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本体论

2023-05-30 10:48陈胜云陈慧
理论与现代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人民本体论

陈胜云 陈慧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掌握历史主动的主体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人民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实社会关系阐释人的本质,基于群众史观阐释人民主体立场,基于物质生产系统阐释人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和人的现实发展思想。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逻辑起点;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3)01-0017-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只有少数学者涉及文艺本体论、政治本体论、历史本体论等专题。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哲学反思的理论层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对于深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坚持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哲学本体论是比较核心的理论阐释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前后的文本中有大量的相关论述。后来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对此作出了最为简洁的归纳和说明,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而且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对于人们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阐释的奠基性意义。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77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分为本体论与认识论这两个相互紧密联系的层面加以分析,在本体论层面确立了物质相对于精神的本原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在认识论层面确立了思维能动反映存在的可知论立场,并由此论证了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哲学可能性。

哲学上的本体之说,其本义是讨论世界的本原,对于什么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史上的不同学派各有说法。欧洲自笛卡尔始,本体论问题便和存在与思维关系的理性论证紧密相连,德国古典哲学自然离不开这个话题。在黑格尔那里被理所当然地确立为本原的精神,在费尔巴哈的哲学话语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自然界作为存在的替身占据了精神原来的位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在物质与精神谁具有第一性这个本原性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是正确的,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其唯物主义立场在历史观中的缺失。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1]278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属于主张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学派。恩格斯特别提醒我们:“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1]278这就告诉我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严格的哲学史语境中,就是在回答本体论问题上的哲学分野。恩格斯没有仅仅停留在哲学本体论的分析上,而是接着讨论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另一个层面,即认识论的层面,批评了不可知论等哲学上的怪论,确立了思维能动反映存在的可知论立场。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系统阐释哲学本体论的目的,在于找到真实解读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路径。恩格斯指出:“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这就是说,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1]297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这里特別强调这一段话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内涵,因此要求我们铭记: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唯物主义要求人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要求人们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这一客观实际出发观察与分析事物。正是基于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系统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客观分析人类社会历史,论证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基于物质生产的人的发展逻辑,提出了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现实目标的共产主义理想。

人的主体性救赎是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基本思想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变革的独特性在于,在现实历史逻辑中论证了人类解放的可行性,并在历史规律层面指出了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具体路径。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是由无产阶级推动的全人类的解放,它以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实现为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的解放,指的是基于客观物质条件实现的、由物质手段促成的人类的现实解放,这是区别于一切思辨理论所主张的抽象的人类解放的关键。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将既是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也是人自身的主人,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看,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坚守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现实理想,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出发点和原点,人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在理念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实践出发点和原点,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但具体到历史发展的具体场景,对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之间现实关系的把握就并非那么容易。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看,在新旧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过程中,物的增长一度出现了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现象,如收入差距拉大、腐败现象出现、奢靡之风兴起等等。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了理性反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出发,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正确分析和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实践中把人民至上作为实践出发点和原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中把人民确立为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哲学专题会上,分别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世界统一于物质”[3]的表述肯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而且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分析入手,基于物质的本原性强调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了从客观实际出发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立场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3]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分析,把人民至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原点,把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的出发点,推进了以人民为逻辑基点的本体论建构。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加以分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本观点;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基于社会物质生产基础分析人的发展,系统阐释了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基本观点。

二、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系统阐释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精确的界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5这句话是在扬弃费尔巴哈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的是社会关系对于人的本质的现实建构的基础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这里的分析为此后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现实的人的界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生产方式在区分人与动物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把社会关系的核心定位于社会生产关系。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视角的理论阐释,扬弃了费尔巴哈意义上的抽象人性论,拓展了人的生存状况的阐释视域。人们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以生产关系为内核的社会关系变革一定会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于是人们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也就随之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现实的人的本质也由此得以建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体论建构的重要方面,而推动以生产关系为内核的社会关系变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界定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基本观点的现实作用与历史张力。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是马克思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研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界定作出了哲学史的分析:“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历史性难题,也是哲学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5]我们知道,马克思本人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同样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博士论文期间对自我意识的理论阐释目的就在于呈现人的自由本质,其理论范式归根结底是黑格尔笔下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期间,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影响,在异化现实批判的整体语境中阐释人的本质,但几个月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抽象人性论,拓展了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阐释视域。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的直觀唯物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阐释,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斗争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引注马克思经典表述,用“高屋建瓴”四个字对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加以肯定:“马克思在《提纲》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基础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是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宏观视野来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是认识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钥匙”。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了正确理解人的生存状态的基本方法,在客观的社会关系层面揭示了现实人类个体最本质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深层次问题的“钥匙”。社会主义改革作为一项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亘古未有的崭新事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生产力增长的问题,或者是社会风气、文化道德问题,其本质是生产力背后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生产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由于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一样,马克思提出的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是人们深化相关认识的思想武器。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最终还要回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观点上来,最终达到以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为视角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目的。

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具有强大的历史张力。在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既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促成了党和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制度保障。这其中最重要的秘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的变革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类型交往关系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重要原理,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按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和调整社会中的各种不适当关系。这也就是说,在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疑难问题,只有抓住人的本质这个关键,深入到复杂的社会联系和矛盾冲突中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5]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关系的理解是很深刻的,他所指出的“各种不适当关系”既包括社会关系中最核心的生产关系,也包括上层建筑不断完善过程中加以调整的各种交往关系。从实践层面看,上层建筑层面开展的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关系调整过程中涉及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具有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论有效推进政治生态建设,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践样本。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腐败等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好的社会风气被破坏了,而社会风气恰恰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因此,要解决腐败等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社会关系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6]这里的“风”就是政治生态,其背后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依据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合理解决了政治生态问题,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三、基于群众史观系统阐释人民主体立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明确指出,被唯心主义精神化的“历史”本身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创造历史的现实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主体,他们既创造了物质财富,又创造了精神财富。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剥削阶级所占有,自己却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无产阶级将战胜资产阶级并夺得国家政权,通过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新的国家制度,使创造历史的现实主体即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现实历史的主人。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民群众创造人类社会历史的群众史观,确立的是人民主体立场,群众史观和人民主体立场蕴含着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奋斗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了人民主体论,在实践中确立了人民主体立场,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实践标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指导,总结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中系统阐释了人民主体理论。

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历史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争论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到底谁才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唯心主义历史观把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视为历史的真正推动力,从而忽略了乃至否认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忽略了乃至否认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现实作用。直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人们才在真实的人类社会历史逻辑中看清事实,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作用,把人民群众确立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主体。在分析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真正主体的理论争论后,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7]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学习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守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立场,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理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喊出的最响亮的政治宣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指向的就是人民群众利益立场,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和利益落脚点。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分析和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理念具体化、现实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0]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过程中,依靠的力量正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与现实都表明,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所依托的最根本的现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1]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的实际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推进各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在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的现实过程中,许多领域的改革开放都是由基层群众自发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矛盾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更要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攻坚克难、一往无前。

四、基于物质生产系统阐释人的现实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过去的哲学家们有一个重要的理论缺点,那就是离开社会生活物质基础空谈人的解放,因此,他們所阐释的人在本质上是离群索居的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新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总体逻辑中,对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条件进行了分析,以物质生产为基础重新阐释了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物质生产方式是阐释现实的人的基础:“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4]519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人是基于社会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他们首先得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因此,恩格斯在概括马克思理论贡献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2]。由此,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阐释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考察社会现实,基于社会生活物质基础系统阐释人的现实发展: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考察分析人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科学定位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的基本理念。

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考察分析人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人们现实生活条件出发,考察分析人们现实的生存状态,提出符合实际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把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展开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具体发展目标。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认真观察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状况,仔细询问人民群众各方面生活感受,全面体察民情。在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诺全国脱贫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推动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有效推进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略。

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科学定位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位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问题。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从而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3]

提出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的基本理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过程,必须以脚踏实地推进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主要是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7]。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在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中肯定了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基本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已经发生变化,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正确运用生产力标准,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7]在实践中,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才能最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和丰富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7]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主题,推动了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哲学反思的逻辑起点意义上,我们可以用“人民本体论”来冠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体论,人民本体论对应于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反思,而物质本体论对应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反思。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逻辑起点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本体论,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涵,“必须坚持人民至上”[14]排在六个方面核心内涵的第一位,可见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正如黄坤明所言:“‘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也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1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

[3]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論[J].求是,2019(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7]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1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13).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15] 黄坤明.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N].人民日报,2020-08-13.

The People's Ontology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CHEN Shengyun, CHEN Hui

Abstract: The ontology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is the subjective basis for the CPC to stick to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ly summarizing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genen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establishes the peopl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s the solid ontological basis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Xi's theory explain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realistic social relations, explains positing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ass history, explains the path of huma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system, thus 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ntology with the peopl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t puts forward the people 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 first, which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Marxist theory on the essence of human social relations,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 words: Xi Jinping; peopl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ntology

責任编辑:翟   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ZDA020。

作者简介:陈胜云(1970—),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陈   慧(1998—),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人民本体论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