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三大区域岛国原住民文学综议

2023-05-30 04:09吴正英

[摘 要] 南太平洋岛国传统文化独特,都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被殖民过程,其原住民文学创作生动反映了岛国社会发展和岛民精神历程。文章对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大区域14个主权岛国原住民文学的发展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进行简要综述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三大区域岛国文学发展有其共性和差异性,作家们普遍通过文学作品追寻民族身份,斥责殖民行径,反思多元文明中的传统文化,表达人类共有的爱情与亲情。但是,三大区域以及各岛国的文学发展水平、关注焦点以及主要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

[关键词] 南太平洋岛国;原住民文学;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3)02-0106-09

一、引言

南太平洋(以下简称南太)岛国是大洋洲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学者们一般将其界定为托比岛以东,迪西岛以西,澳大利亚东北,新西兰以北,北纬30°以南区域的岛屿国家  [1](P75) 。根据地理、种族和文化,南太岛国通常划分为美拉尼西亚(Melanesia)、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和波利尼西亚(Polynesia)三大群岛,亦称为三大区域或文化带。三大区域共有14个主权国家,各岛国的文学发展呈现不同态势。

截至目前,中国对三大区域原住民文学的研究成果不多,尽管如此,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王晓凌(2016)从散文、诗歌、戏剧和小说不同体裁论述南太岛国文学的问世、发展和繁荣,为研究南太岛国文学提供了宝贵资料  [2] 。周芳琳(2022)认为,“温特将欧洲文本纳入南太平洋文学中,创立了一种基于土著口传的本土化互文叙事模式”   [3](P43) ;于风保(2019,2022)分别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戏剧《老人的报偿》、所罗门群岛小说《邻家姑娘》、斐济小说《瘸腿断了》和瓦努阿图诗歌《我不再感到歉意》进行了系列探讨  [4]   [5]   [6]   [7] 。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一是关注作品与殖民的关系。如Rod Edmond(1990)强调,温特的新英语文学抵制欧洲文学的另一种方式是掌握了来自于自己民族的思想和信仰体系的叙事和创作传统  [8](P20-21) 。二是反映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例如,Sandra Kiser Tawake(1990)认为萨摩亚作家温特在其小说中塑造了努力寻找意义的人物,这些人物通过与他们父亲的生活建立联系而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  [9](P205-213) 。三是分析作家们在传统文化反思过程中参与现代性和新身份建设。例如,Matthew Hayward & Maebh Long(2019)指出,20世纪下半叶大洋州实现了非凡的文化复兴,作家在探索抵抗、语言、传统和变化的同时,与新国家身份、新区域身份,以及表达这些生活经验的新方式一起工作  [10] 。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南太岛国作家作品有着较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但是相比世界很多國家,其研究成果相对匮乏,而且这些研究基本是以各岛国或体裁或作家作品个体为单位,几乎没有按照三大区域为界限的系统分析。本论文试图对三大区域岛国文学发展特征及其重要原住民作家作品进行简要综述和对比分析,剖析其中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美拉尼西亚区域岛国原住民文学

美拉尼西亚区域四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文学发展拥有类似的地域特色和发展共性,但是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特点。这些作品往往反映殖民经历以及岛民在多元文化中追寻民族身份,但是相比较而言,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大人多,历史更加悠久,文学更为丰富;斐济印斐族群矛盾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所罗门群岛文学发展稍显落后,口传文学影响似乎更明显;瓦努阿图文学一方面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普适的情感,另一方面触及女性权利、当代环境和健康问题。

(一)巴布亚新几内亚

1965年成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大学是整个南太岛国文学创作初期的两个中心之一,对巴新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国的文学萌芽得益于1967年从非洲到该校任教的乌利·贝尔(Ulli Beier),他教授文学课程,主办创作培训班,主编《巴布亚诗人袖珍丛书》和太平洋作家丛书,创办《科瓦维》文学杂志,协助国家文化部建立巴布亚新几内亚研究院,栽培扶植了艾伯 特· 毛利·基基(Albert Maori Kiki)、文森特·埃里(Vincent Eri)和里奥·汉内特(Leo Hannet)等一批杰出的巴新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此外,《巴布亚新几内亚创作》、《吉吉波里》和《科瓦维》等期刊杂志,以及1976年创办的戈罗卡师范学院都促进了该国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巴新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体现了与政治家、政治斗争的不同关系。第一阶段从1968年毛利·基基的自传体小说《基基:万年一生》(Kiki: Ten Thousand Years in a Lifetime)出版到1973年巴新实现内部自治,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以自传居多,充满乐观精神,作家为政治家摇旗呐喊,作品成为政治觉醒和确立民族身份的有力武器;第二阶段从自治之后到1975年国家独立,不少作家直接投身于政治斗争,文学表现形式和途径较之前更为直接和激进;第三阶段为国家独立之后的时期,作家与政治家逐渐产生分歧,直至分道扬镳,作家们冷静地对许多民族文化和社会政治问题进行反思与审视,巴新文学日趋成熟。

《基基:万年一生》是巴新文学在期刊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文森特·埃里的《鳄鱼》(Crocodile,1970)是巴新第一部小说。第一批知名作家的重要作品还包括约翰·卡萨伊普瓦洛瓦(John Kasaipwalova)的讽刺戏剧《卡纳卡的梦想》(Kanakas Dream)和库玛拉乌·塔瓦利(Kumalau Tawali)的诗集《天空的痕迹》(Signs in the Sky)等。现代巴新著名作家主要有史蒂文·埃德蒙·温多(Steven Edmund Winduo)、贝蒂·沃基亚(Betty Wakia)和萨曼莎·库萨里(Samantha Kusari)等。

(二)斐济

斐济文学的起源与发展直接受益于各种文学创作课程和学术团队。1968年创立于苏瓦的南太平洋大学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建设专门研究室,1973年建立艺术团体,并开始出版文学期刊《太平洋岛国月刊》,为促进地区文学萌芽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它重要独立文学社团主要有瓦妮萨·格里芬和雷蒙德·皮莱依等领导的“尤妮斯帕克”文学会、乔·纳科拉的戏剧社、约翰·柯灵斯和 朗· 怀特的“作家俱乐部”以及肯·阿维森的文学社等。其后由玛乔里·克罗科姆领导,包括格里芬、皮莱依、纳科拉和温特等在内的“南太平洋艺术创作协会”跃居霸主地位,其正式成立为南太文学发展提供了团结奋斗的更加有力的组织意识。

斐济各种体裁作品都具有民族特色,尤其是印度人(印裔斐济人)的生活现状及其與斐济本土人的矛盾尤为突显。口传文学主要是关于岛屿和大自然生物的传说,例如《来自劳群岛的传说》和《关于布罗图库拉岛消失》等,这些故事体现斐济人用一种朴素的善恶观来解释传说或自然现象。诗人中塞里·维拉穆(Veramu Seri)和楠姆达·萨坦德拉(Satendra Namdan)较为突出。维拉穆可以说是斐济诗作最多并且创作最具特色的诗人,是南太文学“愤怒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大多反映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萨坦德拉则擅长使用排比和重复,用鲜活的语言和奔放的情感反映印裔斐济人在异国他乡的困境,表达愤懑与图强之情。戏剧创作代表人物有乔·纳科拉(Jo Nacola)和皮欧·玛努阿(Pio Manoa)等,他们的戏剧创作基本都具有口传文学特点,但是主题和创作手法各有不同。总体上,纳科拉作品大都揭露印度人和斐济本土人之间的种族矛盾,体现作者对在已变化的新环境中如何协调斐济社会各种关系的深刻体悟。玛努阿的早期作品大都具有一种超自然倾向,而后期作品则较多探讨斐济现实的社会文化问题。小说作品相对较为丰富和成熟,著名的小说家有雷蒙德·皮莱依(Raymond Pillai)和瓦尼萨·格里芬(Vanessa Griffen)等。一般认为,皮莱依的短篇小说因其注重情节叙事和平铺直叙的语言而类归为叙事类小说。他的作品大都围绕爱情和家庭主题,关注当代印裔斐济人的家庭生活现状。格里芬的作品属于抒情类,作者善于在其小说中紧紧围绕一个人物,在思想感情上与其融为一体,以其强烈的感情和细腻的情绪深深地吸引读者,产生共鸣,而感情之外的事物往往仅以一般的表现手法予以展现。

(三)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的新英语文学相对较少,受到口传文学影响似乎更为明显,作品关注殖民矛盾、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其口传故事往往与大自然、动物以及人类与恶魔作斗争有关。在《没有水的岛》、《狗为什么追逐鸟》、《塔图和托克》和《四兄弟和妹妹》等故事中,人们用一种基本的善恶观来解释大自然现象,意识到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们要彼此尊重不同的生活习惯才能友好共处,表现出早期岛民们对于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决心,以及朴实的手足情深。在所罗门新兴英语文学中,诗人在最初阶段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将口传诗歌、歌曲、神话或民间故事翻译成英文,所以不少诗歌类似于歌词,多用重复、对比手法,主题主要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对殖民行为的谴责。其后,诗人们热衷于反映土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继而许多诗人开始趋于平静,意识更加开放,出现了三种新趋势,一是对于传统的态度既蔑视又珍惜;二是认识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重要性,诗歌中呈现各种文化融合;三是更加关注爱情与死亡主题。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作有约翰·骚纳纳(John Saunana)的《新年的祈祷》(A New Year Derohonal,1972)、马修·阿诺德(Mathare Arnold)的《道夫海滩》(Dover Beach,1975)和朱利·西波洛(Jully Sipolo)的《文明的女孩》(Civilized Girl,1977)等。

所罗门群岛最初的剧本创作和戏剧表演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往往与民间舞蹈和寓言故事相结合,具有不同程度口传文学的特点,数量上也没有巴新和斐济多。就主题而言,一般围绕一系列矛盾冲突来表现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土著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马马洛尼(Mamaloni)的《普查日》(The Census Day,1975)。相对而言,所罗门群岛的小说也不是非常丰富,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较娴熟的创作技巧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作品有朱利安·马卡阿(Julian Makaa)的《老人之死》(The Death of the Oldest Man,1973)和约翰逊·维利亚(Johnson Vilia)的《邻家姑娘》(The Girl Next Door,1974)等。长篇小说除了具有短篇小说强有力的表现方式外,还具有更为广阔和潜在的空间与时间范围,代表作有约翰·骚纳纳的《变迁》(Alteration,1970)等。

(四)瓦努阿图

瓦努阿图文学也经历了从口传文学到新英语文学的发展,而后者也包括从“愤怒地揭露殖民”到“客观地分析利弊”再到“包容地接纳多元文化”的流变过程。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当代瓦努阿图文学在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普适的情感之外,触及女性权利、当代环境和健康问题。

瓦努阿图口传文学主题包括人类智斗恶魔、英勇武士及其辉煌战绩以及日常生活等。很多民间口传故事用简单的情节和朴实的语言说明人类的勇敢与智慧,同时也揭示彼此信任和互帮互助的重要。与南太平洋其他岛国相似,瓦努阿图英语诗歌最初往往直接将口传文学,尤其是口传诗歌、神话和民间故事翻译成英文。但是,诗歌并不粗糙,内容上往往是大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形式上强调音色和韵律的变化,善用语言的不同分布、重复与对比,达到强调与递进的目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纯,具有普遍性,如艾伯特·利奥玛拉(Albert Leomala)的《朗加的颂歌》(Song of Ranga,1972)。其后,诗人们希望借助易懂的散文体和坦率直陈的语言唤醒民众,看清殖民社会中的丑恶现实,表现对民族盛衰的考量和自我身份的沉思,如艾伯特·利奥玛拉的《我是黑人》(I Am a Black,1975)。在表达了对民族传统和殖民剥削截然不同的鲜明态度后,大多数诗人开始趋于冷静,关注传统文化的不足和西方先进文明的可取之处,思想开始更加包容、开放和多元。瓦努阿图最重要的文学人物要数女权主义诗人格蕾丝·莫里萨(Grace Molisa),她的诗歌是“对父权制和后殖民瓦努阿图人生活尖刻的社会评论”  [11] 。

戏剧方面,社区万斯莫尔巴格剧院用英语和比斯拉马语写作和表演戏剧,在整个南太地区巡回演出。万斯莫尔巴格剧院也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旨在“用戏剧来宣传,提高认识并鼓励就一系列当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治理等问题进行公开讨论”  [12] , 研究诸如预防疟疾和艾滋病、飓风以及家庭暴力等教育主题。此外,瓦努阿图的小说,如女小说家莫里斯·汤普森(Maurice Thompson)的《引诱》(Seduction,1970)和《梦》(Nightmares,1973)等作品以平铺直叙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教会在农村和学校的影响。

三、密克罗尼西亚区域岛国原住民文学

密克罗尼西亚区域因为地理、殖民历史和政策等原因,其文学似乎是“看不见的”。虽然密克罗尼西亚区域的文学成果总体来说远不如另外两大区域,但是各国岛民也在努力向世人传达自己特有的经历与心声。在该区域五个岛国中,基里巴斯作品更为丰富,它以诗歌和故事为主体,含有浓厚的爱国激情;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文学作品数量少于基里巴斯,其作品体裁多样,反对殖民、推崇独立和反思文化融合中的新方式是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马绍尔群岛作家作品都较少,多与核试验引发的环境和气候相关;瑙鲁作家文学屈指可数,少有的书面文学基本是传说和故事等的汇编;帕劳的书面文学作品也很稀缺,多为传说和诗歌,反对殖民霸权的政治诗篇是其主体。

(一)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文学用英语或吉尔伯特语写成,常以诗歌和故事形式呈现。口头文学具有显著的神性,创世纪神话讲述了人、天空、光和章鱼等万物的产生,它是故事和诗歌的结合,即叙述与吟唱相间。民间故事承载着基里巴斯人对家族传承、岛屿发展、海上航行和英雄故事等的民族记忆,形式上也经常纳入诗歌,如《基里巴斯历史》(Kiribati: Aspects of History)。

书面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自传、短篇故事和历史舞剧等,但仍以诗歌和故事为主,作家文学是基里巴斯当代文学的显著标志,往往充满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 徐美莉博士将20世纪70年代基里巴斯民族独立运动之前的文学称为传统文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   [13](P240-254) 。随着19世纪后期书面语言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基里巴斯作家文学得以出现并发展。20世纪70年代,独立的基里巴斯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鼓励国民海外留学,随后,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作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等文化人不断出现,具有基里巴斯民族特色和时代声音的文学作品也登上历史舞台。佩泰亚·鲁帕雷克(Ruperake Petaia)是70年代的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有《绑架》(Kidnapped,1976)。弗朗西斯·泰考昂(Francis Tekonnang)是作家和教育家,他围绕日常生活和文化出版了一系列短篇故事,如《老练的表演者》(A Perfect Actor,1976)和1995年首次出版于《彩虹》 Nuanua,当代太平洋文学选集,由艾伯特·温特编辑,展现来自太平洋9个岛国1980年以来的小说和诗歌作品。这9个岛国分别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汤加、萨摩亚、库克群岛、斐济、基里巴斯、瓦努阿图和纽埃。  期刊的“贝娅和伊奥尼”(“Beia and Ioane”)。特维安瑞·特安罗(Teweiariki Teaero)是画家、诗人和教育家,也是基里巴斯作家文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他注重推动本土文化和母语文学的发展,一半诗歌都使用吉尔伯特语写作,同时也促进了文学体裁的多样化。他在许多文学期刊上发表诗歌,并著有两部集诗歌、散文和插图等为一体的合集《在军舰鸟的翅膀上》(On Frigatebirds Wings,2000)和《暴风雨中的独木舟》(Canoe in Storms,2004)。《在军舰鸟的翅膀上》气势宏伟,诗人将自己的笔喻为军舰鸟的翅膀,翱翔于高空,驰骋于大地;《暴风雨中的独木舟》收录了作者的诗歌、散文、素描和绘画,包含他对人生中一段黑暗时期的反思,以及家乡基里巴斯的犯罪事实与政治形式。特蕾西亚·特艾瓦(Teresia Teaiwa)可以算是基里巴斯最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和活动家。其研究领域涵盖当代太平洋文化、艺术、教育、女权主义等,文学代表作包括诗歌《寻找内尼姆阿諾》(Searching for Nei Nimanoa,1995)、《天堂里最后的处女:严肃喜剧》(Last Virgin in Paradise: A Serious Comedy,2001)等。珍·莱斯特里(Jane Resture)是一位多产女诗人,她通过诗歌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对当代问题的深切关怀,代表作包括《基里巴斯独木舟》(Canoes of the Kiribati Islands)和《我们的岩礁人民》(Our People on the Reef)等。

(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密联邦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其书面文学多与殖民侵略、民族独立有关,也充满民族特色,反映了岛民独特的价值观以及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社会生活的细腻感知和反思,体现了密克罗尼西亚区域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最早于1956年在特鲁克出版的报纸《三塔》刊载学校新闻、诗歌、传说、短篇小说、散文和宗教作品,到20世纪70年代,它已经扩大到包括相当数量的政治文章,刊发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的最佳作品,以及他们自愿贡献的作品,表达推崇独立和反对殖民主义的观点。此外,《密克罗尼西亚记者报》上也有许多反映殖民经历的诗歌,1968年编辑克鲁格(P.F.Kluge)推出新的版式,首次包括文学和新闻项目,该杂志一直持续到1980年。类似的报刊还有《加罗林观察家报》、《密克罗尼西亚社区学院法律报》等。

埃米莉特·基伦(Emelihter Kihleng)是少数发表过作品的密联邦诗人之一,《我的尤罗斯》(My Urohs,2008) Urohs(尤罗斯)是一种波纳佩裙,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女士的日常穿着,裙子上往往装饰着各种地方花朵和其它图案。 是基伦的第一部诗集,也是密联邦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英文诗集。萨摩亚作家温特将她的诗描述为“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注目,是在我们岛上看待自我的一种新方式,是我们文学的重要而有影响力的补充”  [14] 。基里巴斯诗人特蕾西亚·特艾瓦则将其诗歌形容为“民族志诗歌”、“充满了波纳佩和密克罗尼西亚的语言和意象”、“对太平洋文学的一个令人兴奋的新贡献”  [15] 。由基伦和伊芙琳·弗洛雷斯(Evelyn Flores)编辑的《密克罗尼西亚原住民文学》(Indigenous Literatures from Micronesia,2019)首次将密克罗尼西亚原住民作家的诗歌、短篇小说、戏剧选段和散文等汇集在一起,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本密克罗尼西亚文学选集,也形成了响亮而独特的密克罗尼西亚声音。该选集收录了密克罗尼西亚十三个基本语言群中的九个,选择最具代表性、被引用最多和最具鼓动性的作品,以及最有前途的新作者,从而集中展示了70多位本土作家的100多部作品。作家们热情地探索了七个复杂主题:“起源”探寻创造和祖先故事;“抵抗”是对殖民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回应;“回忆”捕捉不同的记忆和经历;“身份”表达文化的细微差别;“航海”描绘移民和散居;“家庭”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和社区关系;“新密克罗尼西亚”汇集了实验性的前沿声音。这本选集反映了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独特的世界观,也映射了太平洋岛民和世界各地原住民面临的更广泛问题。

(三)马绍尔群岛

马绍尔群岛虽然口传文学也较丰富,但是很多没有以书面形式记载下来。在新兴英语文学产生之前,马绍尔群岛长久以来民族历史和经验等主要以口传文学的形式呈现与流传,内容包括岛屿形成、部落起源、家族历史、传统文化、宗教仪式、民众生活等,形式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口传诗歌和宗教咒语。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和西式教育的发展,英语文学逐渐取代传统口传文学,为了保护文化遗产,马绍尔群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例如,建立“马绍尔群岛故事工程”网站,专门汇集民间故事;资助研究者深入部落和乡村,收集、整理并翻译传统故事,使其以文字形式传承下来。

马绍尔群岛新兴英语文学发展缓慢,作家文学作品更少,基本聚焦于核试验与环境气候问题。时至今日,马绍尔文学界仍然只有两位比较著名的人物:格里夫·约翰逊(Giff Johnson)和凯茜·热特内尔·吉金勒(Kathy Jetnil-Kijiner)。约翰逊原籍美国,1982年与马绍尔群岛沃杰环礁的达 琳· 凯茱结婚,1984年以来一直居住于马绍尔群岛。他是自由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先后担任《太平洋杂志》的临时执行主编、《密克罗尼西亚公报》和《马绍尔群岛日报》的编辑,以及新西兰电台和澳大利亚ABC电台马绍尔群岛记者。其代表作有《永远不要低声细语:达琳·凯茱,太平洋健康先锋,核幸存者冠军》(Dont Ever Whispe: Darlene Keju, Pacific Health Pioneer, Champion for Nuclear Survivors,2013)、《核的过去,模糊的未来》(Nuclear Past, Unclear Future,2009)、《不再诗意:太平洋岛屿气候、腐败和发展困境》(Idyllic No More: Pacific Island Climate, 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Dilemmas,2015)等。其中《永远不要低声细语》真实记录了爱妻凯茱的一生——童年、家乡埃贝耶1946-1968年间经历的67次核试验、27岁在美国求学、用生命抗拒美国压力以及挖掘历史真相。

吉金勒是马绍尔群岛诗人、气候变化活动家和马绍尔群岛学院教师。她在马绍尔群岛出生,在夏威夷长大,她的詩歌强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也探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核移民等社会不公现象。《篮子:来自马绍尔群岛女儿的诗歌》(Lep Jāltok: Poems from a Marshallese Daughter,2017)是吉金勒第一部诗集,也被认为是第一部由马绍尔群岛本土人公开出版的诗集 “Lep Jāltok”在马绍尔英语词典中意为“开口对着说话人的篮子”(A basket whose opening is facing the speaker),也指马绍尔女性和马绍尔母系社会。   [16] 。诗歌描绘了马绍尔人的日常生活,一方面遵循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经历着殖民主义、气候变化以及核试验带来的环境问题。2018年,吉金勒与格陵兰岛诗人及气候变化活动家Aka Niviana合作出版诗歌“崛起:从一座岛屿到另一座岛屿”(“Rise: From One Island to Another”),该诗歌揭示了两个地理位置上相对的家园的毁灭,以及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现实  [17] 。

(四)瑙鲁共和国

瑙鲁没有书面文学传统,传说和民间故事等的汇编成为瑙鲁新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拉里·托马斯(Larry Thomas)编辑的《来自瑙鲁的故事》(Stories from Nauru,1991)由在瑙鲁举办的第一次写作研讨会产生的6个故事组成,旨在激励瑙鲁人民撰写本国有创意的文章。其中除了本·巴姆·所罗门(Ben Bam Solomon)的“瑙鲁的起源”(“The Origins of Nauru”)是对瑙鲁起源神话的重述,其余故事均为现代故事。例如,卢西亚·比尔(Lucia Bill)的“Egade”描述贪婪和目光短浅的瑙鲁人如何将磷酸盐提取权卖给白人以获取可悲的蝇头小利。其它故事还有杰瑞琳·杰里迈伊(Jerielyn Jeremaih)的“新学校”(“The New School”)、埃尔米娜·库阿蒂纳(Elmina Quadina)的“请求帮助”(“A Plea for Help”)等。1938年酋长蒂莫西·德都达莫(Timothy Detudamo)很有远见地将一系列与瑙鲁传说、习俗和民间故事有关的讲座转录、编辑并翻译出来,但是直到2008年南太平洋大学太平洋研究所才出版《关于瑙鲁的传说、传统和故事》(Legends, Traditions and Tales of Nauru)。这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其中“传说”涉及起源神话、部落征战和勇士出身等;“传统文化”简要描述瑙鲁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风俗、仪式、卫生、食物存储、遗产和捕鱼技术等;“故事”由普通人或动物担任主角,比“传说”更轻松,叙事性更强,更像童话故事,往往令人吃惊,并且大多数都有出人意料的乐观结局。

瑙鲁的新英语作家文学屈指可数。乔安妮·戈布尔(Joanne Gobure)是一位IT教师,她也用英文创作诗歌,但是在瑙鲁以外鲜为人知。其诗作《美丽的祈祷》(A Beautiful Prayer,2022)因在互联网论坛和基督教网站流传而引起关注,作品以诗节的重复展现作者的信仰对话和精神成长。

(五)帕劳

帕劳似乎最难找到文学书籍,其文学主要通过口口相授的传说和少量的书面作品进行传承。报刊相对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反殖民的政治主张是其重要主题。例如,校报《号手:帕劳中学的声音》(The Trumpeter: The Voice of Palau High School)包含了校园故事、散文、诗歌等内容。“压榨本地人”(“Milking the Native”)是一位匿名人士在该报上发表的强烈反对殖民主义的诗作,反映了美国在与密克罗尼西亚的关系中表现出的剥削、欺骗和背叛。

传说和诗歌是帕劳的主要文学艺术形式。传说主要与帕劳的诞生、自然现象、海洋生物、岛屿起源和村落的消失等有关。帕劳人似乎对诗歌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和天赋,其诗歌体现出帕劳人更加关注殖民主义、文化变化以及身份等问题,他们对殖民霸权的入侵及其带来的操纵、剥削、隔离、改变和破坏更加敏感,所以他们比其他密克罗尼西亚人更有力、更直言不讳地宣传他们的反殖民立场。作家们一方面努力将自己从被殖民的自我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把自己从祖传文化中解放出来。帕劳有几位著名诗人,但是公开发表的书面诗歌也不多。例如,住在北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的瓦朗坦·森格巴(Valentine Namio Sengebau)是帕劳杰出的现代诗人,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面向中学生的诗歌比赛,旨在支持年轻诗人的崛起与发展。他的诗歌讨论密克罗尼西亚的个人、政治和文化生活。森格巴去世后,北马里亚纳人文委员会出版了他的作品集。赫玛纳·拉玛瑞(Hermana Ramarui)的诗集《帕劳视角》(The Palauan Perspectives,1984)混合了英语和帕劳语,大部分内容围绕帕劳独立和1979年投票反对加入密联邦的问题展开。除了政治诗篇,还有一些诗歌是作者自身的内省,以及有关教学本质的思考。诗人在语言的运用中倾注了大量情感,其中的内省诗作体现了诗集的真正力量。

四、波利尼西亚区域岛国原住民文学

在波利尼西亚区域五个主权岛国中,萨摩亚口传文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书面文学各类体裁均较突出,其中小说创作更为成熟, 主题除了批判殖民侵略之外,还有对萨摩亚传统文化的反思;汤加文学似乎有更强的传统内核,往往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感,小说创作手法比较灵活;图瓦卢作家作品数量与波利尼西亚区域其他岛国相比最少,突出的作家多与西方国家联系紧密;纽埃作品多涉及征战、殖民、亲情和爱情;库克群岛文学多关注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其儿童文学较为突出。

(一)萨摩亚独立国

萨摩亚口传文学和书面英语文学相对而言都较丰富,而且更贴近实际生活和情感。口传文学大致有人与妖魔斗智斗勇、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爱情、女人之间争风吃醋,以及母女、兄弟姐妹亲情等主题。新兴英语诗歌主题包括控诉殖民剥削,哀叹传统文化遭受破坏,揭露白人奴化教育,以及批判萨摩亚传统文化等,重要诗人有埃蒂·萨阿加(Ahti Salga)、萨诺·玛利法(Sano Malifa)和莫莫埃·玛利埃托阿·冯·雷切(Momoe Malie Toa Von Reiqi)等。萨阿加较早出现,他以善于灵活驾驭语言词汇而著称。玛利法是独立后很久才开始创作,其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尤其1976年以前创作的诗歌往往具有突出的叛逆性。其诗歌主题有对现实的不满、坚强的意志与愿望、对家乡故土与亲人的怀念、回归与离开以及爱情和死亡等,代表作包括《喷射的火焰》(Belching Fires,1973)和《俯视波涛》(Looking Down at the Waves,1975)等。而作为女诗人,冯·雷切善于从自身经历出发,抓住愤怒、温柔、嫉妒和敏感等情绪的瞬间,表现爱情、失恋和对故土的热爱与思念等。

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虽然不多,但与该区域其他岛国相比,也比较突出。较为重要的是艾伯特·温特(Albert Winter)和艾索贝尔·惠皮(Isobel Huipi),但是他们的戏剧都未正式出版。其中温特的《革命到来》(Come the Revolution)和惠皮的《普里查德》(Pritchard)都于1972年在苏瓦举办的南太平洋第一届艺术节上演过。除此之外,温特60年代创作的独幕剧《敌人》(The Enemy)、《契约》(The Contract)和《结束的部落》(The End of the Tribe)也都有一定影响。

如果说斐济小说家皮莱依以叙事为主、格里芬以抒情见长的话,那么温特的小说则是以抒情和叙事、象征和寓言,以及历史和神话的完美结合而独具特色。其著名短篇小说集有《自由树上的狐蝠》(Flying Fox in a Freedom Tree,1974)和《奇异人的生与死》(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Miracle Man,1986),长篇小说包括《回归祖国的儿子》(Sons of the Return Home,1973)《黑暗》(Poululi,1977)和《榕树叶子》(Leaves of the Banyan Tree,1978)等。艾玛·克鲁斯·瓦伊(Emma Kruse Vaai)是萨摩亚国立大学英语文学教授,也是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她的博士论文“西波利尼西亚的文学表现形式:殖民主义与本土性”考察了薩摩亚、斐济和汤加的后殖民文学。拉尼·温特·杨(Lani Wendt Young)是萨摩亚另一位耀眼的当代作家,她的代表作包括结合现代萨摩亚和古代神话的青少年Telesa系列、2011年赢得USP新闻小说奖的《萨摩亚的不眠之夜:短篇小说集》(Sleepless in Samoa: A Collection of Short Fiction)、2015年当代浪漫小说系列《猩红色的秘密》(Scarlet Secrets)和《猩红色的谎言》(Scarlet Lies)。温特·杨是2018年ACP Group of 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Region Countries,非加太集团,即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政府间的经济联合组织。 的太平洋获奖者,该奖项是对其小说创作的认可,也是对她“利用数字出版将萨摩亚故事带给全球观众”的肯定  [18] 。

(二)汤加

文学作品是汤加人表现世界、反映历史以及思考问题和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汤加口传文学大多从不幸开始,以欢乐结束,大致有超自然力量对世俗生活的主宰、动物故事、部落族名由来三类。很多故事告诉世人务必要听从上天的安排,否则会招致不幸。汤加早期的书面诗歌往往脱胎于口传诗歌,或者直接翻译口传诗歌。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更多诗歌体现汤加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在多元文化中思索传统文化、人性、爱情和亲情。科奈·赫卢·撒曼(Konai Helu Thaman)的诗歌创作在汤加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汤加诗歌发展中开辟了新领域。她一方面蔑视传统习俗,认识到传统对人性的压抑,另一方面又珍视传统价值。此外,其诗歌还表达她对西方文化影响之下的社会问题的思索、人们对文化和社会生活变化的愁思,以及对压迫行为的讽刺斥责,表现个性与社会约束之间的较量,如《海岛之火》(Island Fire,1973)、《你,我双亲的选择》(You, the Choice of My Parents,1974)和《兰加卡利》(Langakali,1980)等。豪·欧法是汤加比较突出的短篇小说家,他善于将短篇小说的虚构、素描、隐喻、夸张和精心构思等元素与小品文的松散、社会和政治角度、娱乐和评论目的等基本特征相融合,以小品文的形式表现小说的内涵。其代表作《汤加民间故事》中虚构的人物和情景往往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展现并加以评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汤加的历史经历。汤加其它短篇小说还有维利·维泰的《思变》(For Change,1975)、佩西·弗努阿的《没收到的信》(Point of No Return,1975)和托布·波塞西·法努阿的《凝滞的时光》(The Elimination of Time,1976)等。

(三)图瓦卢

图瓦卢文学与该区域其他岛国比较相对较少。阿法斯·马诺阿(Afaese Manoa)是该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图瓦卢语国歌“图瓦卢属于上帝”(Tuvalu for the Almighty)歌词和音乐的创作者,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宗教使命感。瑟琳娜·杜西塔拉·马什(Selina Tusitala Marsh)是图瓦卢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擁有图瓦卢、萨摩亚、英国和法国血统,是第一位获得奥克兰大学英语博士学位的南太岛民。马什的第一本诗集《快说话》(Fast Talking PI)2010年获得NZSA杰西麦凯最佳首本诗集奖,2012年她代表图瓦卢参加了伦敦奥林匹克诗歌大会活动,2016年作为英联邦诗人,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为女王创作并表演,2017年成为新西兰桂冠诗人。马什的作品被翻译成乌克兰语和西班牙语,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学校、博物馆、公园和在线期刊上。

(四)纽埃

纽埃人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着关于民族征战、殖民、爱情和亲情等心声。“洛福利的任务”是纽埃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讲述洛福利为了纽埃的和平,只身来到汤加,请求汤加国王停止入侵纽埃。他机智勇敢地完成了汤加国王交给的四项任务,但当他凯旋而归后,却遭到纽埃其他武士的嫉妒。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投身熔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终止武士们的阴谋。在新兴英语文学中,蒂吉·内斯(Tigi Ness)的《我心里的歌》(Song of My Heart,1972)和纽诺·汤盖基洛(Niu Tongakilo)的《傀儡》(A Puppet,1974)等诗歌都传达了岛民对殖民剥削的谴责。伊斯特·汤加玛纳(Easter Togiamana)在《玛纳》期刊上发表了作品《临行之前》(Before Leaving,1976)和《特洛伊梦想》(Trojan Dream,1978)。艾泰娜·海卡乌(Etena Hekau)在其“海神的女儿”中展现了“纽埃人家喻户晓的一则神话的现代版本”  [19](P61) , 表达了爱情、亲情与背叛的永恒主题。纽埃著名作家还有诗人和小说家约翰·普勒(John Pule),其代表作有《吃了太阳的鲨鱼》(The Shark That Ate the Sun,1992)、《在天堂燃烧我的头》(Burn My Head in Heaven,2000)和《不安分的人》(Restless People,2004)等。

(五)库克群岛

与上述岛国相似,库克群岛文学总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被殖民前的口传文学,二是新西兰殖民时期的白人文学,三是1965年独立后的原住民作家作品。库克群岛在西方人到来之前以口传文学为主,其形式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口传诗歌等,主题涉及宇宙起源、本土历史、部落由来、家族谱系、日常生活和动物来历等。西方传教士将书写文化和印刷带到库克群岛后,岛国人开始书面记录其宗族谱系与传统,但是流传下来的很少。在1901-1965年新西兰殖民统治时期,有关库克群岛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新西兰和西方传教士及作家的作品,库克群岛本土作家作品很少。其中,约翰 尼· 佛雷里斯比(Johnny Frisbie)的儿童自传故事《来自普卡普卡环礁的尤利西斯小姐》(Miss Ulysses from Pukapuka,1948)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太平洋岛屿女性作家出版的文学作品”  [20](P7) ,该作品混合使用英语和库克群岛的拉罗汤加语、普卡普卡语。汤姆·戴维斯(Tom Davis)的《玛库图》(Makutu,1960)从一位英国医生的视角揭露现实生活中的西方文化与岛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马库提·汤吉亚(Makiuti Tongia)是第一个在库克群岛出版文学作品的库克岛民,被认为是库克群岛文学的开拓者  [21](P49) , 1977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科雷罗》(Korero)。此外,还有汤姆与利迪娅·戴维斯(Lydia Davis)合著的《岛上的医生》(Doctor to the Islands,1955)、约翰尼·佛雷里斯比的另一部描写家庭历史和个人经历的作品《南海的佛雷里斯比》(The Frisbies of the South Seas,1959)、马基乌蒂·汤吉亚(Makiuti Tongia)的诗歌《当心狗》(Beware of Dog,1981)、玛·克罗科姆(M. Crocombe)的短篇小说《为了檀香木》(They Came for Sandalwood,1982)、考拉卡·考拉卡(Kauraka Kauraka)的六部诗集以及儿童作家特奥波科伊娜·乌坦加·摩根(Teupokoina Utanga Morgan)的两卷库克群岛儿童歌曲和诗歌等。

五、结论

文学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三大区域各岛国文学总体上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传统口传文学影响较大,新英语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决定岛国文学的发展程度,反对殖民、追寻传统文化、多元文化矛盾和融合、抗议核污染、环境保护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但是,三大区域各岛国原住民文学反映了其特定的殖民历史和社会生活,受到不同民族传统、殖民统治、自治过程和现代化建设等影响,有的已产生世界知名文学巨匠,有的甚至难以找到书面文学作品;有的关注国家身份和女性权利,有的则聚焦核污染与气候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不少岛国政府和文化机构为振兴传统文学积极努力,越来越多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有志之士努力向世界呈现岛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混合文明,为民族主权、基本人权和环境保护摇旗呐喊,相信未来南太岛国原住民文学会在世界文学之林放射出更多的光辉与异彩。

[参 考 文 献]

[1] 吴正英,王晓凌.文化权力与文化能动:太平洋岛国多元文化之生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12).

[2]王曉凌.南太平洋文学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周芳琳.土著文化视角下萨摩亚作品《黑暗》的互文叙事评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11).

[4]于凤保.神经操纵下的反殖民审美认知:评巴布亚新几内亚英语戏剧《老人的报偿》[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6).

[5]于凤保.论所罗门群岛英语小说《邻家姑娘》中的婚恋民俗书写[J].英语广角,2022(3).

[6]于凤保,刘胜.论斐济英语小说《瘸腿断了》中命运共同体的悖论性书写[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7]于凤保,段小莉.论瓦努阿图英语诗歌《我不再感到歉意》中文化身份建构的时空性[J].池州学院学报,2022(4).

[8]Rod Edmond. South pacific literature: Post‐colonialism and post‐modernism[J].Wasafiri,1990, 6(12).

[9] Sandra Kiser Tawake.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Literature of the South Pacific[J]. World English, 1990, 9(2).

[10] Matthew Hayward, Maebh Long. “The Space Between”:Oceanian Literature and Modernist Studies[A]. In New Oceania: Modernisms and Modernities in the Pacific[C]. New York: Routledge, 2019.

[11]“Literature of Vanuatu”[EB/OL].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zh.ert.wiki/wiki/Literature_of_Vanuatu#cite_note-4, Dec. 26, 2020/Sept. 25, 2021.

[12]“Literature of Vanuatu”[EB/OL].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zh.ert.wiki/wiki/Literature_of_Vanuatu#cite_note-4, Dec. 26, 2020/Sept. 25, 2021.

[13]徐美莉. 基里巴斯文学初探[A].陈德正编.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二辑)[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14] “Emelihter Kihleng”[EB/OL].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melihter_Kihleng, Aug. 20, 2021/Oct. 4, 2021.

[15] Emelihter Kihleng. My Urohs[M]. Hawai‘i: Kahuaomanoa Press, 2008.

[16]Kathy Jetnil-Kijiner. Iep Jāltok: Poems from a Marshallese Daughter[M].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17. https://www.raintaxi.com/iep-jaltok-poems-from-a-marshallese-daughter/, Oct. 8, 2021.

[17]McKibben, Bill.High ice and hard truth: the poets taking on climate change[N].The Guardian. 12 September 2018.

[18] “Lani Wendt Young”[EB/OL]. Encyclo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i_Wendt_Young, Dec. 22, 2022/Jan. 17, 2023.

[19]萨维亚·萨诺·马利法. 海洋与家园[M]. 童新,王雪峰,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

[20]Cheryl Nunes. The Evolution of Orality in Samoa[D]. Pennsylvania: Swarthmore College, 2007.

[21] Powell, Emma.Stitching to the Back-Bone: A Cook Islands Literary Tivaivai[D]. Auckland: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13.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Indigenous Literature of   Island Countries in the Three Sub-Regions of the South Pacific

WU Zheng-y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230091,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South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is unique, and they have experienced a long and complex process of colonization. Their indigenous literature vividly reflect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ies and spiritual process of the island people.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and contrast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the indigenous literature of the 14 sovereign island countries in Melanesia, Micronesia and Polynesia, the three sub-regions of the South Pacific.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island countries in the three sub-regions ha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writers generally pursue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literary works, denounce colonial practices, reflect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ultiple civilizations and express the common love and affection of mankind.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level, specific focus and main forms of literature of the three sub-regions and the counties are different.

Key words: the South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indigenous literature; Melanesia; Micronesia; Polynesia

[責任编辑 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