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艺术视野

2023-05-30 13:07姜学斌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

姜学斌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了人类文明新篇章。马克思艺术思想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殊方式。基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创新发展和建设实际,从马克思艺术思想出发,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之维,把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奋斗实践,对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立足马克思艺术思想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及发展实际,有助于新时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关键词:马克思;艺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01-03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了现代化以来文明新高度。马克思艺术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理论基础和革命实践基础,其中包括从艺术出发对人类文明、历史、实践等问题的阐释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构建

文明因人类而产生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标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已经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从广泛意义来说,文明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和实践成果,通过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及其产物,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历史创造。文明覆盖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成果都根植于人类文明的共同积淀,并成为人类文明创新发展的构成部分。正因如此,文明与现代化在当代的人类实践中相互交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一般性”与“特色化”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优化现代化发展模式,拓宽文明进步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现代化建设程度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准。从总体上看,人類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历经几百年,至今仍然在不断深化、推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式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进,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形式、中国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以及“中国情况”即基本国情和独特之处。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正是这条道路不断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短短几十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出领先世界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发展水平,全面实现彻底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加快步伐,中国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领航世界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不断催动现代化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作为创新人类文明成就的实践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呈现的文明建设反映了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并创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方案。

二、以马克思艺术思想把握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之维

文明与历史是内在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构成。马克思基于艺术视野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并揭示其哲学内蕴,为理解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之维提供了一种艺术路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人类社会历史指明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为处于资本主义统治阴霾之中的人类社会开启了不可抗拒的新的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社会历史条件等客观要素紧密相关。从根本上说,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深刻剖析了人类社会历史在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特征,在揭示资本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关系的同时,批判了人类文明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畸形发展模式。《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3]。文明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裹挟而失去了原有的本质和内涵,并且在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前提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形成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文明形态,这就是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的“资本化的”文明世界[3],即资产阶级主导的社会历史。按照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这种掠夺侵略和剥削压迫的现代化方式必将被更高级、更进步的方式所取代,新文明形态也由此生成。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且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新文明形态,正以崭新姿态、丰硕成果和强大生命力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使艺术从西方传统思想对艺术的唯心主义规定性中脱离出来,将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运动规律、发展历史等作为分析、理解、解决艺术问题的根本前提,唯有人的存在及其生存的社会才能够产生艺术、发展艺术。马克思艺术思想建立于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源自于对客观世界的哲学反思,也是在总结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形成的。站在批判旧哲学、旧艺术观的坚定立场,马克思诠释了对人类文明历史的独特认知和理解。艺术思想并未独立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之外,而是与其哲学思想、社会革命思想等相互交织,并作为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历史的一种阐释方式。马克思曾援引艺术的悲剧、喜剧范式批判当时社会现实,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真理。在马克思看来,艺术中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形象地表达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处于旧制度统治之下的历史阶段是悲剧的,旧时代的腐朽、落后决定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悲剧属性,而历史的演进——不论人类的文明历史还是社会发展历史,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当新生事物取代旧时代的一切而开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时,新生事物的积极力量就会创造一个发展的先进时代并推动历史前进,使历史呈现出喜剧属性。马克思指出,“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4]。因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旧制度面对新制度所进行的负隅顽抗是由于其自身犯了“世界性的历史错误”,其灭亡是“悲剧性的”,也是必然的[4]。马克思艺术思想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现实的正确认识,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必然使新生事物成为主角,“现代的旧制度不过是真正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4]。马克思以悲剧和喜剧这种艺术化视野,深刻地批判了现实历史中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剥削统治下的腐朽政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和规律性。马克思艺术思想进一步揭示出矛盾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辩证法。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推动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就是在新旧事物之间的矛盾作用下不断演进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运动推动着历史进步。马克思艺术思想正是从艺术这一特殊视角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解答,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正是人类文明新内涵、新形态不断产生并完善的过程。

现代化绝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和科学技术领域,同时也在于无形的文化发展和总体的文明构架,艺术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构造出映现不同时代文明形态的精神文化。马克思艺术思想表明,艺术是现实历史的特殊印记,也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要内容。艺术以普遍的审美方式描绘出人类社会有章可循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有形的艺术作品和无形的艺术观念使人类智慧、思想文化和创造能力呈现出来。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有着深刻历史之维的文明现代化,以“大历史”格局引领人类文明的自我创新,用几十年时间赶上西方现代化的几百年进度,以更丰富、更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其进程之迅捷、成果之全面、惠及之广泛,极大地促進了历史的演进和文明的现代化。从理论基础及其创新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结合国情守正创新,擘画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蓝图;从实践探索及其成果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重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充实人类文明新成果的当代价值。从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诞生的艺术,自觉融入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回顾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艺术瑰宝不仅成为中华文明体系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更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特殊方式,不断创新人类文明宝库。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从马克思艺术思想视域的展开,有力地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肯定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

三、以马克思艺术思想激扬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奋斗实践

文明是人类全部实践活动成果的凝聚,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类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标志着文明及其形态的现代化,在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西方现代化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根本目的,其现代化进程与结果集中表现了以工业文明和资本侵略扩张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加之不协调的发展模式,造成西方现代化及文明形态的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在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弊端,实现理念与行动、过程与成果、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及重大创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标示了人类实践活动新阶段,展现出人类实践的内在规律性。马克思从艺术视域总结了人的实践创造规律,即人的实践活动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构造[4]。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且贯穿于人的实践性,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包括艺术创作都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而实践活动的产物必然包括审美价值。马克思艺术思想建立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其实践基础则来源于现实的革命斗争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艺术生产理论中,马克思揭示了艺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异化现象,由此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本质。也就是说,马克思艺术思想并不是局限于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评鉴以及内在本质的理论探讨,更在于其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人的生存实践的反思,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思考。

一方面,马克思艺术思想关于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阐释,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美好生活的审美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归根结底,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追求高质量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需要是生存的根本,物质生活的匮乏必然影响精神审美需要。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4]。当劳动生产能够满足物质生活时,精神生活需求便凸显出来,审美也成为一种日常生活需要。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中包含着对更高品质的“美”的需要。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说,美好生活需要构建社会发展的和谐之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美好生活也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之美。这种对“美”的需要与殷实的物质文化相结合,不断满足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因而,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实践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全面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内涵。

另一方面,马克思艺术思想肯定了人民在艺术创造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曾借助艺术问题阐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阐释希腊艺术与希腊神话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前者以后者为前提,而后者则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5]。也就是说,希腊神话是人民创造的反映自然和社会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艺术化地表现文明和社会发展特征。文明形态所展现的社会形态能否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判断这一社会形态进步与否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人变成异化的劳动者,即使是艺术家、文艺工作者也成为资产阶级攫取财富的工具。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人民的本质,指出“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或者说,因为他是一个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5]。可见,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形态形成了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社会形态,人民不但无法实现自身的主体地位,反而成为资本家的附庸。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艺术生产的批判表明,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现代化才能创造进步的社会形态,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只能创造服务于资本家的“剥削式”、阶级对立的社会形态。文明发展及其形态创新要依靠人自身的创造,而不是私有财产的累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成果。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新时代不断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巩固完善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丰富发展。马克思艺术思想不仅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提供了艺术视野,也为新时代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文化自信丰富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163,19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219.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