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3-05-30 10:48唐定邓诗雨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纪录片一带一路

唐定 邓诗雨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章阐述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意义,结合目前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困境,以纪录片《远方未远—一带一路上的华侨华人》为切入点,从主题建构、记忆建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制作形式和传播方式方面探究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相同题材的纪录片进行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远方未远—一带一路上的华侨华人》;纪录片;“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

2013年,面向国际社会,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加入该倡议的国家迅速增加,覆盖范围涉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区域,“一带一路”成为一项多元、开放、包容的合作举措,是促进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了解其核心内涵与要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纪录片具有纪实性的信息承载特性,更易于构建具有真实感的影像文本,进而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跨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影响力和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

《远方未远—一带一路上的华侨华人》(以下简称《远方未远》)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选择了“一带一路”的6个节点城市和支点国家,记录了12组海外华侨华人的日常生活和奋斗轨迹。该纪录片现已被译为多种语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柬埔寨国家电视台、Fresh News、仙女电视台、匈牙利国家电视台和俄罗斯共同胜利电影节、日内瓦电影节等平台播出或展映,荣获美国纽约州电影节最佳制片人奖,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以及入选“2021年第一、二季度优秀对外传播纪录片”。可见,以纪录片为载体,通过跨文化传播方式,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与要义,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跨文化傳播意义。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一)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我国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举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自身国家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背景、民俗风俗和价值观念。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不仅是重要内容,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纪录片《远方未远》从海外华侨华人的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与各国唇齿相依的关系,展现各国人民对“命运共同”的理解,呈现海外华侨华人与各国人民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影像画面,并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对住在国的建设发展做出的贡献,增进各国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增强我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情感认同,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打破偏见,塑造良好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和合作的重要因素,正面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经济合作[2]。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但由于各国文化差异和地缘政治、多方利益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也面临巨大挑战。而纪录片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塑造良好形象。纪录片《远方未远》除了记录海外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的奋斗打拼生活,也记录了海外华侨华人资助当地的体育项目、为贫困学校捐款捐物等故事,既展现了海外华侨华人吃苦耐劳、友爱互助的良好形象,又彰显了我国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风范,也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从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困境

纪录片作为包含各种各样文化元素的传播载体,对跨文化传播具有特殊的价值。近年来,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纪录片数量越来越多,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其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亟须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文化折扣成为阻碍

文化折扣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在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减低[3]。在跨文化传播中,受众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高低语境的区别、期待视野的不同等,虽然对他国的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进一步了解的需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正确或深入理解相关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和观点的问题,从而导致跨文化传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纪录片主题较为宏大,主要是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进行历史故事的深入挖掘与展示,再将其与现实对比,使受众感受历史与当代时空的二次重叠。而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有效传播。同时,过于宏大的叙事也易使受众陷入审美疲劳,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和文化疏离感。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降低文化折扣,以达到理想的对外传播效果。

(二)传播平台单一,跨文化传播效果有待增强

目前,在我国已有的“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中,大多数纪录片主要在国内电视台或者新媒体平台中播放。例如,由西安广播电视台出品的“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手中的一带一路》(2021年),主要在西安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播出,面向国内大部分受众,其跨文化传播效果不足。“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不仅要让我国受众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贸易等方面的情况,更要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对我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因此,我国“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在选择传播平台时应着重考虑跨文化传播的平台。

同时,我国部分“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在对外传播时,只是将在国内播放的纪录片照搬或上传到国际视频平台上,并未进行翻译。例如,由芒果TV推出的《我的青春在丝路》(2018年),在国内的播出平台是湖南卫视和芒果TV,在国际则将原版中文字幕纪录片上传到芒果TV国际版和Youtube上,未充分考虑国际受众语言的差异化,从而使其跨文化传播效果受限,甚至存在传播困难的情况。此外,部分“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国际平台的选择上也过于单一,未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推广,导致其在国内的受欢迎热度大于国际,跨文化传播效果有待增强。

三、纪录片《远方未远—一带一路上的华侨华人》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跨文化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世界各国人民、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结在一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远方未远》作为“一带一路”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团队跨越4大洲、6个国家,全片98%的画面都在境外拍摄,紧密结合并反映了国内、国际受众的观看习惯与偏好,并在国内外主流电视台播出,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也是“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上的一次有益尝试。以《远方未远》为代表的纪录片反映了“一带一路”建设情况,扩大了跨文化传播的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海内外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因此,文章分析该片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为同类型题材纪录片提供参考。

(一)主题建构:共情“远方未远”,实现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共情传播指传播者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培养和运用共情,力求传播的信息内容获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同向解读与情感共鸣[4]。共情传播是促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远方未远》以“远方未远”作为片名,蕴含深远意义,是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真实记录,也增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共情,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

“远方未远”中的“远方”指我国,而“未远”表示虽然我国距离海外华侨华人生活的国家存在地理上的距离,但是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其与住在国的人民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日子,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从此远方未远,就在他乡。该片从命名上就呈现了我国与他国人民的民心相通,该片的各个人物故事与影像画面也展现了民心相通的点点滴滴,而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体现。此外,在拍摄地点的考量上,《远方未远》也选择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一帶一路”沿线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既有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的老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距离我国最遥远的阿根廷、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的第一个G7国家意大利,也有非洲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岛国马达加斯加和“一带一路”南半岛的支点国家柬埔寨,以及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的欧洲国家匈牙利。这6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国家的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也具有更深厚的情感和更深入的认知,有助于跨文化传播达到理想效果。

(二)记忆建构:打造记忆共同体,促进各方文化认同

基于集体记忆和行动建构的共同体想象维系了文化认同的稳定感与延续感,这也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的共同体与推进更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在塑造跨越时空的全球想象空间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通文化记忆的挖掘,还应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平等交流。

纪录片《远方未远》通过呈现老挝、阿根廷、意大利、马达加斯加、柬埔寨和匈牙利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12组海外华侨华人与住在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合作、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故事,展现他们对住在国做出的贡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而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众记忆深处的文化聚合。此外,纪录片《远方未远》还从地缘角度深层次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共通的情感诉求、文化记忆、利益需求等符号和象征,增强人们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整体意识,从而打造记忆共同体,增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内核的认同。

(三)叙事视角:采用微观叙事,聚焦海外华侨华人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宣传的艺术》中总结了7种典型的宣传手段,其中有两种手段与纪录片创作联系紧密, 分别是“证词法”和“平民百姓法”[5]。前者指意见领袖通过评论某种观点、项目、产品或人,以左右受众的观点和态度;后者指为了达到亲近民众以换取民众支持的目的,名人会以平民形象出现,以获得更广泛的信任。

纪录片《远方未远》将“平民百姓法”融入其中,采用微观叙事视角进行叙述。与其他从微观视角出发的“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不同的是,该片聚焦12个生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家庭。海外华侨华人无疑是“一带一路”发展的一个个缩影,是海外受众理解中国最好的媒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体现的载体。纪录片《远方未远》记述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人物”,如阿根廷国家历史上第一位亚裔议员袁建平、老挝“惊天动地”工程的搭桥引路者姚宾;也有平凡但不普通的“小人物”,如在他国挥洒青春的新青年周国涛,用武术连接地球两端古老文明的陈敏。纪录片《远方未远》还摒弃说教形式与宏观叙事,通过微观、鲜活的人物呈现故事,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以微观个体展现“一带一路”的宏大主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受众从一个个人物故事中感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与建设成果。其微观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众对抽象事物的隔阂感,打破了中外文化壁垒,搭建起中外友谊的桥梁,也拉近了各国人民的距离,达到了打动人心和以理服人的传播效果,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友好互助的中国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叙事内容:建构文化间性,唤起情感共鸣

文化间性由主体间性引申而来,是主体间性在文化层面的具体体现。哈贝马斯建构了文化间性,以文化之间积极的对话为前提,对自身文化身份和意义进行认同并确立,为文化延续与发展提供动力[6]。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间性强调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的平等与统一,将“自我”与“他者”的对抗转变为在相互尊重前提下进行的平等交流。

纪录片《远方未远》运用文化间性理论,在讲述海外华侨华人故事的过程中,尊重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与风俗习惯,将纪录片中的叙事内容本土化,讲述能够引起不同国家和不同背景受众情感共鸣的人物故事。该片通过叙事内容表达对各国彼此文化的尊重,在各国面前呈现文明的平等。比如,全片98%的画面都在实地拍摄,其在以住在国文化为背景的基础上描述有关海外华人华侨的故事,体现了文化的共通性,引发了海外受众的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折扣,消解了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从而形成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彼此倾听与彼此理解的关系。

(五)制作形式:加强摄制合作,降低文化折扣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在满足国内广大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英国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编码/解码》一文中指出,编码与解码之间存在差异,受众在解读信息时可能出现不同的解码方式,一般受众有三种解码立场,即偏好式、妥协式和对抗式。在以往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中,海外受众可能因对接收信息的不理解而产生对抗式解读,而该片邀请当地拍摄团队,加强摄制合作,能够兼顾本土与国际的双重编码,对跨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纪录片《远方未远》在拍摄过程中还与所在地国家进行合作。例如,该片摄制组与匈牙利当地拍摄团队合作拍摄第三集《融通》,不同国家的摄制组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通过不同的构图技巧与拍摄手法,融入对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独到见解,更好地展现当地的特色文化,并结合海外华人华侨故事,采用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内容,从而在缩减海外受众距离感的同时,降低文化折扣,讲好中国故事。

(六)传播方式:联动多方传播,扩大文化影响力

纪录片《远方未远》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作为“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其承载着对内与对外传播的重任。在传播方式上,其结合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联动宣传,并且瞄准国际市场,翻译成多种版本语言播出。目前,该片已被翻译为3个版本,分别是中文版、 柬埔寨语版和匈牙利语版,相继在柬埔寨国家电视台、仙女电视台、匈牙利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出。该片为了扩大影响力,除了在电视平台播出,还利用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12组海外华侨华人的故事被剪辑成小短片,在今日头条和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获得广大网友一致好评。

同时,《远方未远》在开播前,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包括中新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进行宣传,并在柬埔寨中柬友谊台、匈牙利《新导报》和阿根廷贾伊广播电台进行了报道。《远方未远》在播出后,《欧洲时報》、南美侨报网、阿根廷华人网、美国《侨报》、加拿大《共生传媒》、俄罗斯《龙报》等多家海外华人媒体也纷纷进行报道。纪录片《远方未远》以众多主流媒体平台以及海外华人媒体的推荐作为有力支持,通过多方联动,显著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和跨文化传播力,从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强调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肩负着时代重任。纪录片《远方未远》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成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阐释与形象证明。该片通过共情传播、打造记忆共同体、采用微观叙事、建构文化间性、加强摄制合作以及联动多方传播等传播策略,展现了生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的真实生活,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为我国与他国搭建起互联互通的桥梁,并做出了贡献,从而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做出的承诺与建设成果,促进了我国与各国人民的民心相通。

当前,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纪录片在面对传播困境时,可以借鉴《远方未远》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结合自身进行创新,从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合作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传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视域下的纪录片故事化操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7):97-99.

[2]彭又新.新时期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探析[J].中国电视,2019(12):105-108.

[3]庞守贵,赵薇.中国电影“走近”柬埔寨的策略探究[J].电影文学,2019(06):14-16.

[4]李成家,彭祝斌.论跨文化共情传播:基于国际互助抗疫的探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5):65-69.

[5]唐俊,张延利.关于“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学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5):84-87.

[6]毕重增.文化的间距感和正念与文化自信[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22-129,213.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纪录片一带一路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