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人”修“当代音乐史”之意义

2023-05-30 12:33
新闻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当代人音乐史流行音乐

作为一个学科,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已有超百年的历史,在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当代音乐史的编纂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获成果还比较稀少,王思琦所著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稿》(202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是第一部以“中国当代音乐史”命名的专题史,应该属于中国当代音乐史编纂的开山之作,筚路蓝缕之功不言而喻。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稿》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至六章分别对当代(1978—2019)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描述,第七章是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的专题研究。在表述上,采用的是音乐史学编纂常用的全貌概述与典型事件(人物)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在内容上,以描述流行音乐在各阶段发展及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客观事实为主,也注重从社会及文化视角对流行音乐发展及其特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性及其功能进行论述和分析。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客观全面地记录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通常所说的“存史”“资治”“育人”。下面将从“存史”“资治”“育人”三个方面对该著作做具体分析。

一、“存史”之功

“存史”,即在历史编纂时,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记录。该书结合大量的报纸杂志消息、电视媒体报道、相关政策文件以及个人的所见所闻等,分“起步期、第一个发展高潮期、调整期、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第二个调整期、新的发展期”等六个时期,对中国41年(1978—2019年)来流行音乐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叙述性的客观描述。一是对各时期发生的各种音乐事件及现象有精准数据的呈现。如在第一章描述“出版业的迅速发展”现象时,就呈现了1985年底中国音像出版单位数(72家)和1984年录音带的发行量(4000多万盒)等数据。二是对重要事件报道的报刊原文转载。如在第三章描述对“卡拉OK”现象的评论时,就转载了《音乐周报》1993年7月30日刊登的关于“卡拉OK”对音乐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的文章。三是对相关制度文件的内容综述。如在第五章就专门对国家政府文化部门出台的各种相关法规政策进行了综述,包括《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29号令)》等。四是就典型音乐现象、作品及人物的叙事表达。如第一章对校园歌手侯德健及其作品的专门介绍、第三章对“亚运歌曲”“《渴望》插曲”等典型作品的描述、第五章对“新民乐”“新民歌”现象的描述等。以上叙述性的客观描述,为后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原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资治”之效

“资治”源于宋神宗为《资治通鉴》的赐名,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该书在对每一个阶段流行音乐存在和发展的事实描述之后,都会用“一节”的篇幅对该阶段流行音乐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提炼,其中就蕴含着对历史经验总结的丰富内涵。如在第二章作者就1988年后流行音乐的发展由高潮转向调整阶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就为未来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即必须做好流行音乐歌手和音乐创作者的价值引领、规范好音乐商品市场行为等。

三、“育人”之道

“育人”即指为后人提供探索历史發展规律的启示。作者在对流行音乐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时,总是会渗透他对历史编纂所秉持的一种立场,即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语境中,他认为“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为了充分表达这一立场,该书用了一个章节(第七章)来讨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其中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特点的影响做了充分的论述。这种将历史事件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描述的当代音乐史编纂的方法,一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事件发生的原貌,使史料更加具有客观性;二是能让读史之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之能更好地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启示。

综上所述,该书作为“当代人”写的“当代音乐史”,不管是“存史”的丰富性、“资治”的有效性,还是“育人”的多面性,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既能详实记录所处当下的音乐发展现象,展示音乐创作的成果和业绩,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音乐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而且能为后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积累和思想遗产。

(石建宇/硕士,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当代人音乐史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