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浸入式”金融学专业建设研究

2023-05-30 22:08康艺之吴铁雄
大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金融学专业建设

康艺之 吴铁雄

[摘 要]近年来,广东白云学院通过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共商、共建、共享”模式,强调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型”培育,改善了只注重“结果型”的传统校企共建缺陷,通过明确“校企共建式”专业建设定位、形成“全程浸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打造“校企共育式”师资队伍、提升“产教融合式”专业办学条件、优化“校企共商式”管理评价体系、完善“校企共创式”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开创“校企共享式”专业服务社会模式等具体实践,在助推本校专业人才全程靶向培养的同时,也为其他专业建设开展人才培养校企共建、市场化改造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校企协同;浸入式;金融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1-0046-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日渐改善和网络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并以产业集群、金融渗透等各种方式,逐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金融专业化人才需求量的空前增长和对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更高要求。然而,金融学专业建设现状表明,除少部分金融专业院校构建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外,多数院校特别是综合类院校的金融学专业依然以理论和金融精算教育为主、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为辅。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整体呈现出专业分工不够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环节不够具体等问题,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且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希望为企业输送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进程,让大学生尽量缩短踏入社会进入单位适应岗位的时间和过程[1]。因此,结合新时代金融行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金融学专业已有的优势和基础,积极整合校企资源,探索金融学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模式,大力推进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合作办学,发挥学校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企业实践条件,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应用和以学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未来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一、校企协同“浸入式”金融学专业建设模式

广东白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国内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已经多年。近年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已成为学院创新发展主流。创新发展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2]。因此,学院金融学专业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需求,明确应用型金融学专业服务区域发展的建设定位,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引领,大力推进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多方合作共建“浸入式”专业模式的构建。

学院积极与行业领军企业展开合作,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技术积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设计了“全程浸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院确立了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及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为特色的金融学专业发展模式,专业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创新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科学研究等核心环节均由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实施和考核,实现了金融学专门人才的靶向培养,带动了学院其他专业开展校企共建、市场化改造,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

二、校企协同“浸入式”金融学专业建设实践

(一)明确“校企共建式”专业建设定位

按照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经验,为了更加灵活地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应用技术型大学要根据社会岗位需求方向、应用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制订科学的治理目标[3]。因此,为切实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学院建立了金融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顶层设计定期磋商機制,并定期在广东省内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地对社会行业、企业和应届毕业生展开调研,进行专业社会需求分析,最终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明确校企共建、区域化、应用型的专业建设定位,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4]。

第一,为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对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需求,切实掌握区域背景下应用型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新发展、新要求,切实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学院成立了金融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各项内容展开顶层设计和专门指导。金融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由多名金融类企业的高管、省内外高校的金融学领域专家与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师组成,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总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定期就本专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新发展、新动向、新课题,针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效推动了专业建设的设计和发展方向把控。

第二,定期在广东省内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地对社会行业、企业和应届毕业生展开调研,进行专业社会需求分析,积极了解广东及周边地区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历届毕业生情况以及现有专业的调整改造情况,特别要注意“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5]等的实施使金融学专业建设及人才需求产生的新动向,以实现专业调研制度化、常态化。

(二)形成“全程浸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是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制高点[6]。如何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消除高校现行人才培养的体系性障碍,是该类学校校企育人转型的关键所在[7]。因此,在校企定期磋商机制的支撑下,学院明确了积极与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等行业领军企业展开合作的办学方向,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技术积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现已形成“全程浸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专业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创新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科学研究等关键核心环节均由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实施和考核,实现了金融学专门人才的靶向培养,并形成了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20年,学院金融学专业与上海新高顿教育培训有限公司联合开设了CFA创新实验班,以培育业界精英为目标,提升了应用型金融专业育人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实现了金融人才差异化培养。

(三)打造“校企共育式”的师资队伍

学院金融学专业不断优化现有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兼职导师,建立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的师资培养联动机制,建设一支具有鲜明校企共建特色、适应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不断推动本专业的高水平建设。

第一,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人才,积极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现已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且发展趋势良好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并在专业师资引进、培养方面确立了人才引进规划和配套措施,形成了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的师资培养联动机制。教师团队中,全部教师均具有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一线工作、实践的经历,为展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和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金融学专业教师“双师能力”的培养。专业建设坚持“引进来”(引进“双师型”教师)和“走出去”(每年选派1~2名年轻教师到金融企业调研实践,以加强专业教师“双师能力”)相结合。同时,学院根据课程建设和论文指导需要,在银行、证券、保险、理财四个方向的合作企业中,筛选出行业专家充实师资队伍,为形成应用型金融学专业特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实现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建设目标。

(四)提升“产教融合式”专业办学条件

金融学专业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毕业论文设计等的建设与改革,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应用技术积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教材、综合训练项目、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等的建设,形成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教学体系,突出了金融学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特色;通过整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改善了教学条件,并形成了系列课程、论文、专著、教材成果。

(五)优化“校企共商式”管理评价体系

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成熟和完善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同时逐步形成了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实践能力强的“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质量标准—监控手段—反馈机制—调整措施这一良性循环的质量监控体系。

金融学专业结合学院有关毕业论文质量的文件要求,实行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即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课题来自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调研、选题、开题、撰写和论文答辩全过程中,均接受了企业导师和校内论文导师的联合指导。因此,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发现所在企业的实际问题,结合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对策,并在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进一步培养与锻炼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同时,为了提高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检验学生毕业论文水平,金融学专业实施了“学生抽签、企业现场、校企专家共同答辩”的毕业论文答辩制度。

(六)完善“校企共创式”学生创新创业模式

金融学专业通过引进企业资源和强化行业、企业导师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竞赛活动和创业活动;先后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金融建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攀登计划等多项省级以上赛事活动,并引导学生联合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共同举办模拟银行大赛、投资理财大赛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业素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指导学生获得了系列高水平奖项。由于金融学专业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毕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手快、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为学院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七)开创“校企共享式”专业服务社会模式

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须建立在提高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应用技术型大学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与企业的合作难以完成[8]。为促进双方可持续发展,金融学专业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服务社会,将科研技术和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生产力,先后为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等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咨询、调研和技术服务,形成了“社会服务型”的专业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金融学专业的社会声誉。金融学专业开展的对外服务内容包括为政府提供咨询报告、与企业共同开发金融量化分析系统软件、为企业提供量化分析建模等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课程等,对外服务的社会效果显著,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结语

学院通过校企协同“浸入式”金融学专业建设模式设计与实践,形成了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消除了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改善了培养人才模式单一、缺乏实践应用培养等问题,并改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学院构建了金融学专业教学企化改革资源平台,完成了与职业周期相吻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建设任务,为同类专业教学体系企化改革、工学结合提供了有效借鉴。未来一个时期,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大优质企业资源的筛选和引进,特别就核心课程、教材改造、协同教学、实验体系建设等专业建设重要环节与内容,与优质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加快推广应用已建成的专业建设模式、网络课程资源、社会化服务模式等,以提高专业的社会声誉和行业影响水平,最终实现开放共赢的局面。

[ 参 考 文 獻 ]

[1] 方荃,黄文涛.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商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21(6):14-17.

[2] 任艳,任勇,田宏伟.创新发展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工学院“凌志软件班”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9):103-104.

[3] 沈胜林.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治理:维度、特征及其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75-79.

[4] 付业勤,罗艳菊,张贝尔.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112-124.

[5] 陈映雄.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动力与发展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20,36(1):110-117.

[6] 朱琳.应用技术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18(19):108-109.

[7] 熊少巍.应用技术型大学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研究及创新[J].智库时代,2019(19):51-52.

[8] 邓建青.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8(3):10-11.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金融学专业建设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