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探析

2023-05-30 08:24陶继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

摘要:科技期刊集群化是期刊建设发展的主流态势,推动期刊集群化建设发展已成为中国建设一流期刊战略的重要举措。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存在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内容和质量“同质”化严重、学术影响力竞争力弱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党校期刊集群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党校期刊集群内容质量建设、增强党校期刊集群化整体实力,实现党校期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党校期刊;集群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3)01-0122-07

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中国科协等七部委于2019年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其中,集群化试点项目的目标是充分利用一流科研机构和学会的组织优势,构建功能相异、层次分明、资源互补的刊群,实现集约化、平台化、规模化运作,以刊带群、以群育刊、刊群联动。推进一流期刊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期刊界和管理部门的共识,其目标是充分集合学术资源及出版资源优势,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转型积蓄实力[1]。当前,有不少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参与集群化试点,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而党校期刊与上述期刊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党校期刊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集群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路径。

一、我国党校期刊建设现状分析

学术资源是期刊集群的生存之本,而专业刊群是期刊集群化的首选模式[2]。我国党校期刊同属一个行业系统,在研究方向、管理模式和业务领域都有着最大限度的交集,学术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有其先天优势,也具备专业期刊集群化建设的规模和基础。

笔者通过对我国中央党校及31个省级党校官网调查发现,中央和省级党校现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共计69种,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但不包括市级和其他类型党校办刊种类,粗略估计全国党校系统的办刊总量约有数百种之多。69种党校期刊中,有部分期刊已跻身国内期刊六大权威评价体系,位列核心期刊多年;还有一些期刊扎根地方特色、传承红色基因,其特色化专题、精品专栏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和美誉度的学术名刊。

党校期刊的管理模式高度统一,经费来源稳定,有着很强的纪律性、规范性和监管力度。具体主办部门有的称期刊社、编辑部,有的称校刊部,这些部门负责对期刊实施专业化运作。党校期刊在研究视阈上,长期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跟进思想文化前沿,针对党的创新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以及国家重大战略进行广泛研究与宣传。在学术影响力上,党校期刊围绕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发展需求,积极展示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是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再生产的重要载体。

2019年9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出,该计划强调以科技期刊引领发展,以期刊实力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重点是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同年11月,5家期刊出版单位入选该计划的“集群化试点项目”,并获得资助[3],这些出版单位通过该项目建设打开新的局面,取得瞩目的成绩。我国党校期刊在规模和体制上有其优势,但并没有积极融入这一重大战略行动中。

二、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

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近年不断增多,如王维和黄延红[4]、罗英姣等[5]、朱安明[6]、朱拴成等[7]总结推广中外出版集团和行业刊群集群化建设经验,对推进期刊集群化建设发展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启示作用。分析这些实践案例发现,其成功的关键是有强大的专业刊社或出版集团牵头组织,解决了组织管理这一首要问题。与之相较,我国党校期刊都是“一省数刊”“一校一管”,没有像很多专业期刊一样建立统一的行业联盟,也没有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各自为政、较为松散,没有高度集中的组织体系,很难做到集群化的集中运营与管理。另外,党校办刊的主导方向更多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对于经济利益和产业化运作的概念意识淡薄,加之长期缺乏商业化、市场化的竞争和洗礼,危机感差。基于以上原因,党校期刊对集群化建设的认识和关注程度很低,对其建设与响应也长期“置身事外”。集群化是国家倡导鼓励期刊规模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我国期刊集群的实践也证明集群化对促进期刊产业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当前,党校期刊的行业组织形态和认知程度明显落后于期刊集群化发展形势,不利于其品牌化建设和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内容和质量“同质”化严重

期刊集群化建设除了聚集行业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优质的学科产品,构建专业化的知识服务体系。我国党校期刊大多数是综合类学报,在内容和选题上一直存在“多”而“杂”的现象,“多”是指研究内容多有重合,“杂”则是选题、研究方向看似面面俱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应有尽有,但实则宽泛,各自的特点难以突出,导致党校期刊内容和质量“同质化”现象严重,与“精专深”的科技期刊相比,其学科优势、学术贡献度并不显著。“同质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党校多数期刊因影响力有限、约稿难度大,缺乏优质稳定的稿件来源,多依赖自由来稿且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高品质文章少、受众面窄、影响力弱;二是办刊实力不强,受人员编制影响,人才引进难,期刊成员忙于日常办刊任务,很难有精力和能力组织策划高质量的专题,邀约高水平的稿件;三是缺少专业性的支撑体系,党校期刊虽有编委会,且编委们大多在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他们与党校期刊的黏合度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管理和激励机制,编委们多是挂名几乎不参与办刊管理,其职能和专业性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党校期刊在品质、特色和专业化程度上难以与一些高质量的科技期刊竞争媲美。

(三)学术影响力竞争力弱

作为文化产品,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决定其强大程度。我国中央、省级党校期刊中不乏名刊、强刊,如中央党校主办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行政管理改革》是国内知名期刊,也是行业内的强刊;《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理论探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探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等核心期刊,拥有良好的专业品质和行业口碑。但纵观党校系统数百种期刊,“弱刊”占绝大多数,名刊强刊的体量占比很小;同时还存在地域性差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长三角三省一市强刊较为集中,而经济条件相对薄弱地区高水平期刊“凤毛麟角”,这种横向对比、落差明显的办刊格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党校期刊的整体实力。整体实力不强,必然造成传播、出版影响力的孱弱,因此,党校期刊在科技期刊阵营中一直处于一种“散、小、弱”的局面,其品牌影响力、学术话语权和竞争力显得微弱。“独树难成林”,这种体量大但强刊少、基数大而实力弱的现状,很难达到“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的要求[8]。

三、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发展路径探析

创办新刊和再建重组是当前期刊集群化运作的主要方式[4],但鉴于新刊审批制度愈加严格以及各单位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这两种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党校期刊。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关键还是要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党校期刊集群组织管理体系

依托名刊强刊聚集行业期刊。组织体系是当前我国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名刊强刊因其本身号召力强、美誉度高,具有良好的行业带动与辐射作用,又因其拥有深厚的专业沉淀、具有行业影响力、深谙期刊良性运转的管理之道,无论是学术背景还是经营能力,对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引领效应,能够促使更多的党校期刊愿意积极参与集群化建设。当前,在没有统一行业协会、学会,“群龙无首”状态下,依托党校期刊行业的名刊强刊牵头组织、落实党校期刊集群化组织、凝聚党校办刊力量、构建多刊聚集的集群化模式是可行的首选方式。

建立健全集群化管理机制。组织体系建设改变了松散的行业结构,而完善的管理机制则被视为集群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没有集群化建设经验的党校期刊来说,从本身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集群化管理机制,明确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向是落实集群建设的重要抓手。管理机制的作用在于一经形成,就会按一定的规律、秩序,自发地、能动地引导组织行为,这对增强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凝聚力、营造良好的集群化合作环境和氛围、保障集群组织成员顺畅地交流沟通有积极作用。

保障管理制度的有序运行。制度是一切组织运行的根本条件和保证,集群化管理制度的有序运行是决定集群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党校期刊基数大,管理难度也大,制度能否有序运行,主要是看能否将制度落实到位。对此,党校期刊集群管理制度必须在多方共商、多家共举基础上制定、实施,要明确好各责任主体任务、做好分工协作,根据各刊社的特长优势,充分调动所有组织成员的能动性,特别是要将集群化管理项目和建设任务以责任制形式落实到恰当的参与主体中,使党校期刊集群建设的规章、制度、方针和策略能贯彻、实施、执行到位,保障集群化组织的有效运行。

(二)加强党校期刊集群内容质量建设

从优秀的出版机构集群化建设经验看,独特的集群化知识产品是将集群化做强、做深、做透的重要基础。针对党校期刊内容质量的“同质”化问题,需要强化学科优势,加强特色化建设和专业化支撑,夯实党校期刊集群知识产品建设基础。

强化优势学科。国内外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实践证明,在专业期刊领域,依托学科优势是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模式[8]。优势学科的强化在提高内容质量的同时,也利于塑造高凝聚力和高辨识度的集群品牌。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党校的优势学科,党校期刊集群化内容建设应以此为轴心,在其擅长的党的建设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化发展战略等学科领域深耕细作,将宽泛的内容选题向“专、精、特、新”转型,做到研究内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以此吸引高端作者群、扩大读者群。此外,没有哪一门学科是独立存在的,它必定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才会有更高的学术站位。对此,党校期刊要将其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相融合,聚焦前沿热点、丰富学科内容,提高党校期刊研究的精准度和前沿性。

以特色为“底色”。对集群化建设而言,鲜明的特色是其立身之本,也决定着刊群的未来发展空间。我国部分党校期刊深谋远虑,以其鲜明的办刊特色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如浙江省委党校以“治理”专题为特色,在“执政党治理”“治理理论”“国家治理”“文化治理”等研究中走出了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党校期刊出版单位也意识到专、精、深的选题和内容远比“杂而不实”的“大拼盘”更有吸引力和学术价值。我国期刊业务主管单位也鼓励综合类的期刊向“专刊”转型,据笔者了解,现有多家省级党校期刊出版单位向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申报,将综合类学报更名为专业性更强、内容精准度更高的专刊,目的就是要突出办刊特色和学术竞争力。因此,党校期刊在总体品质较弱的情形下,应抓住政策的“风口”,以特色为“底色”,充分利用党校期刊在政策性、应用性研究方面的优势,打造有针对性、实践性和独创性的专栏、专题、专刊,以特色内容推动党校期刊多出名牌、多出精品,使其特色化的内容成为促进集群化建设发展的源泉。

实施专业化人才支撑。期刊高质量的内容產出离不开人的介入和支撑,专业化人才是集群化建设精练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党校期刊集群建设要从“人才建设”入手。一要建立编辑人才管理机制。在政策、待遇和上升空间上吸引有志于编辑出版事业的综合类、复合型人才加入,为长期固化的编辑队伍注入新的动能。按照集群建设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管理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有利于提升编辑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针对性集群培训计划,扭转“兼而不专”的局面,做到“人尽其才”。二要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调动编委会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参与度,这是推动党校期刊集群化品质建设的重要一步。要善于利用编委资源为期刊供稿、约稿、荐稿,提升期刊质量;定期组织编委座谈会,形成彼此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构建党校行业专家信息库,汇聚共享党校专家资源;采取弹性的激励措施,加强对教学科研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他们争取绩效奖励,总而言之,要以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使编委乐为党校期刊集群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化支撑。

(三)增强党校期刊集群化整体实力

集群化建设不只是单纯地将期刊聚集,而是要通过集群带来规模效应,从而产生强大的文化效应和学术竞争力[9]。党校期刊在当前影响力、竞争力偏弱的状况下,更要互助协作,提升党校期刊整体实力,使党校期刊集群建设有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基点,从而纵深推进集群建设。

互助协作,提升刊群整体实力。集群内关联组织机构的合作、互助和互补,是提升集群整体实力、形成优质集约建设的有效途径。针对党校期刊强刊少、弱刊多的局面,一方面,要建立党校期刊战略合作关系,选择办刊实力强、行业声誉好的党校期刊出版单位作为集群核心,以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利用强刊的资源、经验和能力,帮助“弱”刊解决人员、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以强带弱”,提升其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性,借助同一区域文化产业的相近性和趋同性,重点扶持、培育若干个共同区域内的、具备一定实力的党校期刊,加大集群资源的倾斜力度,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形成地域化的互助结盟。考虑党校期刊体量大、办刊分散,上述方式减少了全国范围内调动的难度以及人员、资金成本难题,也更容易发现问题。要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将适合的协作方式推广至党校期刊全行业,改变党校期刊发展不均衡现象,提升刊群整体实力。

依托数字出版平台,扩增传播力影响力。随着网络、移动端应用的急剧增长,传统的期刊出版形式在影响力与竞争力上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型传播方式,逐渐成为增强期刊出版和传播的重要手段。面对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的局面,党校期刊集群建设要突破传统的出版思维和观念,借助“互联网+”,构建党校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利用数字平台制作快速传播的数字化产品,将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网络化、数字化形式提前发布推广,加快知识的互通和输送,增强期刊的传播效应。对于开放性和公益性的集群化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应在打造新型传播出版渠道的基础上,聚合党校期刊全部资源,通过统一的平台方便集群成员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使用户群体一站式投稿、查稿、阅读、下载。数字出版平台将便捷的数字化产品向更为广阔的服务群体推进,其传播方式和使用体验会增加用户好感度、黏合度,有利于建立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关系,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扩增党校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其学术竞争力。

积极塑造集群化品牌,提高行业竞争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成功的期刊集群出版机构对于集群品牌的打造不遗余力。国内最具知名度的中华医学会刊群,其品牌化建设经验就是融合资源、举刊群之力,重点培养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以提升刊群的行业影响力。党校期刊集群品牌建设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在优化现有期刊的质量和结构基础上,依托特有的学科优势和发展条件,树立独有的品牌形象。在培育品牌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国家建设需要,积极调整内容和定位,扎根核心研究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的党校期刊品牌战略。在品牌塑造上,要重视对党校行业强刊的高峰打造,利用高质量刊物影响力促进品牌增值,因为顶级的刊物品牌所具有的深厚文化价值,最终会融入集群整体发展中,成为集群品牌之魂。在品牌宣传上,要做好品牌服务工作,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多与用户群体沟通交流,以“品牌”延伸服务,以“服务”拓展品牌。可以说,品牌是集群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党校期刊集群行业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体现。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党校期刊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其集群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落实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内容质量建设、增强整体实力”三大路径,以此推进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研究尚有不足之处,主要是论述多处于学理层面的探析,缺乏实践的检验和印证。但希望以此为契机,为党校期刊早日跟进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与方向。对于推动我国党校期刊集群建设,还需要政府、党校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行业内专家共襄盛举、擘画未来,共同在政策机制、资金支持、行业评价、专项调研方面给予指导和帮扶,也希冀党校期刊界同仁贡献智慧、共谋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党校期刊集群建设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共同推进党校期刊集群化建设,实现党校期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建芬,刘徽,王维杰,等.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探讨--基于“卓越计划”集群化实践[J].编辑学报,2021(4):407-411.

[2]张莉,孟宪飞,陈禾.科技期刊专业刊群建设探索[J].科技与出版,2022(4):11-15.

[3]王炳炎.285个项目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附名单)[EB/OL].(2019-11  -25)[2022-05-08)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125/c14677-31473377.html.

[4]王维,黄延红,任胜利.国际出版机构期刊集群化发展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5):596-600.

[5]罗英姣,朱民,李海洋,等.中华医学会医学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分析[J].出版与印刷,2016(3):27-31.

[6]朱安明,叶兵,劳万里,等.我国林业期刊集群建设模式与可行性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9(2):96-99.

[7]朱拴成.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路径探索--以煤炭科學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为例[J].编辑学报,2020(5):476-480.

[8]杨蕾.专业集群模式在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探究[J].中国出版,2021(6):3-9.

[9]王炎龙,邱子昊.科技期刊刊群建设与影响力重构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9):781-787.

责任编辑:袁建涛

收稿日期:2022-09-15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安徽省社科普及绩效评价体系和成效评估”(项目编号:GY18001);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课题项目“新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精神及其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PY2021050)

作者简介:陶继华,女,安徽枞阳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校刊部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情报服务、编辑实务。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基于信息化的CMMI软件研发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构建通用航空安全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构建“四点一线”的项目预算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