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区大沙河滨水空间景观改造

2023-05-30 10:48杜凡谢楚龙
广东园林 2023年2期
关键词:岭南

杜凡 谢楚龙

摘要:随着广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作为岭南人居环境重要载体的城市河涌滨水空间,面临着往更生态、更优质的生活空间活化的挑战。广州市荔湾区大沙河滨水空间改造,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紧扣时代性、地域性、普适性和经济性,制定系统的改造策略和方案,抓住地域特色的营建,因势利导优化空间结构,因地置景,以“绣花功夫”精准活化水岸空间,使大沙河成为独具荔湾特色的绿色新地标。

关键词:岭南;滨水空间;功能活化;荔湾大沙河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2-0012-05

收稿日期:2022-12-18

修回日期:2023-03-2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city,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Lingnan living environment, urban riverfront spac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activating towards a more ecological and high-quality living space. The renovation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of Dasha River in Liwan District, Guangzhou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belt as an opportunity, highlights the requirement of people-centered, closely adhere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spirit, regionality, universality and economy, formulates systematic renovation strategies and plans, se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ptimizes spati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d precisely activates the waterfront space based on local scenery, making Dasha River a unique new green landmark with Liwa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Lingnan; Waterfront space; Precise activation; Dasha River in Liwan

廣州市荔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系资源,全区范围内纵横交错着大小河涌103条,总长超过120 km,并以江、河为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岛(围),彰显了独特的岭南水乡特色。荔湾区因珠江穿境分成南、北两片区,北片区包括大坦沙岛和原老荔湾城区;南片区内有海龙围、葵蓬围、山村围和五眼桥围等,有“水秀花香”之称[1]。密布的河涌与当地人生活密切相关,属于生活型河涌,是重要的城市滨水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态服务,展示城市形象等功能[2];也天然具备城市湿地的属性,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大多数城市水系一样,荔湾区的河涌也遭受着沿岸工业、农业和人们传统的临水生活模式等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空间要求的不断提高,河涌水岸环境建设逐步朝着更生态和更优质的方向发展。2018年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的开展,和2022年《湿地保护法》的正式施行,河涌水岸滨水绿地的建设和更新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被赋予新的内涵[3]。现阶段河涌水岸的改造,对于城市滨水空间活化、城市湿地保护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鉴于此,本文选取荔湾区较大的内河涌——大沙河的最新一轮改造为研究对象,聚焦河涌水岸生活和生态空间的营造,以时代性、地域性、普适性和经济性为指导思想,探索如何精准施策,守住原有优质资源,合理释放空间,嵌入岭南风土特色,营造满足人民使用需求的滨水绿地,充分激发绿地的效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1 大沙河概况及水岸现状

大沙河两端与佛山水道相连接,全长5.2 km,流域集水面积约12 km2。河涌平均宽度30~35 m,中段(花博会段)两岸绿地最宽,约40 m,南、北两段两岸绿地较窄。大沙河是广州中心城区河涌水系4组水网络之一——西部水秀花香区水网络的两个主轴的骨干河涌之一(另一为花地河)[4],也是广州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关注的河流,区位优势突出(图1)。其水岸环境的改善,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能提升沿岸地块价值。

大沙河周边以花卉市场、农田和村落为主。在新一轮改造前的大沙河空间结构相对简单。主园路横向贯穿绿地,沿途分布景点和设施。分区以植物为主题,绿量充足,开花乔木组团突出。植被经年生长,乔木冠幅覆盖率大于85%,林下的空间郁闭,水岸植被茂密,阻碍游人滨水视线,加之卫生状况不佳,导致滨水空间给人的亲水体验差,游人不愿走近水边。这也使得原本与场地周边区域相连接的通道交通功能日益退化,因无人使用而渐被杂木或私人用途挤占,行人多选择经主园路快速通过水岸绿地,或仅在节点停留驻足。此外,绿地可达性不足,其因边界郁闭而与周边区域隔离,游人仅可通过与绿地垂直相交的外部市政道路进入。

大沙河首端河口龙溪泵站、末端河口沙尾泵站和沙尾水闸协同工作,使大沙河可抵御外江200年一遇的洪、潮水位,同时满足荔湾区内涌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控制两端水闸启闭,可使内涌水位维持在常水位。水位可控是水岸活化、水岸环境改善和水生态建设的基础。

2 改造要求与挑战

2021年,大沙河以碧道建设为新要求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造,核心是更加突出滨水绿地的功能与内涵。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海岸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按照省、市碧道建设要求,大沙河全域沿岸需打造长度达5.2 km的碧道,中段为城镇型碧道,南、北两段为都市型碧道[5]。

改造更加聚焦“以人民为中心”,更看重绿地的实际作用。2021年正值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大沙河所在的荔湾区海龙街道更是防控重地。大沙河承载着周边居民对于疫情过后更优质、更开阔的公共生活空间的迫切需求。改造成更加宽松的共享型滨水绿地,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和锻炼身体的空间,更为人们提供与他人分享空间的机会,符合现代人的整体健康观。

大沙河并非一张白纸,如何合理重塑空间与流线,正确对待经年生长的茂密植被是改造面临的主要挑战。改造需要对场地植被进行合理的生理性修剪,需要从原有组团中分离出优质的景观资源和文化印象,需要梳理出合适的空间脉络和保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新的空间结构需要充分参照植物空间作反向引导,避免出现空间和景观的违和感。

3 改造原则

3.1 突出时代性

大沙河已有建设基础,改造前后时代特征的传承是不可避免的考量。改造需要尊重历史,尊重居民依托固有环境形成的使用习惯和生活秩序。大沙河经过了广州举办亚运会时期的植物种植改造。该时期广州城市绿地建设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强调四季有花,突出春秋两季,常采用营造具有花色和季相变化特色的群落式种植。大沙河现植被虽然茂密且郁闭,但植物骨架与配置手法仍体现浓厚的“亚运特征”,是改造需要重点保留的优质素材,也是城市见证亚运时代的记忆。

3.2 抓住地域性,兼顾经济性

改造在既有的亚运时期风景园林特质基础上,以高标准、低成本的建设理念,对现有植被进行梳理,保留景观效果良好、展现地域特色的植被,构建更加开合有致的空间秩序。针对其他地域特色不突出、水岸活动受限和亲水游赏体验不足等条件,制定建立在最优建设成本控制上的精准改造策略,尤其是聚焦岭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发掘与融合。

3.3 满足普适性

河涌水岸使用是全龄化的,普适的设施和改造思路更能满足当代人们的使用需求。改造应尽可能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服务设施以保障游览体验。

4 改造措施

改造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主导,结合水利、动植物学等多学科,融合生态保护、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碧道建设工程与绿色公共空间融合,同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滨水景观。碧道建设是新的契机,更是建设河涌水岸可持续性景观的有利保障[6]。通过巩固水资源保障、水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建设成果,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建设中精准发力,既兼容“亚运特色”,又能优化湿地功能。

4.1 示范段先行

项目选取大沙河中段1.1 km作为示范段,以高标准城镇型碧道建设要求①进行改造,通过提升水质至Ⅳ类,贯通漫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以及完善导向与安全设施,提升绿地可达性,打造美丽的滨水观光体验地,为市民提供新的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公共空间,为大沙河全线改造提供示范,逐步改善周边产、住和营商環境。活化后的大沙河将逐渐成为区域人气增长、效益聚集的绿色新地标(图2~3)。

4.2 重点构建游赏皆宜的游憩体系

滨水绿地空间结构的构建是碧道景观与游憩系统建设的基础。大沙河水绿各半,水浅岸低,水流缓慢,天然呈现岭南河涌水汽氤氲的“洲渚之美”,空间调性安静祥和,故结构不宜复杂。

活化滨水绿地的核心是营造更加开合有致的水岸空间,游线组织转换的核心是让游人更自由地享用水岸空间,极大化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7]。改造以水道为主脉络,拓展滨水绿地可达性,将原主园路转化成为畅通、景观优美和具有丰富体验感的漫步道。按照精细、经济的建设思路,保留约75%的原有园路路径和道路基础,仅在园路面层刨铺黑色透水沥青,其余园路重新设计,面层统一使用黑色透水沥青。此做法在兼顾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同时,控制了造价,降低了施工影响。同时,沿路打开水岸视线,通过点缀多级草阶、水生植物等方式丰富水岸景观(图4)。

4.3 突出岭南水乡地域特色

岭南气候适宜花木生长,而植物傍水生长尤其茂盛。水绿相映是岭南河涌水岸景致的天然特征,是营造岭南水岸特色景观的抓手。改造遵循水绿相映的水岸风貌进行植物优化,保留与突出水岸特色植物,并拓展活动空间。

水埠、桥、水岸飘枝、岭南花果、滨水建筑和艇游烟波等是典型岭南滨水景观风貌的构成要素。对于大沙河而言,首先保留原有形态秀美的临水植物,利用其勾勒出具有飘枝探水的埠头、树影摇曳的水岸、笔挺夹岸的树林和随处可见的岭南花木等独特景致的画面。本土植物多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呈现“南国风情”。据清代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记载,珠三角河涌堤岸多配置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以列植为美,最能衬托出岭南水域风貌。大沙河沿岸种植近似水松的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林,增加秋季红叶的季相景观。又因洲渚水岸宜配置柳和芦苇[8],大沙河碧道沿堤种植垂柳Salix babylonica,其下水岸配置再力花Thalia dealbata丛。大沙河水浅岸低,亭、廊临水而筑,配以芭蕉Musa basjoo、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营造“雨打芭蕉”的意境。

基于原有植物特色和游人使用需求,划定出植物优化范围,打造开合有致的植物景观空间。对原有植物进行适当抽疏,打开林窗,增加直射阳光和引入河道风;乔木就近移植,同种归置、成簇配置。清理林下空间的灌木、地被,使视线通透,同时充分打开临水界面,设置草坡入水,增加亲水性。改造后的滨水绿地空间呈现疏朗开阔的“疏林草地”景观,仅在局部节点处点缀灌木和地被。树冠婆娑,阳光投在错落枝叶缝间形成的丁达尔效应营造出森林般的光影质感,吸引游人驻足。

4.4 强化岭南水乡生活印记

大沙河水岸拥有充满生机的岭南民俗生活氛围。保有特色鲜明的生活印记是地域特色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河涌水岸生态与生活情景融合的关键因素。

早在100多年前,荔湾龙溪民间已广泛流传“沙溪龙船飞咁快,老龙船用绳拉”的顺口溜[9]。流经荔湾龙溪的大沙河每逢端午节都会上演“龙溪沙溪龙舟景”,场面盛大壮观,展示出当地人对龙舟文化的狂热追求。基于此,改造保留1.1 km河道内4个原有龙船坞,仅做安全加固和破损修复,原汁原味地展示龙舟文化,展现岭南人滨水生活特有的印记(图5)。

“于水岸处垂钓”也是岭南人热衷的活动。得益于水位可控,缓坡入水可保障游人安全,改造在沿岸配置亲水埠头和自然的垂钓区域,在展现水乡生活场景的同时,活化水岸空间。

尺度适宜的水岸空间能满足人们休闲与社交活动的需要。大沙河漫步道至河涌驳岸之间的草地宽15~20 m,为游人提供了尺度舒适的活动空间。常有游人以家庭为单位,在草地上搭帐篷或野餐,且左右单元保持一定的距离,公平地共享水岸空间。大沙河水岸上人们和谐有序的生活与社交场景,展现出岭南人热爱生活、与邻为善的烟火气。对于场地而言,这些场景是特别有效的文化增益。

4.5 结合海绵建设修复驳岸生态

大沙河水岸原为硬质驳岸,生态自我修复功能相对薄弱。将其改造为生态缓坡入水驳岸后,对水岸交接处、陆地和近岸划定生态缓冲带,制订“生境修复工具箱”(图6),针对大沙河陆地、水陆交接处和水生生境定制修复措施清单,并不断更新与完善,以改善和修复动植物生境。经自然做功,生物多样性在水岸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实现。

河涌整体作为一个大的海绵体,雨水自然汇流于其中。改造重塑场地雨水格局,通过微地形改造,形成凹凸有致的微坡和浅草沟,保证雨水在绿地里充分滞留。在近岸处,依据原地形低挖高筑,低洼处顺势改建成小型湿地与滩涂地,提高对雨水的净化能力,降低地表径流对河道的污染。同时在小型湿地内种植睡莲Nymphaea tetragona、荷Nelumbo nucifera等,增加岭南荷塘景观。

硬质铺装部分运用透水材料,提高下渗率。道路使用不锈钢钢条代替侧石,并在钢条上排列钻孔,防止道路积水。自然绿地、浅草沟、滩涂、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等系列海绵设施的组合,可以扩大绿地对雨水径流的收集、储存和净化能力,实现河涌海绵功能与水安全保障并存,兼顾安全、生态、美景(图7)。

4.6 配置全龄化设施

改造在硬质平台布置满足适老化、适幼化需求的坐凳等设施,在亲水区域布置救生圈等应急落水救生设施。夜间照明以功能性照明为主,营造安静祥和的水岸夜景。由于场地空间受限,且不具备排污等市政管道,从节约投资和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选择配置一体化多功能装配式驿站,将其按照使用需求集成公共厕所、急救服务、政务服务、饮品零售和物品存取等功能,满足使用需求且平衡用地矛盾。

5 结语

大沙河的改造,紧扣时代性、地域性、普适性和经济性原则,制定改造策略和方案,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原有风貌,充分保留了时代留给场地的印记,更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牢牢抓住地域特色的营建,因势利导优化空间结构,因地置景,以“绣花功夫”精准活化水岸空间,使大沙河成为独具荔湾特色的绿色新地标,为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岭南乡愁。

对于岭南城市滨水绿地空间的建设和活化,规划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在充分保护生态的同时,充分打开空间,让人更好地共享绿地和优质的水岸。同时,应加强发挥碧道建设对于岭南河涌水岸活化的功用,打造更多充满活力、充满岭南烟火味的水岸空间。

注:图片均为作者和项目组拍摄、绘制

参考文献:

[1]李卿. 综合整治河涌,构建人水和谐新荔湾——对广州市荔湾区河涌状况及整治的调查思考[J]. 探求,2008(2):58-61,78.

[2]王建国,吕志鹏. 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 城市规划,2001,25(7):41-46.

[3]卢燕. 我国湿地保护走进法治新时代[J]. 绿色中国,2022(3):10-17.

[4]潘建非. 广州城市水系空间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广州市水务局. 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EB/OL].(2020-09-30)[2022-12-30]. http://swj.gz.gov.cn/xxgk/qt/ghjh/content/post_6832078.html.

[6]楚建乐,余广丰,资惠宇. 广东万里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广东园林,2022,44(4):8-11.

[7]许自力,黄铎.  岭南活水——珠江三角洲水系景观地域特色探源[J]. 南方建筑,2015(3):84-89.

[8]夏世昌,莫伯治. 岭南庭园[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35-248.

[9]凤凰网房产. 端午彩旗锣鼓声 龙溪沙溪龙舟景——记荔湾龙溪传统岭南文化[EB/OL].(2021-06-11)[2022-12-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274775843498297&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

杜凡/1984年生/男/广东梅州人/本科/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440)/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

谢楚龙/1972年生/男/广东汕头人/本科/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440)/建筑生产技术管理高级工程师/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管理

猜你喜欢
岭南
忆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岭南秋色、生机盎然
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古纱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三因制宜在岭南膏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