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135”育人模式 探索

2023-05-30 05:34何丽娜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何丽娜

摘  要: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系统打造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态体系,高校应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打造沉浸式、大数据、故事化、协同式思政课堂,围绕“一课一品”、打造“三大课堂”、构建“五位一体”,不断探索高校思政课“135”育人新模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凸显现实价值。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135”育人模式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适应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趋势,推动“数字马院”大数据平台建设。将大数据作为支撑工具,整合各类思政资源,开发在线思政课程,打造学前自测、专题研讨、小组交流、期末考试等功能模块。课堂点名转变为在线签到,课堂互动可通过投票、抢答、选人等操作进行。学生可提前进入平台进行“学前自测”,开展线上自主学习,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在线参与互动研讨,课下反馈学习感想和建议。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把思政课教学与管理、考试与评价等教学环节连成一个完整闭环,实现线上线下全程数字化教学,学生课堂“抬头率”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感、职业获得感会在平台助力之下不断提升。

3.思政+宣讲:打造故事汇思政课堂

当下,青年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他们对于理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理论传递的形式越来越挑剔,如何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如何把讲故事和讲道理相结合,如何在“供给侧”上下功夫,努力使大学生想听、爱听、乐听,是高校思政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组建诸如思政学科专家宣讲团、辅导员宣讲团、课程思政宣讲团、大学生宣讲团等理论宣讲团队。宣讲队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做到“五个结合”,即校内宣讲和校外宣讲相结合、命题式宣讲和菜单式宣讲相结合、专题宣讲和微宣讲相结合、思政课程宣讲和课程思政宣讲相结合、教师宣讲和学生宣讲相结合。同时还应不断创新宣讲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宣讲活动。如思政课教师宣讲团应积极走出校园,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宣讲;辅导员和课程思政宣讲团成员主要面向广大师生群体宣讲;大学生宣讲团除了进行朋辈宣讲外,还可以走上高铁、走进网络平台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宣讲,打造课内课外相连接的大思政课堂、理论实践相融合的大思政课堂,传递党的声音,紧跟时代主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引导青年大学生真信、真学、真懂、真用,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使科学真理和党的理论转化为青年大学生能掌握的富有魅力的思想观点和视听盛宴。

(三)构建“五位一体”全员讲思政模式,助推“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此,要积极发挥“大思政课”的培根铸魂作用,充分调动全校力量和资源,有效凝聚学校各主体协同育人合力,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打造“大课堂”、抓好“大师资”、搭建“大平台”,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拥护“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探索全员育人思政模式,构建领导班子讲思政、辅导员讲思政、思政课教师讲思政、专业课教师讲课程思政、大学生讲思政“五位一体”全员讲思政模式。领导干部通过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国旗下的演讲、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方式讲思政;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实践研修等形式结合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随时融入缤纷思政故事;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运用课堂辩论、小组研讨、情景互动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大学生利用微宣讲、户外思政课传递理想信念,点燃青春激情;专业课教师强化育人思想自觉,立足岗位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如器乐老师用古筝深情演绎爱国赞歌,大学语文用配乐诗朗诵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大学体育用奥运精神阐释青年的责任担当。充分的学理依据、可靠的事实分析、艺术的表达方式、创新的表现方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向同行,思政课程的理论性与专业课程的独特性相互融合,能够使得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入行,培养青年学子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

二、高校思政课“135”育人模式的时代价值

(一)理念创新:提出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四维联动”的“大思政课”教学新理念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长期存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时空壁垒状态,此模式坚持以知识链为主线,运用“数字马院”大数据平台,能够突破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线上教学之间时空不一致、不协调、不协同的问题,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四维联动”的教学新理念,彰显思政课教学新思路,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该模式形成了人人关注思政、人人讲思政、人人参与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大思政格局,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模式创新:构建了“理论奠基+活动助推+实践内化”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新模式

针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局限,“大思政课”新理念要求思政课要有大思路。此模式紧抓思政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工作,建议打造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和数字马院教学平台,积极拓展诸如“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构建“理论奠基+活动助推+实践内化”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开创理论宣讲、虚拟体验、研讨交流、户外体验“四步走”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滋有味,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实结合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的有机统一。

(三)方式创新:使用虚拟仿真技术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新手段

针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不鲜活,学生不爱听、抬头率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此模式引入新媒体,借助5G+VR技术,依托智慧教室,利用思政展厅、AR魔屏、百年党史长廊、中国精神谱系等板块,构建全息化、可视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VR特色课程,打通现实与虚拟的融通阻隔。沉浸式情境融入、交互式行为实践,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习容量得以扩充、认知得以改变、情感得以升华,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得以增强、效能得以落地扎根,感染性也随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四)机制创新:创建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融合的长效新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存在“孤岛”困境,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在育人功能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融合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条块化问题,弥合二者之间的撕裂,众多学者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此模式针对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长期存在的不对接、不衔接、不通畅的问题,创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的长效新机制,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挖掘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升育德和育人意识及能力,处理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知识、能力培养、价值构建三维协同统一,充分凸显全课程育人的新观念。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12-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ivk_sa=1025883i.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