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夏布复活记

2023-05-30 17:27龙宣辰
当代党员 2023年3期
关键词:夏布秀英荣昌

龙宣辰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四天绷了架;几天才把麻编好,编好才能把浆刷……”

2023年1月1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曲悠扬的夏布“神歌”,将无数参观者引至荣昌夏布展台。

展台前人流不断,一旁的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颜先英,却在“神歌”的旋律中不紧不慢地将百余根纤细的苎麻纤维拉直平整,一一牵丝入筘。

唧唧复唧唧,古老的曲调宛如某种原始语言,神秘而久远,游客们跟随旋律轻轻哼唱,落入荣昌夏布的漫长时光。

大起大落

颜先英儿时的记忆,就是从“神歌”开始的。

望不到边际的苎麻地里,比人还高的绿色茎秆在初夏的日光中摇曳,打麻人唱着歌,挥舞着竹竿,拍打麻叶的阵阵声音响彻天空。

经过打麻、剐麻、漂麻等12道工序,70多个工时的制作,土地孕育的苎麻方能成为手中柔软的布料。

夏布,是中国最古老的布料之一,其原料苎麻,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草”。

“它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即使过去千年,依然能够在考古现场发现它的痕迹。”聊起夏布,46岁的颜先英如数家珍,颜家的夏布技艺传至她手中,已是第29代。

唧唧复唧唧的节奏吸引着颜先英,家族的營生也要求她坐上织布机。她双脚踩着踏板,双手投掷飞梭,纬线来回穿越,编进起落的经线之间,一寸寸夏布也在时光流转中“生长”出来。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织布一年,换房一栋并不夸张。”重庆市荣昌区加合夏布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秀英回忆道。

改革开放初期,黄秀英的父亲黄良谓背着夏布独闯深圳,将夏布坯布销往海外,成立了荣昌第一家自营进出口企业,让荣昌夏布成为重庆重要外贸产品,也为不少荣昌人找到了谋生的路子。

“鸣机织苎遍山家”,一时之间,家家唱起“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

然而,随着各种纺织面料兴起,加之2000年左右,亚洲、美国金融危机接踵而至,海外市场迅速萎缩,荣昌夏布旋即衰落。

大家终于意识到单靠外贸的“脆弱”,纷纷放下梭子,背上行囊,出走四方,夏布织造技艺也一度濒临失传。堆满房屋的夏布坯布、空荡荡的织布机、荒芜的苎麻地,无不在叩问人们:“神歌”还能唱几时?

谋求新生

被叩问的,也包括彼时20多岁的黄秀英。

金融风暴袭来时,黄秀英已大学毕业并在一家国有外贸企业上班,但一夜白头的父亲和日夜以泪洗面的老乡都在提醒她:回去。

黄秀英毅然辞职,脱下高跟鞋,换上老布衣,开始研究夏布深加工技术,甚至远赴重洋,往返日韩之间,将外国先进的脱胶、印染技术引进荣昌,实现了荣昌夏布从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跃升。

“但要真正打开国内市场,这还远远不够,需另辟蹊径。”黄秀英说。

与此同时,荣昌县委、县政府(2015年4月28日荣昌撤县设区)也开始大力发展荣昌夏布。2008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随之设立夏布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确定了建设夏布技艺传承场所,支持夏布传承人培养、技术发展等一系列举措。

一场变革,悄然开始。

2015年,加合夏布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荣昌折扇)”国家级传承人陈子福合作创作的“荣昌夏布折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融合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昌夏布折扇”一经问世,便赢得无数赞誉,在国内各级比赛中频频斩获奖项,曾在一年内为加合夏布带来总量达几十万把的订单。

尝到甜头的黄秀英乘胜追击:2016年,她开发的夏布香包、夏布海棠胸针等产品被带入全国两会会场;2021年,她与华硕品牌跨界合作,将夏布与电脑科技产品相融合。

天运麻业、海棠夏布等夏布企业也先后加入成品开发行列,夏布画、夏布床单、夏布棉袜、夏布灯……从收藏品到日常生活所需,摇曳的“中国草”融入荣昌夏布人的创新进取,幻化出无数可能。

随后,荣昌开发建设了中国唯一的夏布博物馆和非遗特色小镇“中国夏布小镇”,开发了荣昌夏布非遗主题特色旅游线路,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荣昌夏布产品种类已达数百种,配套家庭生产作坊和从事夏布织造工作人员2万余人,年产值约20亿元。

唱响乡村

“妈妈,你看这里有好多‘老虎!”

2023年1月4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主题邮局,展台上摆着几只憨态可掬的“布老虎”,让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这是壹秋堂教我做的荣昌夏布老虎。”华溪村先锋组村民谭明兰介绍,每卖出一个“布老虎”她都有提成,加上在邮局工作的工资,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壹秋堂是谁?荣昌夏布又为何到了石柱?

17年前,自小研习书法、国画的綦涛随朋友来到荣昌寻访画材,被街边的夏布织布人吸引。

于是,綦涛拜入颜先英祖父、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颜坤吉门下,学习夏布织造技艺,创建了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发、销售夏布产品。

但綦涛要做的不仅是运营一家夏布企业,她还要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荣昌夏布的根在荣昌,但要生长,就不能居于一隅。”綦涛说。

綦涛将集培训、制作、销售于一体的荣昌夏布的非遗工坊开到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城口县沿河乡、岚天乡,丰都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等地,通过技能培训、产品回购、计件合作、乡村文创旅游等方式确保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目前,壹秋堂已建立夏布非遗工坊13个,在重庆60多个乡村开展夏布技艺培训,带动上千人就业,若能进入非遗工坊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便能增加1500—4500元。

“益颗初心”夏布手提包、夏布“布老虎”等产品走出工坊,走出重庆,在多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出,还登上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展现新时代的夏布力量。

2022年12月,“非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培育新农村手艺人案例”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荣昌夏布传统技艺助力多点灵活就业”案例,则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

发展至今,荣昌夏布已不单是一种布料,它化作一个符号,一股助力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自信与魅力,以崭新的方式续唱夏布“神歌”。

猜你喜欢
夏布秀英荣昌
吕继成:给荣昌陶注入新活力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全国首个荣昌猪数据标准体系发布
夏布遇上扎染
同期听力(六)
确保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荣昌大地上开创“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新篇章——专访中共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人类学视角中的荣昌陶艺——关于荣昌陶艺的田野调查
误解
把饺子当钻石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