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视角下《老友记》的话语分析

2023-05-30 23:58房淑琳
今古文创 2023年17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老友记

【摘要】 本研究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入手,以美剧《老友记》中的台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剧中人物的对话进行剖析,从而落实本文的两大研究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识别间接言语行为的;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本研究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分为三章,介绍理论基础;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老友记》中的话语;探讨《老友记》中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机。结语部分提出本论文的创新性和局限性。作为语用学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即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或者原因,经常使用委婉含蓄的间接语言表达来阐述内心的真实想法。

【关键词】 话语分析;间接言语行为动机;《老友记》;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7-01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7.038

一、引言

在言语行理论基础之上,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得以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起来。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旨在回答语言是如何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一观点明确提出了“言”则“行”的语言观(何兆熊,2000)。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正式创立的标志,是其著作《如何以言行事》的出版。随后,塞尔在已有理论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认知感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即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认为,人们并不总是使用直接的言语行为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人们也会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去达成自己的想法(塞尔,1975)。塞尔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哲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核心,特別是语用学。

本研究主要基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探讨《老友记》中间接言语行为的识别和动机,两个研究问题分别是:《老友记》中间接言语行为体现出的语言特点是什么?人物交流中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目的又是什么?其研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间接言语行为,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相互了解,进行更好、更成功的沟通。

二、文献综述

该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一些主要理论,例如奥斯汀率先提出基础之言语行为理论,塞尔其次丰富发展之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章节清楚地阐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对人类的交流发展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定义和分类

在人类的日常交流中经常存在一种语言间接性的使用现象,即人们往往会不诚实地表达他们想说的。他们通常会出于某种原因或某些目的,不以直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意图或真实的目的,而是通过间接的演讲来表达他们自己真正的需求(Austin,1962)。这种对语言间接使用的现象是人类语言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即话语的字面形式与意思,跟说话者的潜在目的或意图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直接的(Maurice,1965)。

间接言语行为主要分为传统间接言语行为和非传统间接言语行为。前者相对简单,也好理解,是指从字面意义的一般推论中产生的间接言语行为,事实上,基于言语的句法形式,同时根据惯例,可以立即推断出语用的力量,即语用意义。而非传统的间接言语行为则较为复杂,它更多地需要倾听者和表达者联系并共享所阐述的语言及其上下文信息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人,奥斯汀认为“许多陈述都只是‘伪陈述,人们说的许多话就像陈述一样,但它们根本不是为了坦率地叙述事实或为这个目的传递相关信息,或者只是部分地为了这个目的。”(何兆熊,2013)。与此同时,1962年,奥斯汀出版的《如何以言行事》一书,首次提出了基于语言现象学的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语句都可以分为真或假是“描述性的”,所以奥斯汀命名的语句可以分为真或假常量,这些既不可以分为真和假,也不能用来描述或陈述表演(Searle,1979)。奥斯汀认为,说一个表演性的句子实际上是在采取行动,所以奥斯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演学上(何自然、冉永平,2009)。为了解释在某种意义上说某事就是做某事,奥斯汀分类三种言语行为:言外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外行为。奥斯汀相信一个人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她进行了三种同时发生的行为。言内行为:它是口头表达最直接的形式,它决定了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和参考意义,它符合人们的口语习俗。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的真实潜在意图或力量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表达的话语形式。言后行为:它是指言者的表达对听者产生的影响,即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作用是促使倾听者为言者去做些什么。

塞尔,美国语言学哲学家,同时是奥斯汀的学生。在奥斯汀研究的基础上,塞尔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胡壮麟,2004)。与奥斯汀不同的是,塞尔提出语言的使用和人类的许多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是一种受本体自我支配的主观意识行为,人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做出的故意行为。奥斯汀的观点存在片面性,他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孤立的话语研究项目。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一些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主要表现为细化了言外行为的分类为五个一般类别,包括代表、指示、委托、明示、声明(Searle,1969)。直到现在,这种五个分类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更合理的分类,并在当今语言研究中被许多学者所接受和引用。

三、《老友记》中间接言语行为的识别

间接言语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存在,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以及语言学学者的兴趣和关注。本章主要从句法形式与功能的错配、字法与语用意义的错配这两个方面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详细的探论,并具体阐释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价值。

(一)句法结构形式及其功能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具有双重性质,即形式和功能。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是语言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一方面,语言在形式上具相对的固定可控性和一般存在形态,言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用环境进行相应的言语目的的解析。另一方面,言语也有变异性,即言语是一种多变的话语,即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相同的文字言语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也就是说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交际意义(刘森林,2007)。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句法形式非陈述句莫属。人们主要用陈述性的句子来陈述事实,传达信息或简单地描述肯定和消极的情况。人们有时也会通过使用带问号的陈述句,改变原有陈述句的语调,达到疑问意义。升调的语气可以表达疑问的意义,这是语言的一项基本功能。人们通常会用这种言语形式来强调一些感觉,如怀疑、惊讶、指责、建议、忠告等。例如在美剧《老友记》中,Phoebe: Is that Ross? Monica: Yeah, you can hear everything through these stupid walls. Phoebe: Sounds like hes with someone. Chandler: He could be alone. This morning I heard him do push-ups, and then talk to his triceps.(Episode 1,season 10) 。这个句子在句法形式上显然是一个陈述句,即有一个人和罗斯在他的房间里,但菲比的意图不仅仅是告诉莫妮卡和钱德勒有一个人和罗斯在他的房间里,因为此刻菲比不确定是否有人和罗斯在他的房间里,他们三个人只是趴着墙在偷听莫妮卡和钱德勒在公寓里的谈话。所以,在这个话语例子的实用情境中,“听起来像他和某人在一起”,说明的是一个疑虑性的问题,虽然这句话的句式结构显然是一个陈述性的句子,但它不是用来陈述一个事实或说明一个情况,而是用来提出一个问题的。

(二)字面含义及其语用功能

当人们表达某件事时,他们所说的话并不总是与他们的意思一致,人们经常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自己。当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自己时,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使用修辞手法,如讽刺、夸张等(Thomas,1995)。

讽刺,是一种语调或写作技巧,不能只通过字面意义理解,更需要结合语境(文秋芳,2004)。在《老友记》中就有一些这样的对话,例如,Ross: RACHEL! Rachel: OOH! God! Sorry! Ross: (sarcastically) I cant believe they gave you a ticket. Youre such a good driver. (Episode 4,season 10)在字面意思上,罗斯所说的“你是个好司机”,而事实上,他并不是这个意思的。他用了一种讽刺的间接言语行为,其真正的交流意图是表达,瑞秋不是一个好司机,因为她没有看路,只是意外地转动了方向盘。

夸张不仅可以用来夸大强调或幽默,还可以用来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如在《老友记》中,Phoebe: Oh, god, the last time I babysat them, they did the funniest thing. Frank Jr.: I havent slept in four years! Phoebe: Thats a, thats a long time.(Episode 2,season 10)。小弗兰克向他妹妹抱怨他已经四年没睡觉了,显然这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小弗兰克真正想表达的是同时处理三个孩子是多么的困难,自己同时照顾他的三个孩子又有多累。

四、《老友记》中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机

间接言语行为与直接言语行为相比,听者需要更长的处理时间,因为人们必须在他们共同的背景下推断出其真正意图(Danial,2009)。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自愿行为是有目的的,因此,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机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礼貌

塞尔提出,礼貌是人们选择间接演讲来表达自己的主要原因,后来,也有一些学者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都同意,礼貌是人们选择间接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Brown,Levinson,1987)。许多学者认为,间接性和有礼貌是相互联系的,一些学者,比如塞尔,曾经指出,礼貌是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和更经常使用间接演講的原因之一,而其他一些学者,比如里奇(1983),认为间接是人们礼貌的一种方式。

在《老友记》中,Monica: What do you think? Chandler: I think... I think I can see your scalp. Monica: Dont you just love it? Ross: Ye... Yeah... Yeah... You got shellfish in your head. (Episode 1,season 10)。钱德勒的字面意思是他能看到莫妮卡的头皮,这是事实,但他实际上是想表达莫妮卡的头发很奇怪。不过,他们并没有直接表达,因为这会让莫妮卡受到伤害,所以他们以间接的表达方式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此同时也让他们听起来很有礼貌。

(二)隐瞒

隐瞒是一种通过隐藏一些相关信息来表达强度较弱的事物的陈述。人们隐藏信息是因为考虑到一些隐私问题,尊重,或避免一些直接的表达,以便说话者倾向于掩盖说话者不愿意或不能直说的事情(George,2000)。人们应该使用模糊的语言,以增加交流的灵活性,并有助于使他人快乐和放松。

在《老友记》中,也有相似的交际,Rachel: Thanks for dinner. Joey: I thought you paid. (Rachel does not answer and seems puzzled) Ha, guess we wont be going back there! (Episode 3, season 10).瑞秋以为乔伊付了他们的晚餐费,但从乔伊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为晚餐买单。不过乔伊并没有直说他没有买单,而是建议他们最好永远不要再去餐厅,作为掩盖的回答。在此乔伊通过一个间接的言论行为来隐藏了信息。

(三)反讽

讽刺是在人们复杂的日常交流中都有的聪明而机智的表达。芭贝(1995)曾指出,“讽刺的定义是反对一个表面(友好的)潜在的(不愉快的)解读。”托马斯(1995)认为讽刺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一种动机,人们用它来增强话语的力量,从而有效地贯彻自己的观点。里奇(1983)提出人们使用讽刺的目的是避免直接批评的不真诚不礼貌的方式。因此,使用讽刺可以间接地表达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同时避免了不礼貌。

比如在《老友记》中,Monica: And listen to this... (shakes her body so the shells tingle) Chandler: What dya know... Its a treat for the eyes and the ears. (Episode 1, season 10)莫妮卡用头发做了很多贝类,她非常喜欢她的头发,钱德勒不想破坏她的开心,表达为“这是对眼睛和耳朵的一种享受。”这字面意思是在赞美她,但实际上用了一种讽刺手法,表达不喜欢的含义。

五、结语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常用的语言现象,它需要言者使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含蓄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的想法。本研究以美国电视剧《老友记》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框架下间接言语行为的识别和动机分别有哪些。首先,本研究结合理论来源和发展,对间接行为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其次,以《老友记》中的真实交际为例,主要从其句式构造与使用功能的错配、字面含义与真实语用的错配这两个方面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解析。同时,本研究在文本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三种动机,包括礼貌、隐藏、讽刺。最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语料的选取不足,研究数据的分析具有主观性,并不完全准确。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性,即研究意义,联系具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在不同的文化下研究间接言语行为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促使人们举止得体,沟通顺利。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2th E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Brown, P., & Levvinson. S.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56-310.

[3]Danial, E.C. Indirectness in Legal Speech Acts: An Argument against the Out of Ritual  Hypothesi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27-439.

[4]George, Y. Pragmatics. (3th 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5]Maurice Black (Ed.)What Is a Speech Act?[J]. Philosophy in America,1965:221-239

[6]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Searle, J. 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8]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9]胡壯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13.

[1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房淑琳,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老友记
B站下线《老友记》侵权内容
《老友记》重聚篇再次推迟
《老友记》特别重聚篇 推迟上线
专为华纳流媒体平台定制 《老友记》重聚特别篇筹备进行时
美剧《老友记》复活?难度不小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