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社融合,打通高质量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2023-05-30 16:13顾惠芬
教育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街道社区

顾惠芬

高质量的教育必然需要学生所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生态性融合,家校社协同育人也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时代重任。但在实践中,“家校社协同”大都被简化为“家校协同”,大部分学校也因为看不到与社区合作的直接利益而觉得“可有可无”,或者自认“没有能力去发动社区”而止步不前。因而,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成为实施高质量教育亟须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尝试将学校教育向家庭、社区延展。2011年1月,学校以距离最近的玲珑社区为试点,开展了“‘龙娃牵手‘玲珑,共建和谐社区”的研究性实践,在校社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后,学校将合作逐步渗透到作业改革、寒暑假生活重建、社区治理等各个领域。十多年的持续研究,从“合作”走向“融合”,更有效地把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让家校社共育成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对校社融合的认知、内涵、路径等形成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

融入“终身教育”,构建校社融合的价值系统

为什么众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时会绕过与社区的合作?归根结底是缺乏“融合”育人的大视野,依然只站在学校本位,将校社融合视为“负担”或只是博眼球的“锦上添花”。龙虎塘实验小学立足终身教育视界,基于整全性的教育体系,对校社融合的价值系统进行重建,以引领和促进教师、社区人士、家长等的观念转变。

就教育境界而言,从生命全程视野出发,我们致力于建设每个人一生所要经历的家庭教育、社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彼此交融的“第四教育世界”,不断打破学校教育与社区社会教育的壁垒,成就超越学校、超越当下、超越师培的“大教育”形态。

就育人追求而言,我们着眼于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内动力的激发,以“成就幸福的学习和生活的美好”为根本宗旨,以“成就儿童,发展合作中的人人”为目标导向,以“慧学习、慧生活、慧融入(世界)”为师生、家长、社区人士共同的成长取向。

就教育范式而言,基于人的差异性和教育的互动性,我们构建了“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赋能”的家校社合作模式,即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合作、“多力驱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综合运用、“多环交融”,在合作过程中互学共创、多学赋能,促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的优化。

融入“学习型街道”,聚通校社融合的实践体系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龙虎塘实验小学将校社融合的发力点落在“学习型街道”的建设上,与街道“光伏高地”“传感之谷”“幸福龙虎”的发展目标保持方向一致,绘制了“龙虎塘街道终身学习体系图”,引导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人士共育共建、互学共学,并最大化地促成场域、时空、环节等的聚通,进一步提升实践效能。

点亮“玩伴精神”,建设“融合型”实践组织。2016年起,学校将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各类组织统称为“学生玩伴团”,打造为开展家校社合作实践的主要组织,并清晰了它的“融合型”特征:基于学生立场及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驱动,由学生自主发起、策划、组织活动,并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为活动提供保障,是由教师、家长、社区社会人士与学生共同引领的一种自主活动组织。被“玩伴团”所点亮的“玩伴精神”又产生了连锁效应,让以教师、家长、社区人士为关键人的组织也向着“融合型”迭代,如社区的“志愿服务队”、街道的“宣讲团”、学校的“E+级部治理”等都吸纳了不同学科教师、社区人士及家长代表等。

打造“五线研学”,架构“融通型”实践内容。学校通过调研、访谈、实地勘查等,在了解街道、社区的建设要求和发展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教育需求和特色资源,系统梳理了学在社区、学在学校、学在家庭、学在企业、学在机构、学在自然、学在网络的七大类型活动资源库,深度开发其中能相通且相融的教育空间,提炼、打造了“安全健康、文明实践、绿色生态、书香文化、科创智慧”五大主题统整的研学实践活动,并促成五线联通、落实五育并举。以“书香文化”研学线为例,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社会人士合作,将阅读系列活动相继开展在学校图书馆、家庭小书房、社区图书馆、街道的秋白书苑等,从学期到假期持续推进。此外,我们于2019年启动了“隔代互学”项目研究,让祖辈也加入合作活动中,形成了横向家校社三方交织,纵向隔代、亲代三代交互的实践网络,有效地促成了全民发展、多维生长。

强化“四位一体”,创新“融入型”实践机制。我们及时将涌现的行动经验转化为机制,着力建设学校、社区、家庭、政府四位一体的合作制度。2017年,我们基于社区、街道在学生寒暑假生活重建中的合作共赢体验,推动建立了“龙虎塘街道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促进委员会制”,委员由政府各部门、各社区的领导及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等担任,聘书上加盖了政府的正式公章,委员们的“履职”渗透到学生寒暑假生活——期末策划、假期实施、期初展评的全过程中。随后,学校又借助2019年寒假的“社区治理实践”、2020年寒假新冠肺炎疫情中生成的品牌效应,助推“促进委员会”相继升级为“慧学委员会”“幸福龙虎好教育委员会”,进一步聚焦“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成就更美好的生活”,合作进一步向日常延展。此外,我们不断推动学校、社区的合作融入彼此已有的机制中,如在学校设立了“家校社合作中心”,让家委会、社区人员在学校里有阵地;在社区建立“社区少工委”,与社区团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进行整合。

融入“成长学院”,激活校社融合的共生效益

在促进学校、社区系统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唤醒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社会人士作为生命主体、生活主体、生态主体的成长自觉呢?我们在此前学习型街道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抓住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乡镇”的契机,从街道层面推动“成长学院”建设。

鲜明“成长模式”,赋能“生命成长+”。以争做学习型家长、教师、社区人士为发展目标,以“共学互学、共建共荣”的终身学习观进行引领,以学习型组织建设激发学习文化;倡导“听说读写做”、知行合一的成长方式,引领他们提升“受教育”和“做教育”的能力……重点打造在学校与社区合作中发挥重要衔接作用的“学习型家委”,人人有岗,合作联动,每月组织的全国线上学习论坛成为鲜明的品牌活动。

完善“学院课程”,赋能“生活幸福+”。回顾、梳理已经开展过的合作实践和相应培训、研讨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开发“幸福333成长课程”体系,即面向学生、家长、社区人士三类主体,建立基本观点、问题解决、特色行动三大课程模块,致力于更新家长、社区人士的教育理念,帮助化解家庭、社区遭遇的现实问题。同时,不断创造平台,让街道部门领导、社区干部、家长等能和教师、学生互为“讲师”,互授经验,沙龙研讨,共同撰写研究成果,共享成长。

开发“学力评价”,赋能“生态共创+”。开发了指向学业生态的“龙娃虎妞成长学院学力一卡通”评价系统,贯通了学生一至六年级全学程,内容涵盖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内容,校社合作的特色项目也在其中。以教师引领、学生自驱、家长共鸣、社区社会人士共享的共生型评价推动全员参与,评价结果打通幼小、小中,以及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社区评价的边界。此外,依托关键项目、重大节点,以成果辐射思维发展增值评价。

总之,真正具有变革意义的教育应该在社区、家庭、父母和儿童最为珍视处发生。新時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应当以多主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着力打通校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迈向全域共育互育、全员共学互学、全程共生共长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街道社区
社区大作战
热闹的街道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