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逻辑理路的优化刍探

2023-05-30 10:48张渡承董前程
成才之路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价值

张渡承 董前程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现实性展开。《决议》中实践的要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不断确证自身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力量性与此岸性,使人复归人民的主体地位的过程;必然的要义是指中国共产党既是历史实践产生的必然性的载体,又是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必然的主体。《决议》中的这两个要义在底气来源和教育使命两方面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叙述逻辑。从价值维度看,要将二者融入阐释思政课教学的方式中,解决难与易,也就是深度与直观的矛盾。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2-002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 2022-36)、海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hnjg2021 ZD-24)、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Qhys2022-231)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共产党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与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开启之际向全中国和世界做出的庄严宣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好、继承好、发扬好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决议》中的实践与必然这两点要义,从阐释方式这个维度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上好思政课带来重要的启示,学习好就是要求充分领会掌握《决议》的深刻内涵,继承好就是要将内涵化为对待思政课的价值尺度,发扬好就是要将内涵的意蕴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方法之中。

一、《决议》中实践与必然的要义

历史不断地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丰富着自身,是既包含静态又包含动态的集合体。静态是指过往至现在的实践活动,动态是指历史发展指向未来的必然性。第三次历史《决议》的叙事在本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不断展开,是理论上的方法付诸现实历史的实践成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和要求全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去科学地纵观事物发源、发展及未来走势的全过程。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这样的视角才能对《决议》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深刻性的理解,认识到实践和必然这两个贯穿于《决议》全文的关键要义。

1.历史实践

贯穿于《决议》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改变中国社会,并在此过程中改变自身达成双向改变的一系列历史与现实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进程中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也证明了自己无处不在,其不是只在思辨中呼吁民主和自由,而是在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也就是继承并完成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为现实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社会主义的自由和民主。中国共产党以现实的实践活动,让人真正地认知并回归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作为人民而存在;而要保持人作为人民而存在,则还需要中国共产党引导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实的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性的实践中探寻未来前行的路径,不断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生成人能够作为人民主体的现实的可能性,并继续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社会主义新历史的进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去实现终极的人的自由和解放。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中国共产党在现实的与历史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能”和“行”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思维的现实性已经被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所确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性路径在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不断地生成与再生成并最终丰富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理论之于现实并再从现实中生成进而实现思维现实化的事实。力量的现实性被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无可比拟的组织能力所证明,世界上也只有中国才能在面对如此广阔的国土面积、庞大的人口规模、极快的传播速度等多重困难因素下,仍然能有效地应对好新冠疫情并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说明现实性的力量在守卫人民安全的实践之中回归于人本身。思维的此岸性被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在投入于服务人民的实践活动中所证明,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思维在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抽象成概念的形式,并将概念的抽象置于现实中的人的本体之中。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仅仅停留在头脑中的思辨活动与理念,而是处在现实中国作为无数历史创造者的中国人民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活动之中。

2.历史必然

必然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和未来趋势,《决议》中的必然要义承载的主体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前进方向,既包含历史过去的现存未来实现形式,又包含现存历史的未来趋势,前者指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历史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影响,后者指的是现在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对于中国未来路径的影响。中国历史自近代以来,涌现了无数致力于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与危亡之中的仁人志士,他们在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期构造与他们理想相一致的中国历史的未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为在历史的现实中所能遇见的既定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并不能直接认识到真正的历史必然性,直接选择站在正确的一方前行;他们只能在经历过处于历史进程中的实践检验之后,承受失败的必然。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浪费,一次次探索与失敗带来的实践经验会激励更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为实现观念中的未来而努力,进而找到实现历史过去的现存未来的必然路径。之后,随着在历史中成功与失败不断交织,趋于未来的必然性路径也处在不断地生成与演进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的革命历史彻底翻篇的关键因素便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广大中国人民的代表,是历史的必然,承载的是当时中国历史未来的实现形式。

一是需要从事物发展进程中去把握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需要注意到实践的发源与发展过程。《决议》对百年历史的叙述按照时间顺序以及时代背景做出明确划分的原因可以从既定历史时期的任务来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完成好时代赋予的任务决定了下一个历史时期发展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只有坚定地全面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站在新的历史阶段向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奋进,保证继续行走在蕴含着历史必然的未来形式的实现路径之上。并且,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也有其必然性,同样也是先因后果,因果相连,一段时期也有一段时期的任务。二是需要从关键事件与时间点去认识历史的必然。百年的奋斗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地起着一定的历史作用。然而,有一些却是能作为关键时间点串联好历史的时间主线。《决议》将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总体性叙述,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引子连接历史时期的节点,使得必然以一种历史的整体性展现在《决议》之中,既不夸大关键事件作用而走向历史决定论,又不能失去对其正确的认知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二、通过实践和必然理解高校思政课程的阐释方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换言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思政课这个手段,在思政课上下功夫,理解好思政课需要传达传递的内容。实践和必然作为贯穿于《决议》全文的要义,将其置于思政课的价值维度后会产生新的理解方式和阐释方式。而承载此辩证的融入方式的前提是对价值维度有一个相对简单的界定,明确论证两个要义对于价值的理解。难与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以此作为界定的标准付诸价值维度的理解之中,产生的是对思政课程中价值体系的一对矛盾,即有深度与好理解。价值維度中,好理解和有深度这两个矛盾贯穿于思政课程的始终,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在不同阶段的授课只存在偏重问题,不存在只需取其一方而舍弃另一方的问题,所以授课内容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处理好有深度与好理解这两种矛盾。有深度和好理解既是课程中矛盾的对立两方面,也是统一的两方面。矛盾在于有深度就会导致课程难懂难理解,好理解就会导致课程容易无深度。而将实践与必然两个要义置于有深度和好理解之中,处理好这两方面的矛盾,用相对简单的表达方式并不影响承载较为深刻的道理,而较为深刻的道理也可以用与不同阶段相适应的理解方式作为传递理解的一种手段,用较为浅显的语言去讲好深刻的道理。

1.课程的价值深度探析

有深度,体现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面对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效果上达到相应阶段要求的理论深度。所以,在这一部分中,所做的假定在面对一定的受教育者群体时,将好理解作为常量,置重心于有深度之上,并以实践与必然两个要义作为理解思政课有深度的“钥匙”,以《决议》为例证,去探讨思政课要做到有深度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授课内容,从而让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程有更宏观的把握。有深度需要重视加强学生对《决议》中历史实践的把握,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改变。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历史必然的理解,让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和认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和必要性。

首先,从《决议》中历史实践的视角出发拓展课程的理论深度,这里强调的是实践和实践本身所蕴含的动因。也就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怎么做,获得了什么成就和以后要做什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寓之于实践,是要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或是面对不同历史任务的情况下,讲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动因、方式、成果;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带给现实世界变革的指向是现实中的人所能得到的真真切切的物质利益与需求的满足;还要在其背后看到中国共产党所坚持使用改变世界的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理论之于现实世界的应用。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旗、要抗美援朝、要改革开放?思政教育工作者回答这一问题要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为人民创造的切实的物质利益成果,从这个角度说清楚前因后果;再以脱贫攻坚为例,为什么扶贫路上不能落下每一个人?答案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现实中的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关注,源自于马克思对现实中的人的关怀,被中国共产党所继承并在现实中践行。其次,从《决议》的必然因素的视角出发,就是要讲清楚讲明白实践中所包含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并尝试结合好贯穿百年实践历史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实践的视角有所区分,前者涉及更多的是革命推进的物质动因,所能带来现实世界的改变以及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物质现实利益。后者则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去挖掘中国共产党自身使命的必然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本身蕴含的必然性落脚在现实世界实践后所产生的最终价值取向是什么。既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权益而奋斗,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行,又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努力,并最终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决议》里中国共产党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必然发生的结果。从必然与实践的视角拓展思政课程的深度,以《决议》为例,就是要以现实的物质上的改变、对人作为个体和作为总体的人民的关切、初心使命和精神谱系这三点,讲明白《决议》内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的背后之因和推动力量。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是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现实本质的再认识再认知,引导他们从表象看到本质;二是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运用方式的学习,锻炼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直观程度探析

好理解与有深度类似,在这里以课程理论的深度为常量,将重心置于思政课程理解的容易与否之上。《决议》中实践与必然的要义既可以从抽象的客观的方面理解,又可以从具象的直观的方面理解;前者涉及对于理论深度的探索,意在从长时间的历史脉络中剥离出核心的要素作为其根本的整体的主线,对革命历史实践的总体性予以把握;后者则从现实中的人出发,把直观形式的具体实践与实在的人的生活结合起来,以好理解为手段,以传达理论深度为目的,进而达到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效果。所以说,在好理解的问题上,实践和必然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课程的价值维度上,要重视通过中国共产党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改变来说理明理。

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要求是将课程做到好理解的基础。从让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决议》内涵、思政课程目的来看,素质要求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知识储备,将辩证法置于自身对课程的认识上,将辩证法贯穿于课程的始终,使学生对待课程的认识保持在科学的基点之上。知识储备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我教育特别是“四史”教育的学习,并加强对《决议》的历史实践和必然要义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为优化思政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一个更好呈现教育内容的前提。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实践和必然是怎样作用于理解层面的。一如前文所述,对于好理解来说,需要重视课程中直观内容的运用并要使现实的直观连接于人,也就是学生的直观,使其能更清晰地理解所学内容。以《决议》作为授课内容为例,其实质是要讲好《决议》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带给人们现实中生活的改变,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清晰地看到现有的所能够享受的一切都与《决议》中的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密切相连。这样,能使直观展现的史实以现实的直观呈现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之中,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结语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决议》的明线是历史实践进程,暗线是历史必然性,其历史意义与内涵千千万万,但最终最关键的落脚点应在中国共产党以勇者无畏的魄力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人类实践活动上。也只有落脚于现实的实践,才能比任何事物都更具有说服力;也只有关注到历史的必然,才知道未来的必然。所以,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决议》中的实践与必然这两个要义,并将其融入对于课程价值维度的理解与自身的辨证思维逻辑的建构之中。以此,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活動,连接好中国共产党过去与现在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中国未来只会也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带领着中国人民继续向着社会主义社会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前行的必然之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

Explor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the Resolutionofthe CentralCommittee ofthe CommunistPartyofChinaonthe MajorAchievements andHistoricalExperience ofthe Partvoverthe PastCentury

Zhang Ducheng, Dong Qiancheng

(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China)

Abstract: The Resolu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vover the Past Century is a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ethodology. The essence of practice in the Resolu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CPC has continuously confirmed the truth, reality, strength and shore of its own thinking in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and practical practice, and restored people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people; the essence of necessity means that the CPC is both the carrier of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the subject of constantly creating new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in practice. The two main points in the Resolution affect the narrative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terms of the source of confi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two into the way of interpre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fficulty and ease, that is, depth and intuition.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heorycourse;historicalpractice;value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