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家校园共同体,提高幼小衔接质量

2023-05-30 10:48王丽霞
新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幼小家校共同体

王丽霞

【摘要】深入研究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分析当前衔接过程及家校共育机制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明确共育模式的双向性特点,提高共育关系的协调性,形成强大的共育合力,从教育机制等多个方面探索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校共同体;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具有双向内涵,既有幼儿园向着小学阶段的进展,也有小学向着幼儿园阶段的靠近。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学前阶段的教育工作,制定了多项具有导向性的教育政策。因此,需要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切实提高学前教育水平。

一、家校共同体的内涵分析

家校共同体是由学校及家庭组成的团体,需要遵循成果共享、共担责任、平等参与的原则,提高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与规范性。家校共同体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反映出家校双方对未来发展状况的追求,需要维持学生的中心地位,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家校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需要秉持相同的发展目标,遵守共同约定,共享知识、资源与成果,加深家校雙方的合作关系,推动家校共同进步。

家校共同体致力于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创建了系统化的环境,幼儿园与家长坚持相同的教育观念、共同的话语与相同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幼儿时,需要明确相同的目标,用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平等姿态进行交流与沟通,着力解决家校系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出家校共同体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及价值。家校共同体环境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家校都能够摆脱自身困境,实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目标,使得每位成员都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归属感与意义。

二、家校共同体的应然特征

1.具有共同的合作目标

家校共同体属于协作系统,产生于家校双方对相同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因此,家校共同体具有相同的合作目标。家校共同体的目标具有双向性,体现出公共性特点,强调学生发展基础上的家校双方共同利益,满足学生全方位的成长需求。

2.具有协商一致的合作内容

家校共同体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也是保证家校共同体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家校双方合作内容方面,由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基础知识水平、知识技能及基本方法的学习情况有所差别,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状况确定三维目标。家校双方的合作不仅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出家校共同体的有效性。

3.具有规范的合作制度

家校共同体对于家校双方不存在行政管理意义上的约束力,但需要指定规范的制度体系,推动家校共同体的发展。首先,家校共同体需要具备合作机制,在家校双方遵循相同原则的前提之下,制定合作原则,明确合作目标及合作过程。其次,需要制定协作学习制度。家校共同体成员的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会对合作过程及合作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制定规范有序的合作制度,有效提高家校双方的受教育水平,确保家校共同体能够顺利运行。最后,需要制定反思及自检制度,定期梳理家校共同体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中总结经验并提炼成果,不断完善问题解决思路,推动家校共同体不断进步。

三、当前幼小衔接过程暴露出的问题分析

1.小学化及学科化倾向严重

幼儿园的小学化及学科化倾向日益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学内容以小学分科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开设了大量的特色课程,设置兴趣班与特长班,包括绘画、舞蹈、识字等课外课程,教学内容出现了小学化趋势,并未给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材料及自由活动空间,使用集中上课的方式,甚至存在着布置家庭作业的现象,增加了幼儿的课外负担。二是在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参照小学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其认真听讲,上课不能开小差,不允许课间打闹。抑制幼儿的天性,造成了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的现状。若幼儿违反了纪律,教师往往会采用罚站及抄写等方式进行惩罚,小学化趋势十分明显。三是在评价方面,教师往往使用评分标准评价幼儿,评价方式出现了严重的小学化现象。

2.幼小衔接工作形式化严重,合作深度不足

当前,幼儿园往往会组织幼儿前往小学进行参观,鼓励小学生给大班幼儿分享入学经验与课堂作业心得,使得幼儿深入理解小学生活,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但这并未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渴望,反而使得幼小衔接工作的形式化十分严重。同时,为了探索有效衔接工作的可行性,幼儿园采取了多种教研活动,却并未取得实际效果,幼儿园教育工作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影响了有效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合作深度有待提高。

四、家校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校相处不够充分

调查家长和教师的相处模式,经常是微信群聊、语音电话、家长开放日、运动会及家访等方式,表现出了家校合作的制度化形式。微信线上交流是家校之间的常用沟通形式,其具有沟通深度不足等缺陷。线下交流是最为传统的、制度化的交流形式,需要开设专门的教师与家长交流环节,采用教师答疑的形式,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家校沟通任务。

在家校相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限制因素。如在确定好家长会及开放日的时间之后,大部分教师只会匆匆走完流程,自由交流空间十分受限。实际上,教师日常工作较为繁忙,难以在微信上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导致家校相处不够充分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幼儿园的问责制度越发完善,导致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过于拘束,并未建立亲近的情感连接,时时刻刻在与家长保持距离。细化的问责制度是阻碍家校共同体建立的主要因素,影响了家校交流的深度,无法充分发挥出制度化环境的积极作用。

2.印象因素

首先,家校双方存在着刻板印象,受到尊师重道传统思想的影响,会产生敬畏教师的心理。家长与教师沟通不充分、不及时,或是教师以刻板印象对待学生,导致延伸该印象至学生家长,对于不同的家长可能存在接待、答疑态度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家长面对区别较大的对待方式产生存疑心理,对教师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教师一言以蔽之,家长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变更教育方法,致使建立家校共同体的目标逐渐偏离正轨。同时,家校双方的教育理念可能会存在差别,教学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家长对于学生教育重视度较高,在教育方面掺杂个人主观意见,要求学生按照个人要求开展学习,而非遵从学校的教育方法,可能导致家长与教师之间产生误解。对于教育不足之处,教师往往会将其归咎于家庭教育,并未与家长充分沟通,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家长身份与个人素质水平等画上等号,并未体现出平等相待的思想。家长则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素养较差,致使家长与教师间存在沟通困难的情况。

五、建立家校共同体,提高幼小衔接质量的有效方案分析

1.保证家校之间具有相同的有效衔接教育理念

首先,需要保证家校之间共育内容的一致性,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准备空间,提升其适应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适应小学生活。也就是说,家长应当认可学校教育方法与教学理论,认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增加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建立信任桥梁,并延续课堂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进行二次教育,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与不足之处,将真实情况反映至教师,共同商量解决方案。其次,家校共同体需要明确幼小衔接工作方向,使得幼儿园活动与小学活动保持相似的风格。幼小衔接要求幼儿园向小学特点衔接,也要求小学向着幼儿园特点进行衔接,落实双向衔接过程。另外,家校共同体需要明确针对性教育观念。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校都要充分尊重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了解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特点,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最后,家校共同体需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宣传与引导工作,做好对社会各界教育理念的宣传工作,为儿童全面发展做好充足准备,突出儿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幼儿的成长发育特点,认真落实幼小衔接工作。

2.明确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各方责任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需要将各方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教育科研机构、幼儿园与小学等各方统筹联动的局面,形成家校共育的统一合力,有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在家校共育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政府教育机构、教研科学机构、家庭及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特点,严格落实各方的责任与相关利益,有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同时,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强度,使得相关教育部门、教研部门及社区能够履行相关责任,提高衔接机制的完善性,补充政策内容,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合作工作机制的各方责任,引导家长发挥衔接作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及小学的工作,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宣传工作。

3.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

为了有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建立家校合作共同体,这是形成衔接合力的重要保障。在此过程中,幼儿园、家庭及小学处于平等的协商地位,需要在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积极协商,平等对话,根据衔接工作做好入学适应及准备工作。在家校共育模式方面,需要保证幼儿园与每个家庭、小学与每个家庭都能够实现合作共育,明确指导内容,教学教研工作重点及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家长需要做好幼小衔接的入学准备工作,在积极配合幼儿园及小学工作的同时,及时告知幼儿园自身的诉求与困惑,以便通过专人解答为衔接工作排除阻碍。幼儿园、家庭与小学三方需要保持针对性与持久性衔接的方式。幼儿园需要在小班、中班即开始贯彻衔接思想,全面落实入学准备工作。在大班中,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幼小衔接课程与活动,为幼儿升入小学提供条件,使其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小学需要强化与幼儿园的衔接意识,增强小学低年级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强度,为新生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同时,小学需要在评价机制、班级管理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到与幼儿园衔接,避免教学超标,给低年级新生提供更好的入学体验感。家庭需要为幼儿做好生活、交往及学习方面的准备工作,明确长期的幼小衔接理念,积极参与幼小衔接过程相关的课程与活动,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工作,意识到超前教育过程对幼儿产生的终身不利影响,摆脱小学化教学过程的局限性。

4.合理设计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与学习形式

在结束幼儿园阶段之后,需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健康、社会、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据此设计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课程与学习形式,提高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与活动化。首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需要减缓坡度变化,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区分。幼儿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将会面临着分化程度较高、结构性相对较强的课程体系,需要将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作为基准,减小课程之间的跨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及认知规律,反映出学科知识学习经验。其次,需要设计游戏化、活动化及生活化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活动性及综合性均较强的学习活动,在活动学习与分科学习之间建立缓冲区域,使得幼儿能够拥有过渡阶段,避免衔接过程中出现的不适感。衔接课程需要能够使幼儿在游戏体验及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及吸引性。例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避免使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动手中学习,积极参与过渡阶段的主题教育活动,总结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经验。

最后,需要建立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丰富,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向时期,认识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设置贴近生活的学习环节,关注生活实际问题,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完成合作探究与交流表现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5.评估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素养

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需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明确素养导向的总体评价理念。在培养低年级学生时,需要根据明确课程标准,划分课程核心素養,刻画出学生的学业状况,明确质量标准。素养导向的评价机制需要使用创新型的评价方案,关注学生的进步状况,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估,明确定性描述过程的主体性地位。小学低年级评估展现了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并非最终诊断,重视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状况,而非最终的学业成绩。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幼小衔接与创建家校共同体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影响了衔接质量与衔接进程。为了妥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各方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景,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程或活动中,形成强大的课程合力,以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悦,姚建龙.学前教育立法的亮点与若干争议问题—以《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04).

[2]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

[3]陈琳,王巍,杨盛花.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硕士、博士幼小衔接学位论文研究的内容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猜你喜欢
幼小家校共同体
家校距离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