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创新、融合,聚焦静电纺丝新发展

2023-05-30 10:48边吉洁
纺织服装周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纺丝静电纳米

边吉洁

4月7—8日,以“强基、创新、融合”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峰会”在上海召开。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东华大学承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大会主席俞建勇,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大会执行主席李桂梅,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炜,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程博闻,东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大会执行主席丁彬,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大会执行副主席侯豪情,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总工程师李昱昊等领导嘉宾,以及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代表500余人出席本次大会。大会分别由丁彬和侯豪情主持。

大会聚焦静电纺丝新材料、新技术、新装置,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与能源、环境、生物医学,产业交流等五大主题,分五个分会场进行报告交流,分享了静电纺丝新理论、新方法、新动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高端视点

强基固本,定调行业发展之路

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发展之路该如何走?第一届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峰会聚焦前沿技术,定调发展航向。

李陵申在致辞中谈到,静电纺丝专委会的成立和首届静电纺丝峰会的召开适逢其时、意义重大,它将探索推进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的长期发展路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针对静电纺丝专委会未来发展,李陵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夯实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二是强化平台效应,提升学术交流水平。三是畅通成果转化,实现高端产业应用。四是坚持人才引领,打造行业人才支撑。

俞建勇表示,在构建产业新发展格局的大战略下,静电纺丝非织造行业须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非织造行业向绿色、智能、新材料方向发展,塑造产业新优势。就创新推动静电纺丝非织造技术发展,俞建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需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二是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建设。三是打造市场化成果转化机制。

李桂梅指出,本届峰会旨在让技术交流更有实效,让技术对接产生效益,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未来期望静电纺丝专委会进一步贯彻落实行业“十四五”的重点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积极推动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学术和产业双向交流,为实现我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李炜表示,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作为产业用纺织领域新的增长点,已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这一背景下搭建一个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的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交流的平台,对纤维领域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加速成果转化步伐,使产学研成果落地生根,为静电纺丝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探索

深度革新,聚焦产业需求变化

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在技术、应用上实现了怎样的迭代?第一届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峰会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思考,多维度展示了创新研究成果。

侯豪情作《静电纺丝技术——实验室产品和产业化、市场挑战和机遇》主题报告,同时指出,电纺纤维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电池隔膜、空气净化、污水处理、光帆材料、军事服装防护层、创伤敷料、催化剂载体、作基底材料制备多层次纳米结构、作前驱体制备碳纳米纤维、纺织复合面料等。电纺超细纤维多孔膜与传统机织布复合技术是发展静电纺舒适服装的关键。

“脱盐工程应用尚需关注膜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开发绿色溶剂/水性溶剂/无溶剂的绿色纺丝技术,提高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占比,减少环境影响。”中国工程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曹宏斌作《用于水脱盐的纳米纤维膜构筑与应用》主题报告,并表示,非旋转电极纺丝是快速且可放大的高孔隙率中空纤维膜制备新方法;纳米纤维膜相糙度高且具有再凹陷结构,易于进行表面/三维的超浸润界面改性,可解决结垢/润湿等问题且保持高通量;电纺丝多晶态碳纳米复合纤维,可同时优化导电性和孔道结构、直接制备高电容和脱盐性能的膜电极;通过稀溶剂处理等提高纤维间的交联度,可提高强度且保留高孔隙率。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作《高分子纤维器件的探索与思考》主题报告。他表示,纤维电子器件的特点主要包括:柔软、弹性、微型、可高度集成;可通过纺织方法编成透气而导湿的织物。纤维电子器件具有发电、储能、变色、发光、治疗、计算、通讯等几乎所有电子功能。在可穿戴设备、新能源、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空间探测等广泛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余彦作《电纺丝遇到二次电池——从“锂”到“钠”》主题报告,她表示,锂离子电池在清洁能源应用、电动汽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锂资源供应链安全面临威胁,因此长寿命低成本室温钠硫电池发展势在必行。高比能电极材料是实现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电纺丝构筑的纳米纤维复合电极能提高导电性,缓解电极体积变化,促进电子及离子的高效迁移传输,缩短离子传输距离,提高反应动力学。未来电纺丝能促使电池的性能变得更高、更快、更强。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杨卫民作《英蓝“彩虹丝”纳米纤维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研究进展》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纳米纤维静电纺技术、聚合物熔体微分静电纺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及成果应用,针对熔体粘度高、纤维细化难、成膜不均、熔喷细化不足等,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介绍了聚合物熔体微分电纺气流加捻成纱的创新突破。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技术学系软物质及器件讲座教授郑子剑作《透气可拉伸电子皮肤》主题报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透气可拉伸电子器件,展示了其透气效果和皮肤测试结果。他指出,该电子器件通过将液态金属涂覆或印刷到彈性织物上制成,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固体氧化物,在整个拉伸过程中,液态金属发生形变形成的多孔、褶皱网格结构,赋予了器件高透气性、超高拉伸性和导电性能。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张莹莹作《蚕丝纤维材料在柔性智能穿戴领域的应用探索》主题报告,介绍了蚕丝功能复合材料,包括静电纺丝原位包覆制备芯鞘结构导电纤维,同轴3D打印制作纳米碳—蚕丝包芯导电纤维,透明、超弹性、离子导电的蚕丝复合纤维,丝胶蛋白—纳米碳材料印刷电子墨水,丝胶蛋白—石墨烯基耐水洗电子织物等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勇作《多尺度中空结构纳米纤维能源催化材料》主题报告,介绍了设计多尺度中空结构纳米纤维材料的思路,通过同轴静电纺制备多级中空纳米纤维的方法,以及多尺度中空纳米纤维材料在负载催化剂、负极材料、锂硫正极、储钠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探索。

荣耀启航

任重道远,凝聚行业奋发动力

4月8日,第一届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峰会落下帷幕,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王先锋主持闭幕式。静电纺丝峰会发布了杰出成就奖2项、技术创新奖2项、优秀报告奖15项、优秀墙报奖10项。

丁彬表示,本届峰会集中展示了我国在静电纺丝领域的最新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成果,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强劲脉搏和静电纺丝行业发展的时代力量。近年来,我国静电纺丝领域飞速发展,一方面,我国在这一领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及引用次数均已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我国在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从事静电纺丝设备制造及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生产的企业大幅增加,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空气过滤、油水分离、防水透湿、防寒保暖等领域。未来,我国静电纺丝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仍是任重道远,行业同仁仍需共同努力、攻坚克难,贡献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一同书写科技强国更伟大的篇章。

猜你喜欢
纺丝静电纳米
纳米潜艇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核-壳复合纳米纤维
噼里啪啦,闹静电啦
静电纺丝法制备正渗透膜材料
静电魔力
奇妙的静电
纳米SiO2的制备与表征
静电纺丝制备PVA/PAA/GO三元复合纤维材料
数字直流调速器6RA70在纺丝牵伸系统中的应用
静电致病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