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

2023-05-30 21:33李昕
今古文创 2023年1期

李昕

【摘要】 中国古诗英译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本文选取《许渊冲译杜甫诗选》为研究对象,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视角分析许渊冲对于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选择,为翻译初学者尝试诗歌翻译提供思路。

【关键词】生态翻译;三维转换;杜甫诗歌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1-009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1.029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于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做好诗歌翻译是促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诗歌翻译的难度颇大,诗歌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文学色彩都给翻译增加了许多难度,也给译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试从生态翻译三维转换的视角,剖析《许渊冲译杜甫诗选》选例中使用的策略和方法,为翻译初学者尝试诗歌翻译提供思路。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21世纪初,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生态学理论。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显得描述和解释。[1]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从生态翻译的视角对《许渊冲译杜甫诗选》中的例子进行分析,有利于打破传统双语转换的固化思维,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多个维度考虑,将翻译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对考虑译者对译文进行的适应性选择。

二、诗歌翻译难点

中国古诗的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中的难点,其难点主要是由诗歌本身的特点产生的。首先,中国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对仗工整,这就要求翻译也尽量要做到语言简洁以及对仗工整。其次,中国古诗中多用修辞,如比喻、双关、用典、借代等来表达语意,使诗歌具有含蓄美和朦胧美,译者在处理这些修辞方法时需要进行多个维度的考虑,选择出最适合的文本。再次,中国古诗具有音韵美,在古代最初诗歌是配乐歌唱的。如绝句和律诗字数一定,句数一定,平仄有固定格式原则上要押韵。最后,诗歌通过意境描写表达感情。中国古诗中常有对于景色的描写,对于景色的描写并不单纯是对外在的刻画,而是融合了诗人的情感境遇后对于景色的主观体会,当中蕴含着其独特的气质与个性。因此在古诗中往往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译者在翻译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三、生态学翻译视角下《许渊冲译杜甫诗选》翻译

例析

本文选择《许渊冲译杜甫诗选》作为研究对象,许渊冲在古诗英译反面形成了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不遗余力地将中国的古诗词译成韵文,以期更接近原诗意境,实现中华文化真正地“走出去”。[3]

(一)语言维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找那个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源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尽量将原文的一些特殊句式体现出来。[2]在词的选择,和句的构建上既要考虑到原文的特点,又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适应性选择。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The mansions burst with wine and meat,

the poor die frozen on the street.[4]

本句节选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本句意为:富人的家中飘出酒肉的香气,而穷人挨冻挨饿死在路边。表现的是富人与穷人生活之间的天差地别,表现的是一种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象。原文是中国古诗的五言诗,采用了借代、对比、对仗、互文的手法,对仗整齐,前后的对比具有非常突出的语言效果。在句式上,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这种整齐的语言句式所带来的语言效果,在译文中保留了这一特点。原文为五言诗,前后对仗整齐,译文前后句也均为七个词,前后保持词数一致;在选词上,由于原文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朱门”代指富人,而“冻死骨”代指穷人。译文中对于这两处借代,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朱门”在文中指的是大户人家的住处,这里译者选用了对等词“mansion”与之对应。而对于后半句的“冻死骨”,由于译者考虑到保留诗歌前后对仗的语言特点,将名词“冻死骨”转化为了动词加地点状语“die frozen on the street”。且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将代指的“穷人”作为主语添加了上去。这样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在诗歌格式上贴合原文,并且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不仅如此,译者也充分考虑到了诗歌押韵的这一特点,用“meat”和“street”两词押尾韵,将这一特点体现出来。

例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ould I get mansions covering ten thousand miles,

Id house all scholars poor and make them beam with smiles.[4]

本句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意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能让天下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开颜欢笑呢。在句式上,本句中的“安”在中文中有“如何”的意思,表示假设。因此为与原文在意义上保持一致,译者此处采用了虚拟语气来处理本句。在选词上,译者并没有选择直译“千万间”而是选择了“covering ten thousand miles”这种等效转换的译法。如果单纯考虑双语转换,译者完全可以直译为“with ten thousand rooms”。这里译者选择前者是有语言维度上的考量,原文中“间”和“颜”押韵,为了使译文也具有这一语言特点,译者没有选择单纯的直译,而是选择了前者译法使“miles”与后半句中的“smiles”押尾韵,让外国读者也能体会到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原文中的“天下”一词,看似普通,其实之中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理念,天像一个倒扣的大碗,地上的一切都是其囊中之物。因此中国古代人非常喜爱使用“天下”一词,如“天下太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说法。然而目的语读者并没有这一文化背景,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译者模糊了这一词汇,将其译为“all”,不改变句子的意思,也更为读者所接受。“寒士”一词也颇具中国风味,指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也可以扩大解释为贫穷的老百姓。此处译者选择了直译为“scholars poor”,并没有用其扩大解释的含义。由于前文的铺垫,目的语读者已经获得了杜甫也是天下寒士中的一员的信息,这样翻译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到杜甫面对自己的苦境,却推己及人心中想到天下寒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天下寒士惺惺相惜之情。通过译者巧妙地翻译,不仅在语言上符合原文本的特征,并且也在目的语读者心中将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塑造了出来。

(二)文化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从文化维视角出发,译者需要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背景上、意识形态的差异。[2]这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避免目的语读者由于文化差异而难以理解或是误解原文内容,又要注意传递文化内涵,尤其是是在诗歌这样的特殊文本中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质。

例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We shall sail the way through Three Gorges in a day.

Going down to Xiangyang, well come up to Luoyang.[4]

本句选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句意为:快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再前往洛阳。本诗的大意为,作者杜甫在剑门关外收到了唐军收付黄河南北地区的消息,喜极而泣,迫不及待地想象返回家乡的情景。全诗行文流畅,句句中透着作者喜不自胜,渴望立刻能够返回家乡的急切心情。这种心情在全诗后两句,也就是本例中最为突出。本句中出现了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对仗工整,并且体现出作者想要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而这四个词都属于当时的地名,对于没有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目的语读者来说,有着理解的难度。对这前后句四个地名,译者同样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巴峡”和“巫峡”,作者将其模糊译为了“Three Gorges”。从文化维角度来看,“巴峡”和“巫峡”都是长江水系的峡谷名称,由于长江水系峡谷众多,即使是中文读者没有相关地理知识的背景,也只大概知道这是长江水系的两个峡谷名称,更何况是目的语读者。并且,从句意上看,作者想表达的也是快速的通过这四个回家的必经之处,体现出其归心似箭的心情。因此译者选择将其模糊处理为“Three Gorges”,这样对中国稍有了解的目的语读者能够大概了解其方位,也能感受到读者想要传达的那份心情。而对于“襄阳”和“洛阳”这两个地名,译者直接选择了直译,也就是音译这两个地名。因为中国的地名都是采取音译,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都能从句式,以及这个词的构成上看出这是两个地名,哪怕不知道其具体位置,但对于诗歌整体含义和情感的接收都是没有障碍的。并且后半句采取直译还有另一个优点,也就是从语言上采取直译“Xiangyang”和“Luoyang”能够直接押尾韵,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

例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Thrice the king visited him for the States gains and pains;

He served heart and soul the kingdom during two reigns.[4]

本句选自《蜀相》。本句意为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本句的背后有着历史典故,即刘备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十分熟悉,因此对于本句无需多加解释,但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还是非常陌生的。本句对于其背后的典故“三顾茅庐”进行了些微的补充阐释。由于中国读者拥有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即使没有主语和宾语,只说“三顾”也能立刻明白是谁去三次拜访谁。而译者考虑到目的语并没有这一背景,不进行增译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疑惑,因此增加了“the king”和“him”,让目的语读者对“三顾茅庐”这一典故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不会对诗歌的译文感到疑惑。“天下事”这一词又一次涉及到了“天下”,但这里的“天下”与上文中的“天下”含义上还是略有差异。上文中的“天下”有“所有的”的含义,而这里的“天下事”主要还是指刘备想要收复汉土,统一天下的宏图霸业,因此译者选择了“the States gains and pains”。并且用“pains and gains”体现出当时三分天下,战火纷飞,三个国家对于领土的争夺,并且也押了尾韵,体现中国诗歌的音韵美。“两朝开济老臣心”中“开济”一词用词巧妙,开指帮助刘备开创霸业,济指辅佐后主刘禅,但主要是要表现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由于如果要细细解释其中的含义,无法浓缩在诗的简短几句中表达,因此译者选择解释其大意,用“serve heart and soul”表现诸葛亮一代老臣的忠心耿耿。

(三)交际维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转换就要求译者,除了需完成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传递之外,还要格外主义交际层面上的转换,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已体现。[2]

例5: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A Tartar steed of famous breed

With bony frame runs at full speed.[4]

本句选自《房兵曹胡马》。本句意为“房兵曹这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本诗的前四句都是写马的外形,从马的外形特征上让读者感受到这是一匹宝马良驹。前半句虽还未涉及马的品相,但提到了这是一匹来自大宛的马,“大宛汗血骨共知”,就已经能让中国读者感受到这是一匹好马。但对于没有生活在中国,没有这样知识背景的目的语读者来说,若采取直译的方式,他们对于“大宛”一词并不会产生和中国读者一样的阅读感受,那么也就不能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若是,仍要保留“大宛”一词,那就需对其进行解释说明,那样需要的篇幅就长了许多,丧失了诗的精简凝练的语言特点。因此从多个维度考虑,译者选择将其译为“a steed of famous breed”,主要传达作者的交际意图,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同样的阅读体验,知道这匹马是一匹有着名贵血统的好马。接下来半句写马骨骼嶙峋,如刀锋般分明。这句话本要传达的交际意图与前半句是一样的,也就是体现这是一匹好马,但若采取直译也有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一匹瘦的骨骼分明的马怎么会是好马的样子呢?因此,从交际维角度来看,译者考虑到交际意图,对其进行了意译,选择了“bony frame runs at full speed”这样易于读者理解的翻译方式,让读者知道这种骨相正是千里马的骨相。

例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How oft in princely mansions did we meet!

As oft in lordly halls I heard you sing.[4]

本句选自《江南逢李龟年》。李龟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本句意为: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听到你的歌声。这里虽然出现了两个具体的地点,岐王李范和宠臣崔九的宅院。但作者杜甫其实只是以此为例,写出过去李龟年经常出入王公贵胄的住处,而杜甫也因其才华出众经常受到王公贵族的邀请,与此后的乱世沉沦中相逢的感慨做下铺垫。译者考虑到这里译者的实际意图,没有对原文进行直译。因为若采取直译,目的语读者并不了解岐王和崔九是王宫贵胄,也就无法传达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译者将其译为了“in princely mansions”和“in lordly halls”,便于目的语读者获取同样的阅读效果,而不产生疑惑或误解。

四、结语

诗歌翻译的语言特点,很难做到既保留其语言特点,保留文化特征,又能传达作者的实际意图。生态翻译学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去对翻译文本进行阐释和分析,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跳脱双语转换的束缚,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翻译,并选择最为合适的译文,使翻译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態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3]李力维.许渊冲英译杜甫诗选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10).

[4]许渊冲.许渊冲译杜甫诗选[M].北京:中译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