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袁隆平②

2023-05-30 05:38侯心川
连环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袁隆平杂交水稻

侯心川

前情提要:袁隆平从小经历战乱动荡之苦,在母亲的影响下,年幼的他就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学生时代的袁隆平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毅然放弃仕途而选择了学习农学。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服从分配,来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在这里,他开始了水稻无性杂交试验的研究……

21 袁隆平一般都是早饭后下田,中午常常就著水壶里的白开水吃两个凉馒头,长此以往,他得了严重的肠胃病。在水稻开花的十余天里,热浪灼人,他一手压住疼痛的胃部,一手拿着放大镜观察水稻长势。一天中午,由于在稻田里时间太久,他中暑晕倒,大家急忙将他扶到田边的树荫下。醒来后他却坚持不去医院,对大家说:“抓紧时间寻找不育株,不然只能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了。”

22 为了尽快找到不育株,袁隆平的妻子邓哲也请假加入工作。1964年,袁隆平在连续找了16天后,终于发现一株花药不开裂、人为震动也没有花粉飞出的怪稻。这株水稻经碘化钾测验不变色,袁隆平因此确定:“这就是我们一心寻找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间,他们通过14万株的逐穗检查,总共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水稻。

23 为了这来之不易的不育株,袁隆平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买来了20口大钵,将6株不育株栽到大钵中。他每天浇水、施肥、除虫、灭草、记录数据,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度,让袁隆平的体重一度减到了100斤。经过两年的栽培试验,不育株第二代终于繁育成功了,人工杂交结实率达到80%—90%。

24 1966年2月,袁隆平根据实验中获得的第一手科学数据,撰写出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杂志第17卷第4期上。论文中预言,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稻,代替人工去雄杂交,使培育杂交水稻成为可能,能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

25 这篇论文的发表,震动了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时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后来的科学技术部)九局局长的赵石英,以科委九局的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指出杂交水稻研究很有意义,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袁隆平开始培育第三代不育株。

26 这时,“文革”开始了,不育材料秧苗两次被拔除毁坏。第一次,栽在60个钵中的秧苗被“彻底砸烂”;第二次,种在试验田里的700多株不育秧苗,一夜之间被横扫一光,最终袁隆平从学校的废井里找回了仅存的5株。他率领毕业于安江农校的助手李必湖、尹华奇继续坚持试验,每天早饭后直奔试验田,记录苗情、培育繁殖制种,从早忙到晚。

27 为了加快育种的步伐,袁隆平团队实施“南繁北育”策略。1969年,袁隆平告别妻儿,率领两个助手来到云南元江县育种。为防鼠害,他们将浸水的种子装在布袋里,悬挂在房梁上让其发芽。地震导致房屋坍塌,他们就搭建窝棚,用稻草铺地睡觉;口粮短缺,袁隆平就带着两位助手以甘蔗、香蕉当食物,坚持了四个月。

28 云南育种试验结果让人沮丧。1970年,袁隆平为寻找野生不育株,和两位助手从长沙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又换乘轮船,再换汽车、牛车,终于来到海南崖县南红农场。他们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睡在铺了秫秸的地铺上;没有电灯,他们就在昏暗的菜油灯下搞科研;被毒虫蚊子咬得浑身痛痒,他们就用塑料薄膜裹到身上,三个人身上全都起了一层更为刺痒的痱子。

29 袁隆平带领助手起早贪黑、不分节假日埋头育种,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渴了、饿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啃几口馒头。他们一边种下不育株水稻,一边向南红农场的技术员与工人咨询野生稻分布情况,四处寻找野生稻中的“雄性不育株”。

30 正是野生稻扬花的时节,李必湖跟着农场技术员冯克珊来到铁路涵洞桥附近的野生水稻田中,俯下身一株株查找,突然发现一株奇特的水稻:它匍匐在地面上的形状很特别,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雄花不开裂,看着像野草。他们将这株水稻小心翼翼地移植到试验田中,结果使袁隆平万分惊喜:“妙!妙!这是一株难得的花粉败育的野生水稻不育株呀!”自此,这株水稻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31 为防止麻雀和田鼠的破坏,师生三人把铺盖搬到田边,用优良稻与这株母本水稻杂交,为其雌花授粉,日夜精心守护着这株取名“野败”的野生稻。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选育,他们终于获得了金灿灿的杂交稻种。袁隆平十分慷慨地将历尽千辛万苦发现的“野败”材料无偿分赠给全国十多个科研单位,协助他们进行育种攻关,只为以最快的速度育出高产杂交稻,让它造福于人民。

32 1971年,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后改称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成立了,袁隆平被调往长沙工作。江西萍乡农科所的颜龙安等人,利用“野败”进行杂交,发现了“珍汕97”的雄性不育系。1972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29南1号A”不育系和“29南1号B”保持系。这年冬天,袁隆平又领着队伍南下海南,向恢复系发起攻关。

33 1973年,袁隆平和周坤炉(后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经过七代水稻的测交和杂交,终于找到了恢复系。广西张家程也选育出“野败”不育系的强恢复系。10月,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整十年的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并将获得增产效益。

34 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袁隆平招集毕业于湖南农学院的罗孝和等一批有志于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人才,试种“三超稻”(產量超母本、父本和对照的水稻)。大田生产试验失败,权威专家的质疑不断。袁隆平给罗孝和讲“太阳采金”的故事,让他重获信心。他认真反思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又开始重新研究和培育“三超稻”,最终稻谷产量最高亩产突破了500千克。

35 如何破解杂交水稻制种低产的难题?袁隆平每天扎在试验田中,他提议喷洒920(赤霉素)刺激植物叶和芽的生长,减少包茎颖花外露,果然增加了母本稻的授粉机会,使结实率大大提高。1974年,在袁隆平和众人的努力下,海南试验田成功培育出新型水稻——“南优2号”,试种亩产平均超过了500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实现了杂交水稻亩产量的历史性突破。

36 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一年三代的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杂交水稻。全国开始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平均增产20%以上,袁隆平为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77年,袁隆平在《遗传与育种》杂志上发表《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一文。

37 袁隆平育种十年,海南岛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整整七个春节都未回家团圆。一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他便守在田埂上观察、记录,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妻子邓哲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服侍老人、养育三个孩子。一个女人奋力顶着半边天,只是为了保证丈夫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袁隆平只能通过写信表达对家人的关爱。

38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和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79年4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办的国际水稻科研会上,黑瘦的袁隆平面对20多个国家的水稻育种专家,用英语侃侃而谈,分享水稻的种植经验。当幻灯银幕上出现“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字样和他的照片时,全场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一齐起立,向这位来自中国的专家致敬。

39 1979年之后,袁隆平数十次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讲学,举办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50余期,先后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骨干,10多次赴印度、越南、菲律宾、缅甸、孟加拉国进行技术指导。仅在1992年至1993年间,袁隆平就三次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种植。由他编写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到40多个国家。

40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召开授奖大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41 袁隆平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5年)等11项国际大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袁隆平杂交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一季水稻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水稻花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