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资源逻辑与实践方略

2023-05-30 08:25倪良新金仁旻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倪良新 金仁旻

摘 要:现代化是人类资源认知水平和技术利用逐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源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中国式现代化资源线索明显,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资源路线,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资源内涵的不断延展、党的领导下资源动员机制的持续创新、现代化进程中资源配置逻辑的适应性调整、时势转化中资源获取策略的不断转型、实践中科学资源观的逐步形成等,是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大资源逻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资源安全是基石,资源效益是重点,资源均衡是关键,资源正义是本真,资源优势是保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大资源;资源路线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1 - 0053 - 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迈向成功,将彻底改写现代化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引领全球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对固有的、传统的、一元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强大冲击。中国的现代化从蹒跚起步到砥砺前行,再到行稳致远,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现代性反思和现代化范式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践样本,也是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是对理论的呼唤、政治话语学理化以及中国话语国际化的内在要求,也对解释过去、跟踪当下、指导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深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解读和研究,不能止步于“中国式现代化异于西方现代化”等描述性判断。相对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异于西方现代化”等问题是更值得研究探索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机制机理、时代价值和发展趋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中国式現代化进行了深度概括和系统谋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相应地,学术界积极互动与响应,近期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呈现井喷之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学理阐释已成为学术热点[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现代化、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之后的研究热点[2],这反映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良好态势,即学术话语不再远离、偏离、脱离政治话语,而是积极与政治话语同频共振、良性互动。然而,通过笔者梳理发现,由于中国“两个奇迹”的实践支撑、政治话语中的清晰论断,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等多方面原因,现有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异于西方现代化方面成果研究相对较多,也逐步达成一些共识。但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异于西方现代化方面,已有研究却略显乏力,有的语焉不详,有的以偏概全,多数研究甚至停留在浅表论证、循环论证、重复论证层面,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显性逻辑,例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价值取向等论述相对较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隐形逻辑,尽管有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从国家成长、文化基因、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等视角进行了论述,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具体、细化。与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性和更广泛传播中国智慧的迫切需求相比,尚存巨大的供需缺口和亟待突破的理论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多个层面,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需要借鉴整合已有的研究进路,从不同学科对其加以论证和阐释。本文尝试从资源的视角,阐释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大资源逻辑,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异于西方现代化的事实表征,也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异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这里的大资源逻辑包括三层意思:其一,从内涵上看,大资源不同于传统的、狭隘的资源概念。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要充分发挥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必须突破传统资源观的束缚,确立大资源的概念。广义的大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等所有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性要素[3]。其二,从层次上看,大资源逻辑是指国家层面、宏观层面的关于资源的思维和策略,而不是指企业或个人等个体层面、微观层面的资源思维和策略。其三,从构成上看,大资源逻辑涉及资源利用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源认知、资源观念、资源动员、资源配置、资源获取等众多范畴。

二、资源与现代化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对资源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地发现和利用资源的历史。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资源认知水平和利用技术逐步提高的产物。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演化的历史,主要存在着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大变革是智人演化为原始人,人类进入原始社会;第二次大变革是农业革命,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第三次大变革是现代化,人类进入现代社会[4]。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和利用的资源主要是可再生生物资源,包括植物的根茎、果实以及禽兽和水产品等。进入农业社会,人类由被动地依赖自然资源转变为依靠农业产生的动植物流量资源维系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个时期耕地、草场、水域以及人力资源中的体力资源等成为核心资源。当然,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农业社会,人类认识和利用的不仅有自然资源,诸如钻木取火、打磨石器、弓箭制造、炼铜工艺、农耕技术等零星技术的不断使用,还有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等社会资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转型中,人类认知、利用资源的类型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自然资源方面,唱主角的是从可再生或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转变为可耗竭的矿产资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非燃料型矿产资源。在社会资源方面,文艺复兴形成的人文精神资源、技术革命形成的技术资源、政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形成的政治资源等成为重要资源。社会的伟大变革和自然资源大范围开发和利用,归根结底是社会资源的根本突破[3]。

从个案来看,英国现代化的发轫和成功以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艰难与顿挫,两者都清晰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线索。英国是第一个启动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向来是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时重点考察的经典案例。与欧洲大陆相比,英国当时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其一是高工资,其二是丰富而廉价的能源——煤[5]。由于高工资和低煤价,英国生产者愿意多使用煤炭燃料,少使用劳动进行生产,由此带来对能源利用技术的需求,最终导致了18 世纪的技术突破,突出代表是蒸汽机的不断改进。可以说,高工资和煤资源的充裕,诱导了资源开发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引发了工业革命,开启了英国现代化进程。当然,在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其他社会资源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一体化的市场资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的精神资源、大工业生产的组织资源等,都对英国现代化的启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专利法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给天才的火花添加了利益的燃料”,几乎使所有人都处于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极度狂热中,从而推动了英国的技术革命。可见,正是政治资源、制度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发现和使用的交互作用、螺旋提升,使得英国现代化得以启动。反过来,英国等西方国家利用现代化积累的优势,通过武力扩张和资源掠夺,为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大市场。

作为一个非西方后发展国家,中国早期现代化经历了诸多的顿挫和磨难。从资源视角看,主要是非发展社会结构下现代化启动资源的不足。所谓非发展社会结构是指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紊乱,社会物质财富和知识财富只能实现负增长、零增长或微弱增长[6]。近代中国国家权威的衰微难以满足早期现代化对国家权力资源的内在要求,战争赔款等导致无力投入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人力资源状况与早期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诸多社会资源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

概言之,资源认知和使用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产生了现代化,而人类的现代化,使得其对地球资源掠夺的规模空前扩大了[7],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活高消费构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基本特征[8]。中国式现代化科学辩证地厘清了资源与现代化的关系,既正视资源对于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也同时与西方现代化所走的资源路线彻底决裂,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与资源互促共生的新型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大资源逻辑

(一)资源内涵认知的不断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源的观点和学说,为科学认知资源,发挥资源在现代化中的基础作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一方面,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9]158说明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依靠,也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神从来不是劳动的唯一主宰。自然界也不是。”[9]164恩格斯指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10]说明人力资源以及用以激发人力资源的理论资源、精神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等社会资源在人类发展中起巨大作用,且这些资源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是得益于对资源认知的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得以开启并以崭新面貌呈现于世界之中。第一,馬克思主义的理论镜鉴。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第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普遍规律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社会资源。第三,人民的主体作用。人的现代化既是目标,也是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从现代化一开始,毛泽东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由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主动精神不断彰显、蓬勃伟力持续激发、历史地位充分发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二)党的领导下资源动员机制的持续创新

推进现代化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这是后发现代化开启的内生性条件[12]。现代化通常是在政党的组织和推动下进行的,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现代化模式,执政党推动、国家主导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者、创立者、组织者,通过政治创造、思想引领、组织运筹、制度创设以及自身建设等,其领导核心作用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既具备政党推动的一般作用和功能,也发挥着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和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资源动员机制的持续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成功的关键举措和成功密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战线等。第一,组织起来。组织可以激活资源“公共领域”所潜藏的“经济租金”,也可以借助合作关系产生“合作剩余”[14],等等。因此,组织既是“资源转化器”,也是“资源生成器”。组织活动既是使用资源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也是不断积聚资源、创造资源的过程。“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15],革命时期通过“唤起工农千百万”将广大群众组织和团结在自己周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先进理论指导、勇于牺牲精神、同中国人民血肉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革命性、纪律性、组织性等品质特征,使其能够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从而集聚全党的力量和全国人民的力量干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从社会结构上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盘散沙问题[16]。第二,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国家能力加以推进,国家能力的背后是强大的整体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集中资源高效达成目标。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接续取得成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成就了中国之治、当代中国的现代化[17]。第三,统一战线。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18]。统一战线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社会动员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功能,每个时期统一战线都在党的领导下关切现代化的阶段性任务,完成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内的资源调动。

(三)现代化进程中资源配置逻辑的适应性调整

资源配置逻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实践中资源配置的理念、导向、机制、原则或客观规律等。资源配置逻辑有以下特征:第一,相对稳定性。一段时期内,资源配置逻辑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惯性和持续性。第二,动态变化性。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内其资源配置逻辑存在显著差异。第三,战略匹配性。从理论上说,一定的战略目标对应着相应的资源配置逻辑。如果二者之间匹配良好,战略目标容易成功。如果二者匹配不良,则会迟滞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导致战略失败。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准确识别不同历史阶段环境特征和现代化目标任务,不断深化对资源配置逻辑的规律性认识,根据现代化中心任务对资源配置逻辑进行适应性调整。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四次大的战略性调整。第一,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探索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确立了“先革命后建设”总方略。“城市中心论”受挫后,毛澤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战略上进行调整,逐步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等革命资源集中向农村配置,农村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革命资源被充分激发、调动起来,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性的社会条件。第二,工业优先。毛泽东在七届二次全会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19]由于当时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共识是现代化等于工业化,所以,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20]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重心是工业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任务转变为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21]。相应地,当时资源配置逻辑呈现明显的“工业优先”导向。在工业基础薄弱、面临严厉国际封锁、只有单一国内循环格局下,通过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户籍制度“三大支柱”[22],采取低价格农产品购销,保持全社会低物价、低工资、低福利水平,探寻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资金积累的路径。第三,城市偏向。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现代化的重心在工业化,城市化受到了抑制,甚至受到了阻碍。改革开放后,通过住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资源配置逻辑采取城市偏向策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由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21年64.72%。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呈现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1978年乡村人口79014万人,占比82.08%。2021年,我国乡村人口49835万人,占比35.3%。另外,还有2亿多农村户籍人口常年在城镇工作生活[23]。据测算,1978—2012 年内通过财政渠道从农村净流出的资金规模达 110269.11 亿元。1978—1997 年以农产品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地区抽离资金90101.59亿元[24]。第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25]任何发展思路的背后都连带着一整套资源供给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资源配置逻辑的战略性调整,也是资源竞争策略的战略性转型。为此,中央明确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总方针、基本原则、工作原则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资源配置逻辑将进一步作出重大战略调整。

(四)时势转化中资源获取策略的不断转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发展格局经历了由“国内大循环”到“国际大循环”再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跃升。相应地,资源获取策略则经历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再到“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等不断转型。由于西方国家封锁和禁运,以及苏联中断对中国的技术合作,中国现代化实际上是在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起步的。另外,中国现代化也不能通过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等方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只能采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1958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26]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采取国际大循环发展格局,使资源配置范围和效率都达到新水平。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资源获取策略发生战略性转型,从利用国内资源向国外输出产品转向利用国内资源、吸引国外资源向国内外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转变,希望通过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对国际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

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资源获取策略转型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坚持以我为主。在现代化起步期,我们强调的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改革开放后尽管强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1982年邓小平就告诫全党:“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7]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办好自己的事情”。开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是“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基本保障。第二,坚持内外兼顾。现代化初期,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通过从苏联和东欧引资、引技、引智,维持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积极拓展同发达国家发展外贸和引进项目,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加,2020年是1978年的906倍,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5104.05亿美元[28],国际市场、境外资源为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立足世界上最缺的市场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第三,坚持迭代升级。在现代化初期,关注重点是资金资源的积累,建立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后,关注重点是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通过低成本低价格产品参与国家市场竞争。进入新发展阶段,关注重点是超大规模市场资源的开发,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从关注资源本身(资金),到关注资源转化结果(产品),再到关注资源转化载体(市场),不断进行迭代升级。第四,坚持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初期,中国没有通过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获取资源。“强起来”以后,中国也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中国式现代化不会是走自己的路,而让别人无路可走;更不会是封别人的门,堵自己的路。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受益”的事实,能够为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顺风车”提供条件,能够为更多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借鉴。

(五)实践中科学资源观的逐步形成

现代化使人类资源利用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资源观也随之发生变化。所谓资源观,是人们对于资源的概念内涵、作用功能、规划配置、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问题带有根本性的观点和看法[29]。不同的资源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经济决策,采取差异化的现代化路径和模式。资源观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类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协调论等多种认识阶段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30]。相应地,资源观也相继经历了人本位资源无限史观、资源有限论、资源持续利用史观等[31]。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不是项目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技术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念的取向问题[32]。西方现代化秉持人类中心主义、资本至上、物质利益中心主义、科学技术万能论、个体主义价值观等价值观和認识论,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无限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急剧恶化。与此同时,西方现代化中的资本逻辑通过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对殖民地的侵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发,也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价值混乱、社会分裂等,降低了现代化的效果和成色,影响了现代化的全球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引,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资源观,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制度,从价值观和经济社会制度架构层面消除了现代化与资源的内在矛盾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矛盾。

四、大资源逻辑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一)保证资源安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

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资源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领域,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底线保障的生命线作用[3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资源安全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地位。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大国崛起引致全球资源供求格局变迁和资源交易规则重构。世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逆全球化甚嚣尘上,民粹主义在一些国家不绝如缕,种族主义在一些地区持续发酵,贸易摩擦在全球范围内泛滥猖獗,叠加百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出现“封国”“封城”“封仓”和“停工”“停产”“停航”等情况,全球物流体系受阻,资源、技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遭受严重阻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世界重新回到“被隔离”的状态。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政治等问题日益显现[34]。在这种背景下,为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资源供给,防止现代化进程受挫,妥善解决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各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族、宗教等问题,有效应对全球资源竞争和大国博弈,应加快制定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第一,加快制定资源调查与基础研究战略。开展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普查工作,摸清中国式现代化所需战略性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属性等性状,加强资源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增进资源相关决策的可靠性与可行性。第二,加快制定资源保护和资源节约战略。保护耕地资源、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维持其基本数量和质量性状。加强资源节约制度建设,杜绝资源无效、低效和浪费。第三,加快制定资源储备与替代战略。加强资源的战略性储备和商业性储备,实施资源替代战略,缓解稀缺资源的稀缺程度。第四,加快制定资源国际合作与竞争战略。广泛建立兼顾资源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资源合作关系,深化和加速资源外交,积极参与全球资源贸易、投资、开发、保护等国际规则的制定。

(二)提升资源效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

提升资源效益是应对资源有限性和人类需求无限性张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我国资源相对不足和现代化任务繁重之间矛盾的必然之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这里的资源效益,不仅仅是指经济效益,同时包括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提升资源效益要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基础。第一,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和“强大的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立足于技术创新, 积极探索制度创新, 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调互动。第二,形成资源配置合力。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西方主要依赖市场调节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主要依赖计划调控的现代化,而是注重采用“市场+国家+社会”合力机制,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充分发挥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作用的优势,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的有机结合。

(三)均衡资源配置: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时空压缩”的现代化、“并联式”的现代化、“资源约束紧平衡”的现代化,“时间紧、任务重、资源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均衡配置资源,考验着国家治理的能力和决策者的智慧。当然,均衡资源配置不是平均分配资源,也不是撒胡椒面,而是根据资源禀赋特点、现代化任务轻重缓急、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等确立资源配置的重点环节、优先次序。第一,资源自身均衡。要关注资源自身之间的协调平衡,要素之间合理的关系有助于每个要素发挥其作用,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第二,资源优先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等优先战略,为资源优先配置提供了鲜明导向。在实践中要从利益调整、社会共识、制度规范等层面加以落实,确保资源优先配置逻辑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可见,文化、教育、人才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和关键性因素,需要在资源配置方面优先考虑。第三,资源重点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资源配置显然要向创新领域倾斜。

(四)恪守资源正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真

中国式现代化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前者是基于科学性强调客观背景、生成条件、实现可能等“事实逻辑”,后者是基于正当性关注价值取向、价值承诺、价值规范等“价值逻辑”。恪守资源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这里的资源正义是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资源正义。主要包括:第一,人与自然的资源正义。资源是有用的物质,而不仅仅是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也可能是对自然有用的物质。资源的使用,既要对人类有利,也要对自然有利。第二,国内国外的资源正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搞零和博弈。不仅不掠夺别人的资源,还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第三,代内代际的资源正义。代内资源正义是保证资源开发使用的结果为全体人民享有,避免区域、城乡、收入等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代际资源正义是确保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杜绝“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五)发挥资源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赖以成功并不断累积叠加的独特资源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迈向成功的坚实基础,要在坚定“四个自信”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我国理论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独特优势。第一,发挥理论资源优势。现代化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飞跃,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才科学回答了中国建设何种现代化、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千百万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发挥制度资源优势。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制度现代化,才可能有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35]。要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将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消除制度积弊,释放制度红利。第三,文化资源。中华文明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来说,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资源宝藏。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创造性运用,筑牢现代化思想基础,激发现代化精神动力。第四,人力资源。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居于全球首位,人口质量多项指标也位居世界前列。2021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在现代化推进中,要继续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接续开发中国人才红利。第五,市场资源。市场的形成是现代化的条件之一,市场是当前世界上最紧缺的资源,市场也是吸引、积聚、转化资源最重要的机制。当前,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独特的、最大的优势。从消费市场看,2021年底中国人口达141260万人,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随着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将进一步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从市场主体看,中国市场主体数量超过1.44亿户。另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设,乡村建设大规模推进等,市场新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吸引更多国外优质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王维平,薛俊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总体性”阐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1):13-21.

[2]付文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重阐释及其整合[J].探索,2022(3):15-28.

[3]覃明兴.大资源观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2002(2):20-23.

[4]吴忠民.现代化意味着什么[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3):15-27.

[5]徐滨.工业革命与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近十几年来相关历史解释的理论渊源揭示[J].史学理论研究,2018(1):110-121+160.

[6]肖杰安.近现代中国发展的逻辑——从农村包围城市到乡镇冲击城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27-32.

[7]黄民兴.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82-90.

[8]王亚华.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核心内容[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4):5-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2]王增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3-21.

[13]陈冬冬,齐卫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党推动[J].理论月刊,2021(8):5-11.

[14]王玉海,刘学敏,史培军.基于组织基础的资源概念厘定与资源外延拓展[J].资源科学,2008(1):2-8.

[15]史亚峰,张嘉凌.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的百年实践、经验与启示[J].学术探索,2021(5):19-25.

[16]马宏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组织起来、活跃起来到凝聚起来[J].人民论坛,2021(25):62-65.

[17]廖胜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的当代形态与逻辑——中国共产党塑造的独特国家能力探究[J].广东社会科学,2021(2):67-73.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6.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6-1427.

[2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

[21]郭跃文,邓智平.中国共产党乡村经济政策的百年演变和历史逻辑[J].广东社会科学,2021(4):5-13+254.

[22]孔祥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关系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2019(8):5-14.

[23]陈心想,蒲威东.城乡资源有机循环与乡村振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7):43-51.

[24]周振,伍振军,孔祥智.中国农村资金净流出的机理、规模与趋势:1978~2012年[J].管理世界,2015(1):63-74.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5.

[2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0.

[2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8]郭湖斌,邹仲海,徐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J].企业经济,2021(6):51-60.

[29]刘耀森.资源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演化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0-31.

[30]吴季松,吕国平.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12-17.

[31]张二勋,秦耀辰.20世纪资源观述评[J].史学学刊,2002(12):97-103.

[32]孙金龙.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6):7-9.

[33]胡惠林.新时代应尤其注重维护国家文化资源安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关于文化资源安全的重要思想[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2):68-79+107.

[34]谷树忠,李维明.实施资源安全战略 确保我国国家安全[N].人民日报,2014-04-29(010).

[35]张三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求索[J].贵州社会科学,2021(10):14-22.

Logic and Practical Strategy of Great Resour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Ni Liangxin,Jin Renmin

(Party School of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Hefei 230000,Anhui,China)

Abstract:Modernization is a product of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resource cognitive level and technological utilization,and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resource knowledge and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resource rout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is clear and characteristic of unique logic. Research shows that,continuous extension of connotation guided by Marxism and innovation of mobilization mechanism led by the CPC,adaptation adjustment of resource allocation logic,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 competition and scientific view of resources formed in practice all are embedded in the great resource logic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To further promote modernization,resource security is the cornerstone, resource efficiency is the emphasis,resource balance is the key,resource justice is the essence and resource advantage is the safeguard.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great resource;resource route

責任编辑:刘有祥 李祖杰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