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语绝色

2023-05-30 12:46袁姣素
莽原 2023年3期
关键词:甘棠江永驿道

袁姣素

去到永州,我们一行循着柳子足迹,探访了钴鉧潭、小石潭,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又看了石渠旧址。跟随柳子笔下的山随水转,人与石语,一路向南,就到了湘南边陲的江永县了。几经迂回,眼前忽然一亮,一块巨大的“寻梦勾蓝”于眼前一晃,便是勾蓝瑶寨了。

也许,勾蓝的神秘在于“勾蓝”本身。三个原始古朴的瑶族村落被群山环抱,如三块璞玉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小是小了点,也不亮眼,却鸡犬相闻,男耕女织,一派淳朴安宁的天然之态。“勾蓝”是个独特的存在——“四个鸡蛋定终身,这下勾蓝的鸡蛋要被抢购一空了。”一群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惹得几个青年男子的阔脸像刚下完鸡蛋的母鸡一样羞红起来。在盘王的地盘,“男嫁女娶”的民俗沿袭至今,让江永的山水也变得柔情蜜意,超凡脱俗。而这片水土养育的人文智慧,孕育了千年的女书文化,成為世界性别文化的发源之地,有专属于女性的文字与节日,使得勾蓝又多了一重神秘的象征。

千年以来,江永山水流转,承载着繁衍生息的人们,日出月白,炊烟袅袅,在时光的润泽下,循环往复,弥漫开去,似一幅汲取了天地灵气的八卦图。而我们这群身着汉服的闯入者,没身其间,蹚过绵长、清幽的兰溪,在溪水叮咚、潺潺耳语中沿潇贺古道攀缘而上,一路笑语欢歌,聒噪四起,打破了勾蓝的宁静。进得山林,但见山岚葱茏,碧翠如盖,口鼻之间清新馥郁,令人心旷神怡,脚下生风。

沿路的石头颇多,高耸在溪水中的,隐没于山林间的,埋伏在各个关道隘口的……各是各的姿态相貌,各有各的石语石味。我们脚下的潇贺古道就是一条石头驿道,石径曲折,大小不一,周围的青黛之色在时间的水墨中晕染开来,装点着它们古老的容颜;水墨的至柔,石头的阳刚,让人仿若穿越了时空,体味到了天地灵气陶冶而出的阴阳和谐之美;或是岁月洗磨,阴阳开阖,使得江永的古驿道都有了特殊的韵味。

大地无言,石径有语。步入江永的茶马古道,似乎无意间开启了勾蓝与外界的密语。风吹万物,大地生长,人有喜怒哀乐,石头亦有万象;它在风雨侵蚀中感应着时光里行走来去的路人、动物、流水、花草,传递着悲欢离合,瞬息万变。如斯,这条茶马古道可曾留下过柳子的足音和体温?悠悠岁月,远古之事,今人不知,但石头知道。勾蓝与广西搭界的这条茶马古道,看似无言,却绵泽万语,把乡民自耕自织的粮食、茶叶、桐油以及做工精美的绣品运输出去,再换回人们需要的盐巴和其他货物。我们沿石径而上,站立顶端,瑶寨的房舍、稻田、清澈见底的溪水、形状各异的石头,一览无余,令人神清气爽。有风唧唧耳语,仿佛还能听到阿哥阿妹在山上对唱情歌。可见,这条血肉交融的情感线还链接着两地人们的姻亲嫁娶,演绎过多少感人和美好的传奇故事。这条连接两省的驿道有一道石城墙横亘其间,算是跨界的标志。城墙由几块巨大的石头搭建而成,牢固坚硬,易守难攻,隘口仅容一担挑夫或一驾马车通过,远远望去,蜿蜒而去的驿道全是光溜溜的石头。它们看似杂乱无章,却有着高低平仄的节奏与韵律,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大地的纹理中,如一排耸立凸出的脊骨,又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大小不一,老幼相携,那种骨肉相连的默契流淌在大山深处,默默无言,风雨无阻,千载不变,输送着过往的物资与文明……

与隘口迎面相对的是一座庄严而高大的戏台,两根巨大的木头柱子竖立前排,支撑着整个戏台的骨架。戏台已然斑驳,椽木色泽暗沉,台上寂然空荡,檐角蛛丝尘网迎风摇曳,昔日的闹热已不复存在,却仍坚挺如昨,默立山林,慈颜善目,迎来送往。当我们一行鱼贯而出,通过隘口,行走在驿道上,足音清脆,嘚嘚有声,竟有种时光倒流的恍惚。猛一抬头,仿佛穿越到千年的某个午后,戏台上正唱着瑶族哭嫁歌。前台演出,后台准备,换装的换装,补妆的补妆,忙碌而又秩序井然。锣鼓一响,上场的踩着鼓点鱼贯上场,服装、身段、动作、妆容、表情,都是那么投入与到位,唱腔起落,字正腔圆。村寨里的人们搬着自家的小木板凳早就占据了前面开阔的坪地,后面驿道上也站满了人,从对面隘口过来的马车和行人也伫立不去,大家挨挨挤挤,时而欢呼,时而鼓掌,时而挥泪,时而静默。一些淘气的孩童掺杂其间,蹦蹦跳跳,看不真切,干脆爬到路边的树上去了。拉货驮人的马或驴子,甩着尾巴驱赶蚊虫,竟也静静地一边嚼着路边的青草,一边抬头目视戏台,睫毛也随之扑闪扑闪的,仿佛也沉浸在那或悲切或欢畅的故事中了……突然,耳边的锣鼓之音消弭而去,但见一位身着瑶服、唇红齿白的年轻姑娘招呼着我们从驿道下来。不禁莞尔,原来眼前的场景复原是这位勾蓝女子的娓娓道来。

戏台还是戏台,驿道仍是驿道,各有其貌,各表其味。与关隘城墙相连,与那条吸纳了千百年来人们体温的驿道血肉交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络绎不绝的行人,或动或静的生灵,都在它们的无言相视中走过,飞过,活过,沉入岁月。都说石头坚硬,冥顽不化,而这条从古至今被无数人踩踏过的石头驿道,是大地的生灵,是自然的孩子,它从历史的皱褶处而来,栉风沐雨,吐纳天地之气,历经繁华,默默轮回,遁入归隐,成为时间的证明;它洒脱、快意、不羁,载风而过,逶迤而去,绵延不绝;比石头还石头,比阳光更阳光,自成风景,堪称千古一绝。

从欧阳修的“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可谙陆游的“不到潇湘岂有诗”。

行走潇湘,一路诗意。既到江永,上甘棠村的月陂亭不容错过。这个天然的石亭,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古代通往两广的古驿要道,可供行人休憩,亦是文人雅士驻足流连、吟诗作赋之处。驿道风景如画,亭旁有纵深凿壁,有27块古代石刻,绵延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镌刻内容丰富,有叙事、唱和诗、八景诗,亦有劝谕文、感怀诗、石刻家谱。伫立碑前,默诵古人的千古文章,品咂其中的人生况味与感怀心得,竟有心神合一的意会与通融。古往今来,以石刻体现文化景观,并不少见,充分呈现了古人智慧。历史是时间的沉淀,亦是生活的明镜。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述,咸淳九年(1273),广西恭城秦孟四起义军攻破永明,安抚使江万里委派文天祥赴永明县平定秦孟四起义,驻军湘桂交界的上甘棠村。一天,文天祥经过“濂溪书院”,目睹书院墙上“忠、孝、礼、仪”四字,驻足不前,沉吟良久,顿生感慨。其时,周敦颐、朱熹的理学思想已在民间形成一定的影响,文天祥对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仰慕推崇。时值元兵大举南侵,南宋已到危急之时,文天祥为坚定“忠君报国”之心,挥笔写下“忠孝廉节”的题词。据说,题词原写在一幅大布上,一个字就是一块布。乾隆二十八年(1763),永明县令王伟士十分崇敬文天祥,得知布快要腐烂,便叫人把这四字镌刻在月陂亭石壁上,留与后人。直至今日,“忠孝廉节”的摹刻仍赫然在目,字字嵌入石壁,遒劲有力,气势磅礴。见字如面,不管史料如何,今日我们伫立碑刻驿道,仍是心潮起伏,耳畔仿佛传来千年战马的嘶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之音经久不息,令人感慨万千。

驿道上方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并不见泥土,岩石顶上却树木成荫,正好为这些碑刻遮风挡雨,也为行人支起了天然华盖,免去日晒雨淋之忧。行吟驿道,冬暖夏凉,清风送爽,无比惬意。驿道上全是岩石,晴不沾灰,雨不带泥,干净爽利。竖立驿道旁的摩崖石刻更添了上甘棠村千年的神秘与厚重。足踏驿道,如沐梵音,一首“独石时耕景色明,甘棠晓读旧书声。山亭隐士敲棋局,清涧渔翁坐钓亭。西岭晴云浓复淡,昂山毓秀翠还青。龟山夕照纱笼晚,芳寺晓钟对鹤鸣”萦绕在耳。此际晚霞辉映,人影重叠,仿有古人随行,一路衣袂飘飘,诗词歌赋,次第花开。如此,月陂亭驿道就不单单是一条驿道了,在石头上开出的诗篇,活色生香的道德文化,开枝散叶,染碧山水,朗朗有声,生生不息。

与月陂亭一河之隔,成掎角之势的文昌阁下就是步瀛桥了。这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宋代古桥。千百年来,连通着湘南与桂北的运输往来,是古驿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步瀛桥由清一色的青石板构成,三个拱桥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别致,清朴脱俗,它的神奇在于塌了半边,却仍横亘河上,坚固无比。踏上这座古桥,望着那欲塌未塌的桥沿方石,顿生种种说不清的久远与神秘。

既有千年历史,定有神奇传说。据载,该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由当时的周氏“族之长者”周惟广、周惟彦等“率子侄偕族属辈”而修建,此桥还有另一名字“渡仙桥”。传说桥建成后,举行踩桥仪式之时,正好八仙云游至此。八仙下到凡间,也走到桥上,不想铁拐李用脚使劲一跺,石块震落,桥就踩塌了半边。百姓见了,愁容满面,可铁拐李却哈哈大笑起来:“只塌了半边,是座好桥!从此以后,只要桥上落下一块石头,上甘棠村就会出一位七品以上官员。”仙人不打诳语,据说,桥上一共落下102块石头,上甘棠村果真就出了102位七品以上官员。传说真假难辨,欲说还休。但若是走得累了,坐在步瀛桥的石阶上歇息一下,举目四望,但见田畴碧浪,清风送香,衬着炊烟人家,在湛蓝的天幕下,一幅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再远眺上甘棠村,依山傍水,天高气爽;村寨青砖黛瓦,勾檐翘角,错落有致;几对扛锄归去的阿哥阿妹点缀其间……好一派祥和恬淡之态,世外桃源亦莫过如此吧!

静心屏息,谢沐河蜿蜒而下的潺潺之音,在耳一侧,沁人心扉。桥下的流水竟也承载着神奇的故事,据说谢沐河由两条河流汇入而成,谢水来源于都庞岭雄川的高山雨水,沐水则出自石灰岩洞穴中的涓涓潜流,故称为雌雄水。谢、沐二水原本各遵其道,当流至昂山脚下时不期而遇,由此,来自天地的两条流水,一清一浊,阴阳相合,水乳交融,誕生了这条永不停歇的谢沐河。千百年来,青山、古道、石桥、流水、天地自然,滋养了上甘棠这方风水宝地。据说,上甘棠村还是全国有名的双胞胎村,许是谢沐河哺育使然。

暮色渐浓,沉醉于斯的我们不舍归去,多想再吸一口山中的氧气,摘一片绿叶,掬一捧溪水,走一回石头驿道,与古人诗酒茶话,挥洒豪气风流……再回首,我们立于苍穹之下,仿佛有人再次踏入江永的茶马古道,驻足月陂亭,走上步瀛桥,夕照倒映河水,眼望万里长空,立于天地,静如处子,一时之间,影像重叠,竟分不清融入这人间奇观的是古人还是现时的我们。

千年已远,今人如斯。江永的石头驿道在时间的轮回中定格,自成人间风景,自在高古远意,自有石语绝色。

责任编辑 丁 威

猜你喜欢
甘棠江永驿道
送餐的甘棠
例外之外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诗经·召南·甘棠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曾凡忠江永风情钢笔画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守得云开望月圆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