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空间中的信息流动、情感凝聚与虚拟互动

2023-05-30 10:48张美娟苏华雨王萌
出版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字阅读流动性

张美娟 苏华雨 王萌

[摘 要]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阅读的空间隔阂,新型的数字阅读社群正在形成,阅读成为一项以技术为载体的空间互动实践。聚焦赛博空间视角下的数字阅读,实践中的个体、信息、情感被纳入到虚拟的信息化场景中,以互动仪式的方式实现情感凝聚与空间互动。开放性的虚拟互动打破了阅读的封闭性,数字阅读空间中的用户价值、场景价值被进一步发掘。

[关键词] 数字阅读 赛博空间 互动仪式 虚拟互动 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3) 02-0047-09

Information Flow, Emotional Cohesion and Virtual Interaction in Digital Reading Space

Zhang Meijuan Su Huayu Wang M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broken the spatial barrier of reading, new communities are forming. Reading has become a spatial interaction with technology as a carrier. Focusing on digital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yberspace, individuals, information and emotions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virtual informational scene to achieve emotional cohesion and spatial interaction in the form of interactive ritual.The user value and scene value in the digital reading space are further exploredwiththeopen virtual interaction breaking the closed nature of reading.

[Key words] Digital reading Cyberspace Interactive ritual Virtual interaction Mobility

数字阅读(digital reading)即阅读的数字化,是指使用数字设备阅读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文本的活动[1]。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截至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产业整体营收已经超过400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高达5.06亿人[2]。数字阅读用户数量不断增多,用户黏性持续攀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建设全民阅读社会的重要抓手。

伴随着我国“触网”用户基数不断扩大、阅读载体的技术更迭以及内容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数字阅读已经不再局限于文本的数字化载体呈现,转而进一步深化至新的融合阶段,拓展成为一项多感官、全媒体,且具有社交功能的全新的社会化实践。人借助数字媒介接入到虚擬的数字空间中,阅读行为突破了传统阅读形式依赖的物理空间。读者基于文本信息产生的情感互动成为非实体的虚拟“社区”形成与稳定存在的基础,这种虚拟的“网络社群”“数字场景”等成为数字时代中新的阅读场所。数字阅读空间的虚拟构建与拓展延伸实质上是一个以信息与情感为纽带的再媒介化过程。

1 阅读空间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阅读深入发展下,“空间”的内涵更加丰富,逐渐从一个物理场景转变为“一个想象共同体”,伴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碎片化、超时空与超文本化,阅读空间场景也随之逐步“由实入虚”,呈现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

1.1 阅读空间的发展与场景转移

作为阅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将阅读置于空间视角下是十分必要的。从基础的功能出发,公共图书馆、书店、报刊亭、阅览室等场所都是专门为阅读而打造的空间,其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安全安稳的场所,以便进行更加深入的阅读。其中,开放性的公共阅读空间是最常见的形态。以公共阅读空间为研究对象,文琴曾在综述研究中对于国内外公共阅读空间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类型进行梳理,关注实践中图书馆、书店等建设的经验与发展路径[3]。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阅读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张书桌、一座图书馆、一家书店,其价值被扩展至传播学、出版学、室内设计学、环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建筑学等多个领域。王子舟就曾借由空间社会学、都市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公共阅读空间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4]。石晨旭等人则从设计原则出发,聚焦阅读空间在顶层设计、特殊群体设计、绿色设计过程中的公共性意识[5]。既往的研究表明,对阅读空间价值的深入挖掘,已经成为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发掘阅读内涵的重要方式,在构建全民阅读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科技的发展引领时代进入了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之中,读者的生活方式及阅读习惯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既不能丧失必需的阅读需求,也要与现有的生活节奏相适应。技术更广泛地作为阅读的载体工具应用,阅读有了更多的形式选择,数字阅读便应运而生。传统的纸质阅读实践中,阅读场景是由原有的物理空间及读者个人的阅读行为共同构成,更具有大众的引领趋向,而在数字阅读空间里,读者成为主体,阅读场景围绕着读者个人构建存在,数字技术给予了读者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权利与能力,空间构建中更加突出读者的主动权与主导性,阅读空间由传统的开放空间转向基于读者思维而存在的虚拟空间,因而需要将数字阅读纳入到一个融合了技术、信息与人的虚拟空间视角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2 赛博空间视角下的数字阅读

“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一个概念空间(con-ceptual space),这一概念于1984年由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其作品《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中最先提出。吉布森将其描述为一个通过网络把全世界的人、机器及信息源都连接起来的、复杂的、抽象的新型空间[6]。媒体化电脑通讯和虚拟化的现实技术是这一空间的核心。赛博空间实质上是一个在现实基础上的、非物理空间的、虚拟的、主观的、人造的空间场景,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网络情景游戏、网络阅读等场景构建和互动都可被纳入其中。这与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电子环境下,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已经被拓展至全球范围,一切时间和空间在电子时代都将不再是阻碍,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从媒介进化角度看,赛博空间是数字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更为人性化交流和传播的需要[7]。

数字媒介的空间概念将媒介从工具视角转向行为视角。数字空间被视作是一个与物理空间同等重要的概念,被信息和技术所连接的虚拟互动与行为选择是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会行为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与现实空间中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一定的割裂性。这种割裂性主要源于虚拟空间构建过程中数字技术快速的发展迭代,与实体的物理空间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之间是人错位而非同步的,因而造成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聚焦于阅读这一具体行为,阅读空间从一张书桌和一本图书,跳转到了一方电脑屏幕,如今已经浓缩进一块巴掌大的屏幕,数字阅读载体总体呈现移动化、轻型化与智能化的特点[8],物理可见的阅读空间不断缩小,读者接入的方式越发多元,读者基数也在不断扩大。伴随着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转化,数字阅读空间的准入门槛也在不断降低,大量的用户涌入这一空间,通过互联网技术被连接到了一起。传统纸张承载的印刷文字转变成了电子设备中的符号编码,数字阅读空间杂糅了巨量的情感、语言、文字以及抽象的符号,数字技术创设的场景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承载的空间,读者得以在其中进行文本阅读与情感互动。

在具体场景中,数字技术创造了可以阅读的“场所”和“空间”,读者与源源不断的生产内容共同塑造出了动态的、流动的数字阅读空间,见图1。卡斯特(Castells)认为这种“流动的空间”(space of flows)本质上是“一种流动化的信息空间,其存续依赖于不断的技术革新”[9]。空间中强有力的信息共享、文化社交与情感互动,最终实现了文化信息的超空间与强流动传播。

2 数字阅读空间的构建要素

基于新型技术的数字阅读正在重组人与知识、技术及空间的关联[10]。数字阅读空间构建的核心问题在于对人、信息和技术的整合,从技术支持实现基础架构的虚拟化,到信息流和情感流的紧密交织,阅读行为已经被置于一个全新的虚拟数据包裹的技术空间中了。

2.1 空间构建的技术基础

新的“空间”“场景”的构建基础来自于阅读形式的转变,读者已经不需要到特定处获取图书资料,传统阅读方式中人和文本共处于同一物理空间的场景被改变。越来越多的数字设备成为读者准入数字阅读空间的媒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Kindle阅读器、电脑、数字电视、智能手表等,讀者只要一键点击,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敲响数字阅读空间的大门,进入超越时空的虚拟场景中,创造出虚拟的“在场”。

数字阅读空间的基础在于知识资源的聚合与管理,数字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等的开发应用即是通过区块链[11]、大数据[12]、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手段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可阅读场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技术的进一步介入为阅读空间的构建提供了更高层次的保障。

对于虚拟的阅读空间构建,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知识资源的聚合实现空间的基础构架,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知识资源的推送传播,终端的统一管理实现个人阅读空间与公共阅读空间的连接。国内外当前移动阅读空间主要是以数字平台的形式构建,其建设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进展。以最为突出的数字图书馆为例,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阅读空间转型主要是借由整合服务系统实现知识空间的元数据整合,在国家层面或区域层面搭建相关的数字文献存储系统、统一用户系统、版权管理系统、文献搜索系统、数字资源发布系统等数字化平台[13]。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还纷纷通过手机App、微信图书馆、小程序应用等的开发与推广来建设自己的移动数字阅读空间,通过对数字技术个性化、定制化与专业化服务功能的深度挖掘,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知识资源的整合、分类与推送,围绕学科、个人、主题等不同的需求做出了个性化的服务设计,不断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感。

2.2 空间连接的维系纽带

人的思维是非线性且具有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在数字阅读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包括阅读对象的筛选、阅读文本的解读、读者的社交互动、阅读情感的表达等行为更加灵活与自由,体现出契合读者思维变化的一种“流动性”。正是这种流动的思维互动连接着空间内的个体,维持着互动行为的发生与持续,保持着空间的活跃性。

(1)信息流动

媒介环境学派哈罗德·伊尼斯( Harold Adams Innis)曾指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14]。阅读空间的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新媒介渗透进入阅读领域后的行为改变,阅读行为基于数字技术环境做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一种新的信息获取、传播、共享的方式正在形成,读者的行为习惯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读者通过阅读获知作者传达的生活经验、知识分享、思想价值等。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更加大众化与开放化,更加关注信息的传播与流通,注重创作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挖掘,甚至将信息的传播流动深度与广度作为作品价值的评价参考。这本质上与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一致的,好的作品口口相传,从面对面的互动推荐,转变为更多样形式的音视频发送推荐形式。其优点在于,当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之后,其生产和传播速度都变得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可阅读的内容更新速度更快、内容总量更大。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的传播涵盖了“点、线、面”全方位的信息传递渠道,以阅读为核心的数字场景中的互动变得更加密集,可阅读的文本成为空间互动的交叉点,基于这一点出发,衍生出了相关的二次创作、内容推广、内涵解读、价值挖掘等都是维持虚拟场景存在与扩大化的重要要素。

同时,数字阅读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已经显著改变了当下读者的阅读行为,在阅读实践、阅读选择、阅读偏好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信息依赖性”,数字读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例如倾向于选择较多人推荐的热门图书、相同兴趣读者较多选择的图书、依据已读图书推荐的相似图书等,虚拟场所中的行为转变也是数字出版商内容生产与信息服务过程中关注的新生需求。

(2)情感联结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指出“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情感纽带,共同体的出现会使个体产生与他人联结一起并发展共同体目的的欲望,即互相关照的欲望和情感[15]。在现代社会中,共同体的成员在同一种社会关系之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共同的目标显示其存在[16]。阅读实践中的读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能够自主地进行阅读选择、内容传播、社交互动,通过思想的碰撞引发共鸣,形成一种“身体缺席”但精神共处于同一阅读空间的“在场”阅读体验。基于共同拥有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文本选择、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等,读者自发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有群体归属感的“阅读共同体”。

关于社会群体的情感与行为,柯林斯(Collins)提出了“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这一理论,“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参与者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且彼此相应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和情感互动”[17]。互动仪式源于相互关注与情感联系。互联网技术创设了用户可以互相关注的“空间”,打破阅读地域界限,读者参与其中形成了新的交往互动模式,基于情感需求建立起来的虚拟群体性组织也随之形成,最终形成虚拟的阅读场所中的空间组织单位。情感互动碰撞促使数字阅读衍生出了超越阅读以外的社会功能,读者评论、读者投票、读者社区、读者创作、读者众筹出版等的实现给了虚拟空间中的“虚拟人”更多的生产主动性。通过指尖的点击与触碰,读者能够获得超出文本阅读本身范围的体验,包括身份认证、情感认同、人际互动等。

3 数字阅读空间的虚拟互动

赛博空间中关注的身体、场景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互动关系,信息、个体和空间的流动交错,其中寓于文本的情感价值成为连接关键,共同的情感基础是吸引读者在场、连接虚拟互动、整合社群组织的关键。基于虚拟空间的这种互动性,个体的孤立性被打破,阅读成为一项开放的、可读的、相互影响的社会行为,在信息、个体乃至空间之间形成新的互动路径,超时空、超文本的阅读体验渗透进数字阅读的各个角落。

3.1 互动仪式:虚拟空间中读者的情感凝聚

赛博空间中,“人”被视为连接的端口,读者对于信息的获取与阅读是最原始、最基本的信息流动形式,信息由文本流向读者,再由读者流向读者、读者流回文本、读者相互流动,形成多种形式的渗透式传播模式。读者被连接嵌入到虚拟的阅读空间之后,最先形成的是一个“个体-文本”的私人化的封闭环境,然而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开环境,人的一切阅读行为和阅读选择都会被代码化、数据化,尤其是伴随着数字阅读平台的社交化转变,私人阅读空间被打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者共同参与构成了一个非封闭的开放阅读空间,信息形成共享,曾经相对私人化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旨趣被呈现在开放性的公开环境中[18]。数字阅读空间中的信息已然超越了阅读文本本身,读者也已成为一种“可读”的信息呈现在数字环境中。基于多重信息的共享与传播,形成了新的人际社群互动与分类,读者的社交评论、阅读选择、阅读偏好等都成为他们在赛博空间中新的、虚拟的社群公民身份表征,这种表征也是他们在虚拟空间之中聚合形成新的社群组织,并开展共同阅读实践的基础。

信息的共享是虚拟的人际关系形成的开端,不足以构成稳固的空间结构,寓于信息之下的情感才是联系纽带与核心关键。将这种情感的生成与流动嵌入到互动仪式链中,在具体的阅读互动分析中,这种互动关系始于读者对于阅读文本的共同选择,信息由文本流向读者,激发人们的个体情感,产生一种“不约而同”感,促使地球村不同角落的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走向“共同在场”的虚拟空间。情感在阅读实践反馈与互动中不断强化,最终实现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稳定的、强烈的“情感能量”。情感能量相比于弥散的、多变的个人情绪,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人际联系,拥有共同情感联系的个体形成“阅读共同体”,强情感联结促使群体组织内部情感凝聚与强化,从个人情感走向集体团结,同时会产生一种集体的道德规范用以维持群体组织。

目前来看,这种道德规范基本还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结合阅读过程之中的要素符号进行一定延伸的非正式原则。集体内部约定俗成相互遵守,用以维护集体团结,例如读者在对于作品中特定人物进行解读时需要符合文本语境,对于经典作品的传统新编不得悖于作者愿意等,否则就会被视作是“局外人”进行排除。阅读场景中常见的认同符号(或称“神圣物”)包括作者、文本角色、文本内涵等。

以信息共享為开端、情感联结为纽带、情感强化与凝聚为结果,数字阅读的互动仪式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环环相扣、不断强化的流动场景。数字阅读场景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多向度传播流动,多人共同的阅读并相互分享,形成了阅读社交互动。基于阅读本身又能超越阅读文本,最终形成信息、最终读者和空间之间的新型互动模式。

3.2 人际互动:个体与信息、个体与个体

虚拟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实质上是一种“网际共生”“网际互动”的关系。赛博空间中人是信息端口,读者是数字阅读场景的核心,是能动的参与者,个体与信息的互动是最初的主动形态。然而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智力活动,更是作为主体的读者在特定的空间与关系中与可阅读文本的相互作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是所有阅读互动关系中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关系:文本的涵义被阅读、被解读,甚至是被曲解误读,读者基于文本产生正向、负向或者中立的情感,读者与文本内容、文本之后的作者、共同阅读的其他读者等产生共鸣或者分歧,转而进行更深层的相互吸引或者观点驳斥。文本对于读者的影响是切实的情感激发,而读者对文本的互动受限于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理解差异存在一定的隔阂,具有强烈的距离感,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藩篱,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在场”互动是难以实现的。

数字阅读的优点在于打破了这种隔阂,超越了个体与信息的私人封闭性。读者之间在数字阅读场景中的互动是具体的,包括基于内容的文本交流、基于观念的思想集合、基于社交的情感互动等主体的多种实践。以共同情感为出发点,读者会进行热切的交流;当情感相反时,读者会出现对立,甚至攻讦的场景,坚决地维护己方的立场;当正向情感或者负向情感面对中立者时,会倾向于说服其偏向自己的“阵营”,而中立情感是否会被说服则是不确定的,见图3。

情感的互动是多元的,也是不稳定的,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会极大地影响到读者阅读语境中的立场和选择。同时,数字阅读语境下,巨量的信息流动与超量的内容生产,新的内容源源不断地产生,情感的转变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基于文本而产生的“团结集体”是松散与稳固并存的,这主要取决文本内容的时间留存性与具体内涵的可解读性,只有优秀且能够不断流传的佳作才能够在数字阅读时代不被遗忘、常看常新。

3.3 空间开放:个体与空间、空间与空间

人类最早的阅读意识产生于空间场所的在场互动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演讲家通过公开演讲传达思想观念进行社会教育,发展到沙龙、咖啡馆、俱乐部等交往场所,到如今的数字互动空间。在具体的空间中,互动逐渐形成了具有批判意识的文化公共领域。当下,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沉浸技术通过融通共生,打通了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面,创造了没有边界的传播,打破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19],人与空间的边界更加模糊化。

数字阅读空间中,阅读行为是私人化与开放化并存的,其核心在于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行为选择。读者同时存在于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借由媒介的力量进入到虚拟世界之中,数字阅读行为的实践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是将现实世界的行为实践与互动逻辑带入到一个全新的依托技术创造的场景之中,见图4。

私人化视角将一个个体的阅读实践视作一个封闭的阅读空间,个体准入空间之后实现与信息的获取与情感的反馈,阅读回归到了最原始的“个体-文本”传播模式。如此来看,突破个人空间的界限,一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包括信息的共享、情感的互动都可以被视作是单个的个体空间之间的互动。而开放化视角则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数据痕迹,读者使用数字设备阅读时,搜索、浏览、点击、评论时产生的相关行为都会留下痕迹,空间中的文本、作者、读者、阅读行为都可以成为“可阅读”的对象,基于对这些信息的大数据分类与推送,能够更快地实现相似情感的阅读共同体的聚合,并逐步由共同体走向一个虚拟的“社群”,此时空间就演变成了“社区”场所。

关于“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这一概念,瑞格尔德(Rheingold)曾指出:虚拟社区指在一个多人在网络上长期讨论并产生足够强的情感之后,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人际关系网的社会集合体[20]。虚拟社区可以视作是初级的空间互动形态,其关键要素在于多人的聚合能否实现。读者基于信息的流动演化成情感,共同情感促使个体突破封闭,共同构成“阅读共同体”这一形态,相互说服或者相互驳斥的情感互动促使共同体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网络,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集合体。

4 数字阅读空间的价值发掘

空间偏向上看,数字媒介依托互联网技术,对媒介空间进行重构,已经将媒介空间延展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空间[21]。数字阅读模式的转变推动着生产角色的转变,空间的突破与融合已然成为现实,空间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空间叙事价值。

4.1 读者作为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转型

“新的传播媒介的引进和广泛使用,可能重建大范围的场景,并需要有新的社会场景的行为。”[22]新的媒介场景不仅仅使物理场景逐渐“弱化”,信息无边界传播,而且能为人们提供互动、分享等更多元的体验[23]。读者、作者、出版社等的多元主角的“在场”对于空间秩序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创造的地球村中,个体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扩大却又触手可及。传统文字权力的消解实质上是一种技术带来的“赋权”,读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颠覆性的反转。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斯考伯(Scoble)和伊斯雷尔(Israel)指出,当前时代较之以往“更加符合每个人当时的需求”[24]。数字重构了平等的虚拟公民身份,媒介环境学语境下的数字是媒介演化促成的文化形态,是书写权力的重构。赛博空间语境中的社会化阅读,读者既是信息的阅读者、传播者,有时又是信息的缔造者、生产者,不仅是旁观的“读者”亦是参与其中的作者[25]。

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这一生产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是读者作为受众客体转向生产主体的重要转型。数字阅读平台也為诸多读者提供了角色转变的服务功能。读者在虚拟的数字空间中同时具有了生产者与阅读者的双重身份,个体自身的高度参与性与创造性被关注,个体获得高度“身份认同感”,并进一步激发情感能量,转而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创作生产,由此引发的用户自出版、平台与用户共同出版等多种形式为读者转型创造了一个良好生态环境。

4.2 空间再造过程中的场景价值开发

“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特殊的产品[26]。赛博空间向现实空间的价值迁移增强了数字对现实文化的影响力。现实和虚拟之间的隔阂早已打破,“人”作为重要介质同时存在于物理空间与虚拟场景中,数字技术是实现虚拟现实进入与退出的中间环节,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大众化阅读,在赛博空间中形成了新的知识传播场域与新的人际社交空间。空间作为叙事承载对象,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个处所或者一处地点,更深层的还在于通过场景对于人产生影响。

在空间拓展中,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纷纷展开,借由室内设计、建筑工程、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了一系列新场景搭建。传统图书馆也纷纷引入先进数字技术,打造多场景嵌入的发展模式,唤醒读者全新的阅读热情,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27]。“互联网+”环境下的实体阅读空间已经呈现出强烈的融合性与开放性,这是空间意识的复苏,超越了传统空间的概念。数字阅读需求与空间再造类型的结合[28],借由空间艺术设计、文化价值构建、市场互动等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生态空间。

5 结 语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深刻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传播格局。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较为安全可靠、信息丰富、传播高效的虚拟公共空间[29]。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数字阅读地球村”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流动性与情感的凝聚性构成了信息、个体与空间的多元互动方式,数字阅读空间中的阅读实践转变为一种开放性的虚拟互动。在此过程中,读者的角色身份随之发生了变化,文化生产领域的权力走向分散,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新的网络空间共同体已然形成。

注 释

[1]宋欢迎,贾雪雯.我国数字阅读研究进展、主题及特点[J].中国编辑,2022(1):78-84

[2]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R/OL].[2022-04-25].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103914.shtml

[3]文琴.国内外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综述[J/OL].图书馆建设.[2022-06-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331.G2.20220216.1240.002.html

[4]王子舟.多视角下的空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演进的几个观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6):24-33

[5]石晨旭,李武.打造新型阅读空间 助力书香城市建设:阅读空间的公共性与设计原则[J].出版广角,2022(8):65-69

[6][美]威廉·吉布森著;Denovo译.神经漫游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62

[7]周旭.理解赛博空间:从媒介进化论到虚拟生存[J].学习与实践,2018(9):119-125

[8] 黎丽华.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数字阅读变迁与数字出版革新[J].出版科学,2022,30(5):80-85

[9]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56

[10]李淼,魏文秀.空间“可阅读”:数字阅读实践中的空间重构与价值再释[J].出版科学,2022,30(4):92-98

[11]楼白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6):63-68+85

[12]朱树敏.大数据背景下基层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S1):119-122

[13]杨永.智能化时代的公共数字阅读空间建设[J].图书馆界,2021(1):63-66

[14][美]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72

[15]唐钰龙,杨鹏岳.基于社会化阅读视域下阅读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编辑,2021(7):59-63

[16]刘军宁,王焱.自由与社群[M].北京:三联书店,1998:18

[17][加]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56

[18]陆朦朦.数字空间中的阅读痕迹:类型、意义与影响[J].中国编辑,2021(9):87-91

[19]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39(8):115-139

[20]赵捧未,马琳,秦春秀.虚拟社区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7):119-123

[21]周旭.理解赛博空间:从媒介进化论到虚拟生存[J].学习与实践,2018(9):119-125

[22][美]約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6

[23]滕夙宏,刘韦伟,李伟佳.“全媒体+场景”视域下地铁文化传播模式及策略:基于马莱茨克模式的分析[J].中国编辑,2020(7):19-23

[24][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著;赵乾坤,周宝曜译.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6

[25] 刘艳.赛博空间语境中的社会化阅读:身体重构、游牧空间、传播进路及其迷阵与反思[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37-42+48

[26]陆扬.社会空间的生产: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J].甘肃社会科学,2008(5):133-136

[27] 张美娟,王萌,苏华雨.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馆店”融合运营创新发展研究[J].出版科学,2022,30(4):46-58

[28]敦楚男,王淑微,张文亮.面向数字阅读的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2019,31(12):32-39

[29]卢颖.数字阅读社交空间的建构与重塑[J].新阅读,2020(9):26-28

(收稿日期: 2023-02-20)

猜你喜欢
数字阅读流动性
美联储缩表、全球流动性与中国资产配置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浅析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
农村用户数字化阅读培养策略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全民阅读与阅读推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