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桥”“水”

2023-05-30 11:31许诺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德里

许诺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代英国知名后现代主义文学家,他凭《终结的感觉》于2011年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终结的感觉》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人公托尼回忆伦敦青春物语,主要是自己与中学好友艾德里安和大学女友维罗妮卡的回忆;第二部分是托尼收到了前女友母亲福特太太的遗赠,其中还包括已经自杀的好友艾德里安的日记。在努力尝试获得日记的过程中,托尼却在回忆中对此产生疑惑,在不断对记忆的挖掘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和反思自我。

在《终结的感觉》中,“表”“桥”“水”的意象频繁出现,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还分别与人物情感甚至是人生形态建立起了某种关系,并从总体上凝聚了人物对时间的思考,或隐或显地表达出小说叙述者托尼对不同人物人生形态的独特体验和抽象的心灵理念,为多重诠释分析小说主题带来了多样的可能性。本文将从这三个核心意象去分析小说构建的文本意义,挖掘其在小说中的深刻内涵和作用。

一、“表”:时间的隐秘性与记忆的

主观性

“表”作为我们了解和记录物理时间的工具,总是与时间和记忆相联系。例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讲述了主人公本杰明的人生由老年开始到婴孩儿结束,倒流的成长顺序给了本杰明不同于常人的体验和感悟的故事。其改编的电影《返老还童》中多次出现的“钟表”意象让人萦绕心间,也让时间逆向而生这一在本杰明身上看似不正常的特性,表现出了另一种自然性和与可信性。无独有偶,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画作《记忆的永恒》中三塊即将融化的软塌塌的钟表,描绘了时间的延展性和相对性。

《终结的感觉》中多次出现了对手表的描写。第一部开篇的“我”记得的场景中,第一个所描绘的场景便是“一只手的手腕内侧,闪闪发光”,可见“表”这一意象的重要性,其在小说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朱利安·巴恩斯多次提到托尼和同伴与众不同的戴表方式:“我还记得另一个细节:我们三个人,作为同盟的象征,经常把手表表面戴在手腕内侧。这当然是一番做作,但也许另有深意。它让时间感觉像是一件很个人,甚至是很私密的东西。”托尼在讲述大学二年级与维罗妮卡相恋的回忆时,也提到了维罗妮卡询问托尼为什么要把手表戴在手腕内侧。这特别的戴表方式,一方面表现了他与科林、亚历克斯组成小团体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象征了时间的私密性与记忆的主观性。托尼将手表表面戴在手腕内侧,将个人时间藏匿起来,可以理解为将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当成秘密隐藏起来,也表示着他将真实的自我藏匿起来。

朱利安·巴恩斯在后文继续以托尼视角书写着对时间的理解:“我说的是一般的日常时间,钟表用嘀嗒、嘀嗒之声来告诉我们正在悠悠逝去的时间。还有什么比秒针更貌似真实的吗?然而,只需寥寥的愉悦或痛苦,我们就能体会到时间的韧性。某些情感会促其加速,而另一些情感又会让它放缓脚步;偶尔,它好像不知去向—直到最后时刻,它真的猝然失踪,一去不复返。”无论是冲破伦理禁忌最终自杀的艾德里安,还是选择抚养艾德里安与母亲的孩子长大的维罗妮卡都是托尼生命中的过客,与他们相处的时间和记忆也只能算上人生长河的散落碎片,他们在客观的时间流逝之中定于自己的主观时间之河。然而,不同的情感似乎能改变时间,真实的情感流动推动着时间的变化。同样,艾德里安与维罗妮卡的时间和经历对于托尼来说也是充满了隐秘性的,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纠纷与伦理挣扎也是朱利安·巴恩斯的留白。

当托尼与维罗妮卡发生边缘性关系时,小说特意提及他摘下了手表这个动作,其实是暗示托尼对于时间与记忆的态度。既然时间是隐秘的,记忆是主观性的,它们可以被人选择性地搁置一旁,那么自然地,这段记忆可以被随意处理:删减或遗忘,来使自己免于责任的承担。例如,托尼在回忆时,颠倒了自己与维罗妮卡发生关系和分手的实际时间顺序,说两人发生关系的时间是在分手之后,从而逃避任何因发生关系而有可能要承担的责任,以更明确的语言来界定两人的关系,也对应上维罗妮卡意识到其懦弱与自私说的话:“你可以相信任何你愿意相信的事情。”同样,对艾德里安回信的真实情况与最初托尼对回信的记忆描述,也反映了托尼无法面对自私和虚伪的真实的自己。他不断对自身的记忆进行筛选,除去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只保留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美化记忆中的自我,直到确信自己就是记忆中的模样。如此根据主人公的主观判断和利弊进行取舍的记忆,事实上是带有充分主观性的。

二、“桥”:与过去的连接点和时间的不稳定性

一说到“桥”,就想到了连接、通行、跨越;在考虑事物象征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其形态和用途。桥作为一种架于水上便于人们通行的建筑物,起到了连接两地、跨越阻碍的作用,本质上是解决地理隔绝的途径。同时,人的一生也充满转折点和机遇,在这些转折点中,“桥”是人生戏剧中最有意义的装置。《终结的感觉》写到了两座桥:一座是摇摆桥,一座是克利夫顿悬索桥。

时过境迁,步入老年的托尼与维罗妮卡选择第一次重逢的地点就是摇摆桥—一座泰晤士河上的人形小桥。“我倒觉得桥很美。我也喜欢它摇摆起来的样子。它似乎提醒我们,要不时看看脚下,是否站稳了。”托尼对摇摆桥的评价也暗含深意。过去和现在的联结是建立在这样一座摇摆不定的桥,一种动摇的、不稳定的基础之上。朱利安·巴恩斯在小说中对摇摆桥的描写其实并不多,桥看似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只是一个静静的道具;但离开了桥,托尼和维罗妮卡又都成为孤立的客体,彼此不相往来。本意上,桥只是个沟通泰晤士河两岸的通道,而实质上它成了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纽带,对于托尼来说,艾德里安、维罗妮卡都是过去的人,过去的记忆便是他的历史认识;而托尼想取得艾德里安的遗物—日记,便是想通过艾德里安的历史认识记录来了解过去的历史,这同样也印证了上文指出的时间隐秘性与记忆主观性。托尼对摇摆桥的奔赴是他对过去的关注,他去验证历史和挖掘真相的选择。这座桥我们可以看作托尼与过去的一个连接点。从此处开始,他对于过去的真实的自己、过去的艾德里安与维罗妮卡有了更忠于客观的了解。

另一座是引在托尼给艾德里安回复的明信片上的桥—克利夫顿悬索桥。由于不少人选择在这里自杀,因而“克利夫顿悬索桥”成为自杀的代名词。因为这座桥曾发生过众多的自杀事件,所以它几乎成了人对生命悲观绝望的象征。小说从开始便聚焦于艾德里安的日记,其实也就是他自杀的真相。

由于时间的隐秘性和记忆的主观性,艾德里安是否站在这座桥上不得而知,也不知道他是否多次盯着明信片上的这座桥沉思生与死的问题。艾德里安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母亲多年前离开了家,年幼的他和他的妹妹由父亲独自抚养,他从小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从小说中多处对艾德里安优秀的思考能力和才华侧写来看,无疑他是能感受到这种“以死谢罪”的暗示。人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任何外界输入都会构成重要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也和时间的不稳定性相对应。

三、“水”:时间的流动性与终结的

宿命感

在《终结的感觉》中,朱利安·巴恩斯多次描绘了水,主要集中于河水和想象中艾德里安自杀时的浴水。由于水流与时间具有相同的特性—一去不复返,即使中英文化背景不同,但水有著共同的隐喻。流水匆匆,时光亦匆匆。水的流动有声有形,可以具体感知;而时间的流逝无形无象,无法具体感知。水这一具象的喻体可以赋予抽象的时间以具体的外在形象,借用水来隐喻飞逝的时光,可以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在《终结的感觉》中,我们也能看到水和时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另一条河,宽阔而灰暗,一阵狂风搅乱了水面,掩盖了河的流向”,这个托尼在大学时期与好友一起去看的潮涌时的场景,“狂风”就暗指了托尼对大学记忆的修饰和美化。这一天,在敏斯特沃斯,托尼一行好友在河岸上等到午夜,“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中,我们目睹河水悠悠流向大海,一切美好的河流莫不如此。月亮时断时续的柔弱光线洒在河面上,偶尔伴随着手电筒强光的照明”。在美好的河水开始有波浪奔涌而来时,托尼感受到了不安:“眼前的情景更加令人不安,因为这一切看上去让人有一种隐隐的不妙之感,仿佛有人在按压宇宙中一根小小的杠杆,而自然和时间就在此时此刻被一起掀翻。在漆黑的午夜时分目睹这样的奇观,让这一切显得更加神秘,更加超凡脱俗。”托尼的生命之河里,主观的记忆也构成了他主观的历史。然而,在后文,当托尼又回忆起此次观潮,“我们坐在湿淋淋的河边一块湿漉漉的毯子上,十指紧扣。她还带了一瓶热巧克力。真是纯真年代啊。月色溶溶泻下,照在滚滚涌来的潮汐上”,缺席的维罗妮卡出现了,原来是热恋的两个人在月色下十指相扣。这不仅仅是托尼生活经历中的重要的、含有转折意味的场景,更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对历史的思考。“一条河莫名地逆流而上,奔腾踊跃,在六束追逐的手电筒光线照射下波光粼粼”,逆流而上、汹涌澎湃的水流也暗示着时间的不稳定性,它就像水的波动,持续着。也因此,生命的本质是由人的感觉和情感赋予意义。

“水”的意象还出现在托尼对艾德里安自杀的想象场景中。根据朱利安·巴恩斯的描写,最后是“一扇上了锁的门后,冰冷已久的浴水”,艾德里安最终选择躺在浴缸的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艾德里安的死是他生命的终结,然而这个终结带着某种宿命感。托尼在给艾德里安的回信里的诅咒似乎一一应验,命运环环相扣。如果托尼没有对好朋友和前女友在一起的恨意,就不会写一封如此恶毒的信;如果托尼没有劝艾德里安向维罗妮卡的妈妈福特太太了解其真正的人品,他们也许永远不会有交集,也不会开始那场造成艾德里安自杀的不伦之恋。原生家庭的不完整,陷入哲学问题的逻辑怪圈,来自朋友的不认可,无法面对自己越过伦理的行为,以及未出生的孩子等原因共同导致了艾德里安生命的终结。可以说,托尼的回信是艾德里安走向乱伦的“导火索”,也是艾德里安悲剧命运的预言。回到最初福特太太做饭的场景,“笑呵呵地把滚烫的平底锅抛进了水槽里,湿漉漉的水槽上顿时蒸汽升腾”,以及“环绕水池出水孔,然后从高楼的下水道一泻而下”,水的灵动、多变承载了不同人物的变化和命运,这些因果关系促成了一种宿命感,似乎一切早有伏笔和预兆。

综观《终结的感觉》,朱利安·巴恩斯通过小说叙述者托尼对记忆与历史不确定性的探寻,关注时间与生命的隐秘,在对记忆和个人历史的自我解构过程中,重新认识并反思自我。“表”“桥”“水”这些充满寓意的意象深化了作品主题,并升华了读者的思考,突出了朱利安·巴恩斯对自我、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知和对个体精神生活的观照。

猜你喜欢
朱利安巴恩斯德里
心似彩云归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加油,中国
穿梭德里新德里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19
江湖留名
他们这样上学
聪明的布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