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探析

2023-05-30 04:02李恩军
文化软实力 2023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运用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针,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原则,积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理论进行了开创性阐发,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命题进行了探索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中国共产党人

[作者简介]李恩军: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和引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一个能够不断被实践检验和发展的理论才是鲜活的理论。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起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理论的开创和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性命题的深入探索,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理论的开创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理论进行了开创性阐发。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标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底气十足。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剖析并解读了“语言”“统治地位”“实践性”“彻底性”等核心范畴,这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目标、基本属性和主要原则一一对应。

(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精神互动,在这种精神互动过程中,语言是其重要载体。语言是进行这种精神互动的基础渠道。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语言的探讨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语言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包括对语言的诞生与发展过程、语言与意识思维的关系的探析等。

只有寄托于语言,思维与意识才能切实地存在,这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在劳动之中,语言得以诞生并与劳动一起推动了从猿脑到人脑的过渡,促进了“脑和为它服务的感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其次,作为传播媒介,语言是精神交往、精神产品与精神生产的依存之物。思想只有依靠语言才能体现出意义并在现实中直接呈现。一旦脱离语言,单靠其他的符号形式表达思想,人就会失去对外界物分门别类的能力,只能够低效率地感知与认知现实,无法传达统一概念,无法在社会网络中有效传递并交流经验,无法形成完善的概念系统,无法推演逻辑关系,无法针对特定议题提出观点,更无法创造新的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这意味着,人的思想将稍纵即逝且不能形成有序的概念网络。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也同时强调,虽然思想必须依赖语言才能存在,但是这只是现实的具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并“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现实实践中,语言必然诞生,它与意识一道在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化。

(二)统治阶级始终具有思想的统治地位

正是为了使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和支配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特定阶级才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发展与现实密切关联,但又有着独特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意识形态存在于实践之中,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决定了意识形态运行时应遵从的基本准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客观方面,这属于社会进化的趋势,在主观方面,这源于阶级统治的需要。

精神生产者和精神生产资料相结合才有精神生产。第一,精神生产的主体纷繁多样,既包括概念生产者,也包括意识形态应用对象,他们在劳动分工的过程中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与物质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意识形态生产和分配,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实现服务。第二,精神生产有赖于生产资料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场所、技术条件、流通渠道等的支持。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精神生产资料,创造了大量精神产品在思想领域快速广泛传播,以此体现统治阶级的思想,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影响社会成员;还能够运作权力,如运用新闻检查制度垄断批评,排斥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相悖的异见或歧见,维护主导意志的统治地位。相反,由于不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非统治阶级不能调动足够的精神生产资料,无法轻易构建完善的思想体系,无法使思想体系完备、有说服力且环环相扣,因此,他们无法占据统治地位,只能挣扎于边缘区域,或依附甚至同化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普遍性表达,在观念层面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物质关系,这一职能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意识形态对应普遍性表达,或由于其代表的利益的普遍性而显得真实,或由于其代表的利益的特殊性而显得虚假,但是这些普遍性表达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取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进而扩大本阶级的利益,这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应。简言之,维护统治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方面,正是现实的实践要求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成;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形成并被不断确认。

对于实践范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又进行了更全面系统的讨论,并将相关思想贯穿后续理论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定义与明确。他们指出,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情境下主体与客体、客观性与能动性相统一的“感性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指出,这两种理论都对革命缺乏了解,无法涵盖实践批判活动的全部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对实践范畴进行了科学阐释,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变革。“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历史应从物质实践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从精神范畴理解历史,防止历史解读脱离现实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范畴的阐述表明,要在理论层面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的思维方式,不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与实践活动无关的既存事物,不得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抽象并绝对,不要脱离具体的历史实践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考察,防止倒退回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围城,从而实现有原则、有高度的实践。

(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具有思想理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知识教育的重要区别。话语本身并不拥有任何影响世界的力量,而是其体现的思想理论能通过塑造人来改造世界。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拥有扎实的思想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力量源自理论的说服力,而理论的说服力又诞生自理论的彻底性。对此,马克思有一段经典分析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上述阐释是在探讨与分析“理论为什么要彻底?”“理论彻底性的表现是什么?”等问题。简言之,“彻底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特征。

二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性命题的探索

列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俄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的丰富实践,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列宁主要通过一个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的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性命题进行探索分析,该概念即为“思想领导者”。具体来说,列宁关于“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灌输”的论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基本性探索认识。

(一)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者”

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者”,把分散的、缺乏指导思想的工人运动改造成整个俄国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阶级斗争。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指出:“可是,如果社会主义者的任务是要做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者,领导无产阶级进行现实斗争,去反对横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道路上的现实的真正敌人,那么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这种条件下,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就会融合在一起,融合为一个工作,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老战士李卜克内西把这个工作说得极为中肯,这就是:研究,宣传,组织。”列宁继而指出:“不做上述理论工作,便不能当思想领导者;不根据事业的需要进行这项工作,不在工人中间宣传这个理论的成果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也不能当思想领导者。”无产阶级思想领导者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对思想的全面领导。

(二)树立“科学的意识形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一文中,列宁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的渗透和影响,明晰了只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才是无产阶级最科学的意识形态。列宁强调:“一句话,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第一,科学的意识形态具有不确定性,其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一同变化,绝非僵硬的教条。科学的意识形态随着实践将不断拓展其深度和广度。第二,科学的意识形态又具有确定性,其在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不断接近客观绝对的真理与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科学的意识形态认为世界可知且真理客观,这使其与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架起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桥梁,在这之后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便不再存在鸿沟。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观,揭示了人类思想运动、社会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充分运用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言之,“科学的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

(三)“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实践形式

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根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实践形式,“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理解并运用好“灌输”这一实践形式,才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宁认为“灌输”极其必要,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的指导,因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从主体、客体、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对“灌输”展开了深刻探讨。第一,在灌输的主体上,灌输必须由有组织、有纪律的革命性政党实施,全体党员干部都肩负着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职责,都需要自觉且不懈地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二,在灌输的客体上,灌输对象包含居民的一切阶级,而不仅仅局限于工人阶级。第三,在灌输的内容上,必须始终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灌输活动的实质就是输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意识形态。第四,在灌输的形式上,应结合群众的现实利益与革命的远大理想,充分利用报刊等渠道发表政见、讲述大形势、发动群众等。“因此,宣传员的活动主要是动笔,鼓动员的活动则主要是动口。”列宁对于“灌输”的讨论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涉及目标导向、作风要求、方法原則、基本坚守等方面内容。

(一)“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

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支撑了实现党的思想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掌握思想领导为目标,一旦脱离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将只能是一盘散沙。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必须充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明确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942年,他强调:“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他还进一步强调:“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必须巩固党的思想领导,从而避免社会主义因失去思想领导而停滞不前,防止宝贵的革命成果因失去思想领导而被篡夺。在提出并强调了思想领导问题之后,毛泽东对党的思想领导所具备的重大作用进行了总结概括,强调从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战略视角来看,党的思想领导能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能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团结革命力量、能够提高人民觉悟等。毛泽东认为,只有遵循科学的路径,党的思想领导才能实现。“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说服”与“教育”两个词语包含着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调整的关键阶段,邓小平指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强调,一段时期内,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没有积极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又没有坚决清理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针对这两个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文化领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各种思潮在我国思想领域碰撞和交织。伴随国内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处在一个重要的快速变化过程中,这既包括创新精神形成、竞争意识提升等积极的变化,也包括一系列消极变化,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等。针对这些情况,江泽民强调:“各级党委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各部门的领导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各条思想战线上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重大部署。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战斗能力、建设能力和发展能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必须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而这必须牢牢依靠意识形态工作。针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必须把党的思想领导作为最终指向与评判标准。

(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拥有优良学风本质上就是拥有马克思主义学风,这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思考现实问题,进而开展具体工作。只有在良好的思想基础之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进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内容,并以此制定行动方针。科学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武器,清晰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性。在目睹了教条主义对革命斗争造成的极大损失后,1930年,为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如果不调查,只能闭着眼睛瞎说一顿,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失掉群众基础。因而,如果只知遵从书本或上级就会犯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的错误。在制定革命斗争策略时,只有运用科学的调研方法,才能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在特定时期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有的放矢。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1942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毛泽东强调要从党性党风的层面“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这包括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有力纠正,前者止步于现成书本知识,后者偏执于感性和局部知识,两者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需要加以改正和克服。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思想路线问题。他从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对党的方向、道路、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规定。正是对实事求是的坚守保障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功,而一旦背离实事求是,就会遭受挫折。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勇于面对实际,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准确全面理解客观实际,在实践中更新对客观实际的理解,从而概括新的理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了条条框框、跟风倒、本本主义等思想禁锢、思想僵局和精神枷锁,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学风,并花大力气向全社会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强调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帮助人们走出了认知误区,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思想内容。习近平强调:“加强党的理论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当一个政党混淆了空谈与实干之间的区别,无法区分假象与真相,把教条当作实际,把形式与内容混为一谈,就无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扎根現实土壤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理服人,唯有以实事求是的学风为指导,才能科学阐释理论问题并合理解答现实问题。简言之,“优良学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风要求。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此外,党的群众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运用于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和实践产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江泽民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就是面向群众、以群众利益为导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获得群众的信任,让群众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认同所传播的思想观点和政治观点,才能让群众自发地践行和传播党的思想,才能使群众逐渐凝聚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没有群众认可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只能化为一纸空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群众路线的方法与指导原则。

毛澤东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党的伟大建设之中。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阐释,说明了正确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的方法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性,强调人民群众具有的伟大创造能力,指出党在开展组织、领导群众的具体工作时,应始终维护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根本利益,并将其作为开展群众工作时的根本遵循。邓小平也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运用群众满意的工作方法,提出人民群众认同的观点。群众路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扎根于群众,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最高价值追求,遵循基本规律,在教育、引导与鞭策的过程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去进行政治解释工作”。简言之,坚持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

(四)“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论学说,这些独到的政治主张和理论学说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传播工具和手段的理解与运用不断深化,形成了丰富的舆论传播理论与实践经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毛泽东高度重视舆论的力量,并将舆论引导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定的舆论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即阶级性是舆论的重要性质。在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时,必须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把舆论引导放在第一位,通过传播符合自身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形成舆论影响力,从而改造现实社会。

邓小平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党报党刊应具备党性原则,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江泽民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胡锦涛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与应用新闻传播规律,实现舆论的有效引导,综合社会热点、利益敏感点以及群众心理接受度,在恰当的时机、以合适的节奏和力度引导舆论,从而使舆论引导高效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变化,更为尖锐、更为复杂的问题不断涌现,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新闻舆论工作,明确了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强调“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应满足的政治要求;强调要提高对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的适应能力,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业务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把握传播规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时刻掌握社会形势变化,从而正确研判舆情、把握群众需求、及时有力回应舆论热点,使社会情绪得以疏导,使舆论朝着好的方向演化。可以说,“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坚守。

(五)“要花大力气学习语言”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特定语言才能投射至现实世界,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合理运用语言、注重语言艺术。中国共产党对语言有着优秀的理解、学习和运用能力,该能力塑造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简言之,语言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毛泽东作为语言运用自如之典范,深入思考了语言运用的价值,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从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进行了深入批判,阐明了运用语言的正确方式,主张“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新文化发展。

邓小平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运用风格。第一,邓小平善用数字总结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使党和国家的政策思想便于传播。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有利于”“四项基本原则”等。第二,邓小平对比喻的使用驾轻就熟,能够生动形象地传达深刻的道理,增加话语的亲和度。如:“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名句深入人心。

习近平立足群众立场,形成了极富感染力、吸引力且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这具体体现在四个维度:第一,语言朴实,包括“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第二,生动形象,包括用“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第三,底蕴深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自如,例如,使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阐明睦邻团结的外交理念,使用“行百里者半九十”说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第四,与时俱进,善于运用流行语言拉近距离,包括使用“蛮拼的”“点赞”“朋友圈”“接地气”等新潮词。

综上,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擅长以生动的、鲜活的、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抽象的、高深的问题清晰地、直白地、准确地传达给人民群众,起到了极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的理论论述,为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论概念进行了适当阐释。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语言”“统治地位”“彻底性”“实践性”等方面的论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开创性阐发,列宁对“思想的领导者”“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灌输”的论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领导、优良学风、群众路线、舆论导向、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深化认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Exploration of Several Questions about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En-jun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led by Chinese Communists, we absorbed, utilized and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weapon of Marxism and established the policy and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accumulated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formed the tradition. Marx and Engels put forward the groundbreaking basic theo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nin explored and deepened its basic propositions. And Chinese Communists innovated and developed relative theo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rx and Engels;Lenin; Chinese Communists

About the author: LI En-jun, PhD candidate,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探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