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师德培育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3-05-30 09:13杨建辽岳晓娟
关键词:师德本质困境

杨建辽 岳晓娟

摘要:师德在本质上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在内容上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学术伦理道德三个方面。加强师德培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师德的本质及其形成发展规律使得师德的培育成为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加强师德培育,要遵循师德的培育原则,尊重师德的形成规律,完善师德培育的长效机制。关键词:师德;本质;逻辑;困境;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71-0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教育事业的直接参与者,教师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培养质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师德的本质及其培育的内容

(一)师德的本质是教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关于“师德”的本质,学界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合理性的分析和解释。一是文字意义上,例如,迟海波等认为[1],“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个人的行为作风和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苏寄宛强调[2],师德“既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德的总和,也是教师身后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味的体现”。二是时代意义上,例如,张维静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要求[3],指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符合“四有”标准,强调教师要坚持把“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作為境界追求,做学生的信仰之师、品行之师、学问之师、仁爱之师。

基于此,师德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三者的总和。这为我们明确了师德培育的主要内容,即不断向教师强化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

(二)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学术伦理道德是师德培育的主要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是师德培育的核心要素。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决定教师能否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关键因素是其思想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4],号召广大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5]。其中,所谓“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即教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所谓“有理想信念”,即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思想道德素养是师德培育的基本要素。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塑造灵魂、生命和人的时代责任,“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6]。另一方面, 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5]。

3.学术伦理道德是师德培育的补充要素。这是由教师角色所决定的。从教师的角色类型出发,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授业之师,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教学和科研是教师职责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发表等方面出现的抄袭剽窃、篡改侵吞等学术不端行为是师德师风的重大风险隐患之一,因而必须加强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培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师德的培育逻辑

(一)国家、社会、教师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师德风尚

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良好的师德风尚。一是由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二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师德师风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

2.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师德风尚。教师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一是教师是保证学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力量。“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7]。二是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从教育环境看,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于人,塑造着人的心灵。其中,学校对人的影响更为显著,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使命。从教学过程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影响着教学的进程。三是教师是推动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推动教学改革转型发展。“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教师身处教育的第一战线,对教育教学发展现状的感受最深,想法最多,对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发展的方向也应最为清晰。没有教师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转型发展就有可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新时代教师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师德风尚。一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二是由师德在教师能力素质中的地位决定的。内外因共同作用于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个人能力素质的好坏决定了其职业道路发展的远近,而“师德”是教师能力素质的基础和底色,和“师能”共同构成了教师能力素质的两个基本面。

(二)师德的本质及其形成发展规律决定了能够培育出良好的师德风尚

1.师德的本质决定了能够培育出良好的师德风尚。师德在本质上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总和。“人的意识、观念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8]。也就是说,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后天的有益实践。“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9]不断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可以培育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师德风尚。

2.师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决定了能够培育出良好的师德风尚。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化学式反应的复杂过程。知,即道德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同时,必须认识到,单个人的实践是有限的,单个人的所有认识不可能都通过直接实践获得,还必须通过学习前人的真理性认识。道德认识是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人类情感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人们在现实的思想道德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认识内化过程完成的标志。行,即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以及意志所外化的表现形式。教师思想道德的形成同样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引导教师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可以培育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师德风尚。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师德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要遵循师德培育原则,尊重师德发展规律,建立师德培育机制。

(一)遵循师德培育原则

一是坚持激励与惩罚并重。“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一方面,要重视精神激励,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选树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建立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克服“师德标兵不需要物质奖励”“物质奖励使典型变味儿”的错误倾向,要重视物质奖励。“惩罚”主要是师德一票否决制的建立与落实。一方面,要通过增加、前置师德的考察环节,切实将师德一票否决制纳入到教师招聘、人才引进、资格认定、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推优评先等工作中,把好“入口关”。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专门的师德师风建设职能部门来正确区分和处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一般性道德和法律问题,防止师德一票否决制的扩大,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是坚持教育培養和自我修养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如前所述,新时代加强师德培养是社会、学校、教师本人发展的需要,师德师风的本质及其形成规律为师德师风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同时,教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又为自我修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深化教师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提升教师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培养,加大师德在培训培养中的比重,创新培训培养形式,丰富培训培养载体,将师德培育贯穿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生。

三是坚持制度建设和教育督导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师风建设应是每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师德培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师德培育的科学的刚性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的教育督导,要形成规律性的师德培育平台,畅通师德的监督渠道,实现师德的柔性约束。

(二)尊重师德形成规律

一是提高教师的师德认识。培训是提高教师师德认识的基本方法,要加强教师师德的培训培养,将符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学术伦理融入职前职后培训,并扩大师德方面的内容在教师培训中的比重。不同群体对师德教育有效方式的倾向有不同诉求,要创新师德培育方式,根据培育对象的性别、年龄、职称、专业背景等方面的特点,因人而异地采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学习尤其是自学是提高教师师德的认识的又一基本方法,围绕师德内容,丰富学习资源,改造学习内容,扩充学习场所,坚持实体读物与虚拟读物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师德的呈现方式,使其乐学、好学、趣学,不断提高教师师德认识。

二是丰富教师的师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转化的催化剂,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提供内生动力。加强师德典型的评选、表彰和宣传工作,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原则,严格师德典型评选,落实评选标准,杜绝感情利益,增强典型事迹的可信性;充分利用门户网站、“两微一端”、校报、海报等媒介平台开展宣传,结合典型人物和事迹进行具象化的文艺创作,扩大典型人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教师的显示度,充分利用礼仪的情感培育功能,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教师节,开展系列尊师重教的活动,突出教师地位,从而培养教师的师德情感和意志。

三是培养教师的师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形成。“课程思政”是我国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践行“课程思政”,能够强化教师的师德责任意识,可以提升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还能丰富教师的师德修养方法,从而激发教师师德修养的内生动力。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养成教师的师德行为习惯。

(三)建立师德培育长效机制

培育高尚的师德风尚,要建立“党建引领、制度约束、教育引导、考评激励、监督兜底”的师德长效培育机制。一是党建引领,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育人功能和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师德培育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员学习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将党建考核和业绩考核相结合,既要考核部门的党建工作,也要考核部门的业绩成果;既要考核教师的党性修养,也要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党性教育引领师德培育。

二是规则立德,要发挥制度、规则的育人功能。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制度,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师德建设第一任人,抓师德同责,明确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各司其職、齐抓共管,协同开展师德建设,建立以师德建设为主责的管理部门,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加强师德的管理与建设;要根据学校特色,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明确教师行为负面清单。

三是教育引导,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统一。在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座谈交流、名师讲坛、人物报告等形式,实施师德的集中教育。同时,要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加强师德的日常教育。

四是考评激励,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要建立健全师德考评机制,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招聘、人才引进、资格认定、职称评审、岗位聘用、推优评先等工作,并作为这些工作的必要环节和首要环节,严把教师的“入口关”;要加大考评结果的运用,在科学区分教师师德与个人一般道德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五是加强监督,多渠道公布师德师风的举报电话、邮箱,拓宽师德师风的监督渠道;要将师德师风情况纳入基层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督查、校内巡查活动,加大师德师风的监督力度,健全教师、学生、课堂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营造对教师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环境。

参考文献:

[1]迟海波,杨立敏.君子文化涵育高校师德师风的理论与实践[J].社会科学战线,2021(8).

[2]苏寄宛.加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

[3]张维静,张春雷.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实践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9).

[6]王新清.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9).

[7]郗厚军,康秀云.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4).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4.

猜你喜欢
师德本质困境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困境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