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颠覆的寓言:《蓝胡子》改写的现代性嬗变趋势

2023-05-30 10:48文芊
今古文创 2023年18期
关键词:改写现代性

文芊

【摘要】《蓝胡子》是西方一则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后世学者据不同的历史语境对其进行了多重改写与戏仿,产生了纷繁多样的流传版本。整体观之,不难发现这一过程展现出了较明显的文学现代性的嬗变倾向。本文聚焦于夏尔佩罗、格林兄弟、阿特伍德的三个文本,浅析《蓝胡子》母题改写过程中折射出的文化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性转向趋势。

【关键词】《蓝胡子》;改写;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01

《蓝胡子》是西方一则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而针对其进行改写的文本则随时代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现代性嬗变轨迹:即从夏尔佩罗《蓝胡子》对“往昔道德”的呼唤与训诫,到格林兄弟《菲切尔的怪鸟》中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而滋生的浓厚理想主义色彩,演变为后现代主义作家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对经典的颠覆与解构。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蓝胡子》母题在文化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性转向过程。

一、何谓“现代性”

对于“现代性(modernity)”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同学者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阐释与使用这个歧义颇多的概念。①自波德莱尔以后,相关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时至今日,学界观点仍莫衷一是。但由于其意义重大,因此仍然吸引着诸多学者。周宪认为:“现代性这个范畴标志着现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及其总体性,揭橥了现时代特有的‘社会生活和组织方式(吉登斯语),展现了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过程(波曼语),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哈贝马斯语)。现时代的种种问题的症结,从科学技术到文学艺术,从国家形态到市民社会,从传媒到生态,从主流文化到少数话语,似乎总以某种方式与现代性问题纠缠在一起。” ②而又因其概念的开放性,“现代性”范畴成为当代人文科学等多領域可通约的“共识性”话题。

目前对此的历史—社会学解释中,韦伯(Max Webber)的解释最具影响力,唐文明认为: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理性化。③这也最接近本文所理解的内涵范式。换言之,不妨直接将之界定为“17世纪以来的新文明(精神)”。理性精神的觉醒、自我意识的高扬乃至后现代主义在继承中的超越:追求绝对自由……都可以隶属于此。同时,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也有助于我们基本厘清其渐进脉络。得益于这些因素,尽管“现代性”问题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星丛”,我们仍然可以把握“其作为概念的现代性的共性”,从而借此梳理《蓝胡子》这一代表性文本改写史折射出的现代性嬗变趋势。

二、佩罗《蓝胡子》:“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昔故事”

《蓝胡子》故事书面版本最早见于17世纪法国诗人、作家夏尔·佩罗的《鹅妈妈故事集》(又译《寓有道德训诫的往日的故事》),对西方世界影响深远。女性主义学家对佩罗版《蓝胡子》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进行过深刻的批判,不可否认,其中强烈的父权主义思想是时代局限的体现。然而,作为法国革新派的代表,佩罗也并非传统绝对道德的捍卫者。

(一)“为成人而作”的童话。《鹅妈妈故事集》自问世起就被认为是影响西方世界最为深远的童话故事集之一,著名翻译家倪维中先生称其“几百年来一直活在法国和世界人民尤其是儿童的心里。” ④然而即使它以“歌颂光明、鞭挞黑暗”扬名于世,凭借通俗易懂的童话范式广泛流传,但佩罗在创作它时的理想读者可能却并非儿童。表面上看,佩罗“选用了‘故事这一典型的家庭教育体裁,暗合其时崇尚儿童教育的风潮……但事实上作为路易十四统治后期沙龙文学风尚的产物,肩负作者为臣为父的政治抱负,字里行间都散落着对其模范读者——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性——的眼色与示意。”《蓝胡子》的结尾警醒妇人,勿因好奇心身临禁地,“因‘好奇心……往往招致许多悔恨和烦恼。这是佩罗与其‘模范读者展开的直接对话,斩断了佩罗为儿童写作的可能。” ⑤乍一看,佩罗提供的元文本确实充斥着对女性严苛的规范与诸多如今听起来颇为刺耳的训诫。随着历史语境的发展,佩罗会因为这些“道德训诫”而受到后世批评家们新视角下的凝视与批判也并不让人意外。

(二)“现代性”的前奏。然而,尽管作者直白地写下对女性好奇心的劝诫与警告,《蓝胡子》里最终受惩罚的却并非女主角,而是杀人的蓝胡子。尽管她因不礼貌地丢下客人而受到作者的嘲讽,甚至直白地被作者引为训诫女性的案例:好奇心会招致祸害,最后更是依靠其他男性的力量才获得解救,但结局仍然是幸福的——她得到了蓝胡子全部的遗产并嫁给了一个非常善良的男人。这种训诫之外的暧昧不明,需要我们联系佩罗所处的阶级身份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为法国资产阶级的革新派,佩罗一方面表现出极强的进步性——这从他努力声称自己的时代区别于蓝胡子其时的男性绝对权力也可见端倪,另一方面又与他同时的资产阶级一样具有软弱性,对封建王权有较强的依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既不可能完全歌颂绝对王权,又不可能彻底脱离绝对权力的影响。表现在他的童话创作上,就产生了这样暧昧不明的主题呈现。尽管其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作为法兰西学士院的成员,佩罗还是无法完全摆脱时代的束缚。然而他用对“往昔道德”的呼唤来抵达心中的完美之境的尝试,其实已经具备了相当一部分的现代性意识。不难看出他对“绝对权力”的质疑与消解,只是受制于时代局限,他无法达到后世批评家的所希望的“现代”意义的高度。但这种说教以外的结局却暗示着其所处时代已然具备了现代文明所期“新精神”的曙光。

三、格林兄弟《菲切尔的怪鸟》:资产阶级的

儿童寓言

19世纪德国学者格林兄弟整理的童话《菲切尔的怪鸟》明显脱胎于《蓝胡子》,但由于时代背景及身份地位的不同,相比于佩罗版本,格林兄弟的改写体现了更鲜明的资产阶级崇尚智慧,勇于斗争的精神。

(一)主体意识的自觉化。不同于佩罗笔下等待哥哥救援的女性形象,《菲切尔的怪鸟》中的女性成了智慧与勇气的化身:凭借机智躲过巫师的考验与盘问,帮助两个姐姐重生,能巧妙地逃走,最终带来家人惩罚巫师使之葬身火海。这种书写模式的嬗变既表现出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同时也是人“自我”意识的凸显。哈贝马斯指出,黑格尔将现代性的核心原则界定为主体性。从现代性精神来看,“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或走向自觉,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⑥这种从不成熟的被动模式到有意识地运用理智的自觉状态,正是顺应资本主义理念所产生的现代精神的核心。

(二)秩序意识的彰显。从文本结局来看,格林兄弟对秩序与法律意识的追求相当执着。在《菲切尔的怪鸟》中连环杀妻的巫师最终丧生火场,《小红帽》的改写中更是直接把佩罗版的悲剧结局变为理想结局。这种坏人都要受到惩罚的理想童话模式,既与格林兄弟出身律师世家的身份紧密相关(格林兄弟曾長期赖以谋生的不是写作,而是法律),也根源于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整体趋势,同时彰显出启蒙学者与现代精神所力倡的“生而平等”理念。故事中最后以女孩的家族作为对巫师进行惩罚的代表,即个人诉诸权威来惩恶——明显有现代法律制度中社会公权力作为行使主体的影子。

(三)重塑民族精神的需要。格林兄弟身处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的时期,德国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菲切尔的怪鸟》也因而表现出了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到文本中:女孩最后变成鸟飞走无疑就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与理想主义风格。彼时的德意志面临的内外危机重重,自身民族认同意识与日俱减,“海德堡浪漫派”继承了先驱赫尔德的民族主义理论,重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认为这对于重塑深陷战争屈辱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浪漫主义者诉诸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感性主义传统,认为这种地方、民族传统,如神话,尽管正在消逝,但传统依然以蜕变形式保存于无文字群体的民众,准确地说是农民——的口头文本如童话之中,在浪漫主义者看来,农民的也就是地方的和民族的。”这种重塑民族精神的意识“旨在为德意志这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提供关于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另一种答案。” ⑦

也就是说,培养民众具备现代性的公民意识,是建立资产阶级理想现代化国家的前提。而“海德堡浪漫派”意识到,重塑德意志民族精神与提升民族认同感,则是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因而他们转向民间文学,试图重构德意志民族主义理论,对构建理想的现代化国家孜孜以求。

四、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后现代主义的

颠覆与解构

20世纪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蓝胡子的蛋》是对《蓝胡子》和《菲切尔的怪鸟》的多重戏仿。阿特伍德确实以女性主义视角著称,但如此单线条的解读不免落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窠臼。在《蓝胡子的蛋》中,文本意义被无限延置,作者借后现代的“反主题”书写策略消解了经典的传统意义,以双重叙事笔法彰显了后现代主义极强的先锋性。

(一)传统叙事结构的消解。《蓝胡子的蛋》采取了“套中套”结构,消解了传统叙事笔法的结构。就策略而言,刻意的多重文本互涉是后现代小说叙事的惯用技巧,“多重文本的叠加使得叙事线条上任何清晰可辨的单一理性意义都会持续不断地被悬置。”伴随着指向不明与多重暗示,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错觉。《蓝胡子》与《菲切尔的怪鸟》是作者刻意设置的双重前文本,然而在不停地两两相较中,读者却对意象的指涉更加困惑。“话语层与故事层、聚焦者与聚焦对象、现实生活与文学虚构这些二元对立项之间的区别被模糊,疆界被打破。传统小说的封闭式结局缺失,既定边界消失,意义中心缺省,叙事结构被消解。这些都展现了叙事永远没有终结,而是一直处于过程之中的解构主义理念。” ⑧

(二)“反权威”与“无主题”意识。“主题”是理性思考之下表现出来的思想,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取向单一的价值判断。但在后现代小说家眼里,世界是混乱无序、非理性、无法阐释的。作为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在阿特伍德及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如巴塞尔姆)的创作中,小说主题不再具备可以被轻易概括的特质,而成了可以被无限延置和多重解读的对象。《蓝胡子的蛋》体现了鲜明的“无主题”意识,即使批评家们试图做出解释:或认为它展现了“两性问题中缺乏沟通的病态关系与边缘化的女性处境”;也有观点引导人们看到其中超越男女的“人性化诉求”;比较学观点认为“其阐释了现代婚姻中性别角色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男性/女性可以同时扮演男性和女性角色,即骗子和受害者。”文本引发的阐释角度众多,内涵丰富。但毫无疑问的是,此时人们不能否认,其主旨绝非单一的价值判断所能够囊括概尽的。

和巴塞尔姆的《蓝胡子》一样,阿特伍德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改写都是对传统权威解读不同形式与程度的颠覆,表现出后现代主义作家在与前代迥异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主题”意识的消解,体现了后现代派独特的审美趣味与现代价值。

(三)对“现代性”的超越。周宪直言:后现代性也是一种现代性。“从本质上说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种继续,它承继了文化现代性中反抗秩序、统一和理性至上的片面倾向,进而使文化的现代性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张世英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⑨然而,后现代主义所崇尚的审美意识,“实际上就是海德格尔显隐说所讲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延伸和变式。其特点是着重以现实生活中的原始情节为素材, 从中显现出人生对自由的倾向性。” ⑩而对“自由”的追求正是现代性精神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之一。把握“自由”这一要义,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继承与超越。

卡特指出,“每个世纪都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好恶创造或再造童话。” ?对于《蓝胡子》进行的后现代改写根据新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为人们认知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这是后现代作家“对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一种积极、正面的回应。”

五、结语

作为西方启蒙运动与历经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模式与社会运行机理,“现代性”式思维方式的嬗变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时至今日仍吸引着诸多学者探讨其时代魅力。从佩罗的《蓝胡子》,经格林兄弟的《菲切尔的怪鸟》到阿特伍德的《蓝胡子的蛋》,三个文本生成于不同的历史语境、浸淫着不同的伦理观念,呈现出了指涉各异的文本面貌。从初步具备现代意识的曙光、到现代性意识的高扬,再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拨与超越,“蓝胡子”文本故事情节的嬗变、主题更迭深刻揭橥了这一母题改写在各异的时代背景下追逐现代性意义的嬗变过程,为我们更准确深入地把握童话的改写史折射出的现代意识提供了有益观照。

注释:

①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25-32页。

②周宪:《主持人絮语》,《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29页。

③唐文明:《何谓现代性?》,《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第44-50+80页。

④倪维中:《“鵝妈妈”三百年》,《读书杂志》1992年第5期,第95-96页。

⑤章文:《为成人而作的贝洛童话》,《国外文学》2020年第1期,第134-143页,第160页。

⑥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13-24+205页。

⑦吕微:《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124-134页。

⑧穆杨:《解构与焦虑:评〈蓝胡子的蛋〉之双重叙事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6期,第93-96页。

⑨周宪:《现代性的张力——义的一种解读》,《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第129-138页。

⑩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43-48页。

?蒋虹:《〈蓝胡子〉的后现代改写及其意义》,《外国语文》2019年第2期,第33-38页。

参考文献:

[1](法)沙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M].戴望舒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8.

[2](德)雅各布·格林,(德)威廉·格林.格林童话全集[M].杨武能,杨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3](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源.蓝胡子故事的主题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5]唐文明.何谓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0,(08):44-50+80.

[6]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25-32.

[7]周宪.后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03):76-85.

[8]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43-48.

[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10](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M]//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改写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从相同情节的改写看李氏形象的嬗变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创译的本质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
基于兴趣培养的续写和改写方法探研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