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平:风雨中走来的乡村大先生

2023-05-30 10:48王湘蓉邢晓凤
教育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连平老师孩子

王湘蓉 邢晓凤

四月的卜陈村,烟雨朦胧,泥土的气息和着花香弥散在空气里,踏实而温暖。安徽和县卜陈学校教师叶连平一生命运跌宕起伏,原本不属于这里的他,却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深沉的土地。对他来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代代的人长大了,触摸到了更宽广的世界,作为乡村教师的叶连平却一直坚守在这里。

润泽大地,一场雨就够了,但要浸润一个孩子的生命,却需要满腔的爱和执着。95岁的叶连平至今仍坚持公益给孩子们讲课,已经持续了23年,有2000多名学生从他的公益课堂中走出。他凭着一腔热血守护着乡村教育的点点星火。叶连平说:“我人生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希望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

“当老师还没当够,我舍不得孩子们”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他捧着教材、黑板擦,趴在教务处桌子上,不肯走,哭得稀里哗啦。老师们很不解:“退休是好事,辛苦了一辈子,回家后就可以享受生活了,打打牌、钓钓鱼,多好啊!”叶连平说,我当老师还没当够,我舍不得孩子们。

“您放心,退休了您也可以经常到学校来,有老师请假了,您就来代代课。”校长安抚他。原本只是权宜之计,谁知叶连平认了真,代课代得不亦乐乎,哪位老师生病或有事了,只要言语一声,他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课堂。他不问待遇、不讲条件,将代课金退给学校,并为5所小学买了6台二手风琴,给龙王小学栽了100棵水杉树,给黄坝小学种了220棵白杨,为宋桥小学装了电灯……

姥桥中学邀请叶连平去代课三年。在最后一堂课上,叶连平跟学生告别:“同学们,我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们的,就送你们一首《满江红》吧。”他唱得铿锵有力,气壮山河,唱着唱着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全班50多个孩子全都哭了。“这是叶老师对我们的期许,希望我们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去拼搏,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坚毅不屈的人。”叶连平的学生韩光胜正是那一届的学生,叶老师唱《满江红》的情景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里。

年龄大了,没人再“敢”请叶连平代课,他便免费给孩子们辅导作业,他发现农村孩子的英语基础太差了,内心很焦虑。于是,2000年,72岁的叶连平腾出一间房办起了“留守儿童之家”,开始无偿给周边的孩子们补课。他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20多人,发展到后来的150多人。这些学生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租住此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根据学生情况,分成启蒙、初级、中级、高级4个班,分别给孩子们上课。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也甘之如饴。

“其实,叶老师办英语辅导班的想法也不是退休后才有的,有一年,一个外国人来学校参观,学校没有一个老师能够用英语跟对方交流,最后还是叶老师出面接待了对方。他那个时候就意识到乡村英语教学存在短板,心中便有了辅导学生英语的念头。”卜陈学校的校长居平树说。他曾经是叶连平的学生,和叶老师做过一年同事,现在打理着叶连平生活中的诸多事宜。

当时,课外辅导班发展得如火如荼,叶连平免费给孩子辅导功课,动了一些开辅导班人的利益蛋糕,他们骂他抢了补习班的生意。面对诸多谩骂,叶连平不以为意,那些留守儿童、打工子女和家里贫穷的孩子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他便很满足。“我心中只有孩子,只要我活着,就不会让这些乡村孩子念不起书。”几年前因為摔伤造成骨折,原本走路虎虎生风的叶连平,如今不得不依赖一根拐杖。上课时,他需要坐下来,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浑身散发的力量。他声音洪亮,语气铿锵:“我要保证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听见我的声音。”

2012年,叶连平拿出省下来的2万多元,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如今,基金会已奖励、资助过323个孩子。2019年,叶连平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将获得的慰问金捐给了基金会。

“叶老师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他把自己的身心灵魂全部投入教学中,他的内心像海洋一样散发着无穷无尽的热爱,热爱教学、热爱每一个学生。教育这件事已经升华成他的信仰,给他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韩光胜说。

“不家访,就像农民不知道土壤的成分”

叶连平祖籍河北沧州,1928年生于青岛,中学时代在天津、上海、南京读书,由于父亲在南京的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做厨师,叶连平跟着父亲,整天和大使、秘书打交道,练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但那段看似丰富的经历,却使他的人生波涛汹涌。从1955年开始,叶连平在经历了一段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后,1965年来到和县农村喂猪。当他举目无亲、落魄不堪时,朴实敦厚的村民们给了他最大的善意,没有吃的,村民们悄悄给他送;没有地方住,村民们为他垒房子,让他安顿下来。乡亲们举手之劳的善意换来了叶连平倾尽一生的回报,燃尽生命也要托举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

1978年,叶连平被推荐到和县卜陈公社卜陈初中(2003年更名为卜陈学校)做教师。“那是1978年11月22日,学校来人找我,我正在猪圈掏粪呢,穿着胶鞋,一身的污水,拿着一个钉耙,活脱脱一个猪八戒。”叶连平笑着说。20多年的磨难,在他心里早已随风而逝,唯一遗憾的是错过了23年的好时光。

叶连平来学校上课时,孩子们已经一个多月没见老师了,他们就像花果山的小猴子,在教室里乱窜,讲台上,没批改的作文本摞得丈高。48人的班级,第一天上课只来了20人。叶连平白天上课,晚上提着煤油灯深一脚浅一脚,一个村一个村地跑,硬是将那些“流失”的学生寻了回来。

叶连平费尽心思想把孩子们教好,他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自创中学语文“四步教学法”:初读、复读、再读、总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农村孩子普通话不好,汉语拼音都拼不全,叶连平从零开始,纠正学生方言,把方言跟普通话易混的发音用毛笔写在卡片上,让学生学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把学生写作中的病句,张贴在墙壁上,让学生去纠正。

他认为,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受到的烙印很难去掉,不家访,就像农民不知道土壤的成分,让学生变好,必须从撬动家长开始。班里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自然村,叶连平挨家挨户去家访,有的甚至要去家访三四遍。同时,他在几个自然村设立了5个学习点,每天晚上去一个学习点给学生辅导作业。有天晚上,他回来时路过一块荒坟地,正遇上野坟拆迁,一脚踩进了棺材里。学生听说后吓得寒毛直竖,叶连平却笑道:“‘远怕水,近怕鬼,我不是这里的人,也就没啥害怕的。”

曾经有一个孩子,逃课打架,揪女生头发,向同学身上泼墨水,怎么规劝都没有用。叶连平去家访时,发现是孩子的爷爷把孩子惯坏了,气得跟那位爷爷吵了起来。看热闹的邻居笑他:“真是个倔老头,瞧瞧这心操的,为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到人家里去吵架。”也正是那次吵架,爷爷不懂的道理,孙子懂了,他明白了叶老师的良苦用心,变得懂事了,不逃课也不打架了,成绩慢慢上来了。

叶连平心境开阔,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又能看到细微之处。他善于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孩子的本性、性格方面去撬动、点醒,让他们自我觉醒,犹如蝴蝶破茧一样,他不会直接上手,因为一旦直接去帮,学生的翅膀就展不开了。家访时,叶连平很少跟家长谈成绩,而是会分析孩子的优点、潜力,以及他的期望。他说:“老师的鼓励当然很重要,但来自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的眼里放光,更加有蓬勃向上的力量。”

“叶老师家访后,连家长都成长了,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了,家庭关系变和谐了。我爸脾气特别火爆,叶老师到我们家后,我爸客气得不得了,他能意识到叶老师是实实在在关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从此我爸对我温和多了,人也变得有耐心了。”韩光胜感叹,叶老师教他们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但身上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天骑车来回几十公里,跟没事人一样。

叶连平的学生常久明依然记得,1984年夏天,因为家里穷,他退学去学裁缝。叶连平舍不得这个品学兼优的好苗子,急匆匆往常久明家里赶,当时常久明正与父母在田间干活,远远地看见一个大高个迎着夕阳大步流星地走在田埂上,“一看就是叶老师,别人走路没那个‘劲儿”。没有勇气面对叶老师的常久明躲在了庄稼地里。“当时还不明白,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吃尽了苦头,才体会到叶老师的良苦用心。”如今常久明在上海开了一家服装公司,为感念师恩,他每年都会为叶连平基金会捐款。

“教学生不仅让他们把知识学到手,更主要的是教做人”

叶连平教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人生,是传承不息的文化。他从来不会只盯着课本的“一亩三分地”。他会带学生勤工俭学,采草药、打栎树果子、养兔子,组织学生清除校园里的杂草、打扫厕所。当时姥桥学校附近的大桥边堆满了垃圾,臭气冲天,叶连平就带着学生去清理,身体力行地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叶连平将勤工俭学的收入买成图书,在教室后面做了一个图书角。他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自掏腰包为学生买来一些运动器材,带着学生强身健体。

叶连平深知让孩子走出去,才会有更浩瀚与丰富的人生。多年来,他出钱带孩子们到南京雨花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科技馆等地参观学习, 让学生在行走中心灵得到滋养。

“那种体验很美好,视野被打开了,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往大世界里走。当我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小孩的骸骨时,一下子震惊了,那种震撼力、冲击力,是无法在课本中感受到的。”叶连平的学生赵巍说,她在浙江大学读书,每次回去,叶老师都会送她几本书。

“叶老师已经触摸到了教育的灵魂,知道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在哪,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不是为考试服务的,成绩是一个自然产生的过程。德智体美劳,德要放在培养学生的第一位,让学生意识到你的品德要配得上优秀的你。一个品德不好的人,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居平树说。

满园桃李,难免会有几棵“长歪”的树。叶连平偶尔听说某个学生做了违法乱纪的事,就会特别痛心,自责没有把学生引导好。叶连平感慨:“教学生不仅让他们把知识学到手,更主要的是教做人。”

“我这么拼命,只是想把丢失的时间补回来”

叶连平人生中的快乐就是为了服务他人,帮孩子补了23年课,他分文不取,还搭上了自己的退休金。给孩子买书本文具,他从不吝啬,遇到生活困难的孩子,他还管吃管住。农村人朴实,为表达谢意,有时会从田里摘一把新鲜的青菜或者从家里拿几个鸡蛋送过来,但都被固执的叶连平“拒之门外”了。家长们没法子,有时会悄悄把蔬菜放在叶连平家门口。叶连平就把这些蔬菜煮给孩子们吃。他物质上没什么要求,生活很简朴,住的是30年前的旧平房,家里陈设简陋,衣着朴素,饭菜也很简单,教鞭是用废旧的羽毛球杆做的……他说:“钱要用到刀刃上,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爱岗要像爱珍珠一样!”学生来看他,他常常这样叮嘱,还总是“赶”他们走:“你们赶快回去吧,年轻人时间宝贵,别老在我这耽误工夫。”

为了能教更多的留守儿童,叶连平像一个上满发条的“陀螺”,铆足了劲工作。2014年,叶连平做开颅手术,术后四天便要求出院,医生摇头叹息:“就没见过这么固执、不惜命的人!”最后只好让他签了自愿出院证明放行;2018年,90岁的叶连平被车撞伤腰椎,还站不利索,就闹着出院;2023年4月13日,叶连平在教室摔了一跤,造成鼻骨骨折,多处瘀血,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他硬是回去坚持上完了周六、日的课,才肯住院。

“如果我们有叶老师十分之一的认真劲头,干什么事情都能成功。”常久明说。

2018年,在叶连平从教40周年座谈会上,一位退休老教师说:“当年,我们一听说要跟叶老师搭班子,都怵得慌。他太拼命了,我们明明很努力了,但一对比,差距太大了。”叶连平笑了:“你们不要和我比,我的经历和你们不一样,我被耽误了23年,我要把丢失的时间补回来。”

几年前,一个在蚌埠医学院上学的学生来看叶连平,无意中聊到解剖课,说由于缺乏人体标本,便全部用小动物来做实验。叶连平的心被牵动了:“学生将来要给人看病,如果连人体器官都不清楚,那怎么行!”于是,他决定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我要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在蚌埠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一次巡回报告会上,叶连平笑着对蚌埠市委书记说:“这次我是站着来的,下次就躺着来了。”

“当时爷爷专程为这个事骑着自行车来跟我聊,我一下子就哭了,真的接受不了。我觉得爷爷好‘狠心,把我的念想给掐了。爷爷心里装着别人,从来没有他自己。”学生杨鸿雁一直称呼恩师叶连平为爷爷。中学时代由于离家远,身体也不好,杨鸿雁在叶连平家住了六年。“从上学到成家创业,人生的每一次重要选择,我都会请教爷爺,第一时间跟他商量。他对我真的像对自己的亲孙女那样。”

“我还没有过足当老师的瘾,如果有来生,我希望下一辈子还当老师。”叶连平悠长的语气让人读懂了“先生”。一声先生,高山仰止;有了先生,乡村教育便有了希望。

叶连平:

安徽省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称号。

猜你喜欢
连平老师孩子
连平:房地产政策宽松仍需发力
美联储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
连平:房地产政策有必要进一步释放维稳信号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