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倾听者,而非吹着哨音的“陪跑员”

2023-05-30 10:48陈璠白薇
教育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任正非鱼缸普通人

陈璠 白薇

父母认真监督孩子写作业,孩子却有意拖拖拉拉;父母包办一切家务,孩子上大学后无法独自生活;孩子毕业后认为没有工作适合自己,在家里“啃老”……从新闻或身边人的讨论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些现象,令人唏嘘,也发人深省。父母的养育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孩子的活力,孩子或得过且过,或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在“差不多就行”的怪圈中打转,在父母的“完美标准”中逐渐迷失方向。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作“鱼缸法则”,小鱼长期养在鱼缸里,尺寸一直没有变化,直到有一天鱼缸被打破,小鱼被放到了池塘,仅仅过了两个月,小鱼的体型就变大了。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只有打破“鱼缸”,孩子才能真正成长。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学会放手,是每一位父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采访了河北省妇联执委、河北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白薇老师家庭教育公益讲师团团长白薇,尝试从真实案例中找到转变家长“紧抓不放”教育理念的方式,提供释放成长空间的有效渠道。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拥有“完美小孩”,也希望孩子拥有“完美人生”,但发现这些“完美愿望”很难实现。于是,有些家长竭尽全力,加入孩子人生的赛道,成为一个辛苦的陪跑员,却失望地看到,被努力托举的孩子不仅没有全力奔跑,还放缓了脚步,甚至想要停下来。如此疲惫沉重的亲子关系,只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束缚。我希望家长了解,在人生这条路上,家长不应该是吹着刺耳哨音的陪跑员,而应该是有着温暖怀抱的保障员。

警惕以爱为名的操纵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曾说,当人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一些古怪又不幸的事情就会发生。他们开始赋予自己新的职责,去扮演父母的角色,而忘了自己是个人。“像神一样永远庇护孩子,让他万事如意”是部分父母的美好愿望,但这个心愿不可能实现,而且这种想法已经逾越了为人父母的界限。

帮助应在“必要”的范围内。“东方神童”魏永康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完美人生”背后,是其母亲无微不至的爱。然而20岁时,魏永康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被学校劝退,其母亲这才意识到,过度的“爱”会演化为“害”。

魏永康妈妈的行为其实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缩影,他们大多被强烈的爱冲昏头脑,不知不觉间大包大揽孩子的一切,所提供的帮助远远超出了“必要”的界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父母应把握好帮助的“度”。当我的孩子遇到问题时,我通常会做一个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也会适当分享一些类似的事情,作为参考和建议。我常常说:“这件事确实有点糟糕,你很难过对吗?”“换了我也会这样”……倾听与沟通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舒缓情绪,还为孩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用普通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我尽力了。”家长:“还不够。”孩子:“我跑不动了。”家长:“你要争冠军。”部分家长总是督促孩子“更好、更快、更强”,殊不知不可企及的目标给孩子增加了过多的压力,成为孩子自卑自弃的缘由;过度的干涉与控制,更是孩子反抗的导火索。

以极端的弑母案件为例,罪犯的母亲几乎都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她们用凌厉的目光铺成索道,强迫孩子走上预设的人生巅峰。在扭曲的爱之下,“亲人”也可能变为“仇人”。

清华大学教授刘瑜在《你的孩子将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中写道:孩子成为普通人,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根本轮不到父母说允许或不允许,它是一件命中注定、势不可挡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孩子在成为普通人的路上,有保障一点、有尊严一点、有成就感一点。

我希望被焦虑裹挟的父母用普通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也许会发现孩子做得已经“足够多”了。当父母对孩子做得“足够多”表示认可和赞许,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激励,自信心会受到激发,有助于推动“差不多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几乎每一年的高考,我们都会看到或感动或惋惜的故事:某考生忘带准考证,交警驾车帮助火速取回;某考生考试迟到,跪求无效,被拒于考点门外。我还亲眼见到过一个妈妈在考点门口为孩子削铅笔,开考在即,两个人都急得哆嗦,妈妈的手被削破了,血和铅笔屑一起落在地上……在同情之外,我不禁质疑:参加高考的孩子不应该提前一天把准考证和考试用品准备好吗?与其迟到了痛哭哀求,为什么不上好闹钟估算好路程时间呢?拿着染了血的铅笔走进考场心里不会自责歉疚吗?

有家长认为和孩子谈“责任”二字过于沉重,孩子难以理解,这恰恰会为“失责”埋下种子,导致孩子未来付出较大的代价。还有一些家长的口头禅是“给我……”,比如“給我好好写作业”“给我快点”“太给我丢脸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内驱力,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长,从而做事消极懈怠。

责任并不是空泛的概念,最通俗的解读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人父母,不能将孩子养在“温室”中,而应重视责任教育,帮助孩子理解责任的涵义。

第一,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业负责。父母通过引导孩子了解学习的重要价值,增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一位作家在写给儿子的信里解读用功读书的原因:“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第二,让孩子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父母通过适当透露一些家庭压力,提升孩子的整体责任意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正非的童年十分贫寒。高考前三个月,任正非妈妈经常在早上塞给任正非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并告知他,玉米饼是父母与弟妹节省出来的。怀揣着让家人幸福生活的愿望,任正非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竭尽全力。

做好自己是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前提。孩子只有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才会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收获真正的幸福和尊严。

家长要做最好的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种表现形式,我很推崇其中一种——一起积极地不断进步。哈佛大学有一项关于“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的分析研究,研究者列出了16项关于家庭的因素,然后逐一分析,得出结论:除了遗传因素,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的是父母的行为,也就是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宿管阿姨原梦园,连续3年旁听上海交通大学专业课程,抱着陪伴的心态,和儿子一同踏上考研之路,最终母子二人考上同一届研究生。再如,49岁的朱腾强为和学法律的女儿有更多共同话题,经过8个月的自学,通过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考”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与其牢牢监视孩子,父母不如以身作则,和孩子共同成长。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即使没有刻意完成亲子共读任务,孩子也会被书香熏陶,爱上阅读;如果父母喜欢运动,即使没有刻意拉着孩子长跑,昂扬向上的状态也会感染孩子,让孩子充满活力……

我希望父母在微信里的称呼不再是“贝贝妈妈”“小乖爸爸”,而是改回属于自己的名字。当父母成为最好的自己,不仅能引领孩子成长,还会获得孩子更多的尊重与爱。

爱子是一种本能,放手是一种理性。但愿每一位父母,面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不再实施冰冷、沉重、焦虑的监视,而是投以满含尊重与鼓励的凝视。在自由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拥有被祝福的人生,会拥有从容坚定的脚步,会拥有温和强大的心灵。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回头,身后都有父母最深情的目光,充满期待、充满爱。

猜你喜欢
任正非鱼缸普通人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Ren Zhengfei in My Memory
鱼缸里的杀手
鱼缸水
苦难英雄任正非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焦点任正非
家里的小鱼缸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