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来南录》研究

2023-05-30 15:49张莹梅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1期

张莹梅

《新唐书·杨於陵传》记载杨於陵因科考事坐贬为岭南节度使,聘任李翱、韦辞到幕下任职。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十月,李翱受岭南节度使杨於陵之聘,出任节度使掌书记,暂未前往。元和四年(809)正月己丑启程,李翱携妻子从东都(今河南洛阳)出发,一路南行,前往广州。韩愈作《送李翱》:“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表达对李翱此行归期未卜,依依不舍之情。孟郊在《送李翱习之》中写道:“习之势翩翩,东南去遥遥。”希望友人此去一切顺利,执手相送、难舍难分。李翱南行以水道为主,途经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六省;历时一百六十九天,全长七千六百里,于六月癸未抵达广州。其间,李翱作《来南录》,以日记体的形式记下这次南行,文笔简练,是研究唐代长途游记的宝贵资料。

一、记述游踪

元和四年(809)正月十二,李翱从洛阳旌善坊出发,把妻子送到漕渠的船上;正月十八,离开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正月十九,拜访孟郊,黄昏至景云山居(今河南省嵩县白云山),次日清晨,与韩愈、孟郊登高记别;正月廿一,染病,暮宿于巩(今河南省巩义市);正月廿三,船从洛河转入黄河,再转入汴河;正月廿四,到河阴(治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七十里任庄,并入广武县);正月廿八,到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疾病加重。

二月初一,李翱留宿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二月初二,到达雍丘(今河南省杞县)过夜;二月初三,到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疾病渐渐痊愈;二月初六,至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二月初八,至埇口(当为渡口,今安徽省宿州市境内);二月初十,到达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二月十四,渡过淮河到达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二月十六,至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二月廿一,至扬州;二月廿二,游览栖灵塔;二月廿五,渡过长江到达南岸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三月初四,李翱至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三月初六,至苏州;三月初七,游览了虎丘、剑池等处;三月初九,渡过松江;三月十一,船只裂开;三月十二,至杭州;三月十三,游覽灵隐天竺寺、西湖、孤山、灵山等名胜;三月十七,溯钱塘江南下到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三月二十,到达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三月廿四,游览杨盈川亭;三月廿五,至衢州(今浙江衢州市),妻子将要生产,暂居开元佛寺临江亭;闰三月初一,仍在衢州;闰三月十八,李翱的女儿出生。

四月初一,李翱在衢州石桥;四月十一,离开衢州;四月十三,从常山(今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改道陆路到玉山(今江西上饶市);四月十五,至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四月十九,望君阳山;四月廿一,游览于越亭;四月廿四,渡过担石湖(即鄱阳湖);四月廿六,至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游览徐孺亭(即孺子亭)。

五月初七,李翱至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五月十七,至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五月二十,与韩泰同游灵应山;五月廿六,越过大庾岭(位于江西与广东两省的边境);五月廿七,至浈昌(今广东省南雄市);五月廿八,经过灵屯西岭;五月廿九,留宿于灵鹫山(今广东省曲江县北)。

六月初一,李翱至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六月初二,至张九龄故乡(今广东韶关市始兴县);六月初四,进入东荫山,经过浈阳峡;六月初五,留宿清远峡山;六月初九,到达广州。

李翱按照时间记下了沿路行程,让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唐朝南行路线中,最迂回、最漫长的一条,就像在中国地图东南部写了一个巨大的数字“7”。在当年由洛阳至广州,还有一条更为便捷的南行路线:从洛阳至郑州,走陆路南下,转汉江水路,再转溯赣江或湘江,但其中陆路较长,相对艰辛。而李翱选择了路程漫长、水路较多的汴河路线,一来船上有日常生活设施,免去奔走投宿的辛劳,方便怀孕的妻子行路,不至于太过劳累;二来可以游览淮安、扬州、镇江、苏州、杭州和南昌这些热闹繁华而又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

根据李翱的记载,可以大概计算出他在一些文化名城所停留的天数,除去李翱妻子因生育女儿在衢州停留四十五天外,可知李翱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停留的时间较长。这些名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较好地满足了文人的审美风尚。

二、描绘游观

从李翱的日记可以看到其笔下留有记录的景观主要有二十处:白云山、淮安水波、栖灵塔、虎丘、剑池、灵隐天竺寺、西湖、孤山、灵山、杨盈川亭、君阳山、于越亭、孺子亭、灵应山、灵屯西岭、灵鹫寺、始兴公室、东荫山、飞来寺和桄榔亭。全文注重行踪记载,较少有自然风光的描写,但李翱偶尔为之,又清丽可采,如以下两例:

(一)风帆及盱眙,风逆天黑,色波水激,顺潮入新浦。

(二)乙丑,如武林之山。临曲波观轮椿,登石桥,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涛,穷竹道,上新堂,周眺群峰,听松风,召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

第一则材料写时值冬春之交,北风大作,天色转黑,潮水激荡,浪起波扬,“入”字写出风帆顺着淮河水流进入新浦,有顺水推舟之势,显得格外轻快。第二则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用“临”“观”“登”“宿”“望”“穷”“上”“眺”“听”一系列动词将景观串联起来,如一幅山水画卷缓缓展开。望群峰奇绝,听松风哀鸣,如灵山猿声凄异哀转,又如山童学百舌鸟鸣叫婉转悠扬,李翱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松风”具象化,构思新奇,意境清幽淡远。

《来南录》中还记录了很多奇观异景,如四月十九,“望君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李翱南行到江西,遥望君阳山,奇险壮观、挺拔峻峭、势凌云天,仿佛置身中原大地,看到自己所熟悉的西岳华山。另有六月初四,“入东荫山,看大竹笋如婴儿”,进入广东东荫山,当时女儿刚满两个半月,李翱看到巨大的竹笋,这对于北方人来说是新奇的,竹笋仿佛身边婴儿一般可爱。

文中还有多处生活场景的记录,如携妻子同行、韩愈和石洪送行、拜访孟郊、登高题记、中途病寒、请医治疗等,虽然叙述简洁,但内容丰富。

三、表露游感

李翱作于元和四年(809)的《题灵鹫寺》《题峡山寺》《题桄榔亭》与《来南录》相应和,以补《来南录》描写景观和抒发情感的不足。这也说明李翱《来南录》专记行程,其他细节如感情、景观等用其他文体来体现和表达,与后产生的游记文有所不同。

《题灵鹫寺》虽为残篇,却提出“凡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的观点,认为山居以幽远雅致为佳,其下即列出自己所发现的江南山居的优点。可见李翱留心观察,并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题峡山寺》由虎丘山、天望山、天台山、灵鹫山、峡山五峰均各有“所不足”,领悟到“物之全能,难也”。李翱又从这一结论谈到交友和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应当“去其所阙,用其所长”,那么不论才干大小的人才都不会遗漏,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弗难矣!”从而将议论深化。李翱用简洁扼要的文笔,恰当中肯地评述五峰之不足,颇有见地;并从山水之难全,引出“交友择人”的道理,进而深入到治国理政层面,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议论得体,发人深思。

《题桄榔亭》记载了李翱与好友韦辞一同受聘,约定同行,两人一路相互挂念,可惜事与愿违,“上桄榔亭,见韦君纪姓名,且有念我之言。嗟夫!偕行八千里,先后之不齐也不过十日,而初谋竟乖。人事之不果,不可以前期也”。文中既有他对友情的珍重,又有他对世事无常、不可度量的感叹。

四、艺术特征

李翱的《来南录》采用“某时+某地”的格式,用天干地支纪日,日后再加地点或事件,时间、空间的转换极为清晰,记述极为简略,如“辛丑,及河阴”“乙巳,次汴州”“壬子,至永城”“乙酉,济松江”“丙戌,去衢州”等。李翱将岭南之行按照时间顺序结构成文,被公认为独创的一种新型文体—日记体,且其体制为宋以后所沿袭。清代以来的不少学者均肯定《来南录》是留存至今最早的日记文。薛福成在《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表示:“日记及纪程诸书,权舆于李习之《来南录》、欧阳修《于役志》,厥体本极简要。”陈左高在《中国日记史略》也明确提出:“李翱作《来南录》,排日记载来岭南的行役,则被公认为日记存于今世的最早篇章,且为宋代以后日记作者所沿袭。”

因日记体以时间为序结构成文,记事自由散漫,内容简要,形式灵活,故自《来南录》之后,日记体从无到有,尤为宋代文人所喜爱,并逐渐成为行记的主流样式。比如,张舜民的《郴行录》、陆游的《入蜀记》、楼钥的《北行日录》,以及范成大的《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等日记体,在《来南录》基础上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语言更加生动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然而,追本溯源,李翱創体之功更显可贵。