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

2023-05-30 22:16张志祥
今日财富 2023年15期
关键词:问责风险管理岗位

张志祥

事业单位会计是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控制及价值反映的工具,而会计风险在事业单位中是客观存在的,而会计风险一旦出现,会给单位的声誉及经济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首先对事业单位引发会计风险的各类因素进行阐述,然后再提出强化风险防范及控制的对策,以此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参考。

会计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实现事业单位一定的目标,通过理论及实践对会计对象进行加工,并得出相关的会计信息,以便参与决策与管理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会计工作的开展是通过确认、记录、计量、报告等流程来实现成本控制的过程。做好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能够使得会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但在部分事业单位中,由于一些个人的私利动机或是会计行为、规则、程序以及会计事项等所存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相关的风险问题。所以需要着重地做好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以此来进一步维护单位的稳定运行。

一、引发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各类因素

(一)功利化行为使得会计风险增加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所需要付出的信息监管成本是较高的,这就使得一些内部监管不到位的单位,将会计信息作为维持自身绩效的工具,为会计风险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在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的管理及传递一般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的,即基层会计人员、财务负责人、单位领导、政府管理机构、社会公众监督,在复杂的传递过程中,经过多重的信息流转,可能会使得会计质量及透明度不断地被削弱。会计信息在此过程中存在被修饰的可能性,这也会进一步加大会计风险的产生。

(二)对会计风险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对于会计风险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到位的状况,造成此方面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认为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单位自身的利益出发,如果会计人员接受了领导或是主管的授意,存在人为操纵会计事项的问题,其对于是否符合制度以及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并不重视,而这会直接加大会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部分会计人员存在严重的利己行为。部分事业单位以自身业绩作为出发点,会计人员出于利己思想的考虑,不愿意公开反对单位中的错误会计行为,即便是产生会计风险,也是通过暗箱操作等方式来降低损失。对风险认识不足,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风险事件;三是缺乏合理的风险管理理念。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及执行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理念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会计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应用,使得会计风险的防控成为空谈。

(三)对引发会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关注不足

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如果会计风险并未引发重大的损失,部分领导人员对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甚至有部分事业单位认为会计风险仅是个例,片面地将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结到会计人员身上。而事实上,一些会计风险的产生并非会计人员所造成的,往往是单位业务部门领导人员自身的会计知识不充足,道德法律意识不高,从而引发相关风险。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对前端经济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不够重视,而这同样也是会计风险发生的重灾区。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仅能够将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反应与记录,局限于通过相关凭据来对风险进行判断,无法真正地理解到风险行为发生的过程与实质,这体现了一些单位对于会计风险认识的局限性,对引发会计风险的重要业务环节重视性不足。因此,会计风险管理的环节应当包含了业务前端的经济行为,对会计业务的审批人、经办人等相关权责要进行合理的界定,并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要积极地防控经济活动事前及事中的败德行为,而这些事项也往往是会计风险管理较容易忽视的节点。

(四)会计风险防范责任机制不完善

首先,尽管在我国多数的事业单位中均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往往是制度仅作為形式的存在,实际实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有权利无责任、有责任无奖惩的现象均有存在,会计风险的责任意识明显不足。其次则是一些事业单位较为片面地认为,会计工作与会计风险是紧密关联的,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应当由财务部门来完成,单位中未能够形成风险防范的整体,难以发挥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应,这就导致出现风险问题时抓一下,问题过后则不再过问,未能够从管理工作及制度方面对风险薄弱环节进行完善。最后则是经济责任作为事业单位履职问责的重要机制,并未能够发挥其应有效用,部分握有权力的人员对于权力行使之后的后果无所顾忌,一旦引发了会计风险,只是将相关责任进行推诿,或是在承担责任时将风险问题弱化。这就使得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防范整体责任意识较差,各岗位人员不具备会计风险的警惕性与自觉性。

(五)会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会计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较强的管理工作,其需要构建专门的组织结构,通过专业的团队来强化风险信息的交流沟通,同时还需要相应的人员来承担风险的预测、评估及防范等工作,并对风险控制的措施、制度及相关方法进行总结。但在部分事业单位中,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仍旧不够成熟,单位中的领导人员不具备成熟的风险防范理念,同时也未能够按照单位的经济业务类型及风险管理要求对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进行全面的建设,在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及分析过程中,也没有相应的风险预警制度,监督控制措施有所欠缺,导致单位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诸多的短板,最终使得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问题频发,漏洞较多。

二、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会计风险管理理念的有机渗透

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是不能够与事业单位中其他管理活动割裂开来的,要将风险理念渗透到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使风险管理成为个体及不同职能部门日常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消除单位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心理障碍,积极地培育风险防控文化。而风险管理理念的渗透可从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可通过文化渗透,使其成为单位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进而使不同岗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地去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二是规划渗透,要将风险管理与事业单位运营规划过程进行整合,使其能够与单位的业务规划进行全面结合,明确运营目标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三是决策渗透。决策渗透是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单位各项重大会计决策的过程中,进而使会计活动开展时能够全面地开展风险的鉴别、评估及处理等活动;四是人力资源渗透。单位要将风险管理渗透到工作人员日常培训及自我发展工作中,将其视为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一部分。同时可将风险管理能力与单位员工业绩评价结果进行结合,使其成为绩效评估的组成部分。

(二)构建并完善会计风险防范的管理组织

在事业单位中,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使其能够在会计风险防范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确保能够实现持续地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风险的辨识、评估与处置。同时,管理机构还可以通过对各类会计活动的定期及不定期审查,来确保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在成立风险管理组织之后,要准确地界定风险范围及责任,明确对风险的辨识、评估、绩效测量以及资源分配的方法,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管理进行定调,并营造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氛围。会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还要对风险的暴露度以及容忍度进行准确的衡量与确定,要切实参与到事业单位重大会计事项活动中,并为单位各类重大决策的制定提供会计风险相关的数据支持,以此来提升事业单位的风险监控质量,降低各类风险因素的产生。

(三)启动问责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效果

在事业单位中,问责机制是依据对会计风险制度履行状况的考核结果,并根据相应的失责状况度量,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其是确保单位中各岗位人员权责对等的重要机制。在事业单位中,会计控制制度是为了能够实现风险预防、纠错防弊并规范会计行为的制度集合。在相关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问责机制能够确保执行力的提升。首先,问责机制作为一种惩戒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机会主义倾向的诞生,正向引导各岗位人员严格的执行相关制度。其次,问责机制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防止大责小问、小责不问的现象,避免责任制度的建立仅流于形式。依据风险责任的后果启动问责机制,能够使问责成为一种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能够进行有效约束。在问责过程中,责任认定是问责的关键。因此在事业单位中,要对会计流程不同的工作环节设立风险监控系统,尤其是在重点业务领域,问责机制要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部分事业单位采取的是对内部各岗位人员进行综合认定责任的方法,会计风险的责任追究并不是针对具体岗位,而是涉及了多个岗位及相关责任人。但此种责任追究对于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因此,要依据不同的岗位职责来对相应的责任进行科学的界定。在事业单位中,不同的经济业务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决定流程如何运转,此部分流程是需要相关的岗位来完成的,因此就需要根据所划分的岗位来对责任进行界定。例如单位的支出报销工作,在流程运转中包含了以下岗位:申请人员、审批人员、审核人员、复核人员、支付人员、记录人员以及监督人员等。根据岗位职责可将责任进行合理划分。不同的工作岗位其有着相应的职务,由此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对于会计风险责任的界定,要明确地划分出相关岗位权限,并依据其工作程序、质量标准、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主体、考核评价依据等多方面内容,来对各岗位所属的责任进行清晰且准确的界定,由此才能够真正地实现问责有效,有责可问的会计风险责任管理机制。

(四)合理配置会计风险管理资源

在事业单位中,会计风险管理资源配置是为各项风险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及物力。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积极的培训,单位要提供各项支持活动。而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资源的投入。在事业单位中要合理地分配风险管理资源,对风险管理活动及信息交流等工作提供支撑。首先,单位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使会计风险管理能够融入到当前的组织结构中,与既存的管理活动进行紧密的关联,进而能够实现更为经济高效的会计风险管理。其次则是要依据单位的业务复杂程度及规模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规模较小且业务活动简单的事业单位可简化风险管理程序。而对于规模大且涉及业务广的事业单位,则可采取多主体参与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有效地分配。最后则是要形成会计风险管理的联动机制。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并非某一部门能够独立完成或完全控制。要积极地调动跨部门的职员,切身地参与到会计风险管理活动中,提升其积极性,使会计风险管理意识能够真正地融入到会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五)实现对会计风险的专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要科学地辨识与评估会计风险。要对事业单位中风险易发的流程及环节进行重点的评估,要准确地判别是否存在风险因素,同时如果存有风险,要对风险级次进行判定,以此能够及早地对危及事业单位运营目标的行为发出预警。事业单位要构建与会计流程紧密结合的监控机制,可通过专项项目审查报告、会计稽查报告、会计年度报告以及第三方审计机构的报告等,来翔实地总览各类会计风险信息,进而实现直接或间接对会计风险事项及行为的准确辨识与评估。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积极地应对与处置会计风险。在事业单位中风险处置主要是为了能够抑制或是减轻风险,通常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也就是保留风险、转移风险或是规避风险。如果选择了对风险进行保留,则需要對风险的相关危害尽可能地降低,而对风险的处置大致是通过以下环节来开展的:首先,单位要设计并构建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中应当包含顺畅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风险的预测评估及控制方法、风险预警机制、会计活动的内部监督机制等管理内容。要通过完整的管理系统,实现对会计风险的快速应对与处置。其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准确地记载风险应对及处置状况,通过分配责任与行动来实现对风险节点的准确监控。同时要详细地记载风险管理工作所采取的行动、责任、期限、资源消耗等其他因素,为风险应对及处置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在此过程中,要对风险的处置状况进行跟踪管理,可采取通过内部稽核等方法来保障风险处置的规范性。同时,在风险发生的岗位或部门要定时地向单位风险管理机构及领导提交风险的处理进度与状况等。管理人员要对其具体的处置状况进行实地检查。最后则是要提高风险控制质量。在事业单位中风险发生之后,在应对及处置环节也应当适当地做出处理秩序的排列,确保资源能够优先地对重点或高危风险进行及时的处理。而对于一些低危害的会计风险则可适当地延后,以此来确保风险控制质量。

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共同配合,通过全员的参与、全过程的控制才能够实现科学有效的会计风险管控。在实践过程中,要对单位自身的会计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性的优化,对于风险管理薄弱点不断进行完善,进而为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水文水资源局)

猜你喜欢
问责风险管理岗位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让事故问责生威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滥问责”的6幅画像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