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文创园:工业风中的“沈阳味儿”

2023-05-30 07:03闵莉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铁西区红梅厂房

闵莉

日常:工業与文化的碰撞

2023年3月4日晚,李宜涵和朋友相约在红梅文创园,在园区的“原料库Live House(室内音乐现场)”看了一场歌手吴莫愁的专场演出。这不是李宜涵第一次来红梅文创园。一个半月前,她还在园区的发酵艺术中心看了名为“破冰艺术计划2022——聚核”的艺术展。当时正值春节假期,看展的观众很多。展览的作品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让她和结伴而来的闺蜜大饱眼福。

李宜涵是位00后沈阳女孩。从上大学开始,她就喜欢和朋友一起打卡沈阳的博物馆、艺术空间等文化场所,经常相约的几个年轻人对沈阳近期的各种演出和展览如数家珍,而红梅文创园是他们的一个“老地方”,一直标记在“周末打卡清单”中。“演出和展览在非常近的场地,来一次,时间成本很划算。比如今天,我们下午早来了一会儿,在室外和咖啡店里拍了照,晚上再看个演出,是一个充实又完美的周末。”平时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的李宜涵形容这里“演出、展览、咖啡俱全”,并且拍照“非常出片”。

红梅文创园并非沈阳市第一个文化创意项目。从2019年开园以来,这里就成为李宜涵和朋友们最喜欢来的地方之一。走进红梅文创园,很多人会被这里满满的工业风所震撼。13栋错落有致的特色工业建筑,在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历史痕迹的基础上,工业遗址与文创园区迸发出新的城市风貌。

红梅文创园由原红梅味精厂的旧厂区改建而来,原始建筑得到全面加固和修缮,红砖墙、楼梯间铁质栏杆都保留下来,外部建筑极具工业感,内部设计合理布局,尽显文化美,怀旧感与现代风交融,别具风情。园区里的一栋栋红砖厂房格外醒目,有着80年历史的旧厂房焕新成集写字楼、美术馆、活动演出厅、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意园区。到这里游玩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大家纷纷拍照打卡。“外表是工业化的老厂区,里面却别有洞天,有乐队在这里演奏摇滚乐,有艺术家在这里布置展览,这种反差和碰撞让人觉得很前卫、很酷!”李宜涵的一位朋友说。

现在,像李宜涵这样的年轻人很多,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他们会把自己从忙碌的工作中暂时抽离,去博物馆或艺术中心观看艺术展览,去小剧场欣赏音乐剧、话剧、脱口秀等演出,在艺术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他们逐渐成为城市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其中与文化相关的消费更是逐年增长。沈阳各个文创园(特别是与工业历史相关的文创园)的开发,文化消费与工业旅游这两个热门关键词已经形成巨大的合力,一个个兼具历史、文化气息的老建筑、老地标,不仅成为市民游客消费休闲的新方式,也逐渐成为年轻人创业的新载体。展览、演出、咖啡厅、书店,从生产工业产品到展示文化创意,历史赋予了这里新的使命。

历史:一处工业变迁的“活化石”

红梅文创园坐落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与北三中路交会口的西南角,门牌号为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44号。挂着黄铜色“红梅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字样的老厂门上写着它曾经的名字,也就是老沈阳人口中的“红梅味精厂”。

红梅品牌在工业大繁荣时代曾蜚声全国,红梅味精和众多沈阳制造一样,不仅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也是沈阳工业文化的见证者和承载者。红梅味精厂这片老厂房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红梅牌味精,则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曾是东北三省最大的调味品生产企业,也是国内味精生产的龙头企业。1979年,红梅牌味精获沈阳市首个国家质量金奖,又在80年代两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每一次获奖都见证了红梅味精在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上的创新和进步,是全行业的佼佼者。1997年,红梅牌味精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味精行业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沈阳乃至整个东北没有驰名商标的空白。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简单的白底红梅标识几乎出现在全沈阳、甚至绝大多数东北家庭的厨房中,构成了几代人的童年味道。1998年,红梅味精厂改制组建沈阳红梅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续十几年间,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集团经营困难,于2014年被法院裁定破产,只留下约6万平方米的厂区和13处遗存工业厂房,其中的老发酵厂房成为文物保护建筑,另有5栋被列入沈阳市历史建筑。

随着沈阳市铁西区“东搬西建”改造蓝图的全面铺开,区内几百家工业企业陆续搬迁至西郊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大面积搬迁,同时形成了大量废弃厂房。这些老厂区、老厂房、老建筑如同一个个“活化石”,静静诉说着沈阳的百年工业史。

随着沈阳市铁西区城市更新和工业文化片区改造的实施,沉寂的老厂房迎来新生。修旧如旧、变“锈”为秀,昔日的老厂区、老厂房、老建筑,现在已变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休闲街区、艺术展厅、城市书房,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人气打卡地。在改造过程中,红梅文创园区维持原有厂区布局,并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段对老厂房进行修缮保护,使原有的建筑风貌得以保存,也保存下了人们对红梅老厂的历史记忆。

蜕变:老厂房变身新“秀场”

2018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后,进一步挖掘老旧厂房空间资源,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铁西区政府联合万科集团引入国际设计资源,开启了红梅文创园这一工业遗址改造升级项目。

改造伊始,设计团队从整理场地关系和建筑关系开始,以“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再现”为主题,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进行探索,立新破旧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老工厂的原始风貌,将新的文化功能植入旧有建筑,使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实现了由工厂向文化创意园区的业态转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改造工程则尽量使用原有工艺,保留使用原旧构件。建筑工人按照不同年代、破损程度,精确评估,分类修补1栋文保建筑和5栋历史建筑。危房建筑则用砖按顺序拿下编号,再根据编号原样重新装砌,再现工业时代街区。

以1号楼原料库的改造为例,原料库位于整个厂区的东南角,始建于1939年,是一座以六连跨红瓦屋顶为特色的单层红砖建筑,曾是味精厂储存原料的空间,代表着生产力和能量。由于破损严重,考虑成本、工期等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原砖编号”“落架还建”的保护手法,最终改造为可容纳千人的多功能大厅,成为沈阳地区最具活力的音乐空间之一,“原料库”更发展成国内小有名气的“厂牌”、乐迷心中的新胜地。位于整个园区中心的16号楼是曾经用于发酵原料的车间,经改造后变成了发酵艺术中心,是东北最大、最具特色的民营艺术空间。

红梅文创园除了那些历史沧桑的建筑,还有饱经风霜的老设备、老符号,如生产味精的关键设备——发酵罐。这些工业符号都被留存下来,进行艺术再创造,两个发酵罐永久保留在发酵艺术中心,另外两个作为园区标志性景观雕塑。

同时,红梅文创园充分发掘本地艺术资源,引入沈阳故宫、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IP符号。老建筑改造后的新空间,则用于服务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创意设计、艺术展演、创意集市、时尚餐饮、手工作坊、买手店、城市书房……一个个新业态植入到建筑里,营造出多元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新场景。

未来:沈阳文化新地标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沈阳作为近现代中国工业重镇,有着一段无比辉煌的工业历史,曾为共和国经济恢复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也被称为“共和国装备部”“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的工业摇篮”。曾经,老一辈工人阶级的创新、实干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谱写新中国工业创业史诗;如今,工厂搬出去,文化住进来,老旧厂房凭借文化创意攒下人气,留住并放大了沈阳工业发展的历史符号。

因位于长大铁路西侧而得名的沈阳市铁西区,曾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重工业地区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厂房林立,几十万名工人在这里挥洒青春。时光轮转,随着铁西工业的“东搬西建”改造,现代化新厂房已搬到新建的开发区,保留下来的老厂房陆续开始承担新使命:记录工业历史,打造文创空间,满足市民全方位的文化需要。

从生产味道到感知生活,红梅文创园就是沈阳铁西老厂房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辽宁省共有3个项目入选,红梅文创园榜上有名。2023年初,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二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入选名单,红梅文创园入选。红梅文创园旅游休闲街区以工业历史资源为基础,融入美食、音乐、休闲、时尚、艺术、文化等诸多元素,为街区文化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全新动能。这也标志着红梅文创园这一集文化、艺术、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将历史留下的工业遗产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地标。

除了展览和艺术,曾经的老旧工业区如今已经成为了附近居民休闲遛弯的好去处。工作日的文创园相对安静,骑滑板车的小朋友在园区快乐玩耍,篮球场上随时都有由不同年龄段的人临时组成的队伍互相PK。随着天气转暖,周末来这里休闲看展的市民越来越多,咖啡厅里人气十足,午餐时间一到,一家新开的火锅店门前便坐满了等位的顾客。

除了去年入驻的离河书店,红梅文创园城市书房也是园区内重要的文化场所。铁西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红梅文创园城市书房是铁西区对外开放的第四家城市书房。在为市民提供优质阅读场所的同时,书房还是铁西区打造的“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传播新时代“好声音”。位于园区16号楼发酵艺术中心一楼的城市书房会不定期举办手工沙龙活动,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展示和互动平台。市民也可以在观看展览或者演出之后,到城市书房中享受一段安静的阅读时光。

沈陽工业主题的文创园区、文化街区不胜枚举,就拿红梅文创园紧临的卫工街、卫工明渠沿线来说,这里曾经遍布工厂。卫工明渠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沈阳市环城水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卫工明渠作为铁西区唯一的一条水系资源,曾是老工业区的市政排污渠道,被市民称作“臭水沟”。随着工厂搬迁、城区改造,一片片住宅在这里拔地而起。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厂房、老厂区被保留下来,进而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卫工明渠也几经治理改造,成为铁西区的景观河,两岸是两条带状的绿地公园,沿途铺设健身步道并配置休闲设施,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在这里休闲散步。

以卫工明渠为轴线保留的工业遗存焕新再生,串联起中国工业博物馆、红梅文创园、奉天工厂、1905文创园、劳动公园、仙女湖公园、工人村生活馆、工人文化宫等项目,已然成为铁西文旅的一大特色。修旧如旧、变“锈”为秀。沿着卫工明渠行走于今天的卫工街上,一片片老厂区、一间间老厂房、一栋栋老建筑,已变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休闲街区、艺术展厅、城市书房,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人气打卡地,以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丰富和拓展着市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工业遗产的特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众多老旧工业区经过改造变成了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企业、旅游休闲区等于一体的综合体,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文化旅游的打卡地,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

越来越多的工业“红梅”开出文化新花,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也开始被更多人思考。如何在老厂区、老厂房上催生新产业、新地标,如何助力工业遗产释放更多文化软实力,这既是红梅文创园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更多文创园区、更多城市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猜你喜欢
铁西区红梅厂房
读《我需要一个朋友》有感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帮奶奶的鸡减肥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沈阳市铁西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电子厂房多种接地连接方式的探讨与实践
“小巷总理”的新故事:记沈阳市铁西区兴工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黄凤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