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诗中的“雁”意象及其思想内蕴

2023-05-30 10:48王颖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归雁诗云报国

王颖

杜甫描写飞禽意象的诗,尤其是其咏“雁”意象诗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与研究价值。咏物,一般是托物言志,杜诗也大多采用这一表现方式,以此展现他的高尚人格与精神风貌。

一、“雁”意象的原本意义

“雁”,据《说文解字》,是形声字,从隹从人,厂声。隹,短尾鸟。雁,属于鸟类,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呈淡紫褐色,是一种善于飞行的候鸟。一般来说,古人常在候鸟身上寄托他们的亲情、恋情与乡土之情,而大雁就是常常被吟写的对象。

二、“雁”意象在杜诗中的表现

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一书统计,杜诗中涉及雁的诗合计共有六十二首,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秋雨叹三首》其三、《遣兴五首》其一、《归雁》、《官池春雁二首》、《孤雁》、《归雁二首》、《天末怀李白》等。联系诗人经历,这六十二首咏雁诗主要寄托诗人自己长期漂泊流离、客居他乡的伤感情愫,也间接流露出诗人的满腹雄心与报国心志,其分类如下。

(一)羁旅感伤、不安于现状的苦闷

天宝十一年(752),杜甫创作了《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人预感会有战乱(安史之乱)发生。诗云:“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杜甫创作这首诗时,社会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正潜藏着战乱的暗流。杜甫已经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困守了七年,科举落第,也从不巴结权贵;仕途连连受挫,生活每况愈下,这让他进一步看清了社会现实。“黄鹄”和“随阳雁”分别比喻贤能的人才和阿谀奉承的小人。黄鹄离去,正是表达朝廷上很多的贤人君子离开。“稻粱谋”,比喻当权者尸位素餐。

天宝十三年(754)秋,杜甫创作了《秋雨叹三首》其三,雁寄托了诗人漂泊生涯的感伤和不安现状的苦闷。诗云:“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诗人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将忧烦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会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的是郁郁不平與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奔跑着的天真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无限的忧虑:这么单纯的孩子未来能否经受更多的狂风暴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人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想展翅高飞而不得的怅惘。

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创作了《遣兴五首》其一:“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诗中的“胡雁”,既指胡地的大雁,也指代诗人飘零的生活现状。环境的萧瑟,更凸显诗人内心的苦楚与彷徨,感伤羁旅之情油然而生。诗写达官与富家子弟的宴饮之盛,更衬托出作为“南邻客”的漂泊之苦与世态的炎凉。

大历三年(768),杜甫创作了《归雁》,雁寄托着诗人感伤羁旅、忧虑不安的心情。诗云:“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诗的前六句记叙了不正常的现象,末尾两句叙述常态的情景。诗中雁之反常举措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在后来的大历四年(769),潭州爆发了臧玠之乱,桂州有朱济之乱。

诸如此类写雁寄托诗人感伤羁旅情愫的还可见《白帝城楼》《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瘦马行》等。

(二)思归、思念亲友

《官池春雁二首》中的春雁形象都是诗人自况,一边抒发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一边又生发为浓郁的莼鲈之思。《官池春雁二首》其一:“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鶒乱为群。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诗人以春雁抒发自己流离生活的不堪。前两句说自己居无定所,一直在乱世中流离漂泊;后两句说自己思归而不得的苦闷惆怅。“看春水”“隔暮云”说明诗人无奈,道路的险远,只能望远以当归。正如清仇兆鳌所解释,“此诗寓意于春雁也。上二叹其失所,下二惜其未归。看春水,时不能留。隔暮云,远不能达”(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联系汉乐府诗《悲歌行》中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此诗书写了一个有家归不得的漂泊者的百结愁肠。《官池春雁二首》其二:“青春易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翅在云天终不远,力微矰缴绝须防。”前两句表现诗人思归心切,后两句说归路之难。其实,道路并不特别遥远,可能是归路的盘缠十分匮乏,诗人言此意在安慰自己,从“力微”二字可以看出。

广德二年(764),杜甫创作了《归雁》,雁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云:“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东来万里客”,说明诗人到了成都;“几年归”,表明诗人思念长安。看到江雁往北飞,诗人不禁生发浓郁的思乡之情。不免来联系另外一首诗《成都府》看诗人初到成都时的印象:“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一切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觉,可是诗人又马上陷入了莫名的哀愁:“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夜幕降临的景色,无不勾起他思归、思乡、思念亲人的情思。

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创作了《孤雁》,孤雁寄托了诗人思归、思念亲友之情。诗云:“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亦纷纷。”“不饮啄”写出孤雁的品骨,孤雁一直在思念自己的群伴。最后,孤雁离诗人而去,诗人惆怅而厌恶野鸦不懂得自己和孤雁的凄楚而在那里只顾自己乱叫。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色彩投入到野鸦身上,好像在进行内心愤懑的对话,表露出诗人处境的窘迫无奈惆怅,思归之情油然而生。

大历四年(769),杜甫创作了《宿青草湖》,雁寄托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诗云:“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中年人,且身体抱恙。因此,感叹自己还没有北归,乡关之情油然而生。诗写那天空中的双双飞雁自由自在,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以及思念家乡的迫切。

大历五年(770),杜甫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创作了《归雁二首》。诗人后半生一直在颠沛流离,思归之情一天天浓烈,但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雁,寄雁于思归之情。万种情愁,无奈,更上眉梢,能与何人说。《归雁二首》其一:“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诗人由雁归而引起思归情绪,而诗人自己回家的打算总是在心头却不能够马上回去。《归雁二首》其二:“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诗人感伤归雁而引发漂泊生活的苦楚之思。春日萧败凄凉的景物不难勾起诗人心中一直隐藏着的无奈、苦楚,其情致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的林黛玉无意中听到演戏的十二个女孩儿唱的《西厢记》等曲子之后心中“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像此类咏雁来寄托思乡、思念亲友的诗还可见《得家书》、《寄高三十五詹事》、《遣兴三首》其一、《雨晴》、《草堂即事》、《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其一、《薄游》、《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杜鹃》、《客堂》、《晚晴》、《遣怀》、《九日五首》其一、《北风》、《清明二首》其二、《登舟将适汉阳》、《酬韦昭州见寄》、《远游》等。

(三)满腹报国的雄心壮志

大历元年(766),杜甫创作了《骊山》,雁寄托了诗人报国、忠国之心。诗云: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长悬旧羽林。”诗人感伤园陵,徒思隐藏报国、忠国之思。明皇驾崩后,骊山的花萼不复幸临,地下久无朝烛,人间却还有赐金。从此之后的鼎湖龙离去,银海的雁飞深了,只徒留蓬萊的日光,长长地照在园陵上的羽林罢了。这首诗整体风调是饱满悲壮的,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之情。

大历三年(768),杜甫创作了《呀鹘行》,雁寄托了诗人满腹报国的心志。诗云:“病鹘孤飞俗眼丑,每夜江边宿衰柳。清秋落日已侧身,过雁归鸦错回首。紧脑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状。强神迷复皂雕前,俊才早在苍鹰上。风涛飒飒寒山阴,熊罴欲蛰龙蛇深。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读前期的杜诗,我们可以时常见到诗人以“马”“鹰”来寄托自己的壮志报国之心,这首诗也不例外。虽然诗人一直在病中,心中却一直未泯灭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的伟大抱负。只见清秋凋零清凄的景象,天空中雁鸦又使人生发无尽的乡关哀愁。尽管如此,诗人内心始终对国家的君主抱有希望,仍然在病痛中不失热血澎湃报国之心。此类再如杜甫往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家途中作的《晚行口号》中借落雁饥乌写路途凄凉之状,人烟稀少而可去征战的人也少,暗含满腹报国上战场的雄心,却叹壮士已老的哀愁。联想起历仕梁、陈、隋三朝的江总,梁时侯景叛乱进犯京都(今江苏省南京市),致使江总流寓在外十四年之久,至天嘉四年(563)重返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封中书侍郎,时方四十五岁。回家时还是黑头发,年纪还不算大。

另外,杜甫还有借雁来表达贫穷的诗作,如作于上元二年(675)冬的《重简王明府》中“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两句,诗人借雁感叹自己在战乱中客居他乡的贫穷落魄之态。鸿雁的叫声似在为诗人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担心。乾元元年(758)春,杜甫在谏省作的《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中“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两句,诗人借雁感叹自己流离贫苦。杜诗中表达贫穷的诗不少,如《赠高彭州》《客夜》《狂夫》《简王明府》《简韦十》《投简咸华两县诸子》《病后遇王倚饮赠歌》等。

三、杜甫有关“雁”意象诗歌所体现的内涵

根据以上对杜诗“雁”意象诗歌内容意义分类的分析可知,“雁”这类意象在杜诗中有重要的作用。从整体上看,它们有营造气氛、点明时节、彰显地域的特色,以人喻雁,寄托作者思乡、思人的情感,抒发作者对羁旅的苦闷,以及暗含作者满腹报国雄心壮志的作用。尽管杜诗中所歌颂雁的诗篇中会引起诗人不太一样的情感流露,大概只是其情绪的侧重点和感情流露偏向对象的程度轻重不同。毕竟,杜甫的诗歌跟诗人一样经历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诗都有不同的风格,这些不同的风格明显受制于诗人生活遭遇和人格思想等变化的影响。纵观唐代历史(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大背景下的杜甫,其诗歌风格与诗人不同时期的经历和其内心产生不同心态的影响基本上是符合的。

杜甫的诗虽有很大一部分是抒发个人的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苦楚等“小我”的情思,但仔细去品读会发现其诗中句句体现诗人关心国家与百姓的伟大抱负。尽管有一些抒情开朗活泼的小诗,但那种情怀也是短暂的。杜甫诗中随处可见的还是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大雨》《九日寄岑参》《秦州杂诗》,以及“三吏”“三别”等,数不胜数。所以,杜甫被称“诗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杜甫的诗,对后世文学史有杰出的空前绝后的影响,其诗反映的大量史实对中国史学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归雁诗云报国
基于双极性耦合磁场调控的高抗偏移偏转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霜天晓角·秋思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归雁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
萨尔浒
贫困县吸引“归雁”,靠的是耐心和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