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SM技术在高中心理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023-05-30 21:29戴佳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5期

戴佳玲

摘要:MSSM技术是一种以绘画为基础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之一。教师在高中心理课堂中可通过“交替涂鸦—意象创作—故事编写—分享反馈”三个步骤全面融入MSSM技术,指导学生以交替涂鸦再创作的方式,短时间内实现交互双方潜意识的交流和表达,有效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澄清自我意识发展冲突,提升自我觉察,增强人际联结,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

关键词:MSSM技术;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防御;自我觉察;人际联结

中圖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5-0023-03

MSSM技术全称为交替描绘编故事法(Mutual Scribble Story Making),由日本心理学家山中康裕创设,是一种以绘画为基础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通过绘画和故事的创作,参与者将混乱的心理状态和感受转为清晰、有序的画面故事,直观呈现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情感与冲突,提升自我认知,获得情绪的疏解与满足。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心理咨询,在高中心理辅导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生动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内容,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心理防御,澄清自我意识发展冲突,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增强人际联结,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一、MSSM技术的理论基础

MSSM技术起源于玛格丽特·南伯格的涂鸦法和温尼科特的交替画线条法,参与者采用涂鸦的方法交替操作,通过互相投射,双方各自在对方画的线条中找出某个具体意象,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再创作补充连接成完整的意象并着色。绘画完成后,双方在图画的基础上创作故事。MSSM技术的操作过程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阐明规则,建立安全感;创作阶段——遵循内心的感受,创作图画;定向阶段——体验作品,并做意义解读和联结;呈现阶段——分享创作的故事、过程和感受。

心理教师在高中心理辅导课中使用该技术时,不必要求学生完全严格按照咨询辅导的程序进行,应注重借助该技术增强交替创作中的人际联结,引导学生以涂鸦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情绪,以编故事的方式纾解不良情绪;同时,指导学生通过色彩的选择、线条的勾画、意象的构建等来体验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进行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探索,从而提升自我意识,调整个体行为。

二、MSSM技术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构筑安全的课堂环境

MSSM技术具有隐喻性和趣味性特点,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双方交替涂鸦的方式,将心理投射融入形象的绘画表达中,有效降低心理防御,将内心深层次的情绪、冲突、愿景等借由画面投射出来,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具象化,更安全地释放被隐藏或被压抑的经验和情感。在学生分享和解读作品的同时,教师能更快捷地收集信息,协助学生正向聚焦、重构信念,从而达到疗愈的目的。

(二)增进深层的心理互动

MSSM技术是艺术、教育、心理等多元取向的融合,基于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及视知觉思维理论,将涂鸦绘画作为内心情感呈现的媒介,通过即兴涂鸦,激发个体利用其内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交替涂鸦的创作过程即是双方自我意识的对话和情绪的宣泄交融过程,而借助作品进行的故事编写和教师的即时反馈,能有效建立起生生、师生等多层次的心理联结,有助于提升参与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增强自我觉察。

(三)丰富教学的呈现方式

心理课堂教学多以情境体验、问题辨析、角色扮演等显性方式进行,教师往往难以准确了解课堂内不善表达或较为内向学生的真实感受,无法及时予以反馈。而将涂鸦绘画等隐性表达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活泼直观的呈现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情绪表达、自我接纳及认知转化,丰富高中心理课堂教学形式。

(四)适用于多形式的教学需求

MSSM技术应用于高中心理课堂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活动方式的多元性,可以是两人互动交互创作,也可以是小组所有成员轮流依次涂鸦,共同参与集体创作;二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可以设定创作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涂鸦,适用于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生涯教育等教学主题,通过互动创作和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在团体中更好地调整情绪、明晰角色、探索自我。

三、MSSM技术在高中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彩色画笔和纸张,一般采用八开大小的图画纸(A4大小的纸张也可以),选用12色涂色画笔,如果是小组集体创作可以选择其他大尺寸纸张,小组人数尽量控制在8人以内。

(二)演示说明

两人一组自由组队,每组领一张图画纸,并将纸分成八格,前面的格子用来涂鸦作画,最后一格用来编写故事。两人一组的创作由双方在同一张画纸上依次交替进行,如是小组共同创作,则需要根据人数酌情增加方格数,确保组内每位学生都有一次自主涂鸦及一次在他人涂鸦基础上再创作的机会。步骤为“交替涂鸦—意象创作—故事编写—分享反馈”。教师在进行活动说明时,应强调不对绘画技巧和表达方式做任何评价,创作时要注重对彼此的接纳和理解。

(三)涂鸦创作

以两人一组为例,创作中,双方自行协商决定创作的先后顺序,开始的一方选择一支画笔,挑选一个方格进行涂鸦,另一方仔细观察涂鸦的线条和形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涂鸦描绘成具体的图案或者图形并涂色,完成后,继续挑选一格进行涂鸦,再交至第一方描绘图案、涂色,双方依次进行,直到剩下最后一格。此时,双方再根据已有的各个图案作品编成一个故事,并记录在最后的一个空白方格内。双方在涂鸦创作的过程中不做任何询问和讨论,直到涂鸦全部完成。

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同伴的涂鸦,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这些线条让你有什么感觉?它们看起来可能像哪些东西?如果在此基础上补充画图,你可能有哪些新的创造和改变?如果学生仍无法产生意象,教师也可以请他沉浸下来感受当下自己的心情或想法,帮助其拓展思维。

(四)讨论分享

创作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传阅,分享作品、故事及在活动中的感受。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对作品和分享发言不做任何评价,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适当提问或者反馈。教师可在学生分享前先进行自我开放和反馈的示范,如“这里为什么会这样画”“怎么看出这里像是藏着个小兔子的”“为什么会选用这种颜色”“你的画和我印象中的你有些不一样”等。

(五)课堂总结

教师在总结时要从积极的角度转述、重构学生的回答及故事的寓意,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不同意象和所使用的色彩蕴含的表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接纳自己的认知和情绪。

四、高中心理课上应用MSSM技术的注意事项

注重营造安全的表达氛围。创作前,教师要注意强调尊重和表达原则,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涂鸦的创作中,避免涂鸦的过度游戏化。分享中,教师要强调保密和接纳原则,为学生情绪和认知的表达营造可信任的课堂环境。

不进行价值评判。一是交互涂鸦创作的双方不询问、不评价。涂鸦是当前心境的表达,没有是非之分,只需根据自己对涂鸦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二是对分享的作品不进行价值评判,作品不仅是双方潜意识的人际内在交流,也是双方对心理感受的理解和表达,没有对错差异,应更注重对当下状态的理解和接纳。

关注对潜意识表达的解读。学生的作品是潜意识投射的具象呈现,画面的内容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状态,而画面的布局、位置、线条、色彩等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性格特征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教师在反馈时应适度,不强调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尽量以积极的视角重构学生表达的语言和情绪,如有特殊的大面积夸张的画面或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图案出现,也可能是学生调整认知的切入点,课后可以再做进一步辅导。

MSSM技术以交互游戏的方式使创作者完成潜意识的互动和交流,创作和分享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表达、理解和接纳的过程,而直观生动的涂鸦和故事创作也能丰富心理课堂呈现方式,满足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山中康裕.表达性心理治疗——徘徊于心灵和精神之间[M]. 穆旭明,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许霞丽.行为学习类心理课“四阶段”教学方法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9):54-55.

[3]李靜.吴晓燕.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3):20-22.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