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艺术美学特征研究

2023-05-30 12:09卢柏樵黄亚茹孙绍轶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美学特征浪漫主义

卢柏樵 黄亚茹 孙绍轶

摘要:汉画像石艺术是斧凿雕琢的石刻艺术,也是两汉宝贵的精神财富。画像石是在儒道合一的思想下产生的,受到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和谶纬观念的影响,很好地将儒家的宏阔开朗与道家开张恣肆的境界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道家对长生不朽、羽化升仙的追求,影响着秦汉人民追求抵达灵魂不朽的彼岸世界,生命意识的觉醒催生了汉代人民对生死的思考,如何延续生命、消除死亡带给人的恐惧成为汉代画像石的重要命题。同时,“孝”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孝道理论在两汉时期发展成熟,汉代统治阶级推行“孝治天下”的思想,“孝”由此成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这种思想进一步影响了画像石的图像内容构成。除此之外,汉画像石也是艺术界的一座不朽丰碑,其美学特征体现在纪实与想象的统一、空间透视方法、图录式构图、流动如生的雕刻方法等方面。这些特色使其在艺术形式上充满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开张恣肆的时代精神。文章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灵活巧妙的空间建构、颇具巧思的画面组织方式、精炼娴熟的线刻风格四个方面研究和解读汉画像石这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并感受其鲜明的美学特征,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丰富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汉画像石;美学特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空间建构;线刻风格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辽宁省教育厅面上项目“文化复兴视域下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汉代画像石为例”成果,项目编号:LJKMR20221383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楚汉浪漫主义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画像石艺术直接借用了很多以《山海经》和《楚辞》为代表的楚国原始神话模式思维,画像石展现的人兽并存的现实世界、神仙世界以及神话形象就是楚地风俗的产物。汉画像石受厚葬风俗的推动、孝悌观念的催化、通俗信仰的规范以及楚地风俗的影响,内容庞杂、审美多元、感情丰富,是考察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史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诗,被许多史学家称为“汉代的百科全书”。

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传统的源头分别是《诗经》和《离骚》。《诗经》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立足社会现实,描摹真实生活的风俗画卷,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强调直接表达内心感受,用瑰丽丰富的想象和奇特豪放的夸张手法来塑造想象,重在抒发对理想世界热烈追求的情怀。高尔基曾说:“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1]这表明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善于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长,从而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汉代文学的一大成就《史记》,一方面秉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理念,如实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创作者司马迁很难完全消除个人情感,从完全中立的角度叙述事件,不可避免地在人物传记部分对人物的叙述和评价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汉代另一伟大成就画像石则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以画面的形式呈现了汉代人民的社会现实、思想理念以及审美取向。画像石多神话内容,神话故事体现了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是古人依托现实世界,基于自身认知,对种种自然现象作出的违背科学的阐释,同时它还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根据经验总结而产生的智慧结晶,是一种不自知的对生活的浪漫化阐释[2]。

汉代画像石用现实主义手法,全面再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又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汉代人民的生命信仰和理想追求。受这一观念的影响,一方面,画像石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汉代社会面貌,映照着一个时代的辉煌;另一方面,刻画画像石的匠人们不拘泥于对社会生活的单纯再现,还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了夸张、变形等艺术化的处理,使画像石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在画像石中,两只鸟交颈、两条龙相互缠绕、两兽共用一头、云鸟同体、人身鸟翼等形象比比皆是,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意境之美。两汉人民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端坐龙虎座的西王母,常与西王母相伴出现的东王公,玉兔、羽人、蟾蜍、九尾狐、仙草等共存的神仙世界,反映出他们对神的崇拜以及对人类所不具备能力的向往和憧憬。

虽然画像石中有很多图画内容荒诞不经,非常迷信,但其体现的不再是请求神灵来支配人间、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人要升仙参与神仙世界,到天上分享作为神的快乐。汉代人民不再依赖神,而是渴望自己变成神,实现永生的愿望,此时的神仙不再具有交感巫术的实用功能,而是表达人们意志的载体。综上所述,画像石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汉代社会经济富足、豪迈奔放的时代风格,展现了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体现了汉代人民的丰富思想内涵。

画像石是汉代艺术的典型代表,而且是少有的自下而上、从平民影响至宫廷的民间美术。由于画像石扎根民间的特点,其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现实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素材的加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画像石中世界的构建是汉代人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模仿,这就造成了依托现实的二次加工成为他们竭力表现的目标。二是对往生世界的构建着重想象。汉代人认为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总要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住所,墓室建构者将墓室作为对往生世界展开想象创作的画板,民间生活、天界、仙境,人们能见及不能见的景象都囊括其中,墓室被设计为一个包罗万象的象征性宇宙。

高尔基将浪漫主义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别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画像石就体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它在内容上呈现出对往生世界人神共存、世间万物和而不同的美好想象,充满对生命的乐观与憧憬,在画像石中看不到对未知死亡的恐惧,只有对生命的赞颂和对未来幸福的渴望。画像石在维持祭祀性艺术本质功能、尊重社会礼制和习俗的基础上,表现出人们对战胜死亡的渴望,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正是画像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础。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使画像石呈现出内容丰富的特点。画像石顶层端坐西王母,下一层呈现瑞兽、仙人共存的神仙世界,其余层次分别表现历史故事、平民生活、车马出行等现实主义题材的人间生活,内容丰富翔实。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道:“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3]从神仙世界到现实世界、从天上到地下、从帝王群像到历史故事、从上层社会到底层生活、从饮食起居到祭祀宴乐等交织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百物交错、精神饱满、富有活力的画像石世界。画像石在未经时间洗礼之前,拥有鲜艳的色彩,画面情感充沛、内容精彩纷呈,画像石还详细记录了大量耕作、冶铁、屠宰、纺织、庖厨、酿酒等日常劳动过程,展现汉代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之余,体现了汉代人民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2 灵活巧妙的空间建构

中国画的视觉方式是等角透视法,画像石作为汉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画面构成上也体现了等角透视的特征。等角透视法试图在画中用许多平行线表现出一个无限的空间,在部分画像石,如车马出行图、讲经图、舞乐百戏图等中,多采用“正面—等角透视法”,通过此种构图方法,倾向于为那些在某一背景下发生的活动规定一个相应的构架。图形既可以正立面一字摆开,又可以沿着观看者的视线垂直摆开[4],这种架构最适合表现庆典或者某种仪式中的行列等,平凡而又安静。画像石中的建筑如亭台楼阁也都是平面的展现,缺乏立体感和真实感,只能表示静止的状态,不能表示位置关系。

此外,画像石中还存在运用“斜面—等角透视法”创造的空间,因为具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其构图具有强烈的动感。画像石中西王母身旁侧立的侍从具有一定程度的立体感。创作者通过重心的转移,使原来的正面形象变成了侧面形象,西王母以正面示人且居于中间位置,成为画面和视觉的中心,身旁侧立的侍从成为画面的陪体,这种画面构成被称为偶像式构图,可以说技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构图。

3 颇具巧思的画面组织方式

图文互译是画像石画面构成的显著特点。虽然画像石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图像历史,但画像石主题的确定、内容的解读以及图像的传播均需要借助于榜题的释义,现今发掘的画像石中很大一部分有榜题,为画像石研究者具体分析画面内容、诠释汉代历史、宏观对比不同地区的画像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层次分明是画像石画面组织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画像石的构图艺术可以认为是对画面叙事的再挖掘,其形式丰富,能很好地展现所要讲述的故事情节。杨絮飞在《汉画像石造型艺术》中将画像石构成法则分为单块多幅画面和单块单幅画面来讨论。就画面组织的形式来说,单块多幅画面的画像石在对画面内容进行区分时注重形式,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画面组织方式。

符号化组织方式是画像石的显要特征。从视觉审美角度来说,画像石是一种视觉艺术,其造型古拙质朴,线条简洁明快,由于画像石本身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依托现实世界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符号宇宙。从符号象征论的观点看画像石,画像石的图像世界都依靠图像、装饰和各种符号来进行象征性表现。其一,画像石中的神仙世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构图方式,西王母的形象构成就是典型的例子,西王母居中而坐,端坐龙虎座,头顶戴胜,身披云肩,身旁还常配玉兔捣药,研究者们正是通过这些典型的特点降低了西王母的身份认定难度。历史故事《孔子见老子》中,孔子和老子见面时,中间站着一个推着类似车轮玩具的神童项橐,神童项橐也成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的一个典型符号。其二,符号化的图像具有固定化、模式化的隐喻意义。比如凤凰在画像石中是一个理想的儒者形象,凤凰与形象极似的神鸟的区别在于前者喜仕,后者喜隐[5]。其内容体现出浓烈的政治色彩的同时,更起到宣扬人伦、教化社会的教育作用。

4 精炼娴熟的线刻风格

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周的石刻装饰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雕刻技法是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技法。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6]运用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本特色。线条刻入石面,长久保存下来,线条中注入了思想观念与艺术感受,有极强的生命力。

由于地理条件不同、经济状况各异,画像石各分布区的线刻风格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画师和工匠注意到线条的功能,运用不同的雕刻方法刻画出多种性质、多种形状的线条,或细劲,或粗放,或舒朗,或繁密,共同形成了刚扬凝重、虚实含蓄、流畅洒脱的线条,充分展现出线条的魅力。比如山东嘉祥地区,技法成熟,题材多为礼教,多采用减地平面线刻法,雕刻精细,线条洒脱挺劲、精炼概括;山东沂南地区则多采用剔地平面线刻法,线条雕刻得极为细腻,图像密集,图像外面积较小;陕北地区如绥德,画像石题材多为田园牧歌式的生产劳动,主要运用深剔地平面线刻法,呈现出强烈的剪影效果[7]。画像石中的线条不再是单纯的线条,而是摆脱了图案的束缚,展现了独立审美价值,形成了极其生动的线性风格。

画像石还有强韵律感与强造型感的线性特征。汪明强谈道:“以线条为造型的骨干,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表现方式……并在汉画中得到充分体现,汉画线条种类和形式非常丰富,表现力也极强。”[8]这一观点证明了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画像石的鲜明特點。

5 结语

汉画像石内容丰富,涵盖了汉代生活的不同侧面,形象生动地记录了汉代人民对宇宙、时空、生死的理解,为人们从画面了解汉代美术、书法、农学、建筑、冶金、天文、舞蹈等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帮助。汉代画像石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留给后人的是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絮飞.汉画像石造型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3-148.

[2] 马乐.汉画像石对当代木刻艺术创作影响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85-86.

[4] 石炯.构图与透视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J].新美术,2005(1):43-52.

[5] 陈向峰.南阳汉画像石“符号化”图像艺术的主体性研究及人本设计理念启示[D].重庆:重庆大学,2011.

[6]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8-49.

[7] 黄雅峰.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42-143.

[8] 汪明强.汉画的造型及启示[J].文艺研究,2006(10):154-155.

作者简介:卢柏樵(1981—),女,辽宁铁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后期、动画创作。

黄亚茹(200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动画项目研发。

孙绍轶(1980—),男,辽宁鞍山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文化创意、动画创作。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美学特征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