性工程。孔子博物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馆藏文物特点,继续提升馆藏文物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高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建立文物保护大数据平台,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完善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流程和机制。进一步探索智能化预防性保护检测和调控系统以及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集成应用等平台,以高效智能的方式全面提高本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①同时,努力实现文物保护的“两个转变”:一是意识转变,树立文物保护预防为先的意识,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二是局部到整体的转变,立足于根本,着眼于整体,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全方位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②着眼未来,孔子博物馆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建设和管理上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地强化管理,多部门协调配合,认真践行“文物保护、预防为先”的原则,真正实现“风险可识别、险情可处理、效果可评价”的预防性保护目标。

注释

①张建友.让文明的光辉永续绽放[N].中国文化报,2020-08-31(004).

②刘稚亚.让博物馆活起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J].经济,2017(6):110-111.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露天博物馆
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