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刘平:毫厘之间雕琢“中国造”

2023-05-30 17:27龙宣辰
当代党员 2023年3期
关键词:刘平超低温调节阀

龙宣辰

0.01毫米,约为头发丝的七分之一,是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刘平日常制造产品时需达到的精度。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从18岁进入重庆川仪十一厂有限公司(川仪调节阀公司曾用名)成为一名普通车工,到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重庆英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等种种荣誉,50多岁的刘平已在这毫厘之间奋斗了30余年。

助力中国航天梦

2003年,刘平和工友们接到一项神秘的任务:制作一种长度只有180毫米的喷管。这种喷管造型复杂,最薄处只有1毫米左右,且用途“保密”。

看着工件图纸,众人陷入怀疑:“这样的薄壁工件,我们现有的工具都没法做。”

刘平的眉头也紧皱着。彼时,他已是车间里公认的“大牛”,每年都完成定额生产任务的200%以上,且产品质量指标达到惊人的99.9%。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刘平从小就有着不服输的性格。他最初来到公司时,还没有数控车间。技术要长进,只有多做,别人一天做10个零件,刘平要做12个。多头梯形螺杆、薄壁件、细长轴的加工,钻头、刀具的刃磨等别人眼中的“老大难”,都是他的绝活。

面对此次高难度工件,刘平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

“既然现有的数控机床工具做不了,那我们自己做一套!”刘平一咬牙,一头埋进了车间。

一张又一张设计图稿,记录了刘平的反复尝试,而许多修改仅在毫厘之间。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工件制造任务被顺利完成。

数月后,刘平方知,那“保密”的工件,是用于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喷火装置。

一腔热血涌上心头,刘平连忙与工友回看神舟五号升空的视频。

“3、2、1,点火!”

随着指挥中心指令下达,火箭尾端喷出了橘红色的火焰,在巨大的轰鸣声中,飞船缓缓升空……

无数的欢呼与赞誉,向刘平涌来。

“我们造的零件上太空了!”热泪盈眶的刘平重复着这句感叹。

此后数年,刘平多次参与神舟系列火箭零部件制作。

经年操作,刘平厚实的双手上满是沟壑,但就是这双看似粗糙的双手,却在毫厘之间游刃有余,助力中国千年航天梦。

让“中国造”比肩世界

30多年来,刘平一直在追着技术跑。

多年前,公司新成立金工车间数控班组,刘平第一时间报名,从传统手工机床操作岗位调到数控机床岗位。

“智能化才是未来。”刘平敏锐地察觉到制造行业即将迎来的巨变。可面對全英文的说明书和操作面板,刘平傻眼了,“跟天书一样”。

怎么办?刘平不认输。他将机器上的专业名词当作一个个符号,对应说明书一一比照,再通过查词典了解常用词汇含义,就这样将说明书“翻译”了出来。

凭借“死记硬背”和反复操作,刘平很快成了厂内数一数二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但他并不满足,在电脑还未普及的那些年,刘平一点点摸索,自学编程、建模软件,竟在两三年间“无师自通”,从一名“操作工”转变为“工程师”。

2012年,刘平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专家。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刘平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为实现国产化替代不断前进。

2020年,川仪调节阀公司决定进军液化氢气行业,开发零下196摄氏度超低温系列阀门。

“这类阀门对密封性、抗压性、光洁度要求非常高,部分工件表面甚至要求能当镜子。”刘平解释,氢气只有在零下196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才能转化为液态进行运输存储,且一旦泄露,就可能引发爆炸。

由于加工难度高,国内液氢超低温系列阀门市场长期被进口产品占据。

“我们难道就做不出来?”刘平不服气。

刘平带领团队反复测量超低温状况下材料变化等情况,通过手工机床生产出了合格产品,但加工时间过长,只完成一个工件也需要两天左右,无法批量化生产。

“必须实现自动化生产。”刘平走进车间,改造刀具、更换材料,把数十年练就的精准手感和经验,一点点地转化为详尽的数据并输入机床中,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带领团队完成了超低温阀样机关键零件的试制和编程工作。

2022年,该系列产品顺利通过验收。其精度与进口产品相差无几,价格却只是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为中国氢能源的开发与运用立下了大功。

多年来,刘平自学十余种编程、建模软件,先后参与研制HVH黑水阀、高性能调节阀、VFR凸轮绕曲阀等能与国外产品比肩的“中国造”阀门,打破了国外产品在诸多行业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大劳模”带出“小劳模”

如今,除了设备选型、新设备调试、参与重大技术工艺攻关外,刘平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徒弟,把自己的技能、经验传下去。

“中国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制造转型,若企业没有相关高技能人才,新设备将无人调配、操作,出问题无人保养、维修,智造转型便只能‘受制于人。”刘平说。

2018年,21岁的蹇伟入职川仪调节阀公司,师从刘平。

带徒弟,刘平总是倾囊相授。

“我们有一个车螺纹的螺纹程序,普通的就是用G92、G32硬编,而师父自创的‘宏程序,可以把所有的螺具都做完,这些程序和经验他都会第一时间教我们。”蹇伟说。

在刘平身上,蹇伟看到了什么叫精益求精,什么叫永不止步,“只要决定做一件事,师父就一定要把它做成为止”。

会编程、懂建模、敢创新、重传承的刘平,刷新着人们对于传统技术工人的印象,也为技术工人跟上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大潮探出了一条路。

在刘平的引导下,蹇伟每天下班都抽出时间学习,4年时间掌握了多种编程绘图软件,熟悉了公司内80%以上设备,还创新制作球阀刀具,用一把刀替代原多把刀的功能,大大提升了加工效率。凭借连续不断的努力与创新,2020年,蹇伟获得重庆五一劳动奖章。

“‘大劳模带出了‘小劳模。”同事的赞扬让刘平自豪,回头看去,他的身后已“群星”璀璨。

40个徒弟中,有十几位在各类技能大赛上获奖,其中两位获得了重庆五一劳动奖章。他们有的成了生产骨干,有的成了技术能手,效力于机械加工及智能制造业领域。

“只有同样谋求转型的工人,才能在中国制造智能化大潮中迎风破浪。”刘平说,“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制造业,共同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刘平超低温调节阀
基于弹性模型的飞机操纵动响应分析
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
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
吵架
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
不同超低温及其再回至常温时混凝土受压强度试验研究*
内喷式超低温加工机床的温度场仿真分析
一种调节阀口径计算的方法
验收
麻省理工学院创造超低温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